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锦州战役,林彪采纳了苏静的建议,范汉杰站在城墙上一看:完了
userphoto

2023.01.19 山东

关注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向国民党发起进攻,该战线从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总长三百多公里。

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亲赴前线视察,因触雷光荣牺牲。

直到10月1日,北宁路被全面切断,锦州被孤立。

1948年10月初,在中央领导核心会议商讨后,最终决定让林彪正面攻打锦州。

锦州作为辽宁省区域核心战略要地,得到锦州告急的消息,蒋介石紧急派兵支援锦州,出动10个师,并亲自进行指挥,卫立煌主战,参谋总长顾祝同进行督战。

得到相关敌军支援数据后,林彪出于对整个战事的考虑与担忧,就攻打锦州一事产生了决策迟疑。

10月2日前后多次向中央发电建议暂缓攻打锦州,先攻打比较有把握的长春。

但在与罗荣桓,刘亚楼进行深度沟通后,最终林彪改变主意下定决心全力进攻锦州。

此举立即得到毛泽东回复:“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

10月5日,东野作战处长苏静两次不懈努力,向林彪建议以“挖掘交通壕战术”攻打锦州。

最终林彪接纳此建议。

1948年10月14日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0月15日攻克锦州。

锦州战役背景

锦州作为山海关前的一个重要战点,是中国解放军进入华北平原的入口,中央军委对此十分重视。

几次下达电报对以林彪为首的领导团队强调:攻占锦州这个军事要地,对整个辽沈战役的重要性

即便在蒋介石大幅增兵支援的情况下,仍然力主不改变原计划,克服困难,坚持攻打锦州——更是勒令务必七天内拿下锦州。

内部因素:

林彪是一个对于战争十分谨小慎微的人,每次战斗必定精打细算,务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林彪本人最为擅长运动战,不喜攻坚。

锦州便是一场难度较大的攻坚战——四平之战时,林彪进行攻坚最终惨败而归,从此他更对攻坚产生恐惧心理。

外部因素

蒋介石派重兵支援锦州,此战必定又是血流成河,而此时回撤长春,既可避免巨大伤亡,还能夺取长春之地。

所以,林彪刚开始并不愿意攻打锦州。

当然,艺高人胆大的毛泽东考虑得就更加深远:

1.面针对全国战争大局出发,夺取锦州的战略意义至关重要。

2.蒋介石派重兵值守锦州,大概率会认为共产党会考虑先夺取沈长春。

这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反而容易麻痹敌军。

面对最高领导人几次三番的叮嘱甚至批评后,林彪最终摒弃原有思路,以整个战争全局出发,做出了相关的战略部署。

并且致电回复中央:“全力以赴攻打锦州”。

而即便如此,对于目前这个被蒋介石严令严防死守的“硬骨头”——锦州,林彪心里依然十分焦灼。

战役开始后,林彪所担心的锦州,易守难攻,战事十分棘手。

看着林彪为了战事整日地愁容满面,苏静首次提出采取挖掘交通壕战术,林彪对此踌躇不定,未给任何正面回复。

而此时的苏静,却像热锅上的蚂蚁,直接冲进了总指挥的办公室,再次向林彪重新细致完整地讲述了自己对交通壕战术的各种分析,以及此战术可以在锦州战役进攻困难点上给予的帮助,再次提出希望林彪能够采纳他的建议。

……

眉头紧锁在办公室来回踱步思考了半晌的林彪,最终在苏静的强烈建议下,下定决心。

此次战役为何让东北野战军总司令林彪如此踌躇,而在面临如此关键战役的作战方案上,向来固执己见的林彪,却最终听取苏静的意见。

苏静的建议,又给这次战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为什么建议采取“挖掘交通壕战术”攻打锦州

比起长春驻守的10万国民党军队而言,要在7天之内攻克这个被蒋介石派出总兵力达到15万重点保护的滨海小城锦州,在当时,对总指挥林彪的压力是相当巨大的。

锦州距离长春只有500公里,外围地势三面临海,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市区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海拔均在300米左右,且城外设置了众多防御工事。

加上如今蒋介石亲自指挥又派重兵支援,国民党的武器装备各方面本身就比我军先进,手上只有10万军队的林彪,心里十分没有把握。

到底选择什么方式攻打这个如今固若金汤的锦州城,是林彪眼下十分头痛的问题。

毕竟在各方因素对我军都相当不利的情况下,一旦采取的战斗方式决策上出现任何错误,都将导致本次战役的失败。

而锦州对整个辽沈战役的战略意义,中央已经再三强调,所以决策上更是一定不能出错。

在经过相当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林彪最终还是选择了苏静的建议:挖掘交通壕战术。

