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利率改革背景的基础阐述,

我国利率改革背景的基础阐述

[编辑:网络] [作者:网络] [日期:11-10-19] [热度:11]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也进行了不同阶段的调整对此,已有不少学对我国利率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分阶段的具体分析这里,在对我国利率改革背景阐述的基上,结有关学的利率理论研究
关键词:利率有效性 理论研究 实证分析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我国利率改革背景的基础阐述》——宏观经济论文资料库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也进行了不同阶段的调整。对此,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利率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分阶段的具体分析。这里,在对我国利率改革背景阐述的基础上,总结有关学者的利率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学者们对利率效果的已有分析,我们针对1996年以来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部分改革建议。

 

[关键词]利率有效性 理论研究 实证分析

 

1 我国利率改革背景

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开始走上正轨,货币管理当局(中国人民银行)认识到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也应当针对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而作适时调整,而不能长期地将利率固定在一个水平上。自1978年以来,我国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主要还是官定利率,而非市场利率。但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存贷款利率时,正逐渐考虑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及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我国利率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正逐步向市场利率靠拢。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利率政策的改革措施: 1996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即由计划型利率管理制度向现代市场利率制度转化过程的启动之年,这一年以放开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97年,取消了保值储蓄,统一了部分贷款利率,缩小了利率期限档次的利差; 1998年,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将传统的贷款规模管理,改为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型管理体制; 1998~1999年连续两次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2000年提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及放开境内外币利率; 2001年加入WTO对外进行了一系列银行业方面的承诺(如表1); 2006年我国将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客户限制等等。从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采取的是小步走、边走边看、走走停停较为谨慎的方式。那么,其对我国利率(特别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到底怎样呢?本文在对已有利率有效性理论及我国学者对本国利率有效性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应用通货膨胀率、储蓄存款、贷款等几个因素的有关指标与实际存贷款利率变动的关系,专门对我国1996年以来的存贷款利率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验我国利率政策的效果,并进一步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出了部分建议。

 

2 利率效果理论综述

由于利率对经济金融运行的显著影响,利率机制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金融理论界和金融调控当局关心的重要问题。从金融理论发展角度看,在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经济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20世纪中期以前,不少西方国家的金融政策的主要调控对象是利率,其对利率机制的有效性也是深信不疑的。维克塞尔在1898年所著的《利息与物价》一书中,对利率机制的有效性提出了三个基本命题:

(1)中央银行变更利率后,商业银行将随之作相应的变更;

 (2)整个金融市场上,长短期利率体系将全面并同时作相应的变动;

(3)借款者和储蓄者对利率变动的反应都具有较大弹性。维克塞尔关于利率机制的有效性的假定在相当长时期内赢得了金融界的肯定。

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界从维克塞尔的分析思路出发,开始研究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利率机制的有效性问题。柏尔吉斯(W·R·Burges)和里夫勒(W·W·Riefler)分别于1927年和1930年撰文指出,维克塞尔的三个命题与现实经济情况是有差距的。即: (1)中央银行变更利率不会自动诱发商业银行利率的相应变动; (2)短期利率的变动即使会影响长期利率,其影响程度也很微弱; (3)对各类企业而言,利息费用与其他费用相比,皆微不足道,可以被忽略;对于“边际企业”而言,其他费用比利息费用的变动更为重要。按照这三个观点,利率机制在宏观经济学中便很难发挥作用。作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代表人物,凯恩斯对利率机制有效性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利率机制有效性问题的复杂性。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凯恩斯还继承了维克塞尔的理论,认为利率机制是重要的、有效的,货币当局通过变更利率,可以使储蓄与投资相等;但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他则转而认为在经济周期变动的某个阶段,投资对利率是无弹性的,货币需求在某一低利率下有趋于无穷大的可能性。这样,利率机制便是无效的。这意味着利率机制只是在一定区域内有效。现代凯恩斯主义基本上沿袭了这一基本观点,认为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调控利率的变动,特别是短期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中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变动和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利率机制的有效性才受到抑制。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大多数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从各自的理论体系出发,否定利率机制的有效性。

