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赵昱鲲老师 北大魏坤琳:在日常小事中培养孩子的大能力

今天是爱贝睿公开课第18讲,由Dr.魏主持,赵昱鲲老师主讲。谈谈为什么说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更有效,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各种能力。

主持:魏坤琳

主讲:赵昱鲲

前面这首歌就是许巍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首歌把我的很多同龄人听得感慨万分。说起情怀,大家见仁见智。但在学习方面,这句话就要反过来说,因为科学的讲,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学习效率更高。也就就是今天的主题:学习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生活的日常。

哈哈,看来科学也是你评判的唯一标准。在生活啊、情怀啊、意义啊、爱好这些方面,大家可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说到一些可以进行客观衡量的事情时,我们还是应该以科学研究为准。

1、科学表明:与生活结合的学习效率更高

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很多,我们就说一个最直观的,就是从生活来的知识记得更牢。人类记东西并不是像电脑的数据库那样,你输入一把钥匙,我给你一个答案。大脑里的各种信息其实是连接在一起,就像一张网,你要记的东西跟其他信息的连接越多,你记得就越牢。

学英语,生活环境更重要

比如说学英语,我们拿书本学,从小学学到大学,可能还是半吊子,但是如果把你扔到美国去,只要你不是仍然每天跟中国人一起混,你一年下来英语就突飞猛进了。因为本来那些单词是割裂着地存在你大脑里的,book这个词跟你记忆网络里唯一相关的只有「书」这个中文词,这个时候你记忆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反复背诵,这是非常低效的,说实话是对大脑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是到了美国就不一样了,人人都在提到那个方方正正的用纸订在一起的记载知识的东西,都是book,上课老师会说请大家打开某本book,回家后去图书馆借某本book,你在实验室里别人会说请你帮我拿一下那本book。book这个词对你来说就不再是「书」这个中文词,而是那一类方方正正的用纸订在一起的记载知识的东西了,也就是说,你已经用英文在记忆了。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儿童学习母语,不就是这么学的吗?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听、不断地讲,然后自然就会说了。这个学习过程不但毫不费力,而且可以说势不可挡,哪怕是聋哑父母的孩子,只要孩子本身不聋哑,他也能轻松地从别人那里学会语言,因为生活中的学习是非常容易的。

学习本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个从进化论的角度其实非常好理解。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人类是最依赖学习的一种动物,因为我们不像小马那样,生下来就会跑,或者小老鼠,生下来一个星期就会自己去找吃的,我们人类宝宝生下来一个星期能干什么?还是跟刚生下来一样,只会吃奶和哭。因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优势主要是来自于强大的大脑,而大脑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成熟,也需要非常长的学习时间,才能学会必要的生存技巧。所以,大脑天生就进化得非常鼓励学习,因为学习是跟人类生死攸关的一件事情。

对,其实学习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就像进化鼓励吃饭,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心情就很愉悦。既然进化鼓励学习,就应该让我们非常喜欢学习才对,可是为什么到今天,一说起学习,大家为什么第一反应就是学习是苦差事呢?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一学习起来就愁眉苦脸呢?肯定不可能说是他们都基因突变了,跟两万前的古人类不是同一个物种了,我感觉应该是学习本身变了。

在生活中学习符合大脑进化规律

大脑的学习方式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万年前我们老祖宗的生活环境里的问题,像打猎、采集、找配偶、养小孩,而不是现在的一些问题,像写字、算术、弹钢琴、学英语。所以凡是跟远古时期生活方式相关的问题,大脑就比较喜欢,那也就是孩子们喜欢玩的东西,比如爬树、游泳、扔石子、玩泥巴、过家家、打仗游戏,还有傻乎乎的好像毫无目的的到处疯跑。但你想一想,这些其实都是在学习如何解决远古时期作为一个成年人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打猎、采集、找配偶、养小孩等等。

2、学习不只是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

我感觉现在很多父母就是存在这种误区,一说让孩子学习就是给他报各种学习班,这种学习方式其实跟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难怪孩子们不喜欢。

学习班也许让孩子更反感学习

我儿子今年夏天幼儿园结束,要上小学了,就有很多外面的培训机构过来,卖他们的幼小衔接班。可是我一看他们的课表,基本上跟小学一样,当然他们美其名曰是为了跟小学的节奏接轨,就是一天到晚地上课,学拼音、10以内的加减这些东西。我觉得这太可怕了,这是在给孩子大脑上酷刑啊,坚决不让孩子报。

当然,我也理解有些家长,选择去上那些模拟小学的幼小衔接班,因为确实现在小学对刚入学的孩子就有要求,希望他们认识100个常用字,会基本的拼音,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是只有通过上课来得到的,而应该是通过和生活相结合,这样学起来才最有效率。最有效率的意思就是说,你让孩子去上学习班,他当然也能学得会,但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让孩子更加反感学习,因为你这是生生割裂了学习和生活,让他觉得平时自己在生活里玩很开心,但学习就很讨厌,而且学习效果也不会,他更容易忘记,因为是死记硬背来的。