于是林彪首先询问了苏静:义县战役时候挖的战壕总长度是多少米,总共需要的军队是多少人。

苏静立即回答:义县战役时除尖刀连外,五师其他部队均参与挖掘战壕行动。

林彪当即下令:攻城各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全力开展挖掘交通壕工作,每个师必须派出三分之二的兵力挖掘高宽约1.5米的交通战壕,直抵敌军阵地50至60米处。

“挖沟先挖较浅的卧沟,然后逐渐加深挖成站沟。大家要不怕疲劳,只要交通战壕挖好,不论敌军火力如何猛烈,工事如何坚固,都会让其很大程度上丧失作用,大量减少后期作战伤亡,对我军最后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命令一经下达,各师,各连,各纵队都倾巢出动,步兵秒变工兵,拿着铲子开始没日没夜地奋力挖掘,最终一夜之间,就将数千米密密麻麻的交通战壕挖掘完毕。

《孙子兵法军形篇》写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由此可见,挖战壕这类军事防御从我国古代起就盛行开来。

什么是交通战壕战术

1.提前派出大量军队(一般情况下为了赶时间会派出2/3以上当前兵力)进行快速在距离敌军安全距离(近的可达50-80米)时,开始挖掘壕沟。

2.为了易于掩护和快速发起攻击,一般战壕的高宽1.5米左右。根据当时战争规模,人数,武器装备,具体攻击战术方式等,又可分为匍匐壕、单人壕、双人壕等。

3.毕竟有1.5米高,为了需要发起攻击的关键时刻,迅速从战壕里一跃而起,一般会在战壕内放置木制阶梯。

4.为了防止敌人精准锁定战壕内的士兵所在位置,一般战壕会挖成蛇形,锯齿形,横墙形——除了直线形。

5.一般为了抢占制高点更加精准观察和射击,战壕都会选在高地挖掘。

作用:

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阻挡敌人的部分火力——枪支正面扫射,炮弹精准攻击,又可以存放我军稍大型的武器,比如重机枪或者小型大炮。

有利掩护自身的情况下,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劣势:

因战壕是在泥土地中进行挖掘,天晴还好,一旦下大雨,排水又做得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轻则导致士兵长期浸泡在雨水中作战,重则壕沟坍塌,形成对士兵和武器装备的掩埋。

战争胜利后被俘的国军将领,后来在审判中有些感慨地说道:

当我军战役最高指挥官范汉杰站到城墙上,看到锦州城共党在如此短暂时间内挖掘的错综复杂如蜘蛛网般四通八达的交通壕后,就感到:守城无望了。

可以说,使用挖掘交通战壕战术,为锦州战役提供了坚实的作战基础,更是为辽沈战役的全方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交通壕战术的始作俑者—苏静

而挖掘交通战壕战术的“始作俑者”苏静,究竟是何许人也,作为“情报人员”的他,又是怎么想到要力谏推行该战术。

苏静1910年生于福建省一个农村家庭,最高学历一直读到师范大学毕业——要知道,当时的大学生,大多是有“真才实学”的。

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因擅长照相技术在部队拍摄珍贵历史纪要。

1936年26岁的苏静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本来一直在宣传部工作的他,因为擅长摄像,绘图以及文采卓越,被林彪看中,钦点其到红一军团任军团侦察科参谋。

1939年,苏静随部队进入山东,先后任东进支队司令部秘书长,第115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司令部情报处处长等职。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苏静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四野作战处处长等职,参加辽沈、平津等战役。

1949年在北平和平谈判,苏静只身进入北平,与国民党军华北总部代表傅作义经多次谈判协商后,草拟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具体实施协议”,保证了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的战役部署得以顺利落实。

1950年4月,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兼人民武装部部长。

1955年,作为开国元勋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苏静可以说是少有的文武全才。

他拍摄的战时记录照片,在后来有着很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作战期间绘制的精确度十分高且细致的行军路线图,也为战争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武,聂荣臻元帅这样评价苏静:“红军过草地,作为开路先锋的苏静同志是有功的。

当年,仅剩8000多人的红军面临饥寒交迫,困顿疲惫,多走一天路或未成功绕过敌人重兵区域遭遇伏击,又或者选择的道路太过崎岖险峻,都将为脆弱不堪的军队带来巨大的打击。

