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写我身边一个在不断奋斗的家族(原创)
   刚看了网友转的一篇帖子《 邻家有儿上哈佛》,不由得想写写我好朋友的妈妈。
    文章中妈妈真像我好朋友的妈妈,当然她们所处的起点完全是不一样的。文章中的妈妈起点已经是在美国,而我朋友的妈妈起点是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但是我好朋友的妈妈也像文章中的妈妈一样坚持、有毅力、有韧劲,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劲头,最主要的是眼界特别远,她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当时周围人所无法理解的。可就在她的坚持、努力之下,她们整个家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朋友的妈妈从小山村嫁到市内,在一所普通的小学当音乐老师,因为当年她农村的口音很重,所以很重视孩子普通话学习,她在我朋友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当上小学吧,给我朋友从当地的电视台请了一名专门教她说普通话的老师,类似于今天的口才班吧,不过在我小时候,别说是口才班,就是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的绘画班,我们也是听都没有听过的,可见我朋友妈妈的眼光是多么超前了。这为我朋友后来的发展道路打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
    我朋友从小就能歌善舞,这点是遗传了妈妈的基因,再加上人长得漂亮,说话的声音、声调特别好听,每每学校有什么大型晚会,她就是当之无愧的主持人。小时候一路走来,都是赞美声一片,我朋友的妈妈带她还算是挺省心的。
    之所以说我朋友的妈妈有韧劲、眼界宽,是在她自身奋斗、打拼上体现出来的,她当了几年的音乐老师后,办理了内退,在80年代,就开始成为了炒房一族,其实现在看来觉得炒房如何如何挣钱,但是她当年是一分钱都没有的情况下,开始炒房的,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个小城市刚开始有楼房,大家都想法设法要二楼以上的,最好的楼层是三楼、四楼,没人愿意要一楼,而我朋友的妈妈,一个从农村刚进城的年轻女子,就看准了临街的一楼最有升值潜力,在自己一分钱没有的情况下爱,她就像周围亲朋好友借钱,买下了一个临街的一楼的房子,然后改了门之后,租给了一个小饭店,就这样,靠着这第一桶金,她以后就是不断地复制这个经验,最后在我和我好朋友认识的时候,我们是高中同学,她家好像已经买了6、7处这样的小网点了。
    我和我好朋友当年考市属重点高中的时候,都没考好,最后都是花了9000元的择校费才进入到重点高中的,相同的经历让我们很有共同语言,应该说,我们当时都很不甘心自己父母的血汗钱就这样被我们所糟蹋了,在高中阶段很努力地学习,不过成绩始终在20多名,考大学的时候,都选择了念文科,她考上了威海的一所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我考到辽宁的一所大学,念的是中文。
    在这期间,我感觉我们的区别似乎并没有太大,转折是在大学阶段吧,她之前的普通话学习如果在小时候还看不出来什么用途的话,现在到了大学里算是有了用武之地,她兼职成为威海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早早地开始接触工作,并且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在大学校园里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学习,而我们都知道,好多人是以高考为奋斗目标的,一旦上了大学,就有一种马放南山的感觉,尤其是一直处于中游的学生,我就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是一名好学生的话,可能早已经习惯于得到别人的夸奖,也不至于因此而放松自己,而中等生在高中阶段,还能比较努力,可是到了大学,真的就放松自己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说,念完大学都感觉是白念了,其实这也是因人而异吧。到大三的时候,我朋友过了专8,老师说她有留校的资格,她也觉得这样的安排已经很好了,可是我朋友的妈妈可不满足于此,她不断地打劲,让她考研,有一阵子,我朋友觉得挺烦的,干脆拒绝复习,我和我妈妈就当和事佬,两边劝,说心里话,我和我妈妈都觉得一个女孩大学毕业后,在大学里当个老师也算不错了,可是我朋友的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我前面说过,我朋友妈妈的好多决定在当时都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最后她每天都去书店里看考研的书,看到合适的就买回来,本来不会画画的她,还在我朋友的书房里画了不少“人生要不断攀登、要立大志之类的”小漫画,放在我朋友的书里面,我朋友和我一样,都是孝顺女儿,最后和妈妈呕了一阵子气,发现妈妈还是那么坚持,她就听从妈妈的了。最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准备考研,因为大学前几年的基础打得好,考研没有费什么周折,就考到北京一所知名大学,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当英语老师,而且还在北京买了房子,当时好像才6000多一平买的,一个挺大的小区,类似于经济适用房吧。研究生毕业那年,她就考了托福和GRE,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通知书是邮到我家的,不过当时因为她家所有的钱都压在房子里了,没有钱出国,我朋友也怕给家里太大的压力,也就放弃了这次出国的机会。后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一直都非常的安逸,我朋友也很满意于当时环境,可是我朋友的妈妈始终坚持认为应该走出国门,她说,她靠着自己的不断奋斗,已经从农村走进城市,而且铺平了她的成长之路。现在为了她们家族的未来,她希望我朋友能够继续奋斗。说实话,如果我朋友的妈妈自己是个平日自己不去奋斗的懒汉,而在这个时候却如此地要求我朋友去刻苦、去奋斗,我想道理上讲不通,孩子也没法接受。但是我朋友的妈妈就是靠着自己榜样的力量,还激励自己的孩子去奋斗,她所说的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让人心服口服的。