生活中也可以学算术

简单的加减乘除在生活中不停地出现。我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就问我:「班上某某同学要有小弟弟小妹妹了,她妈妈什么时候能把小宝宝生出来呢?」我回答说:「你自己算啊。怀胎十月,她现在是两个月了,你说还有几个月?」儿子算了一会儿,说:「八个月。」最近由于二胎政策放开,他们班上这种情况又出现了好几次,我就也给他提高难度了,变成:「一个小宝宝要在妈妈肚子里呆40个星期,这个宝宝已经有了12个星期了,你说他还有多久出来呢?」这些日常生活例子特别有效。

这个方法很好,就是把算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了。我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被父母逼着背乘法表。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就背不出来了,满脸都是委屈和害怕,大人呢,一半在骂她,一半在笑她,最后她只好嚎啕大哭起来:「这个三五怎么这么难呢?」这个就是脱离了生活的学习了。

家长需要更多付出,要时时注意机会,经常引导,当然是没有把孩子往学习班一送,然后你坐在教室外面玩手机来得舒服。但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学得更好。我儿子没有参加任何学习班,但到了小学,识字和算术都是他们班最好的之一,而且他都没觉得自己是在学习,因为他的学习完全融合在他的生活中了。

对,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从生活中多学习,这样他们能学习得更起劲,更开心,也能学得更好,而且不会一提起这些知识,就下意识地想起教室、课桌、作业、纪律这些让他排斥的东西,而是些欢乐的记忆。

3、生活是天然的跨界学习

这也是我们要从生活中学习的第二个原因,目前教育制度的一个弊端,就是把知识分成不同的科目,让学生难以看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可其实,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在某一个科目考试中拿高分。将来你老板分派给你一个任务,他不会在乎你是用微积分还是量子力学去解决,他只要你能把他解决。最终你考试考得多好,你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个时候,你能不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使用,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能力了。

生活融合了多种知识

所以教育界一直有人提倡整合教育,又叫跨界学习,就是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去教,而不是泾渭分明地分成语文、数学什么的。美国俄勒冈州有个学校叫King Middle School,国王中学,是他们州比较差的学校,考试成绩属于后三分之一那种,学校也是坐落全州最穷的小区之一。后来来了一个新校长,叫Michael McCarthy,他采用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叫「舰队学习」,就是跨界学习给常态化了,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舰队,去做各种项目,比如初一的学生制作一张关于频临灭绝的动物和植物的CD,里面既有生物学,也有计算机技术,还锻炼写作能力,当然还有爬山、涉水、摄影、摄像,以及与当地社区各种不同机构、不同的人的沟通能力,甚至连配乐都是他们学生自己演奏的,动物植物的图也是他们自己画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各种不同科目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学生能够发现这些知识其实都是相互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最重要的是,这才是生活本身。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在某一个科目考试中拿高分。而且,这样学习学生反而也能考得更好,因为他们现在对学习就更有兴趣,学得也更牢了。这个学校本来是他们州考试成绩排后三分之一的差学校,这个校长实行了跨界学习的新模式之后,现在已经是全州考试成绩排前三分之一的好学校了。

我们中国也有不少学校和老师在尝试这种新方法。比如前几天我看到我儿子学校里负责数学教学的汤卫红老师发了一篇文章,叫《阅读让数学可爱起来》,我当时看了就吃了一惊,它打破了语文和数学的界限,利用阅读、写作等方法让同学们更理解数学、更喜欢数学,也把数学学得更好。汤老师也给全校学生推荐数学读本,比如《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自己也编了一个《清华少儿数学》的故事丛书,这就让孩子们对数学有了感觉,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生活中的一个个案例。

看来,语文老师教数学,还是蛮有优势的。我也经常开玩笑说,我是教脑科学的体育老师哈。

坤琳是正牌的脑神经科学老师,但是体育方面的背景,让你教起脑神经科学来更加得心应手。就像汤老师其实是全国数学特级老师,只不过把数学跟语文结合后,数学就教得更好了。

这种整合教育确实很有效,它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亲手实践知识的应用,把不同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且啊,我一边说其实就一边感觉到了,这些原因说穿了是出于同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学习最大程度地模拟了生活,所以才最有效。

让孩子在生活中探索学习

对啊,那么我们干吗不直接在生活中让孩子进行整合学习呢?也就是说,利用生活中的种种场景,不要管孩子现在学的是语文还是数学,就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那其实是最有效的学习。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买东西。你带孩子到商场,不要用布置任务的方式,而是用赋予能量的方式,比如说:「今天我们家买东西的事情就交给你了。」然后你给他今天要买的东西的单子,你跟在他后面,让他自己认字,自己一个一个地找,然后把钱加起来,算算一共多少钱。这就是整合了语文和数学的一个活动,还可以认识很多蔬菜水果。

你也可以自己发明活动跟孩子玩。比如你可以跟他一起编故事、写文字,然后画一个绘本,或者收集资料、写报告、拍照片、做一个讲座。整合教育还有一项长期的好处,就是它把各种不同的知识在孩子大脑里连接起来了,这样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因为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原来的旧概念连接到一起产生一个新方法,如果他平时经常是使用到科目A的同时也在使用科目B,那他就更容易进行跨界的思考,将来就更容易产生与众不同的点子。

