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去的2017年我用每天的碎片时间读了123本书,这些经验想和你分享

你去年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吗?

2017已经过去两周。去年初你给自己定下的读书N本的计划实现了吗?看到那些被遗忘在枕边、床头、地板上、马桶旁的待读书,你是不是心头一慌?是不是还有许多抢购来的书还没来得及拆封?Kindle里是不是有不少买了之后从来没看过一眼的电子书? “今年实在太忙了,明年我应该没那么忙,有生之年一定能读得完!” 你是不是又一次这样安慰了自己,然后又用新一轮的买买买迎接了新年的到来?

如果上面的情况你一条也没有,那你可能不需要再往下看了,因为你一定已经是时间管理高手了。如果你或多或少也遇到了这些困惑,那我去年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经验可能对你有用。

真的是因为没空读书吗?

“工作太忙”、“实在没空读书”是我们常拿出来安抚自己的尴尬的理由。然而,这个理由是不是真的站得住脚的理由呢?

《奇特的一生》记述了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他用真实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无情的事实:即便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且终身勤奋的柳比歇夫而言,每天的纯工作时间平均也就5个多小时。我们每个人最值得珍贵的时间,多数都被各种没有什么意义的琐事偷去了。而对于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上网刷手机无疑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的“岁月神偷”。

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称,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6.4小时。可想而知,作为资深互联网用户的城市白领们的上网时间会远远大于这个26.4小时的平均值。相比之下,我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却少的可怜。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该调查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

Kindle给出的《心流》的平均阅读时间

每周26.4小时和一年7.86本,似乎很难对比。那我不妨帮大家转换一下度量单位。你知道读一本中等厚度和难度的书需要多长时间吗?以一本最近刚刚出了新译本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为例,这本书共367页,按照亚马逊的统计,读完这本书平均需要5小时34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把每周26.4小时的上网刷手机的时间用来读书,可以读4.8本左右《心流》这样的三四百页的书。一年下来可以读250本。现在大家再回头看我国国民人均阅读量7.86本书这个结果,是不是觉得的确有点少呢?

2017年我利用碎片时间读了123本书

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上网刷手机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不过如果我们尽量把自己的碎片时间拿来阅读,一年下来究竟能读完多少本书呢?带着同样的问题,我用了2017年一整年做了一个实验,想看看如果只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能不能做到每周读完一本书,一年读完52本书。

结果到年底盘点时,我很惊喜地发现,过去的2017年我一共读完了123本书,另外还有3本读了一半。更重要的是,我读这些书并没有对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干扰。因为这些书我基本上是很刻意地在各种碎片时间内完成的。

2017年我读过的书,123本已经完成+3本仍在读

时间,总是有的,只是你选择用它做什么!

一年读123本书,我最大的心得是:不管每天多忙,我其实都不需要专门“挤时间”去阅读。因为读书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随时可以开始,也随时可以停下。

如果你非要把阅读搞成一个隆重的仪式,需要等到一个没人打搅的夜晚,需要先沐浴更衣,需要温度湿度气氛灯光都配合,需要有适当的音乐陪衬,需要松软的沙发…… 待一切就绪才郑重其事地捧起那本久违的精装版,那恐怕你的确找不到读书的时刻。

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其实可以在任何一个短暂的片刻阅读。那些你在临睡前靠在床头踌躇的时候,在通勤的地铁上发呆的时候,在公交站台等车的时候,亦或是在做早餐的时候,或者开车去购物的时候,以及你每天数十次百无聊赖地刷手机的时候,都是非常适合阅读的时刻,而且你不必为这些时间付出任何代价。

可是,任何容易做的事,其实往往也是最容易不去做的事。比如一年读100本书,你可能并不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更不需要什么愿景,但是你需要开发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的方法。下面这些方法是我的一些经验。

读书并不用等到“有”时间,但是你应该了解时间都去哪儿啦!

找到自己的方法的第一步,是首先搞清楚自己每天的碎片时间的主要分布。

我一天的典型作息时间表

作为一个非常宅的住家老男人,我每天的作息相当规律:早上5:30准时起床,晚上11:00准时入睡。上面图中灰色的部分是工作时间和辅导孩子功课的时间,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挪作他用的。黄色的部分是家庭时间以及和同事沟通的时间,我也尽可能不做他想。而那些绿色的部分,基本上是我每天处理各种琐事的时间,这三个半小时的灵活性是很大的,我读书的时间差不多都在这些时间段。你是不是也清楚自己的哪些时间段是碎片时间的富矿呢?

