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玄的《周易》象视域诠释与王道重建
userphoto

2021.06.16

关注




来源:《周易研究》2020年第5期


内容提要:汉末经学家郑玄在一生博通遍注各经与诸纬的基础上,最后基于象的视域诠释了《周易》。他由各卦本身进而至于其互体连互、六子爻体、十二爻辰,由外而内,由显而隐,层层递进,揭显了卦所涵蕴符示的阴阳消息律动贯穿其中的生活世界的外内显隐之象,并最终对该书内涵的王道实现了重建。由此,继三《礼》郑氏学成就之后,郑玄实现了礼学与易学的深层会通,深化升华了经学的精神。 


作者简介:王新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温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在汉代象数易学的理路下,从象的视域出发,诠释了已被誉为众经之首、兴王业经典的《周易》,推出了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周易注》。这部著作可谓其一生心血与学养的结晶,集中体现了其对易学、经学的理解。

以往学界对他借以诠释《周易》的各种象数体例多有分别研究,对其负面的牵强之处多有严肃深入的评判,但对这些体例及其所揭示的《易》的象世界的层序性少有触及,对象世界的深层阴阳消息律动语境与整体礼乐语境及王道重建旨归致思不足,这是本文运思的问题意识集中所在。

一、卦爻所符示的一般物象

汉代易学承先启后,铸就了象数易学的辉煌。这其中就有郑玄的贡献。系辞下传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准此,郑玄认为,易借以敞开其思想世界的基本凭借,就是卦爻符号系列所涵蕴符示的各种象,卦爻辞及传文即是基于相应象所作的表达。《易》卦爻符号首先符示的,就是人直下置身其中的大千世界触处可见的天人万象。

六十四卦的下上二体、六爻及整个卦体所呈现的是卦直接的本象,借助互体、连互、爻辰等所呈现的则是卦间接的引延别象。郑玄诠释天人万象,首先借助的即是卦之本象与互体连互的卦之别象。例如,《乾》(

)九二、九三、九五爻辞分别称“见龙在田”“君子终日乾乾”“飞龙在天”,郑注云:

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称“田”也。

三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五于三才为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龙在焉,飞之象。①

作为首部系统诠释《周易》古经的著述,易传首次全面揭示了《易》内蕴指向的人在其中的现实世界,指明在此世界中,天地人是三种举足轻重的力量与因素,所谓三才。易以八经卦的三爻初地二人上天、六十四别卦的六爻初二地三四人五上天,符示着各种情势下三种力量与因素在此世界中显用之象,令三才的并立共在成为易符号系列与思想世界的深层支撑性语境。

郑玄的诠释基于此。初为地之下,二为地之上,地上即田,地道得以显用。三爻符示人位,人道得以显用,三处乾卦之中,乾符示刚健之德,有刚健之德而显用于人道,开显出君子之象。五爻符示天位,天道得以显用,天清明无形而有龙腾在此,开显出飞之象。环绕三才,乾卦的二、三、五三爻,即此敞开了地、田、人、君子、天、飞之象。

再如,《同人》(

)卦辞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郑玄注曰:

乾为天,离为火,卦体有巽,巽为风。天在上,火炎上而从之,是其性同于天也。火得风,然后炎上益炽。是犹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为人和同者,君之所为也,故谓之同人。风行无所不遍,遍则会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于野亨”。(《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15页)

卦爻辞立言,根据卦爻符号所涵蕴符示的物象。同人下离(

)上乾(
),二至四爻互体为巽(
),离最下,乾最上,巽连离,乾连巽。乾、离、巽分别符示天、火、风之象。同人离、巽、乾一体相连,开显出天在上,火焰向上而燃烧,展示着和同于天的本性。得风之激荡助推,火焰向上燃烧之势更趋炽烈。

就人事而言,乾、离、巽又分别符示君王、热动如火之民心人情、风教之象。君王效法风之助推火,实施政教规范感化天下万民,激荡推高他们如火般愈激愈炽的向心和同之力与情,发挥好君王为人所和同而衷心全力以赴之的角色职任,将天下感通抟合成以自己为人心归向中心的同人场。风行无所不遍,天地间触处而通;风教实施无远弗届,上下会通之德盛大推行落实。

郑玄是在《易传》基础上做的进一步诠释。该卦《彖传》说:“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卦一阴五阳,二以阴柔居二之阴位与下卦中位,当位正且中;二又与以阳刚居五之阳位与上卦中位、同样当位正且中的九五阴阳相反而互应,二中正之阴柔应五中正之阳刚,进而应五所在之乾。

