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头风病
    什么是头风病

头风病是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偏头痛和部分肌紧张性头痛等。经久难愈之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
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因素有痰火,风寒袭入则热郁而头痛
经久难愈。其症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
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
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头
风发时闷痛,必欲棉裹者,为热郁,用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头风痛
在一侧者,名偏头风。两太阳连脑痛者,名夹脑风。头风而见头面多汗,恶寒者,名首风。
治疗方法:秘方头风散组方:红参、制首乌、炒白蒺藜、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g、制川、
草乌、细辛、芥穗、防风、羌活、辛夷、苍耳子、苍术、生石膏、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
南星、制白附子、明雄黄(另研兑入)、乳香、没药各6g。上药共研细粉,每日2次,每次3g,
饭后,睡前淡茶水调服。本方以人参,天麻、首乌、蒺藜补元气,生津液,补肝肾,益精血,扶
正托邪于外;川、草乌、细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破沉寒痼冷,驱逐伏邪外透;川芎、白
芷、芥惠、防风、羌活、辛夷、苍耳子、苍术芳香透窍,辛散开表,疏风燥湿;天麻、南星、白
附子化痰定风;石膏甘寒清热,监制辛热燥热诸品;雄黄、苍术解毒辟疫;乳香、没药化瘀定痛
;诸虫药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白芷一味,号称植物麝香,芳香浓烈,善通诸窍,与川芎之
专理头痛者相配,可引诸药上达头部直入脑窍,破其巢穴。诸药相合,对风、寒、湿、痰、火、
瘀多种伏邪,皆有透发之效。似乎寒温不可同炉,未免驳杂成方。但凡痼疾,必是寒热胶结,湿
痰死血,深伏血络,正可泛应曲当。又由于本方有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之功,故对暴感外淫六邪
或外风引动内风,全身各部,一切突发性、神经性、眩晕、麻木、剧烈痛症,1小时即可止痛。
本方性味燥烈、偏于攻邪,故对热病及脏腑内伤所致头痛则非所宜。

为你细数头风病的症状

2014-09-23 11:11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头风病一直被认为是经久难愈之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因素有痰火,风寒袭入则热郁而头痛经久难愈。其症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那么头风病的具体症状有哪些呢?

1、恶寒

即怕冷、畏寒之意。恶寒的症状为感觉很冷,添衣加被后也不得以缓解,在外感表证或阳虚里证都可出现。 外感恶寒,是因风寒在表,必兼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阳虚恶寒,是内脏虚寒,阳气不足,必见身冷、脉沉等里寒证。此外,还有里热盛而外现假寒的,虽有恶寒、手足冰冷的症状,但患者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溺赤、脉多滑实。

2、听力减退

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统称为耳聋。

3、 麻痹

广义的麻痹是指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机能衰退,对刺激不发生反应的状态;狭义的麻痹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运动神经系统的机能衰退。运动麻痹按程度可分为完全麻痹和不完全麻痹,按性质可分为中枢性麻痹和外周性麻痹。

4、 目痛

目痛有二:一谓目、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痛,盖目、白眼痛属阳,故昼则疼甚,点苦寒药则效;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是也,目珠黑眼痛属阴,故夜则疼甚,点苦寒药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

5、 痛经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6、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

7、 头晕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于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综合症、神经症等。此外,还见于贫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药物中毒、尿毒症、哮喘等。抑郁症早期也常有头晕。头晕可单独出现,但常与头痛并发。头晕伴有平衡觉障碍或空间觉定向障碍时,患者感到外周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称为头晕。

8、 神经性头痛

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中医学归属于头痛、脑风、头风范畴,属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瘀血症等引起。

头风病治疗


头风病治疗

  1.辨证施治

  肝阳上亢型头痛可选用天麻钩藤饮;痰浊上扰型头痛可选用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瘀阻脑络型头痛可选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气血亏虚型头痛可选用四物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肝肾阴虚型头痛可选用六味地黄汤、明目地黄丸等。

  2.针刺治疗

  可根据症型选用太溪、太冲、合谷、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气海、手三里、神庭、上星等穴。