随时记录和监控自己的阅读进度

一年读100本书,意味着每周要读2本书。没有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方法,的确不太容易坚持。毕竟和追剧、打游戏、刷微博相比,读书还是需要些自律才能做到的事情。一旦惰性占了上风,我们常常就刹不住车地在娱乐至死的路上一路狂奔下去了。当一两个月都没有什么新进展后,惰性就会变本加厉鼓励我们干脆放弃这个根本“无法实现”的计划。

有办法稍稍抗拒一下惰性吗?我的办法是随时监控自己的进度。每开始阅读一本书,我就把这本书放进在读列表。一本书读完就把它挪到自己的年度完成列表。这样,我随时都可以看到自己当前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自己的年度计划相比,是滞后还是超前了?这样,完成顺利时对自己是一种鼓励,发现滞后了也可以及时调整。

阅读进度清单 Photo by Glenn Carstens Peters on Unsplash

建立阅读进度清单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拿一张纸一支笔记下每本书的名字、作者、开始阅读和读完的日期。你也可以用豆瓣或者Goodreads这类在线工具帮助你做记录。同样也可以像我一样用手机上的Wunderlist和小目标这类清单APP来做这件事。不管用什么工具,你都需要有这样一个清单来监控自己的阅读计划完成情况,并且让自己时刻意识到自己正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

保持睡前阅读的习惯

我的床头柜上总是放着几本最近在读的书。这样每次开关床头灯时都会提醒自己今天还有一件事没有完成。而时间一长,睡前阅读的习惯就养成了。临睡前阅读半小时这个习惯我已经保持多年,也只有这半小时是每天我真正坚持不变的阅读时间。

如今,睡前阅读已经成了我的睡前必备项目,不读几十页书,我反而会睡不着。通常,睡前我最常读的是一些大部头的作品,每天半个小时,大致可以读50页,很多大部头都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阅读内容要广泛

碎片时间分布在一天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我们的精力可能很不同,而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很不一样。在不同的时刻,我们愿意读以及能够读进去的内容自然也不同。我们应该用不同类型的书去配合不同类型的碎片时间。

清晨我们的头脑清醒,这时候我一般会读一些比较艰深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我和儿子一起听一些适合亲子阅读的有声书。而在比较疲倦的时候就会看一些小品类的畅销书。

要做到随时都有适合的书可以读,你需要有广泛的兴趣。然后为自己的各种兴趣找到合适的书目,再通过阅读和实践不断将兴趣内化成修养。为此,你需要为每个领域建立一个待读书目清单。每当看到一本想要读的书,就立刻放进相应的待读书目清单中,然后在合适的时机买好每个领域要读的下一本书。如果你这样做了,就不会再因为“想读书,却找不到合适的书读”这个理由,把时间轻易让给刷微博。

顺便说一句,我同样也是用Wunderlist这个软件管理自己的待读书目清单的。

使用多种媒介,做到随时随地读

要想做到随时随地都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光有一本书的一种媒介是不够的。你最好同时拥有一本书的三种媒介:纸质书版、电子书版、以及有声书版。这样你才能做到无缝切换阅读场景。

我正在用三种媒介读小说《Shantaram》

比如你正在家里兴致盎然地读一本书的纸质版时,到了该去辅导班接孩子的时间了。如果你仅仅拥有这本书的纸质版,就不得不中断自己正在兴头上的阅读,悻悻地出门接孩子。如果你还拥有这本书的有声版,就可以从容地切换到音频版,边开车边用耳朵继续你的阅读。而当你赶到孩子的辅导班,孩子却还没有下课,如果你还有这本书的Kindle版,你就又可以拿出Kindle边等孩子放学,边继续你的电子化阅读了。这样,你的几片小的碎片时间就被一个连续的阅读整合成了一片大的完整的阅读时间。

互联网时代的低成本阅读

如果一年要读100本以上的书,而且要同时拥有各种媒介的多个版本,花费其实还是不小的。不过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低成本,甚至免费的资源。常见的例如我一直在使用的亚马逊Kindle Unlimited,京东畅读,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等等。只要合理使用,这些资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省钱,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本书更多不同的阅读形式,让上面提到的多介质连续阅读成为可能。至于如何有效使用这些工具,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分享。

为什么要尽可能多读?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多读书,各路先贤大V们已经讨论得很多。我只想说说我的一个比较肤浅的想法:只有读得多才能读得更多更好。

是不是听上去有些不可理喻的拗口?其实道理很简单,读书和很多技能一样可以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水平的,而大量阅读就是最好的练习。很多快速阅读的指南都会教一些读书技巧,比如目录法、目标法、眼球运动法等等,往往希望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快的阅读。其实效果大多和那些知识付费的快速读书节目差不多,也就是看个故事梗概就当作是完成了。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不断用更大量更广泛地阅读来训练自己,就会让自己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甚至于对作者的表达风格的把握能力都不断精进。那个时候的一目十行将不再是浮光掠影地蜻蜓点水,而是心有灵犀地思维飞翔。这时候不仅你的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的水平也上了新台阶。

读书并不是一个可以立竿见影改变人生的捷径,但保持大量读书的习惯确实是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人生的。

2018我会换一个方式继续我的阅读实验

2018年,我会继续读更多的书。不过,今年我重新将读书的目标数量调回到每周一本书,也就是一年52本。但是,我希望今年用更多的时间更认真地筛选要读的书,并且更多地将阅读转化成输出,再内化成自己的领悟。

这篇文字算是对2017的一个小结,也算是2018的一个新开始,毕竟读书是伴随我一生的嗜好。

文 | 老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零’到‘一’ ——阅读初期的习惯培养
一年读五十本书,总结出这些阅读经验
2017年读书不多,但想送你一份书单和三个最新的阅读认知
《过目不忘读书法》读书笔记
【悦读】读书七问
这五本非常简单的书,读完后却有意想不到的效率提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