乾符示天,二基于中正而与中正之五相应,并最终与天、天道相应,乃人之实现和同之根本正途大道,此即卦之名同人深意之所在。“乾行”,谓即人事而顺天道,令天、天道在背后得以显用,表明人事与天道之契合令后者畅贯前者并即此成就了前者。同人内离符示文明,外乾符示刚健,离乾一体符示人行事文采昭著而刚健之气象与风范,加上二与五基于中正的相互应和,皆开显了君子之正。天下万民心志的畅通,就有赖于秉持并践行正的君子,才会得到实现。

《彖传》的诠释,着眼于同人卦一阴五阳的整体格局,从此一阴之爻位爻象及其与卦中相关爻与卦之关系出发,结合内外卦象,诠释该卦内蕴符示的物象及其义理意涵。郑玄则着眼于同人所内涵的经卦之象间的关系,即巽风与离火、离火与乾天之关系,乾君王、巽风教、离如火之民心人情之关系,进一步诠释该卦内蕴符示的物象及其义理意涵。

包括《彖传》在内的《易传》各篇对于六十四卦内蕴符示物象的诠释,往往要借助爻象、经卦之象,通过爻象间、爻象与经卦之象间、爻象与整体别卦之象间、经卦之象间、经卦与整体别卦之象间的关系,予以层层解读。郑玄的诠释,则在此基础上,集中于经卦之象与别卦之象。

由经卦之象而别卦之象,成了郑玄诠释《易》的象世界的基本切入点。言及别卦中的经卦之象与别卦之象,《易传》每每着眼于一卦本象中的内外下上两经卦之象与别卦之象予以诠释。郑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属于卦之别象的互体、连互之象。一别卦包含内外下上两经卦之象。由二至四、三至五三爻交互结合,即可成两个新经卦之象,是谓互体之象。郑玄以同人二至四爻互体巽风、风教之象,即是用了互体之象。

众所周知,传世文献中首次出现互体之象的,是《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所载春秋时期周史为陈厉公子田完筮占遇观

之否
这一案例。《易传》各篇中,不见明确以互体释象之例。西汉后期,京房则常常言及互体。例如,《京氏易传》卷中于巽宫四世卦无妄(
)云:“内互见艮,止于纯阳;外互见巽,顺于阳道。”②内震(
)外乾(
)的无妄,二至四爻互体为艮(
),三至五爻互体为巽(
),艮相对在内,与内卦震近而称内互,巽相对在外,与外卦乾近而称外互。

据《彖传》《说卦传》,艮、巽的卦德分别为止与巽,巽即逊顺。艮止于其上的乾之纯阳,巽逊顺于乾阳之道,故曰云云。据《后汉书》本传,郑玄正式为学之初,“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后又遍习广注群经与诸纬,肯定受过《左传》、京房互体说之影响③。《左传》《京氏易传》所及互体之象,系针对具体筮占案例或筮占而发,郑玄则将其直接运用予了对经文本身的诠释。

互体之象外,郑注还涉及了连互之象。例如,《大畜》(

)卦辞“不家食吉”郑注云:“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家食吉而养贤。”(《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33-334页)大畜三至五爻互震为下卦,四至上爻为艮属上卦,下震上艮即成颐(
),颐符示养之象,连互成于外卦,是则“居外”而为朝廷天下所养,自身则仕于朝廷天下,心系王与天下而恪尽职守。

今存郑注仍可常见其以互体释象之例,以四爻连互释象之例仅见上大畜卦辞注一例。连互共存在别卦中初至四、二至五、三至上四爻连互与初至五、二至上五爻连互五种可能之情形。以五爻连互释象之例今存郑注中则未得见。据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虞翻《易注》则大量涉及四爻与五爻连互之象。张惠言《周易郑荀义》于《互体》节下称:“然则当有五爻之互,阙不具耳。”④或然。互体连互之象,初步深入到卦象的内在连结。

二、爻体视域下的八卦之象

 在《易传》那里,卦中之爻符示三才之象,符示大千世界中阴阳二气、阳刚阴柔两大类物象与力量,爻遂具有了与经卦别卦几乎同等的符示物象的意义。出土清华简《筮法》中,与传世《易传》专列八经卦之象的《说卦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它专列了数字形式的爻的爻象,称:“

(凡)肴(爻)象,八为风,为水,为言……
(五)象为天,为日,为贵人……”(五二一六一简)⑤

京房八宫易学中,每宫各卦诸爻与本宫卦间以所属五行为媒介,有着具体的生克比和关系,爻同样显现着与卦同等的意义。正是在直接间接受诸如此类卦爻象说启迪的基础上,郑玄于一般意义上的爻象、经卦别卦之象外,聚焦在构成卦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基础意义的爻,基于爻体视域,进一步发现了卦中爻所深藏的经卦之象。这是《易》象世界的进一步拓展。

