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圆光大虱啃诗经:兔罝(上)
userphoto

2023.07.04 广东

关注

无经方不中医

求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之医同修 

总统筹:晴  

大家常把M国比喻成鹰,俄罗斯为熊,我们是兔子。兔子代表温顺的民众,“兔子”永远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而往往是被伤害的对象。为了让“兔子”不受外界的种种伤害,于是建个邦国把“兔子”安置其中,全方位的保护它们。

兔罝这首诗歌历来被人当作公侯外出狩猎之作,非也。古代天子外出巡守成为狩猎,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出去打猎,是为视察各个诸侯国的风气,巡视诸侯对国家的治理情况,名为狩猎,古代就用狩这个字。一切以爱民化民为己任,如有造次,猎其狂心。狩猎二字都有“犬”旁,犬为狂心,王侯有邪心,便是狂。王狂,天子就要负责狩猎。狩猎者,震慑以正诸侯之心。

兔罝(jū)是告诉你,一个国家(天子国或诸侯国)君王的使命是保护好自己的子民。

《兔罝》的两层含义:

第一:在内,教化好民众,遵循天道。
第二:在外,不让子民受到伤害。

现如今,国内有教育,教化好民众,兴欣向荣;如果外敌来了,我们有军队和武器进行防御能保护好民众。两者缺一不可,当只有教化(道),敌国打来就像狼来了一样,不会因为兔子可爱而不吃。如果我们没有国之重器,即使百姓明理谦和,别人就不会来侵占、掠夺么?清朝时期,只讲教育而国力逐渐被鸦片和腐败侵蚀,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三光”,一个国家因被腐蚀而丧失了保护自己的铠甲。国之将亡,道何安哉?

“兔罝”

“兔罝”是指在建立一个国邦之时有两个基本要求:其一是要有文化道统,其二要建立强大武力,可以保护子民,化解干戈, 即“文以载道 武以定邦”。

如果没有武力的保护,国家分分钟会被灭亡。但是“武”力发展强大了,并不是要去侵略别人。我们的“武”是为了保全自身、保全国家的文化和道统不衰败,使其“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出自国风·周南·螽斯)

能够世代传承下去,所以需要外面有个“保护”壳以防止被外族侵略。所以我们历来都是要求学人能文能武,发展国力但不侵略别人。古时侵略别人的是蒙古人,我们华夏一族从不主动去攻打别人。天子重道德讲德行,大家心悦诚服自愿加入,而不是迫于武力而屈服。如果只靠穷兵黩武得来的终究会散掉,以礼乐治国的周朝八百年,以武力统治秦,二世就灭国了,世人有目共睹。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肃肃(su)兔罝”怎么解?读音不重要,解义更重要。以前看电视剧,犯人在公堂上,两侧的官兵喊“威武”,公堂上写着“庄严肃静”,这就是“肃”的含义,即庄严、威严之意。“肃”是一种外在的形象或状态,比如到了神圣的地方(如寺庙、教堂、政府机构、法院等等)都需要庄严肃穆。“肃”即庄严,让人内心肃然起敬。

肃然,感知外界的气场后起的恭敬心。就好比生活中,我们见了观音菩萨的像就会肃然起敬;再则见到庄严的长者,因其本身有威严所以自然而然会对他升起恭敬心。如果一个人忸怩、造作,搔首弄姿肯定不会让人升起恭敬心,生轻慢心。所以“肃然”就是一种庄严之感,以自庄严。我们常说“庄严佛净土”,肃然是因,起敬是果,正是以自庄严其身,别人才生恭敬心。我们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是要反思下是不是自身的轻浮?德不厚就生轻浮!