货币学派对于利率机制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在货币主义看来,利率机制在经济中的作用并不重要,利率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来使用。他们认为,利率对于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是间接和微小的,货币供求平衡主要是由收入而不是利率来调节的;货币的增减与利率的变化并不一定存在稳定的关系,在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初期,利率可能下跌,但是随着借贷需求的增加和人们适应性预期的作用,又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货币学派认为利率不能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如果说货币主义学派还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初期还能够影响利率的话,那么,理性预期学派则对利率机制持完全的否定态度。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一旦中央银行决定增减货币供应量,公众的预期价格立即形成(即使政府有关部门试图以改变策略的方式进行调整,公众也能够对这种策略的改变形成预期),推动名义利率随着预期价格上升,而实际利率并没有受到影响,因而中央银行试图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的政策努力在初期的短暂效果也不存在,中央银行并不能左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实际变量,而只能作用于名义变量。综上所述,利率对于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传导过程。理论界对于利率机制的有效性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利率机制传导过程的分歧。从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看,各学派并没有否定利率本身在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在一定条件下,利率机制的有效性降低甚至失效,在很多时候就是利率机制从实施到发生效果的传导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干扰而有效性降低,在有的环节甚至中断而导致失效。一般来说,利率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影响是通过对个人名义收入、储蓄比率、投资品和消费品的相对比率等因素的影响来间接实现的。

 

3 我国利率效果分析综述

自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进行了种种的调整,对于其效果的分析,有关学者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彭小泉根据其提出的评判一国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的三个基本标准(利率是否反映了资金供求状况,是否体现了一国经济政策意图及是否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将利率几个时期分为1979年以前, 1979~1995年和1996年至今三个阶段;韩汉君根据不同时期利率政策,分为第一阶段(1949~1952):建国初期过渡性利率政策,第二阶段(1953~1957):“一五”时期及时调整的利率政策,第三阶段(1958~1976):“左”倾主义的利率政策,第四阶段(1979~1985):拨乱反正的利率政策,第五阶段(1986~1995):波动起伏的利率政策及第六阶段(1996~1999):一路下调的利率政策。巴曙松根据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机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实际上逐步消灭了经济中的所有私有部门,中央计划体制得以建立,政府则运用利率作为培育国有部门,压缩私有部门的政策工具;第二阶段(1958~1978),利率基本被冻结,在宏观政策中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第三阶段从1979年开始,利率的宏观调节作用被逐步发挥出来,利率机制的经济效应及其制约因素开始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内容。综合以上对利率阶段性的分析,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我国利率机制的复杂性,其阶段性分类也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利率机制进行了剖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利率机制的特征。

 

4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效果分析

上面的阐述已经指出,利率是通过对各因素的影响间接作用于现实经济运行的。下面利用通货膨胀率、储蓄存款、贷款等几个因素的有关指标(如表2)与实际存贷款利率变动的关系,专门对我国1996年以来的存贷款利率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我国利率政策的效果。

4·1 存款利率对储蓄增长率影响程度 假定: RSZ为储蓄增长率, rc为当期实际存款利率, rc-1为上一期实际存款利率,则RSZ对rc与rc-1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 所以,在显著性水平α=5%下, rc与rc-1对RSZ均没有显著性影响。说明我国存款利率无论是上一期还是当期,都对我国储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可以说,存款利率改革还没有到位。