爻体,谓爻即具体而微的经卦卦体,符示着与经卦同样的物象。张惠言称:“阳爻在初四则震爻,二五则坎爻,三上则艮爻。阴在初四则巽爻,二五则离爻,三上则兑爻。”(《周易郑荀易》卷上,第675页)屈万里先生说:“爻体者,以一爻而体一三画之卦也……盖阴在初四爻为巽,在二五为离,在三上为兑。阳在初四爻为震,在二五为坎,在三上为艮。”⑥

不难发现,别卦可视为由内外下上两经卦卦体构成,而经卦中,乾坤之外的六子之卦,其之为某一卦,决定于处在某一爻位上的一阴一阳:震(

)、坎(
)、艮(
)之为三阳卦,分别决定于处在初爻、二爻、上爻之位上的阳爻;巽(
)、离(
)、兑(
)之为三阴卦,分别决定于处在初爻、二爻、上爻之位上的阴爻。于是经卦之位上,初、二、上之阳,分别成为震、坎、艮之为震、坎、艮的基本表征;初、二、上之阴,分别成为巽、离、兑之为巽、离、兑的基本表征。

《说卦传》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震、坎、艮三阳卦,是坤地阴得乾天一阳而来,恰是天阳之气赋予了阳身;巽、离、兑三阴卦,是乾天阳得坤地一阴而来,正是地阴之气赋予了阴身。

唐孔颖达《周易注疏》所谓:“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得父气者为男,得母气者为女。”⑦一阴一阳作为乾父坤母下贯之标志,成就了六子卦,进而成为六子卦之基本表征。转换到一别卦的两经卦,则一别卦六爻之位上,初四、二五、三上之阳之阴,分别成为该别卦内外下上经卦之为震巽、坎离、艮兑的基本表征。

转进一步,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有了乾父坤母之气下贯成六子而显用下,六子之爻显六子卦象的即爻即经卦的深层意蕴:初四之阳即系震爻震体而显震象,之阴即系巽爻巽体而显巽象;二五之阳即系坎爻坎体而显坎象,之阴即系离爻离体而显离象;三上之阳即系艮爻艮体而显艮象,之阴即系兑爻兑体而显兑象。

例如,《萃》(

)卦辞“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郑注云:

“萃”,聚也。坤为顺,兑为说。臣下以顺道承事其君,说德居上待之,上下相应,有事而和通,故曰“萃亨”也。“假”,至也。互有艮、巽,巽为木,艮为阙,木在阙上,宫室之象也。四本震爻,震为长子。五本坎爻,坎为隐伏。居尊而隐伏,鬼神之象。长子入阙升堂,祭祖祢之礼也。故曰“王假有庙”。二本离爻也,离为目,居正应五,故“利见大人”矣。(《郑康成周易注》卷中,第361-362页)

萃卦整体开显聚之象。萃下坤而上兑,坤、兑之卦德为顺与说,即柔顺与喜悦,符示臣在下以恭顺之道承事其君,君在上则以和悦之德而待之,上下一和悦一恭顺相互应和,有事而和谐相通无窒隔。“假”,至。“王假有庙”谓王来到祖庙。

下坤上兑之外,二至四爻互体为艮,三至五爻互体为巽,艮、巽分别开显门阙、木之象,见《说卦传》。阙下木上,宫室之象。四五二阳分居上体初中之位,以爻体视之,分别为震爻、坎爻,可视为具体而微的震体、坎体。震、坎分别开显长子、隐伏之象,亦见《说卦传》。

五本天、天子之位,又在坎爻坎体隐伏象中,是则居天子之尊亡故而为鬼神。“祢”,亡亲。四震爻震体符示的长子,以时君之身,入艮阙升巽木堂,行朝祭亡故祖亲之礼,是则“王假有庙”。二阴,以爻体视之,为离爻,可视为一具体而微之离体,开显目见之象。二处离爻离体目见之象中,以阴居阴位中位,中正而应在天、天子之位且同样中正的九五之大人,是则“利见大人”。

不难看出,四、五、二在爻体视域下,与内外下上二体坤与兑,与互体之艮与巽,与整体的萃卦,在符示物象意义上,皆同样有着卦的位阶。以爻体而视,剩余的三爻初阴巽爻巽体,三阴兑爻兑体,上阴亦兑爻兑体,因诠释经文暂无需要,故郑注未及。

三、爻辰视域下的阴阳消息之象与经卦别卦之象

继爻体视域之后,郑玄又转进一步,标举爻辰视域,在卦爻符示的万物万象之外,钩稽出引动造化它们、促成它们生化流转的阴阳消息大化之象。

爻体视域下,爻以其阴阳作为乾父坤母下贯标志,成为六子卦之基本表征,从而以爻直接开显着具体而微的经卦之象:别卦初四之阳因系乾阳成就了震而以震爻震体视之,初四之阴因系坤阴成就了巽而以巽爻巽体视之;二五之阳因系乾阳成就了坎而以坎爻坎体视之,二五之阴因系坤阴成就了离而以离爻离体视之;三上之阳因系乾阳成就了艮而以艮爻艮体视之,三上之阴因系坤阴成就了兑而以兑爻兑体视之。爻辰视域下,六十四卦各爻进而以本于乾坤的爻辰的形式,敞开了较之一般物象远为深微而带有全局根本意义的象。