“肃肃兔罝”,“兔罝”从字面上说就像一个金钟罩,从意象上说是“法网恢恢”。“法网恢恢”不是我们现代所理解的“法”。现代的“法网恢恢”是指法律,古时候的“法网”来源于天地、指符合天道,而不是依据是否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来定的法度。

这个“法”跟个人利益无关,在于是否符合天道。古时候的“法网”是为了符合天道进行教化,就如我们上小学要立规矩一样。它并不是说触犯老师的利益,而是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定了一套“法网”让众生来好好修行,让你不逾矩的。“法”以前不叫“法”而叫“礼”,礼通“理”,学礼是为了达礼,只要能遵循礼就能遵循天地之道。

 礼的由来 

周礼是沿袭商朝的礼,商朝的礼沿袭于夏,夏则是更往上的圣贤教化。但是各朝根据民众不同的根性会进行一些修改。周公旦制定的周礼也是沿袭了商朝的礼,再进行删减、完善。就好比现在的《宪法》,上到国家领导下到平民百姓都需要遵循的一个“法网”,谁都不能触犯。俗话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子与众生触犯天条,因果是跟众生一样的,在因果面前众生平等。

天道的法则叫法而不是指人制定的法律。后来的法律都是人制定的,是统治阶级管理民众的手段,也会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执行。历史上有严苛的税收法度,也曾让百姓苦不堪言,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以前真正的“法”不是个人能制定的,而是沿袭上古的圣人,三皇五帝制定的法典延续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法”。古圣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只奉天承运,从不展示自己的私欲。

肃肃兔罝”是保护大家修行的各种“礼和法”,也可以把“礼乐”作为“兔罝”,在生活中行卧坐立各个方面都规定好该怎么去做,包括学佛,修行人学佛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全都是学习榜样。人家做圆满了,而你没做圆满,你就要向别人学习。这个“礼”并不是统治你的,是让你更好地去建立道德的标准,让你慢慢往上提升,从庶民成为贤人,从贤人到君子,从君子到士,从士再往上,甚至可以为君王,成为一国之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真有。他们祖上都是给众生做了巨大的功德才配得此位,这个种便是功德。

《西游记》里有一章,孙悟空要去前方打探,又怕师父随处乱跑,引得妖怪来吃他,于是用金箍棒在地上画圈,嘱咐唐僧,外面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不跑出圈,便保他无事,这就是“罝”。“罝”通“拘”,音相通,意味着把你拘在这儿,不让乱动,保护你不受外界侵害。不可肆意妄为,一方面是要控制住自己的心性,别外边一有风吹草动就跟着起心动念。

西游记中唐僧用爱给悟空说好像前面又是啥东西?(心动)悟空说你是多心经念的好,心太多了,种种恐怖,种种挂碍,都是你多心导致的。

“兔罝”要表达的是,一方面是兔子本身很爱动;另一方面,一旦你跑出这个圈儿,外面有“妖魔鬼怪”,外面的妖怪时刻在圈外守着,一等你出圈就把你抓走。这其实是双重防范。第一是修你自己的心,第二是为你设置一个屏障,保护你不受外界事物伤害,暂时地把你安放在罝这儿,这是“兔罝”。兔子是天下的万民,罝可以为国,为礼,为法度。

“兔罝”的引申含义:指圣人制定的道德标准、礼仪规范,在佛家可以引申为戒律。类似于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上课如何端坐、双手该如何摆放这样的规矩也是“罝”。这些制定的标准都是“罝“。必须要有标准,才能确保“修身齐家平天下”。我们必须制定一个让大家都遵守的礼,这个礼不是为天子服务的。首先暂时在圈里面建立一个国,这个国也是“罝”,小国是个小罝。天子统一天下,那是个大罝。反正都是罝兔子,让你呆在里面接受教化,不让你乱跑乱跳而受伤害。让大家遵循礼、遵循道德的规范,也是一个约束,类似于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咒儿,罝住他,防止到处惹祸。这个罝也类似于佛教的戒律,当你自己管不住自己时先持戒。自罝即自我约束,到后来修成了佛,这个罝就不需要了。像我们小树苗为了长直给它绑个棍儿,一旦长直了,棍就不需要了。罝不是目的,罝的最终结果是达到无罝,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但我们现在可以无法无天吗?可以随心所欲吗?我们现在的随心所欲处处都是欲望的驱使,游离在规矩之外,因果不虚,自然结局也是悲惨的。

“肃肃兔罝”即庄严的法网,不是指对犯罪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这里,“天网”是天道法则,“疏而不漏”是指每一个众生都去遵循、都应受到教化,每一个人都不能遗漏。大家都要往道德上走,一个都不能懈怠,一个都不能丢下,这叫疏而不漏,大家都在法网内。

