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8)王洪图

 我们现在接着讲《阴阳应象大论》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的[临证指要],在教材的33页。这个[临证指要]其实主要的是讨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那段原文最后那几句话,“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主要是讨论了这一段话。讨论这段话讨论的什么呢?一、是说这段话,特别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学派伏气温病说的理论根据。刚才我在讲课也已经提到了,伏气温病说,或者伏邪说,在温病学说里头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符合临床实际,这是一点。但是伏气温病说如果咱们就学《内经》这段来说,单纯以这为依据的话,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理论讨论,问题在哪呢?一、是关于邪伏的部位问题。温病学说,温病学派有邪伏。那么邪气藏伏在什么地方呢?说法不一,咱们教材就引了这引起话。有的人说邪气藏伏在肌肤,比如说王叔和的《伤寒例》。他说“中而即病者,(也就是寒气侵犯在人体内,当时就可能发病的,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邪藏的部位,藏于肌肤之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是一个,藏邪部位。第二个,认为藏邪部位是藏在哪儿呢?说是藏在少阴。比如教材上所说的叶天士等就认为寒邪藏于少阴。当然不单是叶天士,还有一些温病学家认为是邪伏少阴的,比如柳宝诒《温热逢源》,他也认为寒邪是藏伏于少阴。

   但是就有的医学家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说邪伏伏不了那么一个季节,冬天受的邪到春天才发病,说它藏伏不了那么长。邪气有的病是可以伏,藏伏一段,藏伏一段时间不会那么长,比如吴又可《温疫论》,他说邪“伏于膜原”,吴又可认为邪气、疫疬之气,可以藏伏在膜原,但是他说寒邪发为温病的不可能藏。所以藏伏膜原虽然是一说,但是吴又可本身是反对寒邪藏伏的,他说不行。他说为什么寒邪侵犯到人体,有的当时就发病,那么灵验呢?有的就可以过期而病,那么懵懂呢?就是那邪气怎么有的那么灵,有的那么糊涂呢?他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说,寒邪不可能藏那么长。虽然吴又可又说,又有个邪伏膜原说,他说温疫之病传染期内,比较急的病,邪气侵犯可能首先藏到膜原这个位置上。所以说,作为这个“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还有人认为不能藏的。那就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不是因为邪气藏伏,而是因为什么呢?而是冬天伤于寒,冬不藏精,到春天的时候,阴精不足,不能耐受阳热之气,所以就容易产生温病。春天为阳,阳热之气上升,感觉温热之邪,就容易得温病。如果冬天藏精好了,阴精充足,即使有温热之邪,也不得温病了。比如教材34页引的这个张琦,第一行,就是写了《素问释义》的那个医学家,他在注释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他说:所谓《内经》上这个,《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就和《金匮真言论》,《素问》的第四篇,《金匮真言论》上所说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一个意思。他说本篇,也就是《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实际的意思,就是和《素问》的《金匮真言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冬天藏精藏得好,到春天就不得温热病,他的阴精充足,尽管春天有温热之邪来了,他仍然还可以协调,张琦就是这样一个观点。

   再有呢?我们这一段的[临证指要]上,最后一段来看看,就是说34页还有一个进一步的解释,关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那一段,这个解释咱们引的是吴昆《素问吴注》,他这个解释就跟我刚才课堂上讲的那个解释是一个样的。比如你看,吴昆的解释说“秋冬,时之阴也;寒湿,气之阴也,冬伤寒,秋伤湿,谓之重阴。冬伤寒而病温,秋伤湿而咳嗽,重阴而变阳证也”。重阴变阳嘛,这是这么一种解释。再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样的话,在《内经》里头,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篇里头也有这样的话,类似,顺序上有点不同。你看,咱们这个教材上说《生气通天论》中这样的话,是承接在哪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生气通天论》是那样一个顺序,跟这段话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有说“秋伤于湿,冬生痿厥”,这是“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所以关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样一段话,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也有,这就是我们说这个第三段,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问题。