 爻辰,谓爻依据爻位的不同所纳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乾卦六爻初子、二寅、三辰、四午、五申、上戌纳六阳辰;坤卦六爻初未、二酉、三亥、四丑、五卯、上巳纳六阴辰。张惠言所谓:“三百八十四爻皆本于乾坤,故阳爻就乾位,阴爻就坤位。”(《周易郑荀义》卷上,第675页)。乾坤而外的六十二卦之诸爻,阳爻本于同位的乾爻,而纳该位乾爻所纳之辰;阴爻本于同位的坤爻,而纳该位坤爻所纳之辰。于是六十四卦一百九二十阳爻、一百九十二阴爻归为乾六阳、坤六阴而分纳六阳辰与六阴辰以呈其象。

辰,本始意义谓日月之会。《汉书·律历志》:“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⑧在郑玄看来,日月运行会于十二星次,具体引动了十二节段阴阳二气的发用流行、消息流转、交感变化,促成了十二月物候节气的出现及其更迭,引发了万物万象之生化。天地开辟后,天阳地阴成为宇宙造化之源。由日月运行引动的宇宙间阴阳二气的消息,归根结底就是天阳地阴之气的消息。

于是乾坤十二爻的六阳六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一百九十二阳爻与一百九十二阴爻化约为的六阳六阴,它们所纳六阳六阴之辰,首先开显的,就是日月运行相会的十二星次,就是由此所引动的十二节段阴阳二气的发用流行、消息流转、交感变化,就是由此所促成的十二月物候节气出现及其更迭与万物万象之生化。

十二节段下的阴阳二气的消息流转,形成了十二种阴阳消息的基本格局,而有人们所熟悉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十二消息卦。这十二种格局,分别引发了相应物候节气与月的出现,成为各月的基本表征,因而反回来又成为各月阴阳二气消息的基本格局,称相应月的候卦气。

于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化约为的乾坤六阳六阴,其所纳六阳六阴之辰,分别具体开显着十二月之候卦气:初九子,夏历十一月候卦气复(

);九二寅,正月候卦气泰(
);九三辰,三月候卦气夬(
);九四午,五月候卦气姤(
);九五申,七月候卦气否(
);上九戌,九月候卦气剥(
);初六未,六月候卦气遯(
);六二酉,八月候卦气观(
);六三亥,十月候卦气坤(
);六四丑,十二月候卦气临(
);六五卯,二月候卦气大壮(
);上六巳,四月候卦气乾(
)。如此,爻以所纳辰开显的,就是阴阳消息语境下别卦的候卦气之象,一爻当一别卦。

以十二月候卦气之象释卦诠《易》,如《坤》上六爻《文言传》“阴疑于阳必战,为其溓于阳也,故称龙焉”郑注曰:“溓读如群公慊之慊,古书篆作立心,与水旁相近,读者失之,故作溓。慊,杂也。阴谓此上六也,阳谓今消息用事乾也。上六为蛇,得乾气似龙。”(《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02页)“溓于阳”即阴与阳杂居一处。坤上六爻符示阴,上六爻辰为巳,巳所开显的候卦气为夏历四月全盛状态的纯阳乾气(

)。上六本身符示的阴,遂与爻辰语境下符示的乾阳杂居一处。巳的十二属相为蛇,蛇得乾阳之气而盛旺犹龙。

郑玄指出,十二节段下阴阳二气的消息流转,形成十二种阴阳消息基本格局或候卦气,同时也即此格局或候卦气,带来大宇宙相应气化生生的十二种律动。律动表明,阴阳二气的消息流转,处在周而复始的十二节段下的十二种律动状态中,由此即使得宇宙生化气场成为一有机律动着的气场,被造化着的万物万象自本源发生起即被置于了这一律动场中,而受其深层笼罩影响。

据《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郑注,十二候卦气与十二律动的对应关系是:复子气,十一月黄钟;临丑气,十二月大吕;泰寅气,正月大簇;大壮卯气,二月夹钟;夬辰气,三月姑洗;乾巳气,四月中吕;姤午气,五月蕤宾;遯未气,六月林钟;否申气,七月夷则;观酉气,八月南吕;剥戌气,九月无射;坤亥气,十月应钟。⑨

于是六十四卦纳十二辰,又开显着大宇宙气化生生的十二种律动。这些律动,同样成为各月的基本表征。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整部《易》书于是获得了大宇宙天阳地阴之气消息律动的深层基本语境,并深层涵摄符示开显着这一消息律动之象。

