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一样的科学?不一样的植物学?——反思科学的性别色彩

1.不一样的科学?

女人做科学和男人做科学不一样吗?是否存在专属女性的科学,或者所谓的“女性气质的科学”、“女性主义科学”等?在讨论这类问题前,先澄清几个概念。

“科学的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science)所涉及的问题是“谁”在做科学,强调的是科学实践者的生理性别,表达的是科学中女性的比例越来越高的变化过程。科学的女性化结果是“女性科学”(female science),在现代只有少数的女性主义者会持这种看法,认为女人在生理上有优于男人的一些特质,类似的提法还有“女人的科学”(women’s science)。例如说“植物学的女性化”,表明参与植物学的女人多,所以也被说“女性植物学”。女性化的另一个结果是让科学变得有“女性气质”(见下文),或者说叫“女人味儿”。“女性化”也是随着社会历史变迁科学发生的一种变化:当女性和男性享受更平等的教育机会时,进入科学共同体和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的女性也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领域的人数比例相对更高,如生命科学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软科学”领域。

“女性气质的科学”(feminine science)与“男子气概的科学”(masculine science)相对,后者常常是女性主义研究经常批判的对象。不管是“女性气质”还是“男性气质”都是基于社会性别(gender),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都存在于一定历史语境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含义,社会文化“规定”了女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因此,这两种气质并不与生理性别直接对应,而是强调做科学的方式和对科学的态度,如歌德的植物学就被称为“女性气质的植物学”;也并非女科学家就有女性气质,如居里夫人,孤独而内敛,穿着朴素的黑裙子,头发乱蓬蓬绑在后脑勺,无暇顾及日常生活,也不会做家务