《兔罝》整篇第一句话先说一个“法网”。在网里,并不是去恭敬兔罝本身,而是内心要升起一种对天地的敬畏。你不能触犯天道,不能背道而驰,不能违背天道去做一些出格的事。你一旦出格,就像唐僧跳出这个圈,在圈外有虎狼,有妖魔,马上就被别人给“拘”了。

悟空说:“师父,你不信我的圈子,反而跳进了别人的圈子。”唐僧在悟空的这个圈里面好吃好喝伺候着,跳到妖魔的圈里边,那可能命都没有。兔罝就像是混圈子,你安心在圣人设立的“肃肃兔罝”里待着,内心对天道法则要有恭敬,以道、德作为人生的至高标准去行、去敬畏,自然吉祥。反正,心性骄傲狂,你破坏的是天理,破天理则天理难容,最终受惩罚的还是自己。“肃肃兔罝”的象征意义,用它来表达天道法则。

“椓(zhuo)之丁丁(zheng)”,“椓”是敲的意思,像我们上课的时候睡觉,老师拿黑板擦敲打着黑板:“嘿!注意听啊”,这就是椓之丁丁。时刻提醒“肃肃兔罝”,别出圈,别乱动,就像悟空对师父说:“师父,好好在圈里面呆着,保你没事,千万不要出圈,一出去你就会被妖怪抓跑,你要记住啊......”

“椓之丁丁”是对前面“肃肃兔罝”的一个强调,再三惊醒不能出圈。前面是讲一个理,后边是“注意!注意前面的话!”。用这个动词来强调,要注意起来。敲一敲惊堂木,“威武!”声,先肃静再警醒就是“椓之丁丁”。判官在开始断案之前喊“威武!”,也是警醒,然后把人押上堂来。

“丁丁”还有一层含义:“丁”在阴阳五行里面属于火,丙丁皆为火。

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这是五行分配的十天干。五行各有一阴一阳。例如甲木为阳木,乙木为阴木。丙丁火,丙是阳火,对应我们的内脏就是指我们的腑,即小肠的火;丁是阴火,阴火指的我们的心脏,所以说这个心火称为阴火,属少阴君火。

我们知道有个人叫做“丁心”,“丁”指的我们心脏。这表示要记在心上。“椓之丁丁”形上来说是指敲打的声音,发出警醒之音,根本上来说是要你一定要铭记在心。

《诗经》是,所以从来都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要往深一层去理解,“丁”是为心火,属阴火,丙为小肠,属阳火,心和小肠相表里。

为什么要敲在心坎上?

因为心火属于阴火,这里面有更深层的、更本质的东西。对于一个道德非常高的人,像孔子,你会让他椓之丁丁吗?你会提醒孔子、提醒周公该度人去了?肯定不需要。对他们这些圣人不需要椓之丁丁,因为真正的圣人没有邪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圣人已经思正了。

椓之丁丁是对思偏之人,其心开始起阴气,心性开始偏离主干道时,就赶紧“椓之丁丁”,提醒他要记得“肃肃兔罝”,天道法则一定要遵循,不能跑偏,要及时纠正过来了。

《诗经》微言大义,仅用几个字,便横竖方方面面的意思都涵盖其中了。比如说心火如果上亢的话,那是病了,所以说不能上火,上火就是走火入魔了,心火过旺,就是阴火过旺了。阴火过旺就是思邪了,不思邪,气方是正的;人一思邪,气就乱。

气乱是因为神先乱,我们说精气神,神是形而上的,如果思邪神乱,神乱导致六气乱,六气一乱,形体就会遭殃,最终体现在形上的心肝脾肺肾会出问题。所以说,我们现在人所有的病归根到底一言以蔽之,都是邪思所致。圣人无病,是因为思无邪,一身正气。就像维摩诘一样,他装病不是真有病,他只是示现一个相来告知因果而不是真的有病。

我们的病哪来的?