   下面我们看本书的第四段,原文的第四段,这段是讲的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我读一遍:“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脏,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歧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胜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音:胎)始也,这个“能”在《内经》里有好几种念法。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下面我把它串讲一下,这一段刚才说了,它是把阴阳五行天、地、人,广泛地进行了类比联系,所以说其象相应。“上古圣人”就是远古时代懂得医学道理,知识很高的人。这个“圣人”是讲的这个意思,特别是讲的高明的医学家。“论理人形”就是讨论、认识人的形体。“论理”也是个认识,或者叫做研究。“列别藏腑”,“列别”是比较、分析的意思。“列”是排列,把它摆开来,那就叫“列”。“别”就是分辨,也就是比较、分辨。“藏腑”是藏,是腑,其实也就是研究藏腑,认识藏腑的问题。“端络经脉”,同样是讲对经脉的走行,什么地方开始,什么地方终止。“端”那不就是开始、起端吗?经络的起始,经络的循行,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都要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叫“端络经脉”。“会通六合”,既要“端络经脉”,才可以认识“六合”。这个“六合”是十二经脉这种六合,两经一合,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就合足少阴肾经,(相合),这就是一合,十二经这就是六合。因为“端络经脉”,所以“会通六合”,把这个十二经脉作为六合来看待,知道怎么样相合,知道怎么样相联系,相会合,经脉之间相会,经脉之间相通。“会通”就是相会合,相通,相联通,十二经脉是相互会合的,十二经脉是相互联系的。“各从其经”,每一条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路线。从,从顺,各有它自己的路线。“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气穴”就是指的腧穴,腧穴是气血流行出入之处,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这三百六十五节,就是说的三百六十五个穴位。这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在人体是什么呢?是气血游行出入的地方。所谓节,所谓穴,就是气血游行出入的地方,所以说气穴所发。这气穴从哪呢?部位在什么地方呢?“气穴所发”?因为它气穴所游行出入之处,所以才有所发之说,它是发生的,它不是固定的死板的东西,所以叫“气穴所发”,其实也就是讲气血的产生,没有讲为什么这就是个什么穴。“各有处名”,那个气穴之所以把它叫做什么穴,叫做什么穴,而且定位在哪个地方,都有它的名称,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处”还是位置,“气穴所发”各自都有它的位置和名称。“溪谷属骨,皆有所起”,“溪谷”,“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就是肌肉和肌肉之间的联系。这个教材有注释,在35页的[注释]4“溪谷属骨”。

   那么我们又引了《素问.气穴论》的话,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会”就是相互会合的地方,大块肌肉与大块肌肉之间的缝隙,这叫大会,这叫做谷,我们手上有个穴位叫合谷。为什么叫合谷?说这两块肌肉比较大,这个空隙比较大,这叫合谷。脚上,足少阴的肾经穴,还有一个叫做太溪,那个就叫做溪,那个地方也是肌肉和肌肉交界处,但是那个地方相对而言,缝隙就是比较小的,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其实所谓的穴位,都是在肉之交会处。穴,在《内经》里就叫做空,又叫做孔,又叫做俞,又叫做穴,又叫做节。为什么这么叫?就是凡是穴位,都是肌肉和肌肉,筋骨之间,它的缝隙的地方,溪谷属骨,不管是大谷还是小溪,它们都和骨骼相连属的,“属”是联系。“皆有所起”,从哪个地方起,到哪个地方止,它都有一定的位置,这倒是涉及到解剖的问题,所以“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这个“分部”,是指的十二经脉的分部,十二经脉有皮部。十二经脉的分部,它的皮部,有逆有从,有逆有顺,“分部逆从”就是有逆有顺。就是从它分部上说,有顺着行的,有逆着行的,所以“分部逆从”,这个“逆从”都是讲的正常现象。十二皮部的分部这有顺着走的,有逆着走的,这都是正常的。“各有条理”,有逆行,有顺行,它们是有条理的。“四时阴阳,尽有经纪”,春夏秋冬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阳气盛,秋冬阴气盛,四时阴阳。“尽有经纪”,都有它的规律,这个“经纪”也可能理解为是规律,也就是四时阴阳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

