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僧伽教育的三层圈:信仰永远是核心
僧伽教育的三层圈:信仰永远是核心 [ 作者: 王雷泉   来自:凤凰佛教网   已阅:222   时间:2012-3-2   录入:wangwencui
2012年3月2日  佛学研究网
编者按:王雷泉教授系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主任,从事佛教研究多年。1992年8月27日,王雷泉教授在“全国寺庙执事进修班第二期结业典礼暨九华山佛学院第二届开学典礼”上就当前我国佛教僧伽教育出现的“马太效应”进行了阐释,同时也阐明了佛教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虽时过境迁,时间已流逝二十年之久,但今天再重新阅读思考,对于当下中国佛教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从社会这一角度讲,佛教教育只有保持其鲜明的宗教本位特点,才能使整个社会保持祥和健康的协调发展,并对延续中国文化的慧命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因为佛教不仅是一种值得尊重的能提升人生命品位和精神境界的思想信仰体系;也是一种值得维护的能保持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的社会实体;更是一种值得发扬的已融入民族精神之内并日益走向世界的文化形态。信仰、社会、文化,佛教以此三圈层层相叠,环环相摄,构成一个在世间而超世间,即历史而超历史的巨系统。不共的出世法构成佛教的特质和存在于世的理由,共世间法构成佛教在社会中存在、在历史中发展的条件。圆融无碍中理事历然分明、主宾自有分齐,需要的是和而不同的君子风度和判教智慧。
在佛教的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佛教教育的宗旨可具体归结为:塑造主体,改善环境;收缩核心,扩展外延。当前佛教教育的困境,表明在信仰、社会、文化三个层圈中还存在着窒碍。对佛教界来说,无疑是从信仰这个核心出发,向社会、文化层圈扩展,然后从文化、社会这些外缘层圈向核心凝聚。
佛教首先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思想和修行体系,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教义总纲,以对人的存在和现实境遇之缺陷作一切皆苦之价值判断为出发点,而以证道成佛为信仰目标。持戒、修定、证慧三无漏学,则为实现宗教目标的实践程序,即“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承认上述教义,行持并履行相应宗教礼仪和宗教义务者,即为佛教徒。根据修行的程度和承担义务之差别,组成了独特的社会集团──四众弟子构成的佛教教团。僧人因其所承担的宗教义务和修行专业水准,无可争辩地成为整个教团的核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不仅是判定佛法真伪的基本原则,也是判定教团组织、教徒行为的信仰标准。社会之所以需要佛教,就在于它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宗教;世人之所以尊重高僧大德,就在于他具有常人不及的真修实证。佛教教团和佛教徒若失去超越的宗教性格,则从根本上失去了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正是信仰,区分了佛教徒与社会其他集团,形成了有别于世俗社会的不共法。出家众当然可以成为学者教授、企业家、社会名流和政治活动家,但他的本质属性是宗教师,是化世导俗的灵魂工程师。前者是流,是用;后者是源,是体。《大学》云“物有本未,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整个佛教教育圈中,以僧教育为核心;在僧教育中,以培养立志成佛作祖的新一代高僧大德为核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面面俱到结果一事无成。成佛作祖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目标,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一切招生、教学、毕业使用都只能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取法乎上,尚且仅得乎中;取法乎下,伪且滥矣!中国佛教教育若不抓住这根本性问题采取果断措施,仅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作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动,恐怕连治标都谈不上。弄不好,反给佛教界本已严重的世俗化倾向提供了政策上的默认与导向。
佛教又是一种存在和发展于现实世间的社会实体。以共同的信仰纽带组成的佛教四众弟子是以公民的身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出世超越的佛法只有运用世法的手段才能在社会中传播。佛教以自己独特的慈悲利生的宗教精神,主要在道德层面上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从事慈善福利事业,克制着商品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某些消极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财富进行储存、分流和再分配。教团拥有自己的寺院经济和资生产业,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从事农林副业、手工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等经济活动,从而与其他社会利益集团发生经济、政治和法律上的种种关系。在佛教与社会经济、道德、政治法律诸层面的关系中,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起着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政治。佛教徒必须在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政府也必须尊重佛教徒的信仰自由和合法权益。教育佛教徒奉公守法和教育社会其他人士及政府官员恪守宗教政策法规,是等价的一体两面。佛教教育在社会这一层圈,至少面临着三种关系:第一、由四众弟子构成的教团及佛教主办的实业单位,以及联系佛教徒与政府的桥梁──各级佛教协会,表现为僧团、教团和佛教组织的内部管理;第二、佛教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与社会各科层和各利益集团发生的各种关系;第三,各级政府部门对佛教所行使的宗教事务管理。这三重关系,构成了制约佛教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同时也是佛教教育的对象。毋庸讳言,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社会上对佛教的无知和偏见现象还严重存在,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和官员损害佛教利益、践踏宗教政策的事件还时有所闻。在社会这一层圈,宣传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普及宗教学理论,传播正确的佛教知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也是佛教界自身应引起严重注意并投放相当力量的大事。(信息来源:凤凰佛教网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尼泊尔的宗教信仰
关于明末东大乘教的研究
《印度佛教史》(一)原始佛教
佛教之四十八:当代南亚、东南亚各国佛教1
出国旅行注意事项丛书之斯里兰卡
鱼龙混杂的寺院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