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语言实践的几种方式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语言实践的几种方式

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 顾善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虽然“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不可否认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是我们为学生创造的其他任何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所无法比拟的,无法替代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中下足功夫。同时,语文有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实践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实践。其引导方式可以是:

一、创设个性化语言实践情境

教学《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我想到:常熟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子游的家乡,他的墓在虞山的最东端,是虞山景区的起点,其对后人具有极为深广的人文影响。为了缅怀这位先人,激励后人,我们学校把低年级的教学楼命名为“子游楼”。为了充分发挥这一语文教育资源的作用,结合课文内容,我创设了请子游做导游,乘坐时光列车,返回春秋时期,亲临泗水河畔,与孔子及其弟子同游泗水的语文实践的大情境。在泗水河畔,学生要运用文中的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的……是她……的……)描写泗水的春色,要把泗水的春景描绘给孔子听。我们还偷听孔子和子路、颜回的谈话,抓住关键词句把握孔子论水的一段话的句式和意思,并学用孔子论水的句式想象描述水的其他品行,最后,还要学演孔子论水。在整个情境中,学生始终是在学用课文中的词、句、段,而且表述的内容是学生对课文对生活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

二、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感悟语言

一位老师执教《燕子》,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课文来感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言,方式有听配乐朗读、听教师范读、听同学读……并把听和个性化的感悟巧妙结合,如听时闭眼想象画面,听后交流感受等,这些个性化的听读要求使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更加深刻。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还通过大量的个性化的朗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如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后说喜欢哪儿等。为使学生的朗读能有个性,还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欢灵活选用了多种朗读形式:轻读、放声读、想象读、引读、齐读、比读、配乐读等,整堂课的朗读以表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为要求,促进了课文语言的内化和积累。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教学中,教者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抓住了两组关键句段,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感悟:一组是描写雨前蔷薇花的句子和雨后蔷薇花的句子。教者运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读欣赏这两段句子,很多学生都以个性化的朗读表达出了自己对这两段话的理解。另一组是萨沙说的三句话。教者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全文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又通过个性化的感情练读、角色朗读和角色表演再现了萨沙的“不是最弱小的”形象。

一位老师执教《三借芭蕉扇》,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平时读书,你是喜欢朗读,还是喜欢默读?现在请各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后先引导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总体印象,再交流:课文哪一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学习了。

三、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品评语言

在学习《燕子》第一自然段时,一位学生在介绍燕子的外形,而教者则随着学生的介绍用简笔画画出了一只可爱的燕子,使学生对课文语言有了一种直观的感受,但更为精彩的是,教者还引导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画的美还是课文写的美?结果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后都有了个性化的发现:“乌黑光亮”画不出来……“俊俏轻快”、“活泼机灵”也画不出来……总之,还是课文语言美。在这节课中,教者始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有对词语的品味、句子的品味、片段的品味,还有对语言意象的品味、对句段结构的品味。如“展开”为什么不说成是“长出”?——这是对词语的品味;如假如你是最先冒出的芽,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最先开放的花,你想说什么——这是对语言意象的品味;如能不能给这些景物随便排个顺序——这是对句段结构的品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品味都是个性化的。

在《蜗牛的奖杯》一课中,教者先后在黑板上板书了三个词语: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天长日久,每个词下都画了一只蜗牛的简笔画,前两个蜗牛神情都是“得意”的,但第二只蜗牛的翅膀已经退化了一些,第三只蜗牛只画了轮廓,没有了翅膀,也没有画出表情。在学习第三自然段“奖杯变成硬壳”时,教者引导学生想象蜗牛此时的表情,做蜗牛此时的表情,请学生补画蜗牛的表情。一位学生画好表情后,又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画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这样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苦恼的蜗牛、无奈的蜗牛、落泪的蜗牛……学生以充满个性的画表达了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三借芭蕉扇》这篇课文后,教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的:1、平时读到最喜欢最精彩的地方是怎么做的?(学生:摘录、反复读、揣摩体会、折个角、做记号、运用……)2、选择最喜欢的片段,边读边想象,思考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时,教者随机抓住有关语句引导学生品评。品评某句话时,有的学生抓住词语,有的学生抓住内容,有的学生抓住感受,有的学生抓住人物形象——动作、语言、神情,有的学生还抓住“吹胡子瞪眼睛”等词句进行了表演。学生品评的过程中,教者还引导学生进行了有感情的品读。)4、欣赏了课文的精彩片段(语句),教者接着引导: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可能有些地方还没有交待清楚,请再读课文,想想什么地方可以交待得更清楚些?说说你这样改的理由。(结果课文几乎每一个片段都被学生作了个性化的修改)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用语言

