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项全能文人李渔

十项全能文人李渔

老克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断断续续地读李渔的传记,之所以断断续续,是李渔一生太复杂,这个复杂有两层意思,一是他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二是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我只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我在读李渔的传记时,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受所谓专家先入为主的影响,我很欣赏李渔的“作诗文,须以自我之心为是,不受他人束缚。”同样读他的传记,我也想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不受他人束缚,慢慢用心与他靠近。李渔一生没有做过官,说得直接些是个科举落榜生。不过,我们还真要感谢李渔那年在杭州的落榜,如果他金榜题名,高中做官,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版本。正因为李渔科举无望,干脆就走了野路子,成了历史上的作家、戏曲家、园林专家、剧团导演、出版商、美食家、古琴家、生活美学家等等,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缺朝廷官员,稀缺的就是像李渔这样的十项全能文人作家。

李渔祖籍是浙江兰溪下李村,祖辈都是种药材的,后来祖父随“兰溪帮”到了江苏如皋。李渔的童年、少年是在如皋度过的,后来又娶妻生女,前后在如皋生活二十三年,中年之后又在南京生活了十四年,七十岁死于杭州,也就是说,他的人生七十年,有三十七年是在江苏度过的,我说李渔是半个江苏人,相信浙江人民也不会扁我。

一六一一年八月初七,李渔出生在如皋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但在那个重文抑商的社会里,商人哪怕银子再多,也是被人瞧不起,当时社会导向就是读书做官才是硬道理,商人社会地位排在末位。不像现在,商人被称为优秀企业家、慈善家,还可当人大代表,有的哪怕文化不高,也可以到大学当兼职教授。

李渔从小就天资聪明,过目成诵,是家族中公认的读书种子。于是,父辈们重金请来如皋最有名的私塾先生,李渔十岁时已熟读了四书五经,然后又接受严格的八股文写作训练。不过李渔可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一个人日后的成功,肯定是与呵护好天性有关的。李渔兴趣广泛,是个小戏迷,逢戏必看,他也是小诗人,八九岁写的诗发表的方式也很特别,居然是把自己的诗一首首刻在家里后院的梧桐树上,后来树长大,字也变大。俗话说,从小定八十,李渔后来写剧本,做出版商,包括有商业意识,与童年是有关系的。

李渔十七岁那年结了婚,属于早婚早恋,新娘徐氏不但大李渔几岁,也不识字,李渔父母看中的就是贤惠善良。当时满脑子才子佳人的新郎肯定心怀不满,后来他创作传奇《风筝误》时,剧中才子韩世勋,当他的上司要把丑陋女儿嫁给他时,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婚后就去买几个扬州美女作妾—— — 也许这就是李渔自己的内心独白。

事实上,后来的李渔不断地寻花问柳,买 N个小妾,或许就是对这桩婚事的报复和给自己的补偿。不过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早婚也不是坏事,人结了婚心就会安定下来,没有其他心猿意马的想法,两耳不闻风月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事与愿违,李渔先是十九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要守孝三年不能应试,后来杭州考场失利,又逢兵荒马乱,朝代更迭,等到复习迎考阶段,母亲又去世,那时李渔已三十二岁。

那年杭州考场失利,有两件事对李渔刺激很大,一是那些榜上有名的考生,原本都是熟人朋友,走在路上竟装作不认识他;二是在回乡的山路上遭遇强盗,同行中拿不出钱的,都被大刀砍死。这两件事让他知道,读书人也并非全是好东西,在人的生命面前,神马都是浮云。

许多年后,在苏州发生的“哭庙”事件,就更让李渔对朝廷失望,甚至绝望。

1661 年 月,一帮绅士名流聚集苏州孔庙,要求减免苏州百姓当年赋税,痛诉地方官员不管百姓死活,有人还在孔子塑像前号啕大哭。没想到早有几个胆小怕事的人去告密,结果来了一队清兵把在场的人全部抓走。这些天真的读书人自认为有科名在身,也算是社会文化名流了,能把他们怎么样?没想到他们正撞在文化整肃运动的枪口上,结果所有参加哭庙的人全部押送南京,几个为首的人犯斩首,其余或流放或坐牢。其中有个首犯的名字就叫金圣叹,就是那位点评《水浒》、 《西厢记》等名著的大才子。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屠刀面前,你再大的学问也是屁钱不值。据说金圣叹临死前与儿子说了句: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我想这句话是对朝廷最大的嘲弄,你玩你的鬼政治,我吃我的豆腐干!

唇亡齿寒,金圣叹被腰斩让李渔很恐惧,也很寒心,从此就更坚定了“远离政治,著书只为稻粱谋”!