   你看,讲了人体脏腑经脉皮部以后,接下来就是讲四时阴阳,就是它起码把天、地、人联系在一起了。接着又说,“内外之应,皆有表里”。人体有内有外,但是内和外是相互联系的,是互为表里的。脏藏于内,腑又在外,脏腑是表里。阴经和阳经,也是互为表里的,所以外内之应,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它也是一种外内相应,所以“外内相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确实是这样子的吗?“信”就是确实,这个说法确实吗?“然乎”,是这样吗?确实是这样的吗?等于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当然提的问题很多了。下边歧伯回答的是按五方为主,东西南北中五方为纲,他回答的这个问题。“歧伯对曰:东方生风”。从五方来说,东方生风,风气生于东方,东方是在五方和五时相应,是应于春天,气候温和。在中国这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中医学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东方是气候温和,相对五时而言,它是应于春季,多风。春季多风,不要以为只有北京的天气到冬天就刮大风,其实我还真和懂得天文的人探讨过,而且还和那个飞机的飞行员探讨过,他们说高空的风最大的时候就是春天。“东方生风,风生木”,那么东方生风,这是天气,风是天气,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要记得,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木火水金土是地之五行,天之六气,地之五行。所以“东方生风,风生木”,天之气生地之五行,风就生木之行,东方属木,东方应于春,这风生木倒是很有点自然现象。你看春季了,哗啦啦一刮风,这树叶子就开了。北方的晚点,南方的早点,当然南方有终年都不落叶的,那不算了。北方的春天树开始冒芽了,冒芽之后那浅张不开,刮风一摇,一摔,群体口头语,这个树叶必须得风摔一摔才能张得开。“风生木”,当然我们是按六气来生五行的问题了,这是一种变化规律,由天气来生五行,由六气来生五行,由天气来生地气。因为说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地之五行,那都等于天之气来生地之五行,所以“风生木”。

   “木生酸”,木为酸,按五味来说,木为酸。“酸生肝”,在人体五脏来说,酸味入肝,说五味各有其所喜入,酸先入肝,苦先入心。肝生酸,酸味的药食有助长肝的作用,有滋养肝的作用。“肝生筋”,这就是按肝和筋,在人体中它是一个系列,或者说,四时五脏阴阳,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这里面也是讲的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这个肝系统,就和春,和风,和温暖,和酸味,和木是相联系的,在人体当中,又和筋是相联系的。肝属于木之脏,木性柔和,木性喜欢舒展,所以木性条达,喜条达,“条达”也是有舒展的意思。肝属于木,喜欢条达,喜欢柔和,喜欢舒展,这是它的本性。而筋也是应该柔和的,这筋要硬了,这就不好用了。人老了,胳膊腿发硬了,就当不了运动员了。“肝生筋”,筋的活动需要血的滋养,肝又藏血,所以“肝生筋”。从它象上,肝喜条达,喜柔润,筋也是喜柔润,筋应当柔润才是正常现象,所以把筋就归属于肝,或者换句话说,肝就生筋。“筋生心”,这就不能直接那么好理解了。“筋生心”的意思就是说木生火,讲的是木生火,五行的关系,木生火。心是火之脏,肝是木之脏,所以说“筋生心”实际上是讲的木生火。“肝主目”,下面也讲了,肝开窍于目。这个再往下,“其在天为玄”开始,“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些字从上下文来看,特别是这是第一段,还有其它四方都没有这样的话。因此,有的注家认为这是衍文,因为这一段是23个字,这23个字在这一段是特殊的,别的段里没有,文字体例就不一样,所以一些注家认为这是衍文,是有理的,多出来的字,不是?《内经》的经文,因为和下文的体例也不对,意思也没有必要那么讲,这个讲法当我认为是适当的。你看吧,其它的段也没这话,一会我们再讲下边的段落就看到了。

