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 寇方墀谈周易象与数
userphoto

2022.06.15 广东

关注

我们知道,《周易》中所谓的象,是就卦而言的,包括卦象和爻象两种,是通过卦爻符号表现出来的,象征着自然、社会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和含义属性。那些以三个爻或六个爻组合而成的卦,其所象征的事物形态及含义属性称作“卦象”,而以一个爻所象征的事物形态、含义属性称作“爻象”。卦和爻是《周易》最基本构件,如果把《周易》看作一个有机体的话,卦就是骨骼肌肉,而阴阳爻就是细胞。追根溯源,查明形成细胞骨骼的基因,就可以从根本上了解这个神秘有机体形成的原因了。

《周易》中的所谓数,是指用来确定卦爻象和表征卦爻象的数字。更多地与筮法相关,比如《系辞》中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大衍之数五十”,筮法中的九为老阳之数、六为老阴之数,以及河洛之数、九宫之数等。这些在本书第一章对象数派的介绍中已经讨论过,下面我们就《周易》成书之前的“象”和“数”进行一番探讨。


1)神秘的数字卦
《周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表明了先民认识自然的过程,通过对自然中的天地、鸟兽、万物以及自身的观察,描摹所观察到的外貌形状,认识其运行变化的规律,于是创作了八卦。从观察万物到形成八卦,应该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可能是指一个人,也可能是几代或若干代部落首领的统称。伏羲氏带领民众从对外在世界的形象认识,到形成抽象的概念,并通过大脑的加工形成思维然后将其画出来,这在上古时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和文字的产生有着相同的渊源。
 

大汶口文化的图画文字(莒县陵阳河出土)

据考证,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大约二万五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整体性的图画文字。及至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组合性的图画象形文字已经出现。图画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步变得简练和抽象。上图为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图画文字(参见苏秉琦主编的《中国远古时代》),那是铜石并用的时代,其早期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晚期约当公元前3000年前后。上图这些图画文字有单体有复体,有些图形已有相当程度的抽象化,其结构又有一定的规律性,成为一种互有联系的图形,所以它是可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符号。学术界对其是否可定义为文字说法不一,但基本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图画文字或象形符号,是后来古汉字体系的基础。我们联系到《系辞》所说的伏羲氏“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初期对应客观事物画出的“八卦”应是图画文字。
 

有刻文的骨角柶和鹿角枝(江苏海安县出土)

1979年,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发掘出土的骨角柶和鹿角枝上有刻符八个(如上图),这些神秘的刻符让古文字学家大伤脑筋。1980年,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张政烺先生发表的文章中认为那是早期的易卦,是由数字构成的。这些卦体所使用的数目字中有二、三、四这几个数,这是他以前所举考古材料中所没有的,说明它的原始性(参见《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之所以说这样的卦体更原始,是因为,由于一、二、三、
(四)数字自上而下相邻书写容易掺和而分不清,发展到后来“二、三、
”就不再使用(将二、
并入了六,三并入了一)。如果卦体还存有这几个数字就说明其时间更为原始。张政烺先生在文章补记中提到:“这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无论其绝对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于早期形式。”海安县青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经测定,这处遗址距今5015±85年,即公元前3000年前后。对照上面两个图片的内容和时间,可以认为此处的数字刻符处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过渡期,晚于图画而早于文字。这个时期占卜所画之卦就应是这个形制的卦体了。

2)八卦的起源
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文字的前身是图画和刻符。

有了第一批基础字符以后,表音和表意是图画-刻符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汉字也起源于图画文字,而延续图画象形文字的发展趋势是表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

关于汉字从发生到发展演变过程中顽强的表意特点,王宁教授在书中列举并分析了大量的汉字,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作引述。但可以由此得出,象形表意是汉字得以形成的基因,数千年以来,无论其形状如何转变,表意的基因一直没有丢失。数字是简单的文字,古代的先民最早将自然数刻写为:“
、+。”海安县青墩遗址的鹿角刻符介于图画与文字之间,图画表达的是象,数字表达的是数。所以,数字卦的构形同时具备“象”和“数”,仍然延续汉字生成过程中的象形表意功能。
随着考古材料的逐渐丰富,张政烺先生发现这种数字卦,到了殷商时期不仅被刻画在卜骨上,也被铭刻在钟鼎彝器上,而卦体的数字构造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对所收集到的三十二个数字卦的比对,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进化的过程中,数字卦中的数字被逐渐分为两类,即奇数和偶数,出于刻写、辨别的需要和先民思维抽象化的作用,这种归类逐步清晰,最终出现了分别用奇、偶两个数字组成的卦形。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从香港古玩市场购得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经测定当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其中有大半部《易经》,其爻画已经定型为仅有“
”和“
”两个数字,六爻一组的卦体皆由这两个数字构成。这两个数字的形状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阳爻和阴爻已经非常相似。也有将爻画写为“
”和“
”的,比如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中的八卦图,卦体皆由“
”和“
”组成:
 

