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记忆之五十九:学前街  常熟城内一条几经风雨的老街

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常熟城里所有的大街小巷,不管是以前县衙门口的老县场,还是当时县政府前的西门大街,都没有这条街“吃响”。因为,这条叫学前的街“见官高一级”。街上,赫然屹立着一块近两人高的石碑,上面写着,所有官民经过这里,“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哪怕是宰相元帅,概莫能外。

后来,知道石碑上的字与上面所说的稍有出入,但这条街的庄严肃穆确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历代,官员学人无不敬仰有之。

以前的学前街,除了在与县南街相接处有一小段民房外,基本上没有街市,不足三百米长的街道,很大部份是学宫前部的通道。就连学宫前的河道,以及河对岸阁老坊街的靠河一侧,当中一段也都属于学宫的范围。

学前街与阁老坊间的河道

与县南街相接的学前街一侧

学宫最早的建筑,大约在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5年)建造,以后历朝官府对学宫各部都有增建和翻修。按照学前小学已故老校长郑耀民先生的描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民国前期的学前街街景——学宫前是一片广场,学前街就从广场中间穿过。街的两端都矗立着过街牌坊。走进街西端的牌坊不远,在县学和孔庙交界的地方,竖着一块石碑,高约2米宽为40厘米,上刻“军民人等到此下马”八个大字。广场的临河有石栏,河对岸还建有照墙,照墙内八株古银杏一字排开如军队列阵,树冠直指云天。整条街上的三个建筑群构成一个学宫的群体结构,规模宏大,气象肃穆。

这个街的阵势引起了境内政体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清代雍正年以来,常熟城内大致以琴川运河为界,划为昭文、常熟两个县,包括县衙门、县城隍庙都是两个,各县各有。唯有这学宫和学宫前的通道,却是两县共有,谁也别想独享其尊。直到二百多年后民国建立,两县又合二为一,这学宫才免去了重复祭祀的繁忙。但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它也再没有重现昔日的显赫。

那么昔日的显赫又是怎样的呢?且看清末民初时的学前街学宫。

学宫其实有三部分组成。从西到东依次有县学、孔庙、言子专祠三条轴线。中间位置最显要的建筑是孔庙,以大成殿为主体结构。殿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高约二米。那时,读书人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孔庙举行隆重祭礼,日期选定在农历的丁日,所以又称丁祭。丁祭是很热闹的,去参加祭礼的读书人,除了虔诚地表达对至圣的崇敬外,祭礼结束后还可分得一份胙肉,从学前街上拎着回家。

重建中的文庙

陈福宝摄

孔庙的东面位置是言子专祠。它面向学前街也有大门,大门口还有坊表“先师庙左”。民国后这条轴线仅存前后两殿,前是言子祠,后是崇圣殿。

陈福宝摄

至于孔庙西面位置的县学,那就更热闹了。

县学又称泮宫,是古代的公立学校。沿着这泮宫的中轴线,进大门依次是:泮池,二门,两眼学井,明伦堂,尊经阁,最后是一条叫玉带河的小溪,由西向东流入琴川运河中。其中明伦堂是泮宫的主厅,堂上正中高悬朱熹书写的匾额“明伦堂”。科举制度时,新生入学,都要有县官、学官领着先入孔庙谒圣,行三跪九叩礼后,鱼贯进入明伦堂开贺听训。童生参加科考,在距考试前三日,也须先齐集明伦堂,签印保结。如考中秀才,则报船由苏州到常熟后,必先停于泮宫前,再由各学差连夜提灯笼到各家报捷。

常熟的秀才若一路考上举人、进士乃至榜眼探花状元,都要在明伦堂上挂一块牌匾。所以前清以来,明伦堂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牌匾。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这些牌匾才被县里统一拆除。

当然,学前街上的光彩并非只闪烁在封建时代。社会制度天崩地坼的变革,没有阻断学前街上淳淳文风的绵延。从民国以来直到现代,学前街上新的闪光点同样让人炫目。

1914年,已废置不用的泮宫明伦堂上,建立了海虞市市立女子小学,1927年,这座小学和泮宫后部尊经阁旧址上的市立第三初小合并,更名为学前小学。从1914年算起,这所小学至今已有校龄整整一百岁了。一百年来,学前小学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以及不断进取的业绩,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共认。其中特别应该称道的,是这所小学的奠基人,市立女子小学校长宗秀松女士。

海虞市立女子小学在明伦堂举行建校十周年纪念活动,摄于1923年

新中国刚建立,学前街又最早成为革命宣教活动的主阵地。这是因为有了“苏公大礼堂”,它是在京门影院和虞山大戏院以前,常熟有史以来最大的礼堂。

1923年,海虞市立女校童子军列队

解放军渡江战役以后,专为培养革命干部的原解放区华中大学,随军南下后改为苏南公学,1950年3月迁来常熟。学校规格很高,但没有集中的校舍,校部和学生宿舍分布城区各地。为了教学活动需要,就在学前街学前小学的西面盖起了大礼堂。起先是用竹架和稻草搭成,后来翻建成砖木结构,礼堂可容1200人,堂内专请时任第一届全国大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吴玉章题额“苏公大礼堂”。

海虞市立女校的舞蹈课

1953年苏南公学迁校扬州,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行政干部学校。但学前街上的苏公大礼堂保留了下来,继续为常熟县、市的大型会议活动提供服务。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始拆除。

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学宫泮池桥

今天,来到学前街。学前小学早已搬迁,后迁入的教师进修学校校舍也已拆去。孔庙和言子专祠两条轴线上的古建筑正在紧张地重建。我环顾四周,令我突然感到心中一热的是,——泮池还在!

搬迁前的实验小学正门

如今的泮池

仅剩的教师进修学校门牌

这是以前学前小学大门后的一个破败的小水池。池呈石砌半圆,正中有单孔石拱桥横跨池身。池壁和桥座都是表面已风化的青石砌就,桥栏和桥面则用暗红的花岗石板铺建。四尺宽的泮桥桥面虽严重漫漶,却踩得非常光滑。与别的水池不同的,是石桥上两侧的四个石雕龙头,与池壁间的两个石雕龙头,伸头相向而对,显出了与众不同的皇家气概。

摄于上世纪90年代

这是自北宋年间,常熟泮宫建成以来,读书人从学前街进入明伦堂的必经之道。自建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四朝,不说那数不清的秀才举人,光说进士以上,就有454名,包括6名状元,不止一次地从这泮池的的泮桥上走过。从泮桥上进去,他们来到明伦堂虔诚听训;从泮桥上出来,他们从学前街起程,走进京畿朝堂,走向九州四海,把常熟的学风正气,传扬海内!

小贴士:文庙九月将对外开放,届时爱粉们可以去学前街再走一走……

版权声明:本文系常熟广电i常熟工作组整理发布,版权为常熟广电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桥无流水,一般人要绕桥走,有功名的人才能上桥
汪伪时期常熟救火会证章
从市立女校到学前小学
歷史文化古跡——福建泉州府文廟(上)【圖文】
当今最具活力的国学体验基地:都江堰文庙
闽东----泉州府文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