   “神在天为风”,“神”还是讲的自然规律,在春天,在东方,在肝脏,相应的它的规律在天就是风,六气就属于风,我们还说了,六气属于天之气。“在地为木”,地就是五行之气,所以在地就是为木。“在体为筋”,在人的形体上就是筋。“在脏为肝”,在人体的五脏,它就是肝脏,这就是一个系列。“在色为苍”,苍青之色。“在音为角”,五音,本篇是讲的五音。角徵宫商羽,这是五音,角之音,就属于木之音,所以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发出的声音就是呼叫、呼喊是肝之声。这呼喊、呼叫是肝之声,可不是单纯的就是像我们所说一生气了,肝主怒,就高呼。是不是?是,病态,它也有人就呼喊。比如说这人一睡觉就呼叫,就呼喊,那你说怎么办?怎么治疗?按中医,那就得从肝来论治,起码要敛肝之魂。因为什么呢?因为肝藏魂。这个人夜里睡觉的时候喊叫,跟白天那个一生气喊叫不完全是一回事了。生气喊叫固然也是肝主怒,呼叫,那睡眠的时候呼叫,可是有这样的病人,那也是,因为他肝不藏魂,喊叫他一般都是在做梦。肝不藏魂,所以就做梦,做梦就呼叫,所以“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产生病态的时候就产生握,这个握拳、抽搐,这都是讲的这个问题。因为肝主筋,肝主风,所以这些抽搐、僵直,这些都说的是肝之病。在变动,这变动就是不正常了,以常达变,常就是正常的,变就是变异、变化,是病态。“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所以前面有一个暴怒伤阴,伤阴我说是暴怒伤肝。下面呢?“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是按五行推算的。怒伤肝,怒属于木之气,属于肝之气。悲胜怒,悲属于肺,肺属金,金来克木,这是按五行推算,可以推出来。后世所谓的以情治情,或者以情制胜治疗方法,就是从这产生出来的。特别是情志之病,由于情志所导致的疾病,有的时候是要以情治情,以情制胜。怎么制胜法?从原理上,就是从这儿来的。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是从原理上是从这里产生的,可以这种情绪制约另外一种情绪,那是按五行生克这个角度来分析。怒伤肝,属于木之气。悲胜怒,悲属于金之气,所以悲能制约怒。有的人注意观察生活的现象,好象也有这种现象,说有些人生气,大怒,怒得不得了,怎么让那怒气消了呢?常有这种事,突然地“哇”大声哭了,一哭了,就完了,那气也消了。不然眼老瞪着老怒气不消,这也是一种悲胜怒的现象,生活中好象确实有这类的现象。当然我们这个从医学上讲,不但是生活问题,从医疗上也存在着,应该注意这些理论性的问题。“风伤筋,燥胜风”,风和木之气是相通的,肝也属于木,所以风伤筋。燥属于金之气,在五行属金,燥为秋金之气,同样的是金克木,所以燥胜风。“酸伤筋”,酸是木之气,酸味太过了就伤筋,酸味合适了,适当了,它柔和筋脉,太过了,伤筋了。“辛胜酸”,辛属于五行之金,金克木,所以胜酸味。看出来,这一段它是阴阳五行,和天、地、人联系起来。换句话说,这一段也可以是说,这个叫四时五脏阴阳的这个系统,又有四时,又有五脏,又有阴阳,简化,叫时脏阴阳系统。因此,也就是中医《内经》上所说的藏象,所说的藏,是时脏阴阳的系统。再简化,就是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它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具体的哪一脏问题。

   下边一段,“南方生热”,在五方当中南方,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南方热。与天气之热可以生地之五行之火,所以南方生热,热生火,天气之热来生地之五行,或者说天之六气来生地之五行,热生火。也就是“在天为热,在地为火”下面这句话。“火生苦”,苦味属于火之味。“苦生心”,心为火之脏,所以苦生心。“心生血”,心主血脉,血液的产生需要经过心阳,奉心阳而化赤。都说血液是水谷精微化生的,津液也是水谷精液化生的,它当然跟血不是一回事。它为什么变成红色的呢?古人的解释就是奉心阳而化赤。为什么叫奉心阳而化赤呢?心是赤色的。所以那些水谷精微之气,受到心阳之气的作用,才转化为赤色。心为赤色,心为火脏,所以“心生血”。“血生脾”,这就是火生土,脾是土脏,心是火脏,不是血直接生的脾,而是火生的土。“心主舌”,下面讲了心开窍于舌。“其在天为热”,在六气是热,在地之五行是火行,在人体的形体是脉,我们所说的筋骨脉肌皮五体,这不就是从这儿来的吗?当然,中医所说的五体,和中国传统说的五体,不要混了。我们特别指出来,五体是指筋骨脉肌皮五体。古人说五体投地,它是讲的头身四肢趴下,那叫五体,不是指的筋骨脉肌皮,它是指的头身四肢。所以在体为脉,所以又叫心主血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这个就有点问题,因为后边说脾主忧,喜怒思忧恐,怎么又脾在变动为忧呢?所以有的注家,这个还不是中医注家注的,这还是人家搞文字学研究的人提出来的,说这个“憂”就相当于这个“嚘”。因为在《说文解字》里它讲了,说这个“嚘”也可以写成这个“憂”,就是咱们教材上的这个“憂”。这个“憂”就是憂愁、憂郁的憂,也就是现在的简写字,这个“忧”。但是这个“憂”可以写成这个“嚘”,可以互写,加个“口”字旁还念“嚘”,但是这个“嚘”可就不是情绪上憂愁的憂了。这个“嚘”呢?《说文》上说“语未定貌”,也就是说话好象没确定,用我们现在口头语,就是说话吞吞吐吐的,就是这个意思。言语的问题,言语未定,吞吞吐吐。因此这个变动为憂,看来应该是加口字旁的“嚘”。肺主忧,这是讲心,那么要是言语吞吐的话,或者叫吞吐其言,那是和心有关系了。因为心主舌,言为心声,不是有这么个说法吗?言为心声。因为他病在于心,所以他言语吞吐。“在窍于舌”,就是心开窍于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心主喜,肝主怒,喜太过了就伤心,所以“喜伤心”。“恐胜喜”,恐主于肾,肾是水脏,所以“恐胜喜”,也就是水克火。“热伤气,寒胜热”,热伤气我们前面讲了,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这是“热伤气”,热能伤人之气。但是寒胜热,这是水克火了。“苦伤气”,苦是火,苦也能伤气。“咸胜苦”,咸是水味,苦是火味,还是五行相克。

