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井巷里听“啷当”——故乡情怀之一

双井巷里听“啷当”

——故乡情怀之一

 

(一)

闲来无事,随意翻翻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宋诗一百首》。读到陆放翁(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寥寥二十八个字,把当时民间艺人在农村里敲着鼓说唱故事的情景跃然纸上。

诗中说到的“赵家庄”是陆游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近来又有考证说是指瑞安市塘下镇赵宅,因瑞安是温州鼓词发源地,而陆游曾任瑞安主簿。“蔡中郎”就是东汉时候的文学家蔡邕,官做到左中郎将。传统戏剧中把他和妻子赵五娘离合的故事编成《琵琶记》,并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剧,在一些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但究其实,历史上的蔡中郎并无重婚的事实。借个名人,敷衍故事,或让他背上黑锅,或让他沾上好事,在古戏剧、小说中是常有的现象。一生坎坷的唐伯虎,不是也成了《三笑姻缘》中的男主角了吗?就是在现代影视中,那种“戏说”之类的影视片,不也是把历史搞得面目全非了吗?古今一理也。

蔡邕无端地背上喜新厌旧的冤案,是幸耶,还是不幸耶,且不去说它了。单说我读了这首诗,却勾起了对故乡的怀念。如果把诗中的傍晚改成晚上,把“赵家庄”改为“双井巷”,不就活脱脱是我小时候听“啷当”的情景了吗?

 

(二)

之谓也,在北京叫胡同,上海叫里弄

双井巷是江南古城江苏省丹阳市城里的一条短而且窄巷子,位于丹阳市的中心地段。史书上说:巷子南头的贤仁坊里原来有两口古井,虽相隔仅丈余远,但因源头不同,南井水色赤,北井水色黄。双井巷由此得名。

我家的老祖宗们在宋代由汴(今河南省开封一带)迁居丹阳,后来在明代嘉靖年间定居双井巷。殊料这一,就了四百五十多个年头。

别看双井巷短而且窄,却是通往南门乡下的必经之路。巷子里原来是青石板路面,非常古朴有味;后来改成碎石路面,也还差强人意;再后来改成沥青路面,失去了江南风韵,脚是舒服了,眼睛却不舒服了。

在丹阳城里众多巷子中,双井巷可谓独具特色。民居的临街部分都改成了铺面,大多平房加一个阁楼。楼上住人,楼下开店。到我们小时候己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我记得有米店、饭店、汤圆店、文具店、五金电料店、剪刀店、裁缝店、香烟店、浴室,还有做锡器、铜器、铅皮(白铁)、皮鞋,秤、伞、毛笔、灯笼、豆腐的作坊。这种吃用俱全、品种齐备的盛况,在丹阳的其他街巷里是少见的。

而且逢到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日,四乡的人进城“赶牛六”,小巷就成为热闹非凡的集市。套用一句文词,就是“商贾辐辏,百货骈阗”。

丹阳的“牛六”集市,当初主要是做牛的交易,辐射苏、皖两省,在清康熙年间号称全国六大市场之一。牛市兴百业,带动了农产品及百货的交易。因此,后来的“牛六”,实际上已是一种综合性的集市了。“牛六”这一天,“日中为市,日落而散”。

 丹阳历史上有四处牛市场,一处就在丹阳城南门外。而要到这个牛市场去,双井巷是必经之路。每逢牛六,双井巷里不仅会有牛牵过,而且短而窄的巷子里农产百货汇集,摆摊的、挑担的、推独轮车的,熙来攘往,挤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一个时期双井巷的餐饮业大兴。节俭的农民们并不大吃大喝,而是以米饭为主。精明的饭铺伙计往往把米饭打得松松的,饭碗盛得尖尖的,使人看起来觉得很实惠。尽管如此,许多赶集的农民还是愿意自己带米到饭店加工,交一点加工费。“牛六”盛况,常常引得我们放学时在街上“看呆”(丹阳方言,即“瞧热闹”)。东张张、西望望,饭铺也是备受我们注目的对象,以致常常因看人家吃饭而自己忘记回家吃饭,回家后受大人的责备。

 

(三)

令我始终难以忘怀的是夏天“夜头”(丹阳方言,即晚上)在巷子里听“啷当调”的情景。

丹阳人的习惯,夏天夜头都要到街里来乘凉。一到日落西山、暑热未消、清风徐来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便在街边摆放小桌子、小板凳、长板凳、躺椅、竹床等五花八门的“家私”,仿佛家具展览会一般。

双井巷里乘凉的男女老少或坐或卧,或举家围着桌子吃“夜饭”(丹阳方言,即晚餐),或手里摇着芭蕉扇,说说张家长、李家短。这种原始的信息发布市场,信息量也是很大的,一如现代的上网浏览。不仅有本地信息,而且到外地办事回来的生意人还会绘声绘色地讲述外地信息。信息发布会往往要开到深更半夜,说者听者都是津津有味。而只要不到立秋,不少人便点起蚊香,整夜露宿街头,并且是不会伤风感冒的。