  3.放血治疗

  头痛剧烈时可在头顶的压痛点、四神聪、太阳穴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

  4.推拿按摩

  点揉风府、天柱、风池、曲鬓、角孙、率谷、太阳穴等穴,按揉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等。拿揉颈项部,分推肩背,拿揉肩部,轻叩肩背。


       头风病是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偏头痛和部分肌紧张性头痛等。中医对本病病机认识尚未统一,对其发病过程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试对偏头痛型头风病病机进行全面研究,以深化认识,带动临床治疗的发展。

1 发病基础探析

头风病的发病特点为:在发作间歇期如常人,但若受到诱因刺激,可突发剧烈头痛,每次发作的性质和过程相似,易反复发作。众所周知,非头风病患者受到这些诱因的作用,并不发作此类头痛。可见,头风病患者体内必然存在特定的发病基础。
1.1 肝与头风病关系密切
二者的关系分析如下。
1.1.1 经络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属肝,络胆,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并向上与督脉会于巅顶;胆附于肝,经脉相连,胆经布散于头两侧。肝胆二经已占据了头部的主要位置。据临证观察,头风发作时,疼痛部位以头之偏侧或额角为主。故尔,由头痛部位与肝经循行相一致,说明肝与头风病相关。
1.1.2 肝与内风关系密切
肝为风木之脏,肝木失和,内风旋动。因此,内风的形成主要责之于肝的功能失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风病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此与内伤头痛之“有时而作,有时而止”的特点相符。可见,本病乃由内因引起。又因发病急骤,转化迅速,体现了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故可把本病归为内风证。总之,从头风病的病理属性上也说明与肝相关。
1.1.3 头风病临床症状及发作诱因与肝有关
头风病患者除头痛外,情绪异常亦为重要表现,常见激惹、烦躁、恐惧及发急和悲观失望等。并且,多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说明本病与肝失疏泄,不能正常调节情志有关。
1.1.4 头风病多从肝论治
邵氏总结多位医者从肝论治的经验,认为该病与肝失调功能密切相关,从肝论治确有良效〔1〕。朱氏则认为头风病以肝为病变中心,提出从肝论治七法〔2〕。医者们从临床角度证实了肝与头风病相关。
1.2 肝失疏泄为发病基础
既然肝与头风病关系密切。那么,头风病与肝主疏泄的功能必然存在内在联系。本病发作间歇期可见肝失疏泄之见症,如心情不畅或恼怒不舒,失眠多梦,大便干稀不调等。因此,可把肝失疏泄作为发病基础。
肝失疏泄在头风病中产生两种病理机转。其一,影响情志。肝主疏泄正常,使气血平和,神有所养,情绪安逸。反之,疏泄失司,则产生各种情绪异常。同时,情绪活动亦可影响肝之疏泄。其二,影响气机运行。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机体各脏腑的综合作用。只有肝气升发与肺气肃降,脾气升清与胃气降浊,心火下降与肾水上升等五脏六腑的相互配合,才能维护气机的正常运行。但是,肝与胆在气机升降中居于主导地位。恰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即脂少阳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可协调五脏六腑,使机体达到阴阳调和、气血条畅的状态。李东垣亦云:“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3〕。另外,肝胆互为表里,其气相通,二者的疏泄、升发作用是共同的,难以截然分开。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肝病者,……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的论述。可见,肝胆疏泄失司,机体极易产生气机失常,其自身协调能力及适应外界的能力均降低。即使有轻微的不利因素作用于机体,亦可引起气机失常,甚至气机逆乱,进入头风病发作阶段。

