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现代前期的日本与夏日漱石文学(时间为1870年至1918年)
世界现代前期主要是指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时期。具体时间为1870年至1918年。      日本文学与夏日漱石
19世纪上半叶,日本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对外无力抵御美、英、法、俄等帝国主义者的威胁逼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内无法控制藩阀的封建割据局面,社会矛盾尖锐激化,贫困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起义不断。在此情况下,1868年日本终于爆发了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从此,日本结束了300 年的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也得以壮大,西方各种进步思想也传入日本,使全国范围的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斗争又活跃起来。如爆发了19世纪80年代的自由民权运动,就是一次不满日本统治者对内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对外侵略掠夺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民主运动。虽然这次运动在天皇政府的镇压分化下,在右翼领导人的妥协背叛下失败了,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人民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斗争又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以片山潜和幸德秋水等进步势力为代表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对此,天皇政府又进行了残酷镇压,于1910年5 月捏造了所谓的" 大逆事件" ,逮捕了数百名社会主义者,并把幸德秋水等12人杀害。
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其间它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20年代的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了欧洲文学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经过的历程,并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和变化不定的局面。即或多种文学流派并存争雄,或一种文学流派刚刚诞生,另一种文学流派即予取代,形成其复杂、多样、交叉的特色。
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成长、成熟、分化这样3 个时期。
从明治维新到19世纪末是其成长期。其中明治维新后十几年尚处于启蒙阶段。这时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的需要,开始输入西方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科学文化等领域做了大量启蒙工作,出现了福泽谕吉、西周等启蒙思想家。福泽一个人就翻译了一部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制度、物理、化学、演讲法以及诸如射击法、簿记之类的《西洋情况》,几乎全面地介绍了欧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西周编纂了《百学连环》这部日本最早的百科全书,在社会思想、哲学或者美学方面发挥了卓越的见解。在文学方面主要是翻译文学和政治小说。翻译文学有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李顿、迪斯雷和司各脱的作品,法国作家凡尔纳、费内隆、大仲马和雨果的作品,还有一些俄国作家作品等。这些翻译文学作品,由于其着眼点并不是对文学本身有多大兴趣,而是着重在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其社会政治、科学技术,所以其译文并不讲求文字的优美和忠实于原文,而是一种改编性翻译,但它和其它学科的翻译作品一样,犹如给日本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他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新鲜,看到了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学流派,并通过这种途径吸收西方文学的先进部分,从而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至于政治小说在产生时间方面与翻译文学平行或互相衔接,其目的多以启发人民政治觉悟和宣传政党理想为主旨,作者多是职业政治家。其中代表者有改进党大人物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和强调国家权力思想的东海散士的《佳人之奇遇》。《经国美谈》的内容以希腊历史上底比斯的勃兴和完成霸业为主,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改进党的主张和意见。《佳人之奇遇》以广阔的世界作为舞台,满怀深情地描绘了那些处于困境和逆境中的国家,流露出激昂慷慨的感情。
这些政治小说其主要目的亦不在于文学,但它改变了以往江户时代认为文学不过是给女人和孩子看的观点,使社会上层人物给予关心并亲自执笔,和翻译文学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文学是形成新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它对日本现代前期文学的启蒙推动作用亦应给予肯定。