   再下面一段是中央。“中央生湿,湿生土”,中央属土,中央在六气当中是湿。天之六气生地之五行,所以湿生土。“土生甘”,甜味。“甘生脾”,甜味能滋养脾脏,所以甘生脾。“脾生肉”,脾主肌肉,所以脾生肉,脾的运化功能旺盛,可以助长肌肉。本篇前面也讲了“清凉实四肢”,四肢肌肉发达也靠脾之清阳之气来进行滋养。“肉生肺”这又是讲的土生金,肺是金之脏。“脾主口”,脾开窍于口,主口,所以脾气和,口能知五谷,如果脾气功能调和的话,才能对饮食口味调节得很好,能够感知得好,能够食欲得好,这是“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土之色黄,所以“在色为黄”。在音为宫之音,角徵宫商羽,土音为宫音。“在声为歌”,歌唱这个声是属于脾的。所以如果在读书、写字、学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思对脾有影响了,休息之后然后歌唱歌唱,可能有醒脾的作用,可以使脾脏功能恢复,称为醒脾。思伤脾,使得脾脏功能不旺盛了,食欲也不好了,体力也不支了,所以思虑一段之后,思考问题一段之后,唱唱歌,活跃活跃情绪,其实有醒脾的作用。但是话说回来,你如果没事老唱歌,这可是毛病。有那种人吧?大街上走来走去的,一会这么唱,一会那么唱,低音漫唱,引亢高歌,他不断的,这可就是病态了。但是这个毛病是长在哪呢?是哪脏的问题呢?脾在声为歌。咱们讲了这段之后,我有个病例,可以给大家介绍一,这是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哕就是干哕,要呕吐那种哕,因为脾不能运化了。“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甘,咱们上边说了,土生甘。“在志为思”,思考、思虑问题。“思伤脾,怒胜思”,思虑过度,可以伤脾,发怒,可以改善这个思伤脾的症状,同样是由于木克土地的问题。“湿伤肉,风胜湿”,湿气太重了,伤害肌肉,使肌肉臃肿,或者使肌肉疲软无力,那么风胜湿,用风可以把湿给它去掉。自然现象是地潮湿了,风吹,逐渐地把它吹干了。人体中湿邪为病,你除了利湿、化湿、渗湿等等的祛湿方法之外,还应该加点风药,因为风能胜湿,也是木克土。“甘伤肉,酸胜甘”,甘本来是养脾的,本来助长肌肉的,这说的伤肉是甘味太过了,反而使肌肉受伤。那么酸胜甘,是由于木克土的问题。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 第八讲 阴阳应像大论
内经复习笔记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全文,黄帝内经译文
黄帝内经百条经典(湖北*王立志老师整理)
《黄帝内经》的经典名句
病因病机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