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书古本》诵读讨论摘录 · 三
userphoto

2023.10.22 广东

关注

还三书院·读书会

 2022《四书古本》

诵读讨论摘录 · 三

2023.2.4 ~ 2023.3.19

如意光

这一章极妙,可谓“千古只眼”。

如意光

首句中,去之,为奴,谏死,三者都谓之仁,为什么?

如意光

逸民句里,孔子“异于是”。异于“逸民”,还是异于七子之迹?

如意光

最妙的是“无可无不可”。

如意光

“无可无不可”。孔子随时制宜,所以被称颂为圣之时者。

如意光

这话西哲黑格尔看了直摇头,批判少了概念的规定性,于是得出结论,保留孔夫子名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看他的著作。

如意光

有中国学者借这话,批判孔子。好点的会说东西文化取长补短。

如意光

当然有明白人,说西学以知识为中心,中学以生命为中心。

如意光

要我说,就是没了华夷之辩。

如意光

当然这话出了群,我不认,就算说偏了,也算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如意光

华夷之辩不是保守。比如唐朝文化兴盛,佛教起了重要作用。佛教就是外来的。

如意光

佛教就是外来之学,最终成为“华学”。为什么呢?

如意光

看看慧能祖师,他不识字也能做祖。很符合我们文化“素以为绚”的特质。

如意光

什么是“素以为绚”,如果只理解为白纸上好作画,那其实也没什么嘛。

如意光

六祖说:“不思量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素得不能再素了,诚实得不能再诚实了。唐文化的绚烂就建立在对生命的诚实上。

如意光

六祖出山时,在猎人堆里打磨了十几年,一身风尘。大和尚讲法,慧能插话,满堂皆惊,立即延请上座。今日好比,大教授作讲座,外卖小哥插话,然后大家都说好,不如你就替教授讲吧。是挺不可思议的。《坛经》里这方面轻描淡写,愈显大唐风度。

如意光

其实,如果你对生命足够尊重,足够诚实,就会觉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得不能再对了。

如意光

古之学人为己嘛。唯有生命的真学问才能成为“学”。今天的大部分知识在古时只可称为术,称为技。

如意光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还有前面的“空空如也”,“叩其两端”。用在做事上,基本上无往而不利,那是绚极了。但没有了“素”,那就沦为机心乃至油滑虚浮了。

如意光

往大了理解,就要回到《大学》。

如意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是明德之事,无不是为己。

如意光

《论语》大部分话是跟不明白人讲的。

如意光

像予欲无言,是给明白人讲的。

如意光

佛说法四十九年,都是接引。最后说,没说一句话。

如意光

吴老师说了嘛,要实践,要诚。

如意光

动于中,而发于外。看看嗓子的位置,是不需要用力的。一气流行,过了那里自然就发出了。

如意光

诚而已。

如意光

之前群里说过读书的方法。照那样读,读久了,自然会发声音了。

如意光

《论语·里仁篇》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如意光

这可不只是一个道德原则,也是修身的方法。

如意光

言,人轻易而出的;行,最难的是实践。

如意光

一个有余,一个不足。那就不能养冲和之气。

如意光

讷于言而敏于行说的是一件事,就是诚于中。读书的时候,若还是平时的说话习惯,轻易就读出来,没有诚,那就无法读书养气。

如意光

最妙的也是最朴实的。

如意光

其实就是前面讨论过的,中学和西学的区别。现代人的思维受西学影响太深了,用概念思维,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意光

说白了,没有对生命的诚。

如意光

“无可无不可”讲的是机。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这个时不是时间,而是时机。对生命宇宙体悟不深,就会浮在时间的幻相中。

如意光

比如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字字读的分明,但也不是死在每个字上。要是读“君”的时候“用力”,“子”就不会读得分明。那很多人读“君”的时候不用力,“君”这里就散乱了。这就是不能“无可无不可”。其实关键不在力,而在诚。我不是在读“君”,也不是不在读“君”,我只是诚,只是在应。

如意光

人这一生,别人看你是一辈子,自己体会就是一场梦。黄粱一梦的传说倒更像是记实。有些机缘不要轻易错过。

如意光

说到梦,最著名的是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如意光

这段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前面好几个“不知”,可最后却来了个“必”。

如意光

西哲们也知道他们的学问如同追不上乌龟的阿基里斯。于是黑格尔这里有了辩证法。但看看黑格尔对孔子评价,就知道他也是抱残守缺的,所以仍然远离生命的实相。

如意光

庄子文字恣肆汪洋,是这么说话。孔子的文字敦厚许多,也在说“无可无不可”。

如意光

文字上说得请清楚楚的,反而变假了。看起来有点“玄”的,反而很朴实。

如意光

今人习惯“可”与“不可”的二元分法。但世界真不是这样子能分清楚的。庄周梦蝶里的“必有分”前,有很多“不知”呢。

如意光

就重病号来说,如果医生死守着“可”与“不可”,多半会进退失据,阴差阳错。

如意光

哈哈,一听就没看过病。

如意光

无可无不可那可不是模棱两可。

如意光

证只是一个“可”。

如意光

不是说这些“可”和“不可”不要了。

如意光

比如说有一人,危重虚越欲脱,且大便不通。此时两难,便不通回不得阳。欲通便,又畏速其脱绝。

如意光

欲救其人,非“无可无不可”而何。

如意光

如果简要介绍孟子的思想,“四端”肯定是要列出的。

如意光

中华学术以生命为中心,这里很好体现出来了。

如意光

吾性所固有,如何扩而充之呢?