以爻辰所开显的消息律动之象释卦诠《易》,如《乾》九二爻《文言传》“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孔颖达之说云:“先儒以为九二当太蔟之月,阳气见地,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先儒此说,于理稍乖。”⑩李鼎祚以上所引,正如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所云:“先儒云云,盖指郑氏爻辰也。孔氏不取其说,故据消息以驳之。”(11)

借日月运行,乾坤符示的天阳地阴之气,由日月相会十二辰下的十二节段的消息律动,敞开了大宇宙十二消息律动下的生化气场;放大节段,因日月运行引动,又有八节段下天阳地阴之气的消息律动,这一八节段下的消息律动,则敞开了大宇宙气化生生的八卦卦气场。

《易纬·通卦验》详言八卦卦气,明确提出“乾炁”“坎炁”“艮炁”“震炁”“巽炁”“离炁”“坤炁”“兑炁”八个称谓,陈述了乾西北、坎北方、艮东北、震东方、巽东南、离南方、坤西南、兑西方及各自所主时节。(12)《易纬》的八卦卦气说,源于《说卦传》“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两段文字所开示的八卦立体宇宙图式,为郑玄所接纳,成为其以爻纳辰所开显的内容之一。

依他之见,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化约为的乾坤六阳六阴,其所纳六阳六阴之辰,具体如此开显着八卦卦气:六阳自初九至上九,爻辰在子至戌,依次符示引发夏历仲冬十一月、孟春正月、季春三月、仲夏五月、孟秋七月、季秋九月的坎气、艮气、巽气、离气、坤气、乾气;六阴自初六至上六,爻辰在未至巳,依次符示引发季夏六月、仲秋八月、孟冬十月、季冬十二月、仲春二月、孟夏四月的坤气、兑气、乾气、艮气、震气、巽气。如此,爻以所纳辰开显的,就是阴阳消息语境下经卦卦气之象,一爻当一经卦。

以爻辰所开显的八卦卦气之象释卦诠《易》,如《明夷》(

)六二爻辞“明夷睇于左股”郑注曰:“六二辰在酉,酉在西方。又下体离,离为目。九三体在震,震东方。九三又在辰,辰得巽气为股。”(《郑康成周易注》卷中,第352页)

明夷卦六二,爻辰在酉;九三,爻辰在辰。六二爻辰酉位正西,又处下体离目之象中。九三处三至五爻互体所成震象之中,震位正东。西右东左,是则六二居右侧视在左之九三。九三处震体,开显左象,爻辰在辰,开显巽气,巽符示股见《说卦传》,于是敞开左股之象,而为六二侧视。

九三爻辰视域下开显的经卦卦气巽气之象,与其所在互体所呈震东左之象,与六二所在下体呈现的离目之象,皆在经卦之象的意义上密联互结,相益互补,共同敞开着明夷卦之象及其义理内涵。六二爻辰酉所开显的经卦卦气兑气,郑注则蕴而未发。

 四、《易》的象世界与王者之书下的王道重建

在经学天人之学的语境下,郑玄对《周易》作了象视域下的系统诠释,层层揭示了《易》的象世界,并最终基于汉代经学的积淀,对这部王者之书开示的王道实现了重建。

在郑玄看来,《易》的符号系列,透过六十四卦各卦的六爻、内外下上二体与互体连互之卦,在三才之道的语境下,符示着人置身其中的宏廓宇宙、生活世界、人文天下中的天人万象。进而,透过各卦诸爻的六子爻体,符示着天阳地阴对于天人万象的创化,初步透显出乾天坤地作为造化本原的《易》之深层宇宙发生论语境和万象同此本原而具终极宇宙亲缘下的《易》之内在有机宇宙意识。

再进一层,透过各卦诸爻的爻辰,终极内在深层符示着日月运行于星宿间所引动的乾天阳气与坤地阴气的消息律动,及由此引发的消息流转无尽而又往复循环律动着的有机一体宏大宇宙生化气场——十二候卦气与八卦卦气下的律动气场,即此气场而有物候节气时序的更迭与天人万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

即此气场而有天人万象阴阳之性和位的形成与阴阳上下之序的落实,而有律动通贯其中的发用流行着的乾天坤地阳刚阴柔两大造化力量与被造化着的天人万象阳刚阴柔两大生命性力量间本原与派生的内在深层贯通关系与转进一步的互动、感通关系,从而开显出宏廓宇宙、生活世界本然礼与乐的内涵;

即此气场彻然豁显出阴阳消息之道之为通贯宏廓宇宙、生活世界的终极大道,彻然豁显出乾天坤地阴阳二气之为造化本原的宇宙发生与构成论语境,豁显出天人万象所然背后生生流转的终极所以然与生存论语境。