在翻译文学和政治小说的推动下,紧接着出现了文学评论家坪内逍遥(1859-1935)及其《小说神髓》(1885)。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这部文学论著中,详细地阐述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它在文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他提出小说要以描写" 人情" 、" 世态" 为主,并主张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他的这些文艺观点,对政治经济等已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文学还停留在封建主义观念状态的日本文坛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日本现代前期文学的发展。
日本现代前期文学的第一个奠基者是二叶亭四迷(1864-1909),他原名长谷川辰之助,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青少年时期在明治维新的" 开化革新" 气氛中度过。1881年入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俄文,接触了大量的俄国进步文学,并对文学创作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1886年,他发表了文学评论《小说总论》,主张"文以载道" ,通过形象揭示社会本质,在创作手法方面,提倡现实主义的方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于1887年用现代口语写出了日本现代前期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著作《浮云》。
长篇小说《浮云》主要描写一个正直的知识青年内海文三曲折坎坷的命运。内海文三从学校毕业后,被录用为政府机关的下级职员。他在机关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在家孝敬老母,并与堂妹阿势热恋着。但由于他生性耿直,对上司不会卑躬屈膝、阿谀奉承,所以被解雇了。而他的同事本田则恰恰与他相反,得到了升迁。文三被解职后,身边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苦楚。阿势的母亲再也瞧不起他了,阿势也在轻薄才子本田的蛊惑下倒向了本田,文三对此感到很痛苦。后来阿势还劝文三通过本田设法复职,生性耿直的文三坚决不从,两人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浮云》就是通过文三、阿势、本田三人纠缠不清的恋爱关系的描写,反映了明治维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处境和新旧两种思想的对立。内海文三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不屈从于日本封建官僚的压迫,不愿采取与现实妥协的处世哲学,终于被关在幸福大门之外。而本田则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他与文三恰好相反,他极尽逢迎拍马之能事,得以步步高升。作者通过他俩的不同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明治时代官场的腐败黑暗。而对势利小人阿势母亲的描写,则批判了当时小市民贪财附势的庸俗心理。另外,阿势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她看上去是个比较开明、追求欧化的知识女性,可骨子里仍旧受封建思想的深深桎梏。她开头与进步知识青年文三热恋,可当文三被解职后,她却一步步倒向了本田。作者通过她这一似新实旧的形象,触及了明治时代单纯模仿西方的种种肤浅的所谓" 文明开化" 现象。作者在主人公文三身上,还反映了自由民权运动失败之后,知识分子的苦闷、迷惘,以及作者对日本现代社会的憎恶与失望。正是由于这部作品典型形象的塑造、真实细腻的心理刻划及深刻有力的社会批判,使它为日本现代前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第一部现实主义著作。
二叶亭四迷在创作了《浮云》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搁笔沉默,直到1906年才又写出第二部小说《面影》,1907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平凡》。这两部小说同样以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在天皇政府统治下的挣扎、苦闷、失败和作者对社会的探索。
《浮云》之后,文坛上引人注目的是森鸥外(1862-1922)及其短篇小说《舞姬》(1890)。森鸥外青年时代曾游学欧洲,受到了古希腊以来的美学和自由精神的深刻影响,回国后一度从事医学专业方面的启蒙和评论文章的写作,并创办了日本最早的文艺评论杂志《堰水栅》。他以这个刊物为基地,对坪内逍遥认为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把理想隐没起来的所谓" 没理想" 论提出挑战,认为" 没理想" 就等于" 无理想" ,强调了艺术上理想的重要性。不管这场论战的结果如何,其客观上使日本文坛对文艺的本质或者文艺上种种形式的特点的看法明确深入了,这却是事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森鸥外于1890年创作了《舞姬》。《舞姬》描写一个青年官员太田丰太郎留学德国,接触了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后,再也不愿做官僚机构的工具,勇敢地去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爱情。他与德国穷舞女爱丽丝相恋,但却遭到了解职的厄运。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坚持到底,而是在朋友相泽谦吉的劝告下,屈服于封建官僚制度和道德观念,抛弃了爱丽丝回国。最后爱丽丝也疯了,他们的爱情也以悲剧结束。《舞姬》虽然在表现反抗性方面显得弱了一些,但它却以浪漫主义情调表现了个性自由追求者的失败和悲哀,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性作品。