神乱导致的。所以说佛教里面也讲天地的气,讲我们内在的六气,外界的六气也一样,风寒暑湿燥火,风雨不调,狂风暴雨。沙尘暴,雪灾,水灾,风灾,旱灾,火灾等等灾害,其本质是鬼神乱了!鬼神乱,国土乱。国乱之前,一定是守护这个邦国的护法鬼神乱,导致国中的气就乱了。气乱就会在这个国里边出现各种的灾象、灾星。

其实鬼神乱是因为君主邪思,鬼神不护。纣王为什么会亡国,他见了女娲思淫邪,想把女娲娶回来侍君王,结果,把狐狸精妲己引来了。鬼神乱是因为当局者迷了,当一个国家的君王乱了,天道就不护了。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就这一句话,如果展开讲,你会发现这里面的层次好多,很有意思。《诗经》如果不去解读,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兔罝的罝也不知道是什么。别人说是兔子,不知道兔子真正的含义,其实都有象征意义的。

有的时候得自我“罝”一下,严格律己、克己复礼就是“罝”。当自己做到严格律己、自我约束,就不需要天道来惩治。最终由天道来惩治的这些人都是因为自我约束差。人管不了,天就会管,天地沙暴,雷劈,大水淹死,火烧死,地震震死等等这叫“天地灾杀报”。天地不是为了去杀他,是他自己感召的,人管不了他,最终是他自己找的,不是天要人命,是人自作自受。

“天地灾杀”这都是父母管不住、道德约束不住、法律也管不住,最终是“天地灾杀”。尤其以前小时候,说谁不孝顺,就会被雷劈死。小时候村长妈妈总给村长讲这事,后来只要打雷,总会想会不会被雷劈死,因为小时候很叛逆,会想哪里做的有不孝顺的事情,担心会不会遭雷劈。

时刻保持虚心,接受就好,感而遂通,最高的学习是无师自通,不是天要选你,而是你能不能应上天地的频率。只要去发愿,发至诚的愿,虽然达不到圣人、佛菩萨的境界,但是虚心去学,一心向德,一心向道,自然会产生链接和加持,善护念。

如果村长现在不做茶,也不研究中医,只是专心的做《诗经》的音乐,村长可以在一年内创作出来。这个创作不是自己的,是各方的加持力,就像村长之前写的佛乐,都不是自己创作的。可能讲这个有点玄学,当时是脑子里往外蹦这个旋律,不是想出来的。包括中医的理法,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是祖师爷直接给你,就像直接下载下来的。

“椓之丁丁(zheng)”,“椓之丁丁(ding)”也行,念“丁丁(zheng)”是声,念“丁(ding)”这个字代表心,要把圣人的教言时刻记在心坎上,心不起阴邪之思。

《诗经》在汉朝以后没有人懂,已经不知道周天子和诸侯到底在做什么事,以为跟他们一样都是霸王基业。如果真正理解了《诗经》,就知道孔子为什么被尊为圣人。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赳赳武夫”,表面上说是表现武夫雄赳赳气昂昂的画面,实际它是表法的。“赳”通纠正的“纠”,二者是一样的。为什么通那个“纠”?因为在古代有很多字是表音的,一个音可以表很多个字。他前面是讲“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先敲黑板,让你不要偏离,一定要守道守中,不能偏离,一旦偏离会有人来纠正你。刚开始跟你讲道理,也就是“椓之丁丁”,类似于说:“哎呦,能不能记住啊?可不能那样做啊!”圣人的教化,先是苦口婆心跟你说不能那样做,如果说了不听,就要动“家法”了。比如村长妈妈跟我说:“光,咱可不能这样啊”,村长不听,于是我爸就操着家伙过来揍了,这就是“赳赳武夫”。文的不听,就来武的。跟我们教育孩子一样,都是先讲理,正所谓师出有名,我来打你,得占理儿,得有一个“名分”。

《尚书》之泰誓篇讲武王伐纣,在攻打纣王之前,武王跟大家说:“纣王这个家伙不行啊,作奇巧淫技,以悦妇人”,就是宠爱妲己,用各种奇巧淫技来讨美人欢心,甚至挖大臣的心。这家伙不行了,我们得纠正他。在讨伐之前,武王得先说他哪错了,才能去收拾他,有点像动员令。

其实可以把“赳赳武夫”看作像武王伐纣一样,纣王刚开始做错事时,大臣对他进行劝诫,劝诫他不能这么干,不能天天荒淫无度,天天去建鹿台。妲己能通鬼眼,能猜测妇人腹中的胎儿是面朝背还是面朝前,他就命人剖开孕妇的肚子去检验。纣王只觉得美人儿的能力棒,他没想过这个行为如此惨无人道。大臣劝谏他不听,谁劝他就被挖眼掏心,劝谏已经不行,那就需要动用“赳赳武夫”来纠正。