可见,在郑玄的经学视域下,《易》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由各卦本身进而至于其互体连互之卦,进而至于乾阳坤阴下贯所成其六子爻体,进而至于其本于乾坤六阳六阴的爻辰,由外而内,由显而隐,层层递进,符示开显了人置身其中的宏廓宇宙、生活世界彻上彻下彻里彻外的外内显隐所然所以然之象

各卦六爻、内外下上二体及整个别卦卦体本身所符示的象,是前人解读诠释《易》象之集中关注所在,郑玄就此也有进一步拓展,且并未囿限于此;互体连互之象,是《易》象解读诠释的初步深入,前人在筮占语境下已有所涉猎,被郑玄正式纳入经文本身的《易》象世界语境,借之深化对《易》象的理解;六子爻体之象,在六十四卦各卦本象基础上转进而显其六爻之微,即爻显卦,即爻见卦,前未见有人提及,为《易》象解读诠释的进一步深化;

爻辰之象,继爻体之象转进的基础上,再转进一步,以辰为媒介,以乾坤二卦六阳六阴下贯诸卦各爻、成就诸卦各爻、流贯诸卦各爻,从而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终极本于乾六阳坤六阴而终极开显乾六阳辰、坤六阴辰之象,即爻因辰而显候卦气语境下的十二消息卦与八卦之象,即爻因辰而显星宿之象,等等,对于《易》象解读诠释可谓深化转进至极致。

不难发现,郑玄《周易注》详人之所略而略人之所详,往往不直就八卦六十四卦之本象进行诠释,而是迂曲间接从爻体、爻辰出发,引动新的诠释视域,在前人的基础上,即此开拓出了一条由六十四卦六爻、二体之本象,延伸至互体连互之象,深化拓展至六子爻体之象与十二爻辰之象,从而层序井然、显微相互映照贯通的解读诠释《易》象之路,次第敞开象世界的层序性、贯通性与生生流转性,并在卦气易学开显为汉代易学主潮之后,令阴阳消息成为通贯《易》之一经与易学的灵魂,呼应凝练深化升华了时代易学的精神,并推出了自己特色鲜明、底蕴厚重的注脚。

面对《易》符号系列层序井然、显微相互映照贯通所开显的人与万象纷呈其中的宏廓宇宙、生活世界,郑玄认为,作《易》圣人基于阴阳消息律动的终宇宙大道,立足宇宙生化律动场与天下生命场贯通一体的现实人之生存语境,标举宏廓宇宙意识与深挚人文天下关切,将关系全局与终极问题域的价值选择、制度构设、生命安立方式抉择、天人关系应然设计放在核心位置,于是有了范导天下趋于理想美好愿景的通盘王道设计。

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易》由天道阴阳消息始、以王道政教终的天人之学的厚重意蕴和圣人高远深挚的宇宙、天下使命担当:“《易》者阴阳之象,天地之所变化,政教之所自生。”(13)在此设计下,圣人期许上至王、下至芸芸百姓以三才之道下人之一才的生命自觉,各自对人字作出宇宙意义上的别样精彩注脚。个中关键,是王法天地立王道,设政教理伦序,引万民兴王业。其荦荦大者,则有如下数端:

首先,由日月运行引动天地阴阳二气的消息律动,引发了万象生化其中的内涵本然礼乐价值意蕴的宏廓有机一体宇宙生化气场、生活世界场,法天地立王道,王即宜基于人为造化所成万象中最具生命价值自觉意识的存在、而己又为人之最高代表与引领者,继天地光天下,立定有机整体宇宙意识,挺立人的宇宙主体性,效法生命所自来且直下生存于其中的宇宙生化气场、生活世界场开显的礼乐价值意蕴及其在万象中的具体表现,以由衷的敬畏之心契接天地宇宙,将宇宙意识转化转进为人文天下意识,将礼乐的宇宙价值转化为人文价值,以礼乐的价值理念规划设计天下与天人关系,接通宇宙生化气场、契接其礼乐底蕴而构设出礼乐文化价值系统、礼乐制度与规范,稳步予以落实,兴起礼乐的风化,借礼乐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而促成礼乐化的生命存在方式、透出各成员礼乐化的神圣庄严人格气象,趋于礼乐秩序化的人文天下理想目标。

据《后汉书》本传及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郑玄为学,始于在太学师事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后遍习继而遍注群经与诸纬,最后为袁绍之子袁谭胁逼,来之元城(今属河北大名),疾笃中匆匆注完《周易》而卒。(14)郑玄博通各经与诸纬,消融经经间与经纬间的隔阂,实现了经学基于义理的一统,他会通《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三《礼》注,构建起三《礼》郑氏学,成就起“礼是郑学”的经学丰碑(15),集中表达了这方面的具体内容,集中体现了郑玄对经学礼乐文化精神的理解与对汉代经学的集大成。