到了19世纪90年代前后,日本文学在坪内逍遥、二叶亭四迷、森鸥外等人所开创的道路上迅速发展,出现了" 砚友社" 和" 文学界" 两个重要文学团体与一批著名作家。" 砚友社" 成立于1885年,1905年左右解体,以尾崎红叶(1867-1903)为代表,是在日本文坛上非常活跃和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团体。这派作家以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为理论指导,崇尚写实主义,但因其以赢得读者廉价的眼泪为主旨,对社会的描写流于肤浅,有迎合小市民的倾向,所以实际上是对初期现实主义的一种退化。不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这派有些作家后来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写出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百姓困苦的好作品。" 文学界" 是以北村透谷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和评论家组成的文学团体,以北村透谷、岛琦藤村等人创办的杂志《文学界》而得名。这批青年作家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要求个性解放,梦想幸福的海市蜃楼,讴歌青春的活力,在日本掀起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潮,并为日本现代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北村透谷(1868-1894)是一位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和评论家。他曾经参加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左派活动,后运动失败转而从事文学创作。他反对日本的黑暗社会现实,追求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他的诗剧《楚囚之歌》(1889)
和《蓬莱曲》(1891)是日本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洋溢着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炽热感情和对黑暗社会现实愤怒诅咒的情绪。他称" 这个无聊的世界,这个无所作为的世界,这个虚伪的世界,这个狡诈的世界,这个丑恶的世界,这个肮脏的世界,怎么能叫我的心得到片刻安宁!" (《蓬莱曲》)。
他创作了大批格调清新、形象优美的抒情诗,流露了一个觉醒者和反抗者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他在理想和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满怀悲愤和迷惘,自杀身亡,年仅26岁。
这个时期的日本文学还流露出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迹象。其中首先在小说散文方面体现出来。青年女作家樋口一叶(1872-1896)以短篇小说创作而知名于文坛,主要作品有《埋没》、《浊流》、《十三夜》、《青梅竹马》等。樋口一叶出身于下层社会,对普通百姓在日本现代生活中的凄惨命运有深切的了解,所以她的作品满怀深情地描绘了处在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妓女、女仆、小商、小手艺人等人物形象。描绘他们,特别是妇女受凌辱欺压的悲惨命运。这些文章感情真挚、文笔清秀纤巧,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国木田独步(1871-1908)先是一位追求个性解放自由的浪漫主义诗人,后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逐步转向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一生创作了数十篇短篇小说和大量的诗歌评论等。其中以小说创作的成就最大。他的小说大多以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为描写对象,特别是晚年的现实主义佳作《穷死》(1907)、《竹栅门》(1908)
等,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国木田独步的创作标志着此时日本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另外,由于这个时期日本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另方面也加快了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产业工人面对资本家和政府的剥削压榨,不断举行罢工起义,加之西方无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在日本出现了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这种斗争与思潮也影响到了文学创作,产生了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文学。其中小说方面以德富芦花和木下尚江为代表,诗歌方面以儿玉花外为代表。德富芦花(1868-1927)是一个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不满黑暗时政,热切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思想。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不如归》和《黑潮》。前者通过女主人公浪子的一生写出日本妇女的悲惨命运,后者以尖刻的笔法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这两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1900年至1911年是现代前期日本文学的成熟期。这时的日本社会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贫富两级分化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正直的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对这种社会现实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与分析。在此形势下,西方传入的自然主义成为日本风靡一时的文学运动。其早期鼓吹者不仅继承发展了左拉的理论,而且还受欧洲" 世纪末" 怀疑主义、悲观主义的影响,提出" 破理显实" 的口号,主张" 原封不动地写真实" ,反对文学中的想象与虚构,反对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描写,有的还赤裸裸地暴露人间丑恶,充满庸俗低级的内容。但日本的自然主义作家与理论家,或是把西方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混淆起来,或是继承浪漫主义所倡导的个性自由的精神,也创作了不少不满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具有鲜明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