      我朋友已经顺利地考取了美国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如果说我朋友即便不出国,退回到大学毕业,留在威海的那所大学当一名老师,其实在我们看来也是蛮不错的。而他们家族中另外两个人在我朋友妈妈的推动之下,完全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下面讲讲我朋友的哥哥,比我朋友大两岁,是我朋友舅舅家的哥哥,他初中毕业就不念书了,用我朋友舅舅的话说,就是不吃书的孩子,念书也是白搭功夫,还不如早点挣钱养家糊口呢。他毕业以后就在饭店里打工,帮厨,后来自己在家里做盒饭,然后到街上去卖盒饭,什么苦都吃过,最让人心酸的是,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别人家都已经回家吃团圆饭,他还一个人在寒冷的北风中卖盒饭。
      时间拐点是在2002年,我朋友的妈妈当时不知道怎么想到,居然想让她这个初中毕业,没念过高中的侄儿,去我好朋友念书的那所大学去当旁听生,怎么做通这些人思想工作的,我就不太清楚了,也没细问过,反正后来,我朋友的哥哥就到大学里当起来旁听生,而且是班级里面最努力的一个。也许是因为之前受过的苦太多了吧,反而感觉能够学习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了。我听我朋友的妈妈给我讲,当时她们在学校外面租了一所房子,她们娘俩每天晚上正常到点就睡觉了,她哥哥每天晚上都到外面的路灯下面去看书,他把那些英语单词放在裤兜里,从这个兜里掏出来,背熟的就放到另外一个兜里,就这么蚂蚁啃骨头似的,一点儿一点儿地练习背单词,后来有一阵子用脑过度,才25、6岁,头发就都一把一把地掉。有一次我朋友的姥姥过生日,我朋友还有她哥哥,还带着一个外国朋友都赶回到我朋友姥姥家庆祝老人家的生日,我清楚地记得,我朋友的哥哥跟老外两人谈笑风生地说着什么,和第一次见他的时候,简直是判若两人了。
     后来,我朋友大学毕业了,她哥哥的旁听生生涯也告一段落了,他哥哥还写信给我们俩,让我们帮他拿主意,下一步是该去找工作还是去学习,后来他选择了去日本留学,因为我朋友当时学英语专业的时候,还有一门第二外语——日语,教她们日语的是一个日本老人——樱井秀雄老师,今年已经84岁了。因为前几天他还来中国看我朋友和她哥哥,所以我还记得这个名字,这位老人确实是个好人,他对我朋友哥哥的帮助特别大,当时在学校的时候,因为他总爱找这些学生去他家里吃饭,我朋友和哥哥也常去做客,她哥哥因为做饭好吃,所以每次邀请必定有他一个,这样他们就建立了深厚的忘年交,老人回国的时候,还让我朋友的哥哥也考到日本去,这样我朋友的哥哥就考到了日本,留学期间,因为组织能力强,担任中国学生团团长,连年获得奖学金,现在已经毕业了,在一家大公司就职,娶了一名同去日本留学的大连女孩为妻,现在两个人的小宝宝已经快一岁了。
    最后要说说我朋友的表弟,我朋友的表弟家境照比他们两家相对要好一些,对孩子也是溺爱了一些,孩子挺不懂事的,是我朋友妈妈操心最多的一个。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在一所普通高中里面排在倒数10来名,最糟糕的是,他自己严重地厌学,根本就属于自暴自弃,父母也不讲究方法。我朋友妈妈差不多天天去这个侄子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讲人生在年轻的时候该如何地奋斗,必须上进。最后还发动全家人,每人都给这个孩子写一份激励他上进的信,没想到这些在这个孩子的身上真的起作用了,他又开始刻苦学习了,最后考上了一所三本大学,如果不是最后关头的努力,也许连这样一所大学也是考不上的。不过进了大学校园里以后,这个孩子就像是懂事了一样,知道自己学习了,在大二下半年,还获得了学习仅有的几名赴美交换留学的名额,成了他们家里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孩子。
    用我朋友妈妈的话说,她们一家人付出了太多常人不能付出的努力,她们家族的字典里只有“奋斗”二字。我朋友也在出国前的致辞中说:“她现在非常感谢她的妈妈,因为她的妈妈没有让她成为一个攀附于她人的菟丝子,而是给了她一双翅膀,让她成为了翱翔在蓝天中的小雏鹰!”

  想想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工作出色,孩子也出色。我朋友的妈妈其实不是那种把自己所有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的人,她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她自己不断奋斗的过程,所以每每关键时刻,她说什么,这些晚辈们也都很认同。
    因为孩子是用眼睛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的,而且孩子大一点儿,你跟孩子讲要上进,要拼搏,要努力,这些道理想要讲得通,首先是要建立在自己就是一个不断奋斗的人,如果自己对自己的事业不要求上进,好多道理在孩子那里就讲不通了。
    就像那个培养自己孩子读哈佛的妈妈,在坚持锻炼身体的时候,那也是表现出来一种坚持、一种韧劲的,这样才可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儿子上清华,女儿上北大,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惊呆众人
他因抑郁症休学近2年,曾尝试复学失败,父母该如何反省?
如果你家孩子处于6-15岁,请一定认真看看此文,受益终生!
高考考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原创第488篇︱晚开花尤香
四世同堂的叙事诗:爱的延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