4·2 贷款利率对贷款增长率影响程度 假定: RDZ为贷款增长率, rD为当期实际贷款利率, rD-1为上一期实际贷款利率,则RDZ对rD与rD-1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 所以,在显著性水平α=5%下, rD与rD-1对RSZ均没有显著性影响。说明我国存款利率无论是上一期还是当期,都对我国储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可以说,存款利率改革也是不理想的。从以上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利率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是不是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利率改革措施根本就没有起作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解释这一现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干扰:这一期间,前期由于遇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一直投资乏力,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日益明显,所进行的一系列利率改革措施被金融危机的冲击所冲销;后期由于遇上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全球展开反恐活动,对与其及相关国家经济密切相关的我国经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负面影响; 国家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利率官方干预利率色彩还没有完全取消;再加上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资金流动往往不能充分反映各部门对资金的实际需求状况等等。从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宏观和微观经济相关部门的协调发展,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的映衬与辅助。

 

5 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建议按照入世的承诺,我国2006年以后将全面对外开放金融领域的人民币经营业务。但是利率的管制并不是同时放开,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么,利率机制的改革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这里认为,需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通货膨胀率既定的前提下,实际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必须为正,且贷款利率保持大于存款利率; 2·利率要随宏观经济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其调整的幅度不应过大; 3·利率的变动应与资金流动量(特别是M2)密切相关,反映资金变动的趋势; 4·利率结构要合理,确定一个主导利率进行有效的调整; 5·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政府对利率放任不管,政府调控利率应以经济手段为主。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结合有关学者的经验,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5·1 利率改革的平衡发展性 利率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建立多层次、有差别、开放型和能控制的利率体系。多层次是指利率既有货币当局控制的基准利率和产业(优惠)利率,又有大量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有差别是指基准利率和产业利率要考虑总体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方向以及地区、行业、产品不同来设计出差别利率。市场利率则由资金供求双方根据主要导向利率、自身筹资成本、风险、期限、市场占有份额等因素确定各个具体利率水平,这样就形成了合理的差别利率体系。开放型是指除货币当局控制少数利率外,绝大部分利率则是放开的。能控制是指利率的市场化并不是利率全部放开,而是建立一种既能反映金融市场动态,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又能被中央银行间接并灵活调控的利率机制。

5·2 一如既往坚持渐进型改革 明确了目标后,就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照国际上已实行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目前我国利率存在的基本环境距离市场化的条件还很远,利率市场化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需根据我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在时间、方式、步骤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成熟,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央行2000年提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我们应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5·3 利率市场化与防范风险并重 只要有改革,就会有风险。取消利率管制后,利率会自然上升,再加上其它的一些不利因素,可能还会出现利率的异常波动。这主要是由于银行机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无序的揽储竞争,竞相提高存款利率,争夺资金来源,使利率不断攀升和居高不下。畸高的存款利率,一方面会使银行筹资成本大大提高,银行因而不得不冒大的风险去放高息贷款,或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另一方面,则使比较安全稳健的借款人退出市场,放弃借款,而只有那些冒险的借款人留了下来,愿意接受贷款,于是便产生了借款的逆向选择现象;高利率也可能产生“刺激效应”,即借款人会冒较大的风险,改变自己的项目性质,以追求高收益。这两种情况都会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使银行呆帐、坏账的比重上升,从而加剧国内的金融风险。此外,取消利率管制后,利率往往波动不定,人们无法预期今后利率的走向,从而会影响投资的积极性和投资决策,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国内利率水平过高,国外大量投机性游资将进入国内套取利差收入,影响国内金融稳定,甚至酿成金融危机。因此,在我国利率完全放开之前,不仅要具备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要形成严格的银行监管体系。

总之,我国利率政策的效果一直还没有发挥出来,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任务艰巨,需要我们根据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在坚持渐进性、目标性及防范风险性的各项措施的配合下,谨慎、高效的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彭小泉.中国利率市场化[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27.

[2]韩汉君.中国利率政策回顾与展望[J].上海经济研究,1997(1).

[3]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58.

[4]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M].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1.

[5]艾洪德,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91-93.

[6]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6-84.

[7]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89-202,228-231.

[8]李扬,王松奇主编.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如何构建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服务经济与社会
利率调整为利率市场化借来“东风”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专栏 | ⑦​推进LPR改革比完善FTP要先行
利率并轨迈出一大步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望畅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