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他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
userphoto

2023.05.05 江苏

关注
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他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中国人,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更有老百姓称呼他为当代后稷。


提起杂交水稻之父,大家第一时间肯定想到的是袁隆平,是他让我们不再害怕没有饭吃。


但是同样有这样一个人,在农业生产上做了大贡献,因为他让我们的小麦产量大幅度增产,同样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就是李振声。


李振声院士的名字并没有袁隆平那么轰动,很多人可能甚至于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是他确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田地,他让我们不用害怕饥荒时代的到来。


李振声出生于1931年,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这么太平,每天都战火不断。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百姓生活的非常的痛苦,很多人基本上都是吃不饱穿不暖。因此吃饱饭成为了当时每个人的执念。


李振声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虽然日子过的很穷。但父亲思想很前卫,他认为哪怕家里再穷,孩子也一定要念书。


因此当别的小伙伴都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李振声和自己的哥哥一起去了学堂念书。


小小的他也不负父亲的期望,学习成绩非常的优异,但是天不遂人愿,李振声最终还是在父亲去世后失去了念书的机会。


当时为了赚钱,李振声来到了济南工作,却不想在这里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事情。


一开始为了生存,可以说是什么脏活累活他都干过。但是即便每天很累,他晚上还是会拿出书本学习。


也正是他的良好习惯,让他得知山东农学院在招生的时候,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了进去。


刚进入学校的李振声对一切都非常的好奇,当他发现学校的老师正在做小麦的培育,他非常的崇拜。


从农村出来的他太了解小麦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了,有多少农民就是因为各种天灾导致的小麦减产而饿肚子。所以提高产量的研究,对于每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都非常的具有吸引力。


李振声当时非常的幸运,他的老师很看重他的才能,因此每次的实验都会带着他。理论加实践,李振声成长的非常的快,当时的小麦在他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培育了很多优良的品种。


这些品种被李振声带回老家种植后实现了增产,看着乡亲们的笑容,李振声有了更远大的理想。他想让全国人民都露出笑容,他想让每个人都不再饿肚子。


就这样,李振声在毕业后进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在这里李振声跟着各种专家每天都进行很多实验。但是在李振声看来再多的实验都不如真的到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来的重要。


因此在科学院工作没几年,他就响应国家的号召赶赴大西北去建设。


虽然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也更激起了李振声的斗志,谁也没想到李振声这一待就是三十多年,他当时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究杂交小麦上。


刚进入大西北工作,李振声就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条纹病。当时有农民向他们反映自己种植的小麦全部病了,该怎么解决。


当时去到现场的不仅有李振声,还有很多老专家,每个人看到小麦的情况都紧皱着眉头。


小麦得了这种病就预示着今年的产量肯定会降低,但是这种病也根本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他们当即带回一部分小麦回去进行研究看看。


但是那时候的李振声却看着田地一直没有动,当同事问他要不要一起走时,李振声表示他再看看。


随后李振声就走进了田间,他当时看着受病的小麦,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病虫害,就必须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如果能够培育出抗病良种,岂不是以后都不用担心小麦受疾病的影响了,李振声想着自己曾经在北京对于牧草的研究。


不禁想着如果通过基因转移的方法,将抗病性最好的牧草的基因转移到小麦上,是不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呢?他的想法很好,但是很多专家都不看好,认为这个可行性太低了。


但是李振声坚持不放弃,他认为如果这个实验能够成功,那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将是不可估量的。
最终在李振声的努力下实验还是成功了,而这成功的背后李振声付出的真的太多了。


每天他都只休息两三个小时,哪怕是病了他也坚持带病研究,就连母亲和妻子重病他都没办法时刻守在身边。


而就是他夜以继日的付出最终解决了人民吃饭的问题,使小麦的产量得到大幅的提升,他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点赞的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曾让小麦产量超越水稻,90岁仍在田里
1956年,黄河流域爆发条锈病、麦田绝收,一株牧草的发现拯救了上
比肩袁隆平,养活上亿国人,“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为何不出名?
“南袁北李”的创新型人格
连续7年超1.3万亿斤!2021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在袁隆平眼中,全国没有一个地级市可以超越信阳,多数河南人小看了它丨豫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