而苏静,是红军里唯一会精密测绘地图的人。

如果不是苏静同志对地形的了如指掌,对敌军情况的准确侦探,可以说长征不会如此顺利。

那时的苏静几乎是全军最累的那个,他要比部队走得更快、更多。

为探明道路,苏静几乎半夜出发,比别人走得更远,提前查看前方的道路是否平整,适合大家行军。

是否有敌人的伏兵,是否有无法逾越的障碍。

而在此不得不提一句,苏静最大的本事却是“情报工作”。

1938年两党对峙期间,国军一参谋想从苏静这里获取情报,结果苏静在夜深人静时根据敌军参谋向国军中央发送的电台声疏密长短,将电码原原本本记在本上,将敌方的电报密码弄到了手——全凭耳朵监听敌人电台密码的技术,可不是一般人有的。

林彪曾多次评价苏静:“苏静一人抵10万大军。”

可见,苏静的情报工作在长期的战争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苏静长年跟随部队,在战争中从事高精尖的情报获取工作,他不光积累了娴熟高超的情报技能,更是能够根据当时的战况对获取的情报进行分析处理,最后经过自己缜密的军事思维逻辑将两者结合,最终给到领导团队各种战时战略建议。

而锦州战役初期,我军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

1.最高军事指挥林彪不善攻坚战

2.敌军最高军事指挥范汉杰本身也是一个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将领,曾在日本德国学习,并且擅长守卫战。

攻打数日后我军伤亡惨重,敌军纹丝不动。

就是这个紧要关口,苏静得到了义县的详细战报,对情报和数据天生敏感的他,立即发现义县战役时期采用的“挖掘战壕战术”,在整个战役中大量地减轻了战士伤亡,为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而此时我军面临的情况,和义县战役初期非常雷同。

将义县战报的数据进行十分周密地分析对比后,他得出了锦州战役也可以炮制此法。

在林彪犹豫不决时,他更是竭尽全力促成该战术的施行。

后世很多人评价苏静,都一致认为:1949年1月,“促成国民党军傅作义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使数百万军民不再陷入无谓战争的牺牲,保护千年古都北京免受战火侵袭”是苏静一生最大的功绩。

但苏静本人却说:

“在锦州战役中,我向总司令林彪力谏挖掘交通战壕战术,并促成该战术的顺利启用,最终为锦州战役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件事,才是我这一生对党和国家最大的功劳。

其实说这话的人除了苏静,还有一个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

甚至为此毛泽东还在自己的诗里写了这样一句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在普通人眼里,不费一兵一卒,和平解放一座如此具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城楼,让数万将士和百姓免受战火之灾,才是厥功至伟的事。

但就当时的锦州对整个大战场的突破口式的战略意义来看,蒋介石不惜亲自指挥,派心腹督战,可见其对锦州城的重视程度。

毛泽东也是一再下令希望林彪一定在7日内拿下锦州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早一步解放锦州就是早一步解放全中国。

千里马与伯乐

纵观苏静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他更多地是在战场上担任摄影,绘制,情报侦察,政治谈判等政治处处长,作战处处长的文职类工作。

并不擅长直接参与指挥作战。

所谓术业有专攻,作为我党“智多星”般的存在,他才能先后在多次战役中建立不世功勋。

而对于文职类官员,领导能够听取并且重用自己的建议,并最终为战斗胜利起到关键基石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且需要遇到一个对自己的能力和忠诚度都很信任的领导。

而幸运的苏静就遇到了这样一个“伯乐”——总司令林彪

据说林彪每次战役清点人员时,总会说一句:“苏静我可是要带走的。”

可见,苏静在领导心中的地位。

苏静是历史上少有的,从未亲自主持过一场战役的开国中将。

其实,按照苏静的入党时间及资历授衔,他应该只能是上校。

评定开国将领职级的时候,元帅罗荣桓首先说话:苏静的资历不能代表他对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他的功劳非常之大,比如'锦州战役’和'北平和谈’等,我认为他应授予中将军衔。”

在场的中央领导团队高度赞同,并全员表示通过。

可见,苏静这位智勇双全的特工级高端技术人才,在我国核心领导团队中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大决战》:锦州战役——全国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之战!

中国军事网—《大决战》:锦州战役:'近800人的加强营一天就打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锦州战役中林彪采纳了苏静的建议,范汉杰站城墙上向下一看:完了
73年韩先楚任军区司令员,点名要一中将,周总理:谁都可以他不行
司令已定作战决心,师长还要不要提意见?韩先楚从谏如流
亲历者讲述四野战史:31个小时攻克锦州城,2万名英烈血染黑土地
他是林彪眼中打仗的奇才,1955年却仅被授中将军衔?原因令人动容
林彪急了,锦州战役迫在眉睫,塔山突然失联,段苏权又丢了牛郎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