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包揽三大国际超算竞赛冠军背后,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常松


这是一次怎样的“包揽”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9日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举办的SC15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中,代表清华大学参赛的计算机系超算团队斩获总冠军,这是中国大陆高校第一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总冠军。


至此,在今年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ASC15、ISC15、SC15中,清华大学超算团队包揽了三项国际赛事的冠军。


据悉,清华大学超算团队由计算机系师生组成,包括6名本科生以及教练李恺威和指导教师翟季冬。


SC与ISC和ASC并列为国际三大大学生超级计算机赛事,每年举办一次,旨在促进大学生与工业界之间的联系,推动世界各地区超算青年人才交流和培养,提升超算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

本次比赛要求参赛队员在总功率3120瓦的限制条件下,自行搭建计算集群并在集群系统上完成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比赛48小时不间断进行,对队员们的身心压力极大,同时也考验着队员们亲手搭建的高性能集群服务器的稳定性。


队员们在这48小时内通过有效调度完成尽可能多的应用算例,此外还要对国际超算领域的专家评委提出的各类问题作出准确回答,这充分展示了队员对每个应用程序理解的深入程度。凭借参赛队员的共同努力,清华大学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以总分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摘得冠军。


此次SC超算竞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众多高校参与,并且采用了众多实际应用的科学计算程序作为竞赛题目。其中,WRF是天气预测程序,MILC是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模拟程序,Trinity是生物基因序列程序,HPC Repast是人口流动模拟程序。除此之外,还有两项基准测试(Benchmark)程序,旨在考验参赛集群服务器的最大性能。


清华优质的学生都在为美国培养?


在今年5月,清华大学学生在ASC15比赛中获奖时,曾有网友评论“美国也没必要参赛,反正这些人最后都会去美国”。


诚然,在过去一段的时期内有大量的清华学子赴美留学,甚至在硅谷创业,甚至出现过能够在美国召开班级同学聚会的“盛况”。曾经作为留美预备学校而创办的清华大学,在过去一直以来都有出国留学的浓厚氛围。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中,正是最初留学欧美的那几代中国人,给旧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与技术。比如邓稼先、钱伟长等两弹一星元勋大部分都曾留学欧美。一味强调清华学子留美后在为美国发展贡献,也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实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选择回到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家最为熟悉的施一公就是一个例子。在计算机领域,软件学院院长刘云浩教授也是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获得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回到母校清华,如今堪称是“物联网第一人”。


而从职业发展中心数据,清华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的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其中研究生下降最明显,已经从2007年高峰时的15.2%降至2013年的8.35%。最主要的是国内经济发展对科研需求大幅提升,有些企业研发条件甚至超过了大学,尤其是央企待遇还非常好,吸引力自然超过出国苦读数载后再回国。


以2013届毕业生为例,全校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共有664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099人,只有775人出国留学,占25%;硕士毕业生2510人,出国留学的只有206人;博士毕业生1035人,出国的仅有88人。


据介绍,特别是本科生出国的比例近年来相对稳定,一直保持在约1/4的水平,2013届本科毕业生出国较2012年的26.4%减少了一个多百分点。而硕士和博士出国人数降幅最大。


2014年清华毕业生6698人(不含留学生与港澳台学生),截至2014年12月1日毕业生就业率为98.4%。除近200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外,京外就业率连续两年突破50%,再创近年来新高。


超过30%的博士生到高校工作,近六成博士毕业生选择在学术科研方向发展。签约15人以上的单位超过80%为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其余均为行业领军的民营企业,覆盖装备制造、军工、金融、能源、建筑、信息通讯和互联网等多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选择到科研攻关的前沿、国家建设的一线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创新创业也成为大学生青睐的选择,2014届毕业生中55人直接创业,创业领域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


不是出国才是“国际化”?


对于清华学生而言,在这个平台上有很多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而学校也不断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同学们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


然而,和十几年前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在各项国际赛事中斩获各种冠军。然后,在各项世界赛事领奖台上都能看到中国学生的身影。


但是,随着清华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深入,仅仅参加国际交流已经不能满足今天清华学生成长的需求。为此,学校开始了全面的布局——


国际化,或更准确地讲叫国际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是未来高素质人才衡量的要素之一,人才质量的一个新维度。高质量人才可以有很多评价要素,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操守等,而国际胜任力将是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讲“国际胜任力”,这个词目前国内翻译较多的说法叫“国际竞争力”,其实更贴切地说应该叫“胜任力”,表示能在国际环境下或国际舞台上自如地行走,包括能有效地交流表达,有跨文化的理解力,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共处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出境体验,也可以在校园国际化氛围中熏陶。


今后即使不出国,在国内工作,工作环境和工作可能都是国际化的,所以有国际视野,有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很好的交流沟通、配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国际化,而是怎么国际化的问题。


说到国际化培养,对于博士生而言,清华大学有一中一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通过国家公派计划、清华博士生短期访学计划和导师国际合作研究等途径赴境外学习。


还有一种是参加国际会议,学校和导师共同资助博士生参加各学科的学术会议。国际会议基金项目已执行十几年了,目前也拓展支持硕士生。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与同行学者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能力。当然我们有很多导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和科研合作机会来支持自己的研究生出国培养。


每年有1000多人次博士生出国,近年来有超过60%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期间有出境经历,学校努力争取资源,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开拓渠道。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培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导师的国际交流资源。这种国际合作最好还是双向的流动,过去以我们的学生走出去为主,现在学校争取可以做成学生的双向流动,做到中外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


不能说出国就叫“国际化”,如果在学校里就有国际化的氛围,也是国际化。学校里来自不同国度的学生越来越多,双向交流的目的是在校园里就营造一个国际化的氛围,不用出国就能感受这样的氛围。


从几个学校的国家化项目中就能体会到清华校园的“本土国际化水平”正在提高


——亚洲青年交流中心,可以让更多的中外研究生通过混合住宿的方式在生活中体验不同文化的交流。


——苏世民学者项目,将“中国”作为未来世界领袖的必修课,以清华园为教室给世界各国的青年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国际创新学院GIX,第一次带着校园走出去,在美国与微软、华盛顿大学联合办学,让中国学生能在新平台上接触创新文化。


——深圳清华-伯克利学院,通过两校导师联合培养,跨学科交叉的崭新模式,让学生在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中受到最好的训练。


注:本文数据来自清华新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华大学毕业生都去了哪儿?看看名校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别!
清华大学不足20人的“硬核天才班”,不输“姚班”,也由院士创办
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女教师,32岁已经是清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2名博士毕业生获2015年瑞士乔诺法青年研究奖,来听他们的获奖感言
博士也看出身,本科学历的影响几时休?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西南地区项目举行导师学生基地见面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