2 气机失常为始动因素

诱发头风病的因素很多。常见的包括:紧张和焦虑、饮食、睡眠、气候变化、运动和劳累、月经等。如上所述,头风病患者体内已存在肝失疏泄这一发病基础,故对上述诱因十分敏感。它们单独或相兼作用于机体,产生同一种病理变化——气机失常。详述如下:
在诸多诱因中,精神因素如情绪紧张、恼怒、焦虑等最为重要。情志致病直接影响气机运行。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饮食失节,嗜食肥甘、酒浆,损伤升降之枢纽——脾胃的功能,即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患者睡眠少,机体处于《灵枢*大惑论》所谓的“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这样一种阴阳不相顺接的状态,极易引起气机失常。至于部分头风病患者受风易发作,此可用“风气通于肝”来解释。因天人相应,随着自然界空气的急速流动产生大风,机体内气机运行亦产生相应变化。又加之头风病患者自身调节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出现气机失常。许多女性头风病患者发病与月经有关。这是由于在月经这一生理活动中,易消耗阴血,致使机体处于阴血不足,气偏有余的状态。《灵枢*五音无味》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气有余便易亢逆而成气机失常。
可见,各种诱因作用于机体,皆有可能产生气机失常这一病理机制,对头风病患者而言,表现更为明显。一方面,导致先兆症状的出现,包括视觉症状、躯体感觉运动异常、短暂性脑功能障碍、胃肠反应等。这皆因气乱于不同脏腑而成。如《灵枢*五乱》所云:“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胃肠,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头重眩仆。”另一方面,因气乱血亦乱,终致气血逆乱而进入头痛期〔4〕。

3 络脉失和、气血逆乱为病机关键

3.1 络病致痛机理述要
络病是指经络之“络”受邪而其功能失调所表现的病证。络脉具有满溢灌注,渗布气血于全身的功能。其在生理状态,分布均匀,舒缩自如,能维护气血的正常运行。当受到某种病因作用后,一变其均匀自如的状态,而成屈曲蜷缩,或者拘急牵引的络脉失和的病理状态,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5〕,使病变络脉所属部位发生疼痛。《素问*举痛论》曰:“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另外,络脉中气血逆乱,亦可发生疼痛。《素问*举痛论》云:“寒气稽留,炅气上升,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
3.2 头痛发作的直接原因
在头风病先兆期,病理演变未得到有效扼制,则进一步发展至头痛发作期。导致头痛的原因有三:(1)气机逆乱,壅遏络脉。《证治准绳》曰:“病头痛者,凡此皆脏腑经脉之气逆上,逆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壅遏精髓而痛者也。”〔6〕(2)气机逆乱,络血横逆。气与血,相维附,气乱则血亦乱。络血横逆,则络脉失和而发头痛。如徐灵胎所言:“其痛重者,风毒上攻,络血横逆……。”〔7〕(3)顽痰死血,混居络脉。头风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则变生痰浊瘀血,二者互结,胶滞难化,渐成顽痰死血,混居络道,致络脉失和。此乃“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之谓。上述三点,多相兼为患,但皆以络脉失和为归着点。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发现,患者的头痛程度越严重,其颅内动脉机能变化调节障碍越明显,揭示颅内血管机能改变与偏头痛(头风病)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8〕。此项研究可作为头风病因络脉失和而致痛的佐证。但上述三点所占主次不同,头痛性质有异。如以气血逆乱为主,则产生攻窜作痛或搏动性疼痛;若以血运瘀滞不畅为主,则产生胀痛、刺痛,部位多固定不移;若以痰浊为主,则头昏痛,头重如裹。不管何种类型,皆由络脉失和而引起,故疼痛往往是暴发性的,程度亦较剧烈〔5〕。因发病基础得不到有效化解,又兼有顽痰死血盘踞络脉,故本病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一旦痰瘀闭阻络脉,则可并发中风病;若机体调节能力低下,气血逆乱持续存在,则可并发头风病持续状态。
可见,各种原因所致的脑之络脉失和为引起头痛的直接原因。此外,头风病发作期尚有许多伴随症状,如胃肠症状、视觉症状、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神经症状等。如此广泛的临床表现,惟有从机体气血逆乱上方能得到圆满解释。所以,络脉失和,气血逆乱为头风病发作期主要病机,也是整个疾病的病机关键。
总之,头风病的诱因繁多,发病涉及多个病理环节,每次发作有相似的病机演变过程,而且,致病因素多相兼为患,这就提示医者在处方时应紧扣病机关键,数法并举,综合调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效头痛散组成
偏头痛.络病理论
当归芍药散·过敏性鼻炎
顽固性头痛
从中医络病学浅谈黑眼圈
老年高血压病机与络病病变 治疗中医通络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