在教学《孔子游春》“泗水春景”一段,我先引导学生看图描述春景,再选用文中语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的……是她……的……)描述春景。接下来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赞美春天的美,进一步感悟熟悉课文句式。然后,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的……是她……的……),再选用其他景物来描绘大自然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以自己对大自然的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抒写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最后,再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把春景描绘给孔子听,从有词语提示到看图描述,学生在说(运用语言)中又经历了熟读成诵的过程。

如果说“泗水春景”是从“说”开始引导学生学用课文语言的,那“论水”我则是从“听”开始引导学生学用课文语言的,基本过程是听读(3——9自然段)课文、缩段(把第八自然段缩短,借此理解水的品行,把握句式和段式)、学用句式想象说水的其他品行、模仿孔子语气向弟子们说(第八自然段)、表演论水(3——9自然段)。这里,学生对水的其他品行的表达以及模仿孔子语气论水、表演都是个性化的。

《苹果里的五角星》在介绍小男孩切法的不同和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时的感受都用上了“……却……”这样的句式,根据这一句式特点,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小男孩切法和我们平时切法的不同,练习时,先分别描述这两种切法,再引导学生把两种切法连起来描述,提示学生尽可能用上“却”,以体现小男孩切法的特别。在学生用两种切法切开苹果后,我引导学生先分别描述看到的情况,然后再把看到的两种情况连起来描述,用“却”体现横切苹果后的特别发现。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用“却”来描述自己经历切苹果、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之后的感受。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虽然用的是同一个句式,但表达的却是个性化的观察结果、体验、感受。

五、创设个性化的语言实践机会

在《蜗牛的奖杯》一课中,教者多次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感悟理解了蜗牛与蜻蜓、蝴蝶、蜜蜂进行飞行比赛“遥遥领先”后,教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语言练习的机会:比赛结束后,蜻蜓、蝴蝶、蜜蜂会对蜗牛说些什么呢?在学完蜗牛背着奖杯到处炫耀这部分内容后,教者引导学生对蜗牛的形象进行概括,并映示了这样的短语格式:( )的蜗牛。在学完奖杯变成硬壳、蜗牛翅膀退化这部分内容后,教者再次引导学生用“( )的蜗牛”来概括蜗牛此时的形象。在学完全文后,教者又引导学生听了“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散步”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讨论:老蜗牛看到哪些自由飞舞的蜻蜓、蝴蝶、蜜蜂时,会对小蜗牛说些什么?看到草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在这些语言实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表达展现出了其对课文的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在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实践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获得了个性化的提高。

前文所提到的《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是从复习课文中的词语导入的。

课的开始,教者出示了两组词语让学生读:

蔷薇 芳香扑鼻 娇嫩纤弱

闷热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读后引导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芳香扑鼻”、“娇嫩纤弱”就是“蔷薇”的特点,“大雨如注”、“滂沱大雨”与“闷热”有关系。在此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系语意练读每一个词、每一组词。练读后一排词时,还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雨?这样学生在词语的复习中,在个性化的想象中,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理解了词语,把握了全文内容,锻炼了感悟能力,积累了课内课外的词语。这样的教学创造的意境是无限深广的,就好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的感受一样,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无限深广的。

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几个语言练习的机会:在认识小男孩横切和我们平时竖切这两种不同的切法时,我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用一个词来形容平时的切法(通常的切法、循规蹈矩的切法、不生疏的切法……),再引导学生对照对平时切法的形容,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男孩的切法,学生说了很多(打破常规的切法、与众不同的切法、生疏的切法、特别的切法……)。为引导学生能学用课文词句,在切开苹果描述看到的五角星时,我没有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文中的句子,而是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介绍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时随机引导学生用上文中的词语(清晰、横切面、果然等),在学生能用上这些词语后,再学习课文中相应的句子。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对于两种不同的切法(小男孩的横切、我们平时的竖切),你喜欢哪一种切法?(两种意见都有)讨论完喜欢竖切的原因后,我说:“为什么这么多同学喜欢小男孩横切的方法呢?请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选择一个词语把下面句子补写完整:我喜欢小男孩的切法,是因为这种切法有( )。”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就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这段话的启示。

一位老师执教网络课《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在网上给巴金爷爷留言,可以写回信,写短诗,写名言……这种个性化的练笔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的良机。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实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如语文实践必须要练习,练习就要有时间和形式的要求。在《孔子游春》第二课时中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春景,内容少,就在四人小组中练习;把春景描述给孔子听,内容较多,就两人互做孔子练习;模仿孔子论水,就独立练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材教法考试公共题部分
新课程背景下“读写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2
“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