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效應 陷阱

巴納姆效應,這個詞一定要牢牢地理解。流浪者的概念是為了矇蔽那些相信自己是流浪者的人們。就像利用巴納姆效應矇蔽那些以為自己是靛藍的人那樣,那是一個關於「自我」的陷阱。喔,補充一下,是有許多其他類型的協助者化身,但他們不能被稱為「流浪者」,他們是目的性極強的群體。他們完全知道自己該去哪裡該做什麼。


PS:巴納姆效應(暗示效應)

  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麼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說是認識你自己。的確,那些富於思想的哲學家們也都這麼說。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 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繫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瞭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人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巴霖效應

  源自於馬戲團經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鐘都有一名笨蛋誕生。巴霖效應多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星座或生肖書刊能夠「準確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來描述性格的詞句,其實根本屬「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適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換言之,那些詞句的適用範圍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說了等於沒說。例如:水瓶座理性而愛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愛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遠沒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愛心嗎?我們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價值,畢竟它存有統計的基礎在。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聰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訴你,你又錯了!知道什麼叫做」天醉人亦醉」嗎?既然身旁有超過半數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試著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觀念如果一對情侶在星座學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兩人都不迷信,但他們的心理必然會承受一股不小的壓力,在往後交往的時間中,若有了衝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種「原來真的不合適」的預設就會被強迫成立,最終難逃分手命運!

  第一印象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 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 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定勢效應

  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盜,於是觀察他走路的樣子,臉上的表情,感到言行舉止就像偷斧頭的賊。後來農夫找到了丟失的斧頭,他再看鄰居的兒子,竟覺得言行舉止中沒有一點偷斧頭的模樣了。這則故事描述了農夫在心理定勢作用下的心理活動過程。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的問題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也叫思維定勢或心向。
  在人際交往中,定勢效應表現在人們用一種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例如:我們與老年人交往中,我們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守成規,跟不上時代;而他們則會認為我們年紀輕輕,缺乏經驗,「嘴巴無毛,辦事不牢」。與同學相處時,我們會認為誠實的人始終不會說謊;而一旦我們認為某個人狡猾,既使他對你表示好感,你也會認為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心理定勢效應常常會導致偏見和成見,阻礙我們正確地認知他人。所以我們要「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來看人處事。

7,克服恐懼的方法是避免負面信息?

要區分美麗的謊言相當的難。那種讓人坐以待斃的教導確實是可以看作象徵性的欺騙之一,那些告訴人們將會發生什麼,但一切都好,你們什麼也不需要做,只要等待它發生的說法是危險的。它給予了承諾,卻從來不會給予實現,這種承諾常常會一推再推,轉移等待者的注意力,耗盡他們在這關鍵時期所可能發現和採取正確行動的時間。

我知道我在前頭說的一些情況可能會為許多人帶來恐懼,那些欺騙者們故意讓人們以為,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是不去關注黑暗和負面,只是停留在正面,用光和愛充滿自己就足夠了。

可是這是錯的,是完完全全的大錯特錯。

人之所以有恐懼是因為恐懼一直停留在內裡,它一直在這裡,是人內在的一部分。想要不受恐懼的影響,不是去躲避和否認讓自己恐懼的現實,而是必須去增強自己的勇氣,去勇敢面對一切的黑暗,如果人們真的希望自己是光,那就去用勇氣照亮這個行星的黑夜,而不是去躲避和否認陰影。起碼我是從來沒見過真正的光會害怕黑暗的。

去壓抑恐懼,去躲避它不去看它是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的。這是真正的自欺欺人,是吸引定律中的誤區。吸引定律同時也是遵循極性定律的理則在運作的,當一個人試圖去達成什麼時,他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無法達成的可能性。他所想要實現的事物願望越強烈,所不能實現的可能性也同樣地在增高。兩種極性狀態一直是以等比例增加或減少的,12維以下的宇宙全部遵循這個理則。(這裡不包括12維以上。12維以上是無極性的層面。)

8,回歸本我中最不可缺的條件是?

和一的法則一樣,許許多多的新時代資料都在強調向善,表示人類必須要拋下負面,去成為正面的人,才有機會獲得所謂的提升。這種說法乍看之下很對。道德上很正確,看上去對社會也有好處。

於是。這種單面向的分離就神不知鬼不覺地變成了這個時代提升的真理和標準,矇騙了大多數的人類。這就是陷阱,人們就算完全依照它們的教導,也不能真正地提升回歸到本我意識。誰都不喜歡空談光愛像唸經一樣的信徒們。因為他們同時也是最偽善的人。人們長期以來被教育的都是去壓制自己的黑暗面,但是這就像西醫一樣,治標不治本。黑暗面沒有消失,也不會轉化,它依然牢牢地留在心裡,時不時地冒出頭來,像幕僚一樣在主導人們的思想行為所以這個世界才會變成這樣,人類社會長久以來才會一直像是披著面具的偽君子,因為人們都是偽君子。

用恐懼的宗教操縱人類和用愛的宗教操縱人類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好的壞的都要帶上,絕不能丟下任何一面。一個人有著自私自利狂暴卑鄙怯弱殘忍等面向,他就必須去仔細徹底地體察這些面向,如果它們現在就在,那就讓它們在大腦裡釋放,我並不是建議真的去在現實裡表現出來,但可以在腦內去補完它們,用想像代替真實的行動,再狂熱的想法都沒有關係,但要讓自己去盡所能地體會直到自己不想體會為止,然後,它會被真正地接納進自我並被釋放。負面依然還在那裡,但它將不會再主導他的思想。他不再壓制它,它也不再反制他,它會真正地成了協助他完整他自己的那一部分。

越是殘酷的人。也就越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慈悲。越是狂躁的人,也越能體會安寧的意義。越充滿恨的人,越明白愛。越是悲傷的人,越瞭解快樂的本質。

每一個極向都必須依靠它的對立面才能夠存在,不能體會悲痛的快樂是平淡的,不理解殘酷的仁慈只會是軟弱的,不瞭解暗的光是膚淺的,不明白恨的愛是無力的。

我絕不是說人們可以因此放任自己妄為侵害,如果有人繼續誤解了,那麼因果律必然會狠狠地反作用在他的身上。

真正的回歸(提升)中最不可缺的是,一個人必須完整地瞭解自己想法裡所有的動機,剖析自己的每一個動機,不管是正面也好負面也好,接納自己的每一面,像擁抱光明那樣地擁抱自己的黑暗面,然後整合兩面向的自己,才完整地能從二元跨入一元。如果只是單面向地進入,那他所走進的只能是一個虛假的平原


佛陀曾經犯的最大錯誤就是這一點,他太智慧了,他的智慧讓他變得太完美了,他完全拋棄了自己的不完美,結果這種完美讓他無法真正地達成完整,這是一種悲哀的諷刺,他的「完美」讓他無法「完美」。他望見瞭解脫之道,可最終進入的卻只是虛假的平原。

9,求道成佛

有人他認為人必須通過努力才能開悟成為偉大的存在(佛)。

可是他沒有去深入地思考的是——本我已經是那麼偉大了,為什麼還要再去受罪去開悟去成為開悟的自己?自己已經是道了,為什麼還要去努力成為道?想想吧,這裡面有欺騙和陷阱,人才會成為人,成為不斷輪迴的奴隸,去可悲地努力成為本來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為何說「認真就輸了」?心理師一針見血說出,從小聽「這類話」長大的人特別愛比較
世界5大奇特定律:不要掉入这些心理陷阱,很多人不知道
吸毒的老鼠活體實驗
揭秘让你受欢迎的7大人际定律
獅子顯為人知的一生
大话修行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