岛琦藤村(1872-1943)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青年时期与北村透谷一起是" 文学界" 的重要成员,并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而知名于文坛。如他的第一个诗歌集《嫩菜集》(1897)歌颂青春与爱情,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后由于生活的坎坷和对现实的不满,转而着力于对现实的描写。
他发表于1906年的《破戒》就是一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和具有一定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品。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出身于社会底层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的觉醒。濑川的父亲告诫他要终身隐瞒自己的低贱出身,否则的话就将要被社会抛弃。但在现实的逼迫下,特别是在同是贱民出身的思想家猪子莲太郎的影响感召下,濑川经过思想斗争,最后终于向社会宣布了自己的出身,表现了他" 不以低贱为耻" 的觉醒。小说通过濑川的破戒与觉醒,批判了日本明治维新后仍存在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人权解放的民主要求。同时小说还描写了天皇专制统治下教育的腐败,政界议员争夺选票的黑幕及普通百姓的贫困生活等。这样,使《破戒》这部小说广泛地勾勒出了日本明治末年的社会画面,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继《破戒》之后,岛崎藤村又创作了《春》(1908)和《家》(1910- 1911)等小说。《春》以作者青年时代生活为题材,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抱负。《家》写两个封建家庭在资本主义冲击下的没落、衰败,对黑暗社会和封建残余做了抨击。但这两部小说与《破戒》相比,社会批判力显然削弱,多是作者的个人感受,充满阴沉苦闷情调,表现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消极色彩。不过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无产阶级革命风潮的冲击下,岛崎藤村又写出了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小说《黎明之前》(1935),广泛描写了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的动荡与激变。
田山花袋(1871-1930)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原来也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到1907年写了中篇小说《棉被》后,才确立了他自然主义作家的地位。《棉被》完全按照自然主义理论写成,主要描写一个中年作家与女弟子" 恋爱" 的故事。它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男女由于爱慕情欲而引起的苦恼、妒嫉及最后失败的悲哀,是一篇赤裸裸的情欲忏悔录。它被认为是当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范本和独特的" 私小说" 的先河。
不过田山花袋后来也还创作了反映知识分子贫困潦倒一生的《乡村教师》和描述日俄战争日本普通士兵悲惨遭遇的《一士兵》等现实主义小说。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还有德田秋声(1871-1943)、正宗白鸟(1879-1962)等人。德田秋声被看作是最具有自然主义特色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新家庭》(1908)按自然主义的主张,描绘了一对市井夫妇平庸灰暗的生活。另外,《足迹》(1910)、《雷》(1911)、《烂》(1913)
等作品,语言质朴、格调深沉,塑造了多种不同的市井妇女形象,正宗白鸟有《尘埃》(1907)、《到何处去》(1908)、《泥玩偶》(1911)、《微光》(1910)等作品。有较浓厚的世纪末色彩和虚无主义倾向。
这一时期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潮流,它推动了现代日本文学创作的繁荣。不过它也表现了两面性。它在打破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学观念,提倡写实主义,表达人民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等方面是有功劳的。但它缺乏明确的社会意识,过多描写生活琐事等也给日本现代文学带来了消极影响。
另外,随着现代日本文学走上繁荣,除上述文学流派外,此时还出现了一批具有革命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其代表人物是诗人、小说家石川啄木(1866-1912)。石川啄木生于本洲东北部的寒村涩民村,幼年家境贫寒。
后当过小学教员、记者等。他创作初期崇尚浪漫主义,后写了咏叹个人生活悲苦和愤懑情绪的和歌集《一握砂》、《可悲的玩具》以及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云是天才》、《道路》、《我们一伙和他》等。他通过" 大逆事件" 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天皇政府的反动,朦胧地意识到必须用暴力摧毁" 国家政权" ,决心倾向社会主义。如他说" 长期以来,我对自己以社会主义者相称而迟疑不决,今天不再迟疑了。" (《给濑川的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对当时以自然主义文学为代表的文坛给予了批评。如他在《时代闭塞的现状》一文里说:" 今天的小说、诗、和歌,几乎全是嫖妓、私娼、野合、通奸的记录。" 他还号召青年们"我们青年为从这毁灭的状态中振拔出来,现在已经是认清'' 敌人'' 的时候了。……要以全部精神贯注在对明日的考察上——即对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有系统的考察上。" 他在晚年创作的《无结果议论之后》等诗歌中,还对知识分子不务实际、只尚空谈的作风进行了批评,在《墓志铭》等诗中歌颂了" 时时刻刻准备斗争" 的先进工人。特别是他的最后一部诗集《笛子和口哨》(1911-1912),被认为是社会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石川啄木这种敢于和黑暗社会抗争,敢于探讨未来道路的精神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可惜他在贫病交加下,年仅27岁就去世了。不过他的文学创作在日本文学史上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说是现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驱。