战国竹简(清华大学收藏)


无论是“
”还是“
”,具体的数目已经不重要,因为它们都只是用来代表偶数的符号。为什么先民用数字画卦只关注是奇数还是偶数,而对数字所表示的具体数目采取忽略的态度,从而最终变成了一奇一偶两个数字来组合成卦体?这从汉字生成发展过程中顽强的表意特点就可以得知,表意的基因在汉字形成过程中起着一以贯之的支配作用,这个作用在卦体的形成中同样重要,因为这就是先民的思维特点和表达方式。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对于自身行为的取舍,对于预测群体的安危,都要通过占卜来获取支持并据此作出决策。占卜的结果要求信息明确,比如,对于昼与夜、明与暗、晴与阴、吉与凶、胜与败、好与坏、动与静、行与止等判然两分的信息,往往能够提供最直接的指导答案。这些信息代表着上天的意旨,体现在卦体符号中,由数字符号来进行表意,从而,具体的数目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并逐渐演化成为只注重奇、偶的现象。

从图画刻符到用数字卦来表意,再到只注重数字奇偶的性质,是因为以意为贯穿的主线,形只是用来表达意的媒介。奇数表达一种意,偶数表示与奇数相对之意,将天地万物都归为相反相成、互为转化的两类,其中蕴含了先民对天地万物的生息运行的规律及自身存在的根本认知,整个演变是由繁入简、由具体到抽象、由记录过程到把握规律的过程。最终,奇、偶两数简化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阳、阴两爻。

综上所述,从远古用图画表意,到最终用象形文字表意,其间在占卜活动中用数字组成卦进行表意,有时也会用图画文字和数字符号掺杂在一起进行表意,先民们通过这些方式来表达对宇宙自然、日月星辰、山川地理、天地万物演化运行的关系及规律的理解,包括先民自身对农渔狩猎、婚嫁出行等社会活动和生活状态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卦经历了由繁入简的过程,从混乱繁杂逐渐变得简练清晰,数字奇、偶的性质被归纳提炼出来得以凸显,并逐渐演化成为象征符号。当这些数字符号的象征意义被明晰确定后,先民便将这些符号进行排列组合,以更好地反映纷繁复杂的自然和社会,这又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这个过程加入了先民的经验智慧和理性思考,条理清晰,井然有序。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先民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用已经抽象化为象征符号的数字符号,排列组合成有规律的卦体和卦图,并不断演进,形成了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爻画排列错综有序的八卦。简言之,就是先民先从杂多的数字卦中,由繁变简,提炼出具备阳爻和阴爻性质的奇、偶数,这是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之后,由简变繁,用奇、偶数组合成了八个卦,以象征八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然后再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以表现事物之间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是一个运用奇偶(阴阳)思维进行架构的过程。六十四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和关注的重点不同,逐步演化形成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易”也是经由不断地继承、演变而来。


3)再谈“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上述过程与我们所言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一致的,只是第二圣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的时间要比周文王的时代早得多。《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也就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八个经卦重叠出的六十四个别卦组成的。这说明早在《周易》之前用《连山》《归藏》占筮的时期就已经是六十四卦了,那就不会是到周文王演《周易》时才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有这样的记述: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申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伏羲氏画八卦,神农氏重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将六十四卦引而申之分为“两易”。神农氏就是炎帝,夏朝人崇拜炎帝,其六十四卦之《易》称为《连山》,以艮卦为首;殷商时期人们崇尚黄帝,其六十四卦之《易》称为《归藏》,以坤卦为首。目前已经有考古资料证实了“两易”《连山》和《归藏》确有其书(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为学界重视。据媒体报道,2005年在贵州省发现了水族(来自北方的民族)的水书《连山易》,有学者称夏都河南二里头夏陶上22个难识的古文字中,有20个存在于水书文献里)。

上述资料尚需进一步考证,而《连山》《归藏》是存在的且早于《周易》,这一点已基本为学界所认同。那么周文王演《周易》做了哪些工作呢?“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周文王在前“两易”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修订,重新排列次序,将乾卦居于首位,对卦名和卦爻辞进行了整理和编写,并将阳爻和阴爻分别以九和六来命名。(《连山》《归藏》有以七、八为占的古说,即阴爻称“八”,阳爻称“七”。)经过文王的修订和编写,就形成了不同于《连山》《归藏》,但又是承继前两者而来的《周易》,形成了“三易”。第三圣孔子及其后学作“十翼”,使《周易》实现了哲学的飞跃。历代的易学家前仆后继、承传文脉,《易》以不改其象数的本来面貌,以不变其以象数表意的顽强功能,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易之精神从远古绵延至今,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


(以上的论述与传统的说法有所不同,谨作为一种学术的探索求教于方家。)
出处:寇方墀著《全本周易精读本》象数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探源:易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评三易
易学三经(2)
三易卦数大公开
卷一第一章第一节:《周易》简述
象数理辨(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