人看透了,就放下了。既然如此,就干脆不跟你们玩,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相信在李渔的一生中,内心深处始终是飙着一股狠劲的。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创作不停。李渔最有价值的是文艺全面打通,态度决定一切:读书不是做官,读书就是养家糊口,人心态放松,文章反而写得有趣。

我认为,人生有点残缺或自卑是件好事,它可以让你读书始终保持“半饥饿”状态。说起来也许你不信,李渔当年第一本诗集就是自费出的—— — 卖了自己心爱的古琴、砚台、宝剑和字画,凑足钱才使自己的心血问世。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个细节很是唏嘘,假如现在新发现李渔未出版的旧作,估计要被出版社争抢得打破头。

现在看来,李渔当年自费出书是明智的,因为社会普遍是势利眼,你没有文凭,也要有作品证明自己。正是有这本书的影响,使李渔有本钱来杭州赌一把—— — 卖掉老家的产业,举家来杭州租房子卖文为生。毫无疑问,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身实力的,李渔区别于其他文人的地方在于,他是个面对市场的剧作家。在杭州,他经常借朋友的马到处搞市场调研,经常潜伏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里了解市场行情。

后来李渔连续写出了《怜香伴》、 《风筝误》等传奇戏剧,他的态度很明确,写作为了生存,不是立身扬名,他的剧本就是“好看好玩”,他与汤显祖写《牡丹亭》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李渔写的剧本一问世,立刻被戏班抢演,一时间杭州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李渔的戏。

《怜香伴》是二女共一夫的戏,也有人说是女同性恋的戏,其实就有李渔生活的影子。

李渔十七岁与徐氏结婚后,一直没有儿子,这让李渔很纠结,包括三十八岁时才改名叫李渔—— — 也是取渔人多子女的吉利(李渔改名字后,果真生了几个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在他的长女十七岁那年,李渔纳了曹氏为妾。李渔原本担心妻妾之间会鸡犬不宁,没想到徐妻贤惠宽容,曹妾也善解人意,相互其乐融融,就是《怜香伴》的现实版啊!

其实,李渔的女儿淑昭也很优秀,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女孩子太优秀往往高处不胜寒,人到三十岁还没有嫁出去。后来终于被一个叫沈心友的小子看中,成为李家的上门女婿,据说女比男大八九岁,是很悬殊的姐弟恋,两人居然非常相爱,这个再次说明,婚姻的胜利说到底还是人格魅力的胜利。沈心友最后成为李渔的好帮手、好管家,最后还成为南京芥子园出版公司的总经理,那是后话。

杭州阶段可谓是李渔的创作高峰期,除了六部传奇,还有《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抢手货。事业红火也带来生活甜美,李渔五十九岁时纳了文艺女青年汪氏后,首次生了儿子,难怪他在喜宴上精神焕发,好像年轻十岁。

世界上的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李渔的白话小说和传奇等其他作品深入人心,各地盗版书也非常猖獗。1658 年,李渔全家移居南京的初衷就是为了打击盗版。

明末清初,当时的南京繁华到了顶峰,这里聚集着几十家书坊,是全国的坊刻书籍出版中心,当然最牛的就是南京国子监。作为有市场意识的李渔,成立自己的书坊,就是告诉别人我才是“真李渔”,当然他也看中南京出版市场的发展空间。事实证明,在南京是李渔出版事业的鼎盛时期,全国知名品牌“芥子园书坊”就是从南京走向全国,甚至还冲出了亚洲。

去年冬天,我和朋友曾在夫子庙、武定门一带转悠,希望能找到当年金陵闸李渔的旧居痕迹,据说旧居就在江南贡院的对岸,可惜现在已了无痕迹。后来我们也想找在周处读书台附近的芥子园,据《秦淮文萃》魏守馀先生文中提到的,芥子园旧址在老虎头四十三号之三,在遵义塑料厂里面。希望有机会能按文中的线索去找找。

据说芥子园不大,只有三亩,但在筑园高手李渔的精心设计下,园内充满诗情画意,精致玲珑,巧夺天工。李渔是个有造园情结的人,当年在兰溪老家建造了“伊山别业”,年老时在杭州吴山造了“层园”。相比之下,芥子园投入成本最大,所耗精力也最多。想建芥子园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李渔定居在南京时,小妾替他又生了两个儿子,一大家几十口,怎么住?