这一礼学成就经过一番凝练,成为他撰写最后一部经学著作《周易注》的基本前见与视域,经过与由卦爻符号—卦爻辞及传文构成的《易》文本视域的双向融合,该礼学实现了与易学的深层会通,进一步获得了基于卦爻符号而以阴阳消息律动之道为本的《易》的天人之学语境下的凝练深化升华符示与表达。

对此,张惠言《周易郑荀义·礼象》有具体梳理(《周易郑荀义》卷中,第680-690页),可参。在诠《易》过程中,郑玄据《文言传》“亨者嘉之会也”而对“亨”作出的“嘉会礼通”诠释,更具豁显《易》整体礼学礼乐底蕴的画龙点睛意义。

如,《蒙》(

)卦辞“亨”郑注:“嘉会礼通。”(《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04页)《大有》(
)卦辞“元亨”郑注:“使嘉会礼通。”(《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17页)《震》(
)卦辞“亨”郑注:“人君有善声教,则嘉会之礼通矣。”(《郑康成周易注》卷中,第370页)等等,即其证。《周礼·春官·大宗伯》言“吉、凶、宾、军、嘉”五礼,其中称“以嘉礼亲万民”,郑注则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为之制。”(16)“嘉”,善而美。天下上下乃至万民彼此以善美之德照面,以善美之礼感通、会通,相谐一体。

前文所举《易》郑注之诸例,其内在的整体礼学礼乐语境不难明了,这也是内在整部郑玄《周易注》的整体语境。也正因此,郑玄三《礼》注与其《周易注》、郑氏礼学与易学可构成互诠互显关系,并借这种关系深化彼此,最终升华豁显经学形上形下一体贯通的精神。

其次,阴阳消息之道是宇宙终极根本大道,它终极决定着宇宙间的一切,并成为王道的终极根源性立足点。阴阳消息引发生命生生,生命神圣而为目的,环绕生命而守望生命价值,敬畏呵护生生,当为王道礼乐风教对人德性育成的基本指标。礼乐以德为根基,又以育德为基本指标,礼乐德性合一的价值系统确立。这是经学的基本价值系统,自然也是易学的基本价值系统。

于是我们看到,《泰》(

)《大象传》“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郑注云:“财,节也。辅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顺阴阳之节,为出内之政。春崇宽仁,夏以长养,秋教收敛,冬敕盖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12页)王顺应天地阴阳消息生化之道所推出的礼乐政教,以厚待助成万民为目标,透出一种仁政德治鲜明品格。

在《贲》(

)卦辞“贲:亨”又看到郑注云:“贲,文饰也。离为日,天文也。艮为石,地文也。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者也。犹人君以刚柔仁义之道饰成其德也。刚柔杂,仁义合,然后嘉会礼通,故亨也。”(《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27页)

贲卦下离上艮,离、艮开显日、石之象,分别呈现天地之文采。阴阳消息化生天地人物,阴阳消息之道遂得以层层落实为阴阳的天道、柔刚的地道、仁义的人道以及形形色色的物道。天地人物之道相互映照,它们又借具体落实体现于天地人物之中而令天地人物相映成彩、各呈其彩,从而最终生动诠释着阴阳消息之道、天地、大宇宙、天下的精彩。

植根阴阳消息之道,打通天地人以及物之道,王令阴阳、柔刚、仁义贯通,以人而使天地人物之道直下照面而相互映照,在己身得以体现,融摄和会诸道修饰点润一身,并将其转进内化为自己面向宇宙、面向天下的生命内在厚重的德性,嘉会礼通的亨通吉祥局面就会出现。

《乾》卦辞云“元亨利贞”,《文言传》将其诠释为四德:“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郑玄准此诠释《易》中“元”“亨”“利”“贞”诸字眼,揭示伴随阴阳消息,天以及地的德也下贯到了大化流行的过程以及造化所成万象中,王道当唤醒人的德的生命自觉,成就德里礼外的生命气象与人格风范。

《随》(

)卦辞“随:元亨,利贞,无咎”郑注即云:“震,动也。兑,说也。内动之为德,外说之以言,则天下之人,咸慕其行,而随从之,故谓之随也。既见随从,能长之以善,通其嘉礼,和之以义,干之以正,则功成而有福。若无此四德,则有凶咎焉。”(《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21-322页)

随内震外兑,震、兑分别符示动、说(悦),诠释了王以四德感召天下。《临》(

)卦辞“元亨利贞”郑注亦云:“阳浸长矣,而有四德齐功于乾,盛之极也。”(《郑康成周易注》卷上,第324页)这是对《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蛊》(
)《大象传》“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诸如此类思想理念的有力呼应。

