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遇到「死缠烂打」的患者,你该怎么办?


王小姐的故事


王小姐呆坐在马桶上,整个人怔住了,眼睛像拧不紧的水龙头,眼泪啪啪往下掉,原来她最担心的事发生了——便中带血。


根据她有限的医学知识,便中带血提示——消化道肿瘤。


一年前,最亲近的表姐因直肠癌去世,对王小姐的打击特别大。再加上她小时候体弱多病,所以十分担心自己也会得直肠癌,于是乎,她开始狂补关于直肠癌和其他癌症的医学知识。


从此之后,大便时,王小姐都提心吊胆,每次都会花不少时间去观察大便的颜色、形状、是否带血。发现没有异常之后才长长地舒一口气。但这一次,一直担心的事情居然发生了。


所幸后来医生的诊断结果只是——内痔。


按理来说,发现没事儿应该开心才对呀,可王小姐却高兴不起来。她发现肚子开始胀痛,排便也排不干净,这些都是直肠癌的表现呀!再加上看病时,医生没几分钟就把自己打发了,王小姐越发怀疑医生误诊了,于是又开始了天天去不同医院做检查的日子。


说「又」是因为王小姐一直是附近医院的常客,三天两头往医院跑。


今年初,王小姐在电视上看到某位歌星因乳腺癌去世的消息。当下就觉得自己胸口隐隐作痛,再联想到自己一直有乳腺增生,于是乳腺癌这三个字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她整个人。


她来回奔波于多家医院,遍寻名医问诊。还随身携带着以下三个物件:一本详细记录着自己种种不适的笔记,一打厚厚的各医院的检查报告单,一本划满了重点的医学课本。


王小姐多次质疑:

检查结果中一些项目是异常的,自己也有一些乳腺癌的表现,但医生为什么硬说没事儿呢?


难道自己又遇上庸医了?


还是医生只是为了安慰我,其实已经偷偷告诉了我家人实情?


医生一遍遍地解释,依然不能打消王小姐的疑虑,她还是不相信医生的「无病论」。更令王小姐生气的是,居然还有医生让她去精神病院瞧瞧!



患者:医生,我真的有病


有一类人,他们只要咳嗽就担心肺癌、消化不良就怀疑胃癌;别人说自己变瘦了就反复称重,自觉身体发热了则每隔几十分钟测一下体温;吞咽时怕把米饭吞到气管里、呼吸时怕吸进了可怕的过敏原……


只要发现一点轻微的躯体变化,就会反复去医院要求做检查。即使医生做出了相应解释,依然很难让患者相信他们没病的事实。


因为他们深信自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虚而不受补」,每次生病都在强化自己体弱多病的观念。此外,这类患者常存在述情障碍——既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善于分辨自己的情绪和躯体感觉。


所以他们常常只谈症状,不谈感受。每次就诊都抱着一摞检查报告,用他们在网上或医学书籍上所看到的内容,捡起里面的医学专业词汇和医生「对峙」。


然而矛盾的是,对于这些患者,他们虽然特别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病,却又害怕真的被诊断为这种病。虽然知道自己这种反复求医的行为并不合理,但对各种检查结果还是不放心,依然继续求医。



医生:面对疑病,治疗有方


  • 疑病观念持续了半年以上;

  • 在各种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或轻微异常,与患者主诉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

  • 依然继续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反复就医的行为;

  • 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

  • 排除其他的精神障碍。


可考虑为疑病症(在最新的 DSM-5 中,将其划到了躯体症状障碍和疾病焦虑障碍的诊断中)。


理解患者感受

对于这样的患者,医生需要理解,并认真倾听主诉。因为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查出来病就是因为医生的不认真、敷衍,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苦痛。


所以,不要急于否认患者的主诉和症状,需要做全面检查并进行仔细鉴别,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之后,再向疑病症的方向考虑。


普及疾病知识

正常情况下,内脏活动不会被个体清晰地感受到,其意义在于让人的注意力不被体内各种躯体活动干扰。只有这些冲动较为明显时,才会出现相应的感觉,并引起人注意。


而疑病症的患者,这种感觉上的「过滤机制」可能出现了障碍,就导致内脏活动的感觉不断进入意识之中。


在时间的允许下,医生可以向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普及,向患者讲解识别疾病症状和轻微的躯体不适的区别,减少其不必要的担心。


恰当建议引导

可以告知患者,对于疾病保持一种警戒感是有利的,但过度担心则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试着建议患者将反复检查变为定期检查,既可消除其担心,又可节省精力和金钱。


告诉患者,即使有轻微的躯体不适,也不必刻意理会,学会带着这些不适去学习、工作和生活(即森田疗法,其核心为顺其自然)。


还可以引导患者将注意力从担心生病转移至工作和生活等其它方面,也要让患者去体验自己的内心状态。存在述情障碍的人,倾向于将心理痛苦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引导他们把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可能能够改善其躯体症状。


及时干预治疗

正确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暗示疗法,对于这类人群有一定疗效。对于存在明显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而言,可以使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物。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警惕患者的自杀风险!


医生,我到底有没有病?


虽然没有检查出疾病,但你说,这怀疑得病本身,是不是就是病呢?


其实吧,这些问题,都可以交给丁香医生啦。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医生 App,靠谱、值得信赖的科普知识,让你与患者沟通更方便。


责任编辑:倪佳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病找病”也是病?
身无病,心有疾
感觉全身爬满了虫子,妈妈崩溃到想自杀!去了好多医院却说没病
健康视频 | 躯体不适当心抑郁症,识别抑郁症听听医生怎么说
治不好的胃病看看心理医生
本来无一病,疑心一身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