哎,这个方法不错,我回去也要试试。尤其是这个品格教育,应该是和生活就结合得更紧了。因为品格,如果我们用浪漫一些的说法,就是生活的艺术,过好这一辈子的能力,这些学校不会专门去教,但其实却非常重要。

4、从生活中学习品格能力

这也是我们要从生活中学习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品格,比如爱、感恩,比如毅力、自控力、勇气,比如领导力、团队精神。品格能力来自于生活本身,远古时期的人也需要爱、感恩,也需要毅力、自控力和勇气,我们大脑天生是做好准备来学习品格的。

也就是说这些是人类普遍都有的品格?这个听上去很像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啊?

人类最重要的24种品格

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也是我的老师,认为品格优势与美德是整个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他和一位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Chris Peterson一起研究了各种主流文化的品格,最后总结出全人类都有的六大美德,就是仁爱、公正、勇气、节制、智慧和超越,然后每个美德下面都有3到5个品格,最后一共形成了24种品格。

这些品格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方向,学校教育重点关注的还是认知能力和掌握知识。社会上倒是有些机构会号称来培训这些品格,但很多做法其实非常不科学。比如有些机构做感恩教育,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做的是内疚教育。他们让孩子列数父母的付出,再想想自己给父母的回报,果然孩子个个都开始痛哭流涕,主办方那个得意啊,跟父母说:「你看,钱没白交吧,他们现在多感恩啊!我们培训通知里让家长三天不要洗脚,你没洗吧?来,坐下,你孩子就要过来给你洗脚了!」

哈哈,你这个讽刺得太狠了!我很同意你的说法,这些所谓的感恩教育,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或者都可以说是披着羊皮的狼,他们激发的不是孩子的感恩,而内疚。感恩是一种正面情绪,而内疚是一种负面情绪,我看那些所谓感恩教育的照片就能看得出来,真正感恩的孩子,脸上应该是微笑、感动、升华、爱的表情,它会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但绝对不会让你嚎啕大哭,能够让你嚎啕大哭的,只有内疚,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感恩教育的照片里,孩子脸上都是紧张、难过的表情,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心中是内疚这种负面情绪。

如何从生活中培养感恩

其实,哪里需要让孩子参加培训才能知道感恩呢?生活中到处都是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啊,因为你每一次为孩子的付出,都可以让孩子感恩的。关键是你要利用心理学原理,来从这些机会中让孩子发展出感恩这个品格来。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什么时候会觉得感恩呢?这跟他了解到的对方意图有关系,第一,对方必须不图回报,如果图回报,那引起的就是负债感,如果这个债又还不了,那就会又引起内疚感。父母必须不能让孩子觉得,我对你好,是希望你能学习好,是希望你能给我们争一口气,那孩子就不太会感恩了,他觉得双方是在交易,你养我,然后我为你学习,为你争气。感恩的第二个条件是,我必须能感觉到对方的善意,也就是说,对方不是非帮你不可的,他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了帮你,这样你才会感恩。

现在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感恩,就是因为他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你不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的使命就是竭尽全力为你服务,相反,爸爸妈妈也是人,是一个和你一样有各种需求的人,我们是在选择为你服务。这就意味着,第一,你要拒绝他的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第二,哪怕是那些合理的要求,如果你自己不方便,也可以拒绝。让他知道,父母不是我的提款机,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样他才会更感谢你的付出。当然,你的拒绝和满足一定要跟刚才说的第一个原则一致,绝对不能说你学习好,我就满足你的要求,你丢了我的脸,我就拒绝你的要求,而是根据生活规则和情境做出的合理选择。

这个平衡一定要把握好,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我选择对你好,是因为我爱你,我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我对你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微妙的平衡,也只能从生活中无数小事的磨练和积累中得来,不可能是一个感恩教育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可见要学习品格能力,生活才是最好的课堂。

小结

跟生活结合起来的学习最有效

生活中的学习能把各种知识整合起来,不但有利于孩子掌握这些知识,也在培养其将来的创造力。

对我们孩子未来至关重要的品格能力,主要是通过生活来培养的。

归根到底,孩子一生的大考不是高考,而是生活本身。并不是说高考考好了,孩子这一辈子就万事大吉了的。他高考结束时也才18岁,后面的生活还长着呢。那时候最考验他的,就不再是学校里学到的能力,而是他在生活中继续学习的能力。这些呢,我们可以从小就给他培养。

谢谢昱鲲今天的讲座!他还给我们举了很多实用的例子和方法,我相信各位家长听后一定也是感觉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即学即用,听了之后也开始用起来,注意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为何禁止幼儿学习班
补课不能使孩子优秀(二) - 子女教育交流 - 好孩子论坛
童书妈妈:早教班、兴趣班到底上不上?
查补课、辅导班的人,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从来不报、不上?
数学老师:有了我的这份秘籍,让孩子的分数涨30分是很容易的事
3岁开始接触数学你就晚了一步,千万别再错过“逻辑思维”的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