最后,礼乐与德性有着来自造化的根源性根基,有着人之直下置身宇宙阴阳消息律动生化场的生命生存语境,王者立王道兴礼乐育民德,最终要启迪万民的礼乐与德性的根源性自觉。

阴阳消息律动,转换为五行之气,实施具体的造化,郑玄《系辞上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注所云:“天地之气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数也;二曰火,地数也;三曰木,天数也;四曰金,地数也;五曰土,天数也。此五者,阴无匹,阳无耦,故又合之。地六为天一匹也,天七为地二耦也,地八为天三匹也,天九为地四耦也,地十为天五匹也。二五阴阳各有合,然后气相得,施化行也。”(《郑康成周易注》卷下,第396-397页)

阴阳二气消息交感流转,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成为阴阳二气的五种展现实现形式,它们各有其生数与成数。生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成数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气的特性与功能是生化、创生生命并令其生化流转,这一切又是透过其所转换为的五行之气得以具体实现的。

木气出现,春天到来,天下因木气勃发之生机成春生之气场,万物遂得生意盎然;火气出现,夏天到来,天下因火气炽烈之促动成夏长之气场,万物遂得茁壮生长;金气出现,秋天到来,天下因金气肃杀之影响成秋收之气场,万物遂得走向成熟;水气出现,冬天到来,天下因水气之寒冽内润成冬藏之气场,万物遂得休养生息;土气出现,天下成平衡四时流转的气场,万物遂得以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间交替。

在此过程中,天阳地阴之德次第落实开显为作为五行之气神髓的仁义礼智信五种保障生命生化流转的宇宙德性价值,并具体赋予人以及万物,成为内在于其生命之中的德性价值基因,郑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注所谓:“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17)

基于礼乐与德性的根源性自觉,王道的期许进而是使万民明了礼乐与德性和生命本然的无隔,发现造化所赋予的礼乐与德性的生命内在根基,引动生命深处尊礼乐育德性、践礼乐彰德性、守礼乐扬德性的人文生命主体性,契合宇宙生化场的脉动,在人文天下意识下,展开尊礼乐育德性、践礼乐彰德性、守礼乐扬德性的生命历程。

由此,天下君臣上下夫妇父子长幼等各角色间基于礼乐与德性的生命与生命的接通感通,人与万象间基于人之礼乐与德性的接通感通,将稳步推进天下的有序和谐顺遂、天人的有序和谐顺遂,这是王业稳步推进实现的标志,也正是《易》这部王者之书的旨归所在。至此,汉代经学大语境下《易》这部王者之书及其天人之学底蕴下内涵的王道,遂在郑玄手中得到高度原创性的重建,《易》与易学以其新姿敞显于时代而在认同者那里发挥其用。

郑玄以其独特经学天人之学语境下的象视域诠释了《易》的象世界,重建了易学的象学与易学本身,为汉代象数易学、为易学长河,提供了自己宝贵的智慧成果,也基于阴阳消息律动之道,直面人的生命生存语境,实现了易学与礼学的会通,深化升华了经学的精神,并最终整体重建了经学的大厦,令汉代经学达到新的境地,成为后世回望、了解汉代经学以资开启时代经学新运屈指可数的典范之一。

郑玄由此首先以博通型经学家、然后以卓有建树型易学家的面目,彪炳于经学史与易学史。对于郑玄的《周易》、易学诠释,人们难免见仁见智,毁誉互见。今天我们自宜基于新的历史文化语境对郑玄易学作出新的批判性研究、衡评与创造性转化,令其成为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


注释:

 ①[汉]郑玄注,[宋]王应麟辑《郑康成周易注》卷上,载严灵峰编辑《无求备斋易经集成》第169册,影印清嘉庆四年映雪草堂刊《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97-298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②[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中,载《四库术数类丛书》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7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07-1213页。

 ④[清]张惠言《周易郑荀义》卷上,载《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3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⑤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120页。

⑥屈万里《先秦汉魏易例述评》,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第108-109页。

 ⑦[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于天宝点校《宋本周易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481页。

 ⑧[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05页。

 ⑨[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95页。

 ⑩[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7-58页。

 (11)[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第58页。

(12)[清]赵在翰辑《七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9-143页。

(13)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一“礼记”大题疏引郑玄《六艺论》,见[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一,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229页。

 (14)[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15)孔颖达《礼记正义》三次言及“礼是郑学”:卷十四《月令第六》题疏云“礼是郑学”,卷三十一《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章疏曰“礼既是郑学”,卷四十《杂记上》“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章疏曰“礼是郑学”。([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352页、下册第1488页、下册第1550页)

 (16)[汉]郑玄《周礼注》,载《十三经古注》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55页。

 (17)[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25页。
 

来源:儒家網

周易参考
关于《周易》,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易》(二)卦的组成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文化”入门基础(三)
周易中的经卦,复卦、综卦、覆卦、反卦、错卦、旁通卦、似卦、包卦,都是什么?
周易入门35问
暗法则:《易经》最被忽视一卦里的宇宙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