在生活中,李渔是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无论在感官上还是精神上,他都很讲究(哪怕穷讲究)。他喜欢美女,喜欢美食,喜欢花草,喜欢水果,喜欢琴棋书画。他最喜欢吃螃蟹,每年螃蟹上市之前,他都要筹备一笔吃蟹的专款,用他的话是“买命钱”,以保证他每天能吃到螃蟹。他也喜欢水仙,有一年年关,他冒雪从外地回南京,指明要家人上街买一盆水仙回来,当时家里真是没钱,他竟让一位小妾把头上簪子卖掉,捧一盆水仙花回来。所以李渔的《闲情偶寄》不仅是一本高水准的生活美学书,更是李渔生活实践和探索的心血结晶,所以我称他为小资情调的祖师爷一点都不过分。

李渔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筹款造园,多次出外拉赞助。其实他的外出也有出版组稿约稿的任务,也交往和拜访了许多名人雅士、文人作家,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被人记住并抓住不放的就是“打秋风”。

从 1665 年 月起,李渔先后去了扬州、杭州、苏州,次年新春还去了北京,也就在从山西平阳返程的途中,当地官员送他一位只有十三岁的乔姬,后来在兰州,当地官员又送他一位十二岁的女孩王姬。后来途经西安,还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苏州昆曲老演员。这样就为后来风靡大江南北的“李家班”网罗了人才。乔姬和王姬真可谓是天才的演员,虽然识字不多,但一首昆曲,只教了三遍就学会了,连那位老艺人都惊叹不已。后来经过戏剧家、一流导演李渔老师的长期调教,最后两人成为“李家班”旦生的台柱子。再后来“李家班”的红火,为李渔赚了大把银子,不但能养家糊口,芥子园也终于如期完工。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李家班”当时在全国的影响,组建七年来巡演了半个中国,对昆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之后李渔创作的《奈何天》、 《比目鱼》等戏剧,更是戏剧创作与舞台实验的产物。就像在南京完成的《闲情偶寄》里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最终成为我国戏曲理论中最系统、最完备、也最深刻的集大成之作,就是磨出来的。

1671 年,江苏宝应知县过生日,派一个三十一岁的年轻人来请李家班去演出,这人的名字叫蒲松龄,当时他还是个未名的文学青年,据说六十一岁的李渔和三十一岁的蒲松龄相谈甚欢,若干年后,晚年的蒲松龄还写了文字记叙了这件事。

不过,那几年最让李渔开心的秘密就是他恋爱了,虽然年龄已经是“奔六”、 “奔七”的人,人却变得越来越年轻,而恋爱对象就是乔王二姬。当时李渔比乔姬大四十四岁,比王姬大四十五岁,按理说,如此悬殊的年龄本该没戏的,但乔王二姬的美貌清纯、聪敏灵性以及北方女孩特有的热烈、奔放、纯朴、率真,深深感染着李渔。就像有人评点李渔的:“笠翁诗无字不真,是以独绝。”他主张交友也是“结交须结真。”可以说,乔王二女的性格正是李渔一直寻找的理想人格。

从乔王二人来说,对李渔先是崇拜和感激,后来上升为生死之爱。她们出生在贫贱之家,被人当成商品买来卖去,她们酷爱唱戏,是李渔把她们的艺术天分和潜能挖掘出来,并让她们唱自己喜欢唱的戏。李渔虽然年老,但对她们温柔体贴,教她们识字、写诗、下棋、度曲,还教她们如何梳妆、打扮、熏香、画眉、穿衣等等,那些司空见惯的小妾被折磨而死的悲惨故事,没有在她们身上发生,拥有这样的男人,不冤枉!

不过,乔王二姬因为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先后劳累病死,死时都是十九岁。这也是李渔最不能原谅自己的行为,钱是赚不完的,但人死不能复生,李渔一下子就变老了。

李渔的一生是非常有才华的一生,这与他爱好广泛有很大关系,正是全面的审美打通,才让他达到无人企及的艺术成就。李渔把文与心比喻成花与根的关系。他把情放在第一位,认为“情真则文至矣”。他对朋友的态度,他对女人的态度,他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也是一个“情”字,是个标准的情种!

可惜的是,人生之中,他要的东西太多,许多东西没有放下,比如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一家五十多口人等于是一家杂志社,他就像一位好社长、好书记,把大家庭能摆平,妻妾之间和睦相处,吃喝拉撒很不容易。比如他一生造了三个园林,要耗多少精力,他为了维护著作权,走了许多路打击盗版都是无用功。他这个人也太真,不知道藏着掖着,比如在杭州纳妾汪氏纪氏,在南京纳妾乔氏王氏,都大操大办特别招摇,也引起许多封建卫道士的嫉恨。

1680 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李渔在杭州贫困交加中死去,终年七十岁,据说去世时女婿还在下山借钱的路上。

那年秋天,我住在杭州吴山驿,朋友特意带我去山上看了李渔故居的遗址,其实山上什么痕迹也没有,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高古的气息,听到大片竹林被风吹过的回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渔,乱世中求快活
一生痴绝赋闲情 ――我所遭遇的李渔
李渔和他的对联
书香南京之:芥子园中李笠翁【李渔】
创新李渔:有多远走多远
逛南京(二十一)闲情偶寄芥子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