从1912年开始,是日本现代前期文学的分化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反自然主义潮流。其中又分为" 新浪漫派" 、" 白桦派" 、" 新思潮派" 等流派。" 新浪漫派" 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没落、颓废给予露骨的描写,并在其作品中宣扬变态的性心理和唯美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永井荷风、谷琦润一郎等。" 白桦派" 标榜人道主义思想,宣扬人类爱,主张以个性的发展来改造社会。不过其作品也有触及或批判黑暗社会的内容。代表人物有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等人。" 新思潮派" 提倡冷静理智地剖析社会,但其作品所表现的现实多为小市民变化无常的日常生活。代表人物为菊池宽、芥川龙之介等。
志贺直哉(1883-1971)在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定地位。他从20世纪初就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多以小见大,以身边琐事和点滴生活来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倾向。如他的《到网走去》(1910),描写一个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妇女日常生活的悲苦凄惨,折射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妇女的同情。《十一月三日午后的事》(1918),借对一次日本士兵的法西斯式的军事训练的描写,揭露了军国主义的残暴。
他晚年所写的《灰色的月亮》(1945),以列车中习见的小事,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他的这些作品清新隽永、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有岛武郎(1887-1923)这位人道主义作家创作了《一个女性》、《该隐的后裔》、《诞生的苦恼》等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特别是发表于1919年的长篇小说《一个女性》被视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它以年青女子早月叶子不满封建家庭束缚,勇敢冲出家庭牢笼去追求个性解放为线索,揭露了日本封建道德的虚伪,表达了作者对不幸妇女的深深同情。芥川龙之介(1892-1927)也是这个时期有影响的作家。他早期推崇艺术至上主义,但也有不少作品对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给予了剖析批评。
晚年,他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对" 大逆事件" 以后的日本社会给予了揭露批判。其中童话小说《河童》(1927)为其代表作。另外,还有一批青年作家积极探索新的社会道路和创作道路,以激进的思想和出色的作品,对现代日本革命文学的诞生作了准备。
夏目漱石及其《我是猫》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现代前期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原名金之助,漱石是他的号,出生于江户(东京)一个没落官僚家庭。他少年求学,深受汉文化的陶冶,1881年14岁时曾在东京二松学舍学习汉文。1888年夏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其间曾写了不少汉文诗歌,收入其《木屑录》一书里。1893年,夏目漱石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毕业后,曾从事了7 年教育工作。1900年,他又被官派到英国伦敦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其间他体会到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对其" 金钱万能" 感到十分厌恶,对所谓的" 西洋文明" 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他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威夫特、奥斯汀、梅瑞狄斯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欢。另外,他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收入他后来编成的《文学评论》(1908)和《文学论》(1907)两部专著中。他在英国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对他世界观与文艺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903年,夏目漱石学成回国,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1905年在《杜宇》杂志上发表《我是猫》第一章,得到好评,于是将其写成长篇小说,出版后在文坛引起极大反响,他也成为全国知名作家。1907年,夏目漱石辞去教职,成为《朝日新闻》的特聘作家,他后来创作的10多部长篇小说就都先在《朝日新闻》连载。1910年,夏目漱石由于不满时政,加之身患重病、爱女夭折,逐渐产生了悲观厌世情绪。如他的汉文五言诗" 大风鸣万木,山雨摇高楼,病骨棱如剑,一灯青欲愁".就抒发了这种思想感情。不过就在此时,他对社会仍持一种批判态度,曾点名批评高级官员,并拒绝官方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12月9 日因病去世,享年49岁。