如果有人发起,便要请瞎先生来唱“啷当”。所谓“啷当”,是仅仅流传在丹阳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而且也绝对非要使用丹阳方言,才能把“啷当”的味道唱出来。丹阳位于“吴头楚尾”,是吴语系和北方语系(确切地说是指“江淮官话”)交界的地方,四门十八腔,方言十分复杂,外地人很难听得懂。据说,战国时代鼎鼎大名的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走遍五湖四海,别的地方说话都能听懂,唯独听不懂敝乡方言。所以,解放以后“啷当调”虽己发展成“丹剧”,并有着《砻糠记》、《琵琶记》等多种代表剧目,也有不少出色的角儿,道白中也带点“官腔”(这一点使我听来很不够味),但却无法像越剧、黄梅戏那样风行天下。甚至我想听听乡音,找一点丹剧录音带都找不到。

唱“啷当”的都是盲人,不论男女都称为“先生”。年轻的女“先生”往往戴上一副墨镜,更显得俊俏时髦。说唱时的伴奏很简单,右手持着一根签、并扶着一个小板鼓,以签击鼓(类似京剧伴奏的板鼓),左手则握两块小竹板(类似说快板书用的竹板)。如此简单的伴奏,效果却异样地好。当唱到高潮时,鼓板敲击,急急如万马奔腾,声声似鞭炮炸响,动人心魄。在夜深人静、星月交辉时分,那脆响的鼓点伴着激越婉转的说唱,可以传出老远。听众如痴如醉,鸦雀无声。听到精彩的“噱头”(幽默也是丹阳方言的一大特色),则笑得前俯后仰。夜尽更深,“啷当”散场时,除了大家给些钱以外,有的热心听众还要端出清凉爽滑的大麦粥来慰劳“先生”。

童年时代的我也是入迷者之一。而且时隔半个世纪以后,犹难忘怀。至今仍会哼几句“懒皮婆娘懒煞人,懒断骨头懒断筋……”之类的“啷当调”。我的大弟弟元顺很多年前送给我一盒《砻糠记》片断的磁带。后来我又从电视上录下《江苏戏剧》,其中有《砻糠记》的一个片断,演员唱得非常动情,好听极了。虽然都录得不全,但我却当成宝贝,一到年节,必定拿出来放一放。乡音绕耳,仿佛我又回到我家世代居住的江南古城丹阳,又在夏夜的双井巷里如痴如醉地听“啷当”。

                         

                          (四)

有资料显示,啷当曲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流行于清光绪年间。19世纪末,丹阳便有黄秧下田谷进仓,麦场头里笃啷当的习俗。啷当曲调以丹阳一带的牛郎调、佛祈调,油嘴调、梅花调等民歌为基础,以丹阳方言为依托,曲调朴实优美,地方色彩浓厚。啷当演唱是以说唱形式出现的,而以唱为主。道白讲究合板与接口,铺叙夹带打趣和插科。

啷当调以正板为基础,共有吟板、数板、行板、急板、散板、哭板等10余种板式。艺人习惯把啷当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啷当分布在城镇和铁路沿线,受戏曲的影响,讲究板式的运用,吐字注重喷口,行腔干脆利落,好懂易学,流行广泛。西路啷当常年演出于山乡僻壤,受外界影响小,唱腔虽然也以板式命名,行腔却很少受板式的约束,时而如行云流水、细腻委婉,时而则铿锵豪放,粗狂有力。啷当流行的曲目,滩头有白蛇精、懒婆娘、夸新妇,十羞君王、送子入学等22曲;本头有绣福记、青楼记、牙痕记、红粉记,芭蕉记,琵琶记、白马记、杀狗记等14部。这些曲目都是听众喜爱、流传甚广的精品。

“啷当”调实在是深深融入民间、极具地方特色、值得发扬光大的一门艺术啊!而在双井巷里听“啷当”,似乎更加悦耳动听。

 

注:宋代流传着一部鼓书,唱的是蔡邕的故事。河南陈留秀才蔡邕上京赶考,贪图功名富贵,撇下妻子赵五娘在家中苦熬岁月。蔡邕的父母双双亡故后,赵五娘千里寻夫,蔡不但不认妻,还放马踩踏赵五娘。最后,蔡遭雷击而死。这和历史上才名孝声动天下的蔡邕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由于鼓书的巨大影响力,到如今,千夫所指,都是这个忘恩负义的蔡中郎,而很少有人知道文名孝声一时无两的蔡邕了。

 

                                    2002年写于偶一书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方井巷里的那些事(手机随拍)
《筆論》 [漢]-蔡邕
蔡邕《九势》
蔡邕《篆势》
漢-蔡邕《筆論》
第一节:蔡邕《九势》“转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