如意光

与其说怀才不遇,更像是在黑暗绝望处也能给人光明希望的人(笑)。

如意光

势愈危情愈切。文势很能体现。

如意光

说到孩子,更应该好好读孟子。读进去了,肯定不会有那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如意光

这里面可不是抽象的心灵鸡汤,实实在在可以指导实践的。

如意光

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知识,这是“游于艺”。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游于艺,把生命里美好的东西扩而充之。

如意光

比如,做错了题,会记录错题本进行反思;但很少有人会对做题时的生命状态进行反思。不读四书,都不知道还有这回事。

如意光

《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如意光

很多题目觉得难,并不是“客观存在”的难,而是生命状态的滞涩。

如意光

很多孩子做题,底面是把那些“不正”的东西扩而充之。

如意光

不读孟子,大概是梦不到还有个“乐莫大焉”。

如意光

如果简要介绍孟子,“浩然之气”肯定要列其中。

如意光

气由集义而生。不明此,只知养气,那就是拔苗助长。连气也不养,那就是不耘苗。今天的教育,两个错误都犯是常态。

如意光

人善自欺。常有辅导孩子,气倒进医院的新闻。以为自己再不济 ,辅导小学或者初中那肯定是降维打击。

如意光

首先不知道耘苗养气。

如意光

只看到知识。企图在知识层面助长。

如意光

今人不如古人多矣。孟子里说的助长还是在养气上。今人恐怕多不知道有这回事。

如意光

以力胜的当然有了,比如那些著名的高考工厂。所以言利的人看到榜样,会信这个。卷起来呗。所以《孟子》开篇“何必曰利”可不只是对梁惠王说的,现代人貌似更加适用。

如意光

这样助长,把生命固化了,正与孔子所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相反。过早耗竭了生机,成年了就难返了。

如意光

人的观念看似无形,却也最是坚固。

如意光

儒家不是不注重事功。看《论语》先进篇“吾与点也”这段学案。子路等人所说的,哪一个不是非人中龙凤才可为之。但夫子最后说“吾与点也”。

如意光

吴老师常说“真享受”就是这个。

如意光

学孟子,要先立志作大丈夫。世间一切没有性命贵重,不要被它们拘蔽了。然后再随缘尽分去成就事业。

如意光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这里充分发明了。

如意光

“何必日利”不是把利丢掉了。而是因为事有本末,君子应当务本。

如意光

做任何事情,其底面都是生命在发用。

如意光

读完四书,可以再读读《道宗和化》。体会肯定不一样。

如意光

@一组刘珺怡 经典的文字是“境”文字,能给人不同的启发。

如意光

比如可以这么理解,君主对言语要审慎,勿受奸人蒙蔽。一言可以乱邦,是为不祥。

如意光

也可以结合修习来理解。像杨、墨之学,一个提倡守好本分,一个讲兼爱。听起来都很眩,当时也非常流行。但孟子为什么对它们深恶痛绝,骂得非常狠?

如意光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圣人是中庸不过的;而这两种学说都太过了。太过了就容易流于虚妄,而难以践行。这就是“言无实”,能以学术杀天下,当然不祥。

如意光

我们今天看西方那些所谓的“政治正确”,是不是“言无实不祥”,足以乱邦了。我们看他们很奇怪,那是因为西方“为已甚者”的传统由来以久。

如意光

上次在群里提到黑格尔批判孔子,其实从根上讲就是华夷之辩。中国、四夷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

如意光

夷学在文字、形迹上推求过甚,追求“概念规定性”,反而变得不实在了,把生命里本有的“贤”给遮蔽了。看看孟子的“四端”,把学问推求到生命可切实践行的地方,由此扩而充之,乃成其美,乃成其大,这才是华夏正统之学。

如意光

这段很有意思。眸子和胸。

如意光

记得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拜访过一位道长,道长指点了他两件事。

如意光

这段经历应该比较有名,网上很容易找到。

如意光

一个是教到如何看东西,一个是教他心里别装东西。

如意光

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因为目有所见,心就有所受。所以《阴符经》讲“机在目”。

如意光

西游记刚上路,就先打死六个贼,老大好像是眼见喜吧。

如意光

大部分人都守不好眼睛这个门户,属于开门揖盗。

如意光

论语讲“非礼勿视”,等于给门户请了一尊门神。

如意光

其实,只要神光从这里出去着了物,就是不正了。

如意光

《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如意光

很多家庭是,父亲责备儿子,儿子回怼父亲,不但教育失败,而且家庭关系也变糟了。

如意光

但是也可以,平时父慈子孝,遇到问题有严父诤子。

如意光

所以,教育是父子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所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让天性发露。

如意光

其实,最难的教育是启蒙阶段。

如意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如果家长都失掉赤子之心了,那怎么能启发孩童呢?

如意光

易经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

如意光

蒙以养正,后天人心初起之时,就不能姑息养奸,不然天性就会渐渐蒙蔽。

如意光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自己的丧失了赤子之心都找不到,怎么可能启蒙孩子。

如意光

风化,利用刑人,都不可偏废。前提都是认识到人性本善,于是一个发扬,一个用来保护。

如意光

嗯,身体不会说谎的。比如有个亲戚来让我号脉。然后我就问她,最近生什么闲气?

如意光

她一说,真是闲气。她和人闹矛盾,最后是解决了,利益没受损失。但就是余怒未消。

还三书院·四书古本

大学

还三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起学《论语》18.8微子篇——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集注
儒家五圣
君子有三乐
【光明讲坛】借问庄子您是谁?(3)
曾仕强:孔子的思想就一句话而已“无可,无不可”,什么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