夏目漱石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一生创作了10多部长篇小说和大批中短篇小说,2500句俳句,208 首汉诗,以及大量的书信、日记、散文、评论、讲演稿、回忆录等。其中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代表作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和社会批判锋芒。其早期作品除长篇小说《我是猫》外,还有中篇小说《哥儿》(1906)、《旅宿》(1906)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1906)等。《哥儿》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塑造了一个憨厚正直的教员形象,揭露批判了教育界的腐败黑暗。《旅宿》虽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但也通过主人公想摆脱现实而不可得,曲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夏目漱石中期作品有通过描写男女爱情反映自己道德观念的《虞美人草》(1907),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矿工》(1908),表现男女爱情的三部曲《三四郎》(1909)、《后来的事》(1909)、《门》(1910)
等。这部分具有强烈批判性和深刻思想性的作品,在夏目漱石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夏目漱石晚期作品大都以知识分子精神的孤独及其利己主义、忏悔为主题,注重人物心理刻划,但批判锋芒有所削弱。如长篇小说《行人》(1912)、《过了春风时节》(1912)、《心》(1914)、《道草》(1916)
等。
夏目漱石是一位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以其思想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品将日本文学推向世界。他的创作追求一种" 法天去欲"的道义理想境界,其思想内容方面主要是对日本明治时期社会生活的揭露与批判,但也有一些具有唯美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继承日本文学中如" 俳谐" 文学的风趣,通俗文学" 落语" 的调侃,古典文学的情调氛围等传统,以及西方文学长于心理描写的有益成份等,形成了其描写细腻,结构完整,讽刺尖锐,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曾称赞他以" 轻快洒脱,富于机智" 、"想象丰富,文词精美" 见长,并说他" 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它于1905年开始在《杜宇》杂志上连载,1906年分上、中、下三册出版,主要通过教师苦沙弥家所养的一只猫的观感和议论来描写、评判现实生活。这只猫眼睛中看到的是苦沙弥及其家人清贫琐碎的生活;察沙弥等一批崇尚空谈、吟风弄月、滑稽可笑的知识分子;心术不正、残忍歹毒的资本家;以及乐于恶作剧的顽童等,从而揭露抨击了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黑暗及资产阶级的丑恶,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正直及其软弱可怜。
《我是猫》虽然以描的观感来反映现实,但其着力刻划的还是一群知识分子形象。其中苦沙弥是中心人物。他虽平庸无奇,但他正直善良,嫉恶如仇。他痛恨资本家及其走狗,骂他们" 算什么东西".可另一方面,他又软弱虚荣,以至于窝囊,代表了当时一批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另外,小说还刻划了迷亭、寒月、东风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迷亭才华横溢,可又由于无处发挥而消极懈怠。寒月与东风也各有所长,可最后也一事无成。作者通过这些人物,谴责了社会对他们的摧残,批评了他们自身的弱点。还有对官僚机构、警察制度的讽刺抨击,对资产阶级剥削者的批判,对明治时期腐朽的文化、教育和虚伪的伦理道德的嘲讽鞭挞,都体现了小说作为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著作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我是猫》在艺术上也是独具特色的。作者把猫也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引入故事中,并以它的见闻来展开故事,这样就取代了一般以人物力中心的情节线索,结构新颖。其次,作者将日本文学中的讽刺传统与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幽默讽刺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极具情趣的语言特色。如妙趣横生的猫态猫语,荒诞离奇的逸闻轶事,插科打浑的对话等。主人公苦沙弥为一个研究空间论的" 天然居士" 写的铭文是:" 天然居士者,乃研究空间、读论语、吃烤羊、流鼻涕之人也。" 将一个不学无术又装腔作势者的丑态刻划得淋漓尽致。另外,作者还善于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加强小说的讽刺力量。
如描写资本家的面容" 扁平到使人疑心:他是否在幼小的时候和人打架,被顽皮孩子抓住颈根,把他的头使劲往墙上压给压扁了,所以40年后还留下那副具有前因后果的尊颜。" 将资本家外表的丑陋与内心的奸诈恶毒联系起来,加强了读者对他的厌恶,形成了全书语言生动活泼、滑稽幽默、韵味深长的特色。最后值得指出的一点是,这部小说也存在结构松散、内容庞杂、议论过多、油腔滑调等瑕疵,但也瑕不掩瑜。《我是猫》确为日本现代文学中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对其后的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文学发展史》日本文学之十二:日本现代前期文学4
日、欧自然主义文学比较
外国文学史考研复习题之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00540《外国文学史》自考简答论述题(五)
在柯云路自媒体号下回复了一段话,获得唯一一个赞,竟是柯云路的
永井荷风,一位叛逆、反俗、反战、怀古的唯美派作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