“纠”有两种,我们原来叫“讨”和“伐”。“讨”是声讨,就是先给你讲理说不能这么干。你是天子,我们是臣民,我们虽说不能以下犯上,但你确是失了道,令臣民受苦。你无道在先,而真正的君王是要保护子民不被荼毒,要保护万民不受昏君的毒害,因此讨伐你的这个权力是上天赋予的,不是私人恩怨。武王伐纣,压根儿就不是个人恩怨,是因为纣王失了道,天下万民跟着受罪受苦,失道导致鬼神乱,天下开始出现各种恶象,比如暴雨、狂风、旱灾、蝗虫等等。鬼神乱则气乱,气乱则形乱,所以说武王是代表上天来讨伐。刚开始劝谏你的失道,听了劝谏能即刻反省并纠正,接下来君还是君,臣还是臣,这叫声讨。“伐”,如伐木一般,直接砍掉、伐灭,直接把你推翻掉。

所以,这里的“武夫”是指来行使“纠”这个权力的人,所谓“文以载道,武以安邦”。武不是用来跟人打架,而是用来止干戈的。“武”字怎么写?底下一个止,上面一个戈,止干戈,是止仗、止乱的。不是为了要打你,是因为你昏庸无道,为了安邦,要把百姓保护好,把这些“罝”里的兔子保护好,让他们不受戕害,必须行使的责任叫“武”,是去行使止干戈责任的。

圣人,比如孔子,不可能去打仗,他是以文载道,他是文人。武人也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纠正错误。像在路上行驶,我们都是靠右边行,你非得逆行靠左边,这个时候就有交警出面了,交警就是“赳赳武夫”。你逆行了就要教育你,其次被罚款拘留也是“赳赳武夫”,是为了纠正你的错误,不让你背道而驰。我们都顺行,你逆道而驰,那就可能出现交通事故。警察里边有纠察,纠察就是你不好好干,那我们就纠察,把你扶正,给你纠正过来。讨和伐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把你扶正。如果你确实扶不正,讨不起作用,接下来要把你伐掉。“赳赳武夫”就是这个意思。前面的“椓之丁丁”都不听,就像小孩子一样,妈妈讲道理你都不听,那你爹过来,拿着杆子就开始揍。

小时候妈妈苦口婆心的给你讲道理是“椓之丁丁”,你不听,那么你爹就要扮演“赳赳武夫”了,给你来点皮肉之苦反而能长记性。

“公侯干城”,公侯是以前的爵位,伯邑考是伯爵,但是后来伯邑考被纣王做成肉饼给吃掉了,二儿子姬发登基。公侯是各个国家公侯伯子男的一个统称,为各个诸侯国的国君。

“干”是指什么?

原来打仗的时候有戈,有矛,有干。《尚书》泰誓篇里讲武王要伐纣的动员令:“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干,竖立起你们的长矛,我们要动干戈了。

“戈”是什么?

大家见过影视剧里秦始皇打仗时往地下立的那个镰刀一样的兵器吗?那个东西叫戈。戈的任务不是刺,是割马蹄子,像割麦的镰刀,那个叫“戈”。戈是往后戈马腿的。矛是刺,往前刺,戈是往后拉。

“干”是防御用的,像我们农村老家打麦子的时候用的木叉,三角叉,有三齿的、两齿的,这就叫“干”。比如说矛刺出来了,要想防御的话,就用干把矛顶回去。所以古代打仗有人拿戈,有人拿干。大动干戈,打仗时有用干的,有用戈的,有进攻也有防御。所以“干”的引申含义,就是一种防御。我们常说干预、干戈、干扰,其实都源自这个含义。

公侯无道,赳赳武夫要干城,理解为来保护城里的这些人,这叫干城。纣王是个无道昏君,让老百姓受尽了凄苦。我们这些人的职责就是要揭竿而起,去保护城里的百姓,让百姓不受荼毒,不受侵害,这叫“公侯干城”。

又比如说一个练武的小伙子,他练武不是为了去挑衅别人,但是他有了这个本事,见谁受欺负,不会坐视不管,一定会行侠仗义,拔刀相助,行使正义的力量。这个时候出手是为了止干戈。先去讲道理,但如果他充耳不闻,那你可能就得做“赳赳武夫”了,让恶人止战,让百姓得到保护。

公侯有他们的职责,平时是辅佐天子,但如果天子无道,就要替天行道。同样,诸侯如果无道,天子一样要负责讨伐。比如武王为什么称王?因为他不能看着纣王欺压百姓,劝谏无功之时就不得不揭竿而起了,这样才能保护好苍生。纣王如果有道,便做你的臣子,也不需要动什么干戈;可纣王失道了,便逼出来一个武王。其实谁也不想做这个武夫,大家平平安安过日子多好。

因为有无道之人才有武夫,因为有小偷才有了警察。如果人人行道,圣人也不会出世。正因为天下昏庸无道,才会出圣人,如果天下人皆为圣人,还有什么“圣人”一说。“赳赳武夫”是被逼出来的,不听“椓之丁丁”之劝谏,不得不纠正你才逼出来“赳赳武夫”的去行“公候干城”之责。武王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兔子”般温顺的人民受欺压,为了保护百姓而去讨伐昏君,然后再建立一个国,把这些人民重新给保护起来,令百姓能安居乐业,这叫“公侯干城”。

这十几个字,村长已经讲了一个小时,除了字面意思,每个字都颇有深意。

上古的时候,天子善待百姓,那会儿也不会刻意造什么兵器。平时那些杆子、镰刀、叉什么的,都是生活用具;如果打起仗来,生活用具都可以改成兵器。以前我们农村有人打架、抢地头,农具就是兵器。天下太平时人民安居乐业,就只是作为劳动工具,拿着进行生产用。一旦打起仗来,那个镰刀就可以成为戈,那个叉就是干,挑粪的那个杆儿装上一个头儿,那就是矛。

老子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的时候,马可以用来耕种粪田;无道的时候,郊外驻马屯兵,耕地走马就变战马。天下太平之时兵器会变成养育人的农具,天下无道农具会变成割伤兵器。

以前没有专门生产兵器的兵工厂,尤其是天子统治时期,因为讲究道德,用的是道统,礼乐治国而不是武力,不像后人要讲兵力多少,而是以德服人。到了后来都想要成就霸王基业,才开始造兵器。世道越来越没落了,大家都觉得危机四伏,才需要造兵器增加武力来防御。

村长很愿意讲《诗经》,非常有意思。整个周南其实都是给统治阶级讲的,让他们不能偏、不能斜,斜了就会逼出一个“赳赳武夫”。简单来总结一下,《诗经》其实每一篇都非常好,是告诉你要有正知正见。《诗经》本来的主旨就是这个,只是后人看不懂,其实都有一个主线,然后不断围绕着主线展开去讲。从“肃肃兔罝”到“椓之丁丁”,然后是“赳赳武夫,公候干城”,它是一步一步地递进,前面怎么做,后一步怎么办,都是环环相扣的。

我们现在学习中医何尝不是在做“赳赳武夫”,在做“公候干城”的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承圣人的理法,保护我们的子子孙孙后代不受蚩尤族的毒害,方式不一样,本质是一样的。

《兔罝》这一篇说得有些热血沸腾,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应该都要听听。要多读圣贤书,要学会和圣贤连线,学会感而遂通,学会琴瑟和鸣。读书是为了驱散内心的迷,解开心中之惑。但是现在人读书尽读“输”了,认识了很多的“字”,但是却没理解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字”,也就是“自”,最终其实都是让你去回归自性。

真正会读书,一个字就够了。中国的文化就那么稀奇,你读懂一个字,知道一句话、一篇文章,甚至读尽天下书,最后讲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大乘经几千卷,一言以蔽之:涅槃寂静。所有的大乘经都是让你观自在,让你识得本心,识得自性,认自家主人公。

不识字,不妨碍你得道,像六祖一样,人家不识字,人家一样是成佛做祖。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言蔽之,最后只要识得那一个字便得,字最终归“自”,归到自性,识得本心,这样才算是善用其心。

但是善用其心一定要识得本心才能善用。不识得本心,善用的全是妄心,那么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未完待叙……


村长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第七篇    兔罝
诗经带拼音:兔罝|诗经全文及译文阅读
诗经系列之【赳赳】
兔罝
《中庸》全文及译文
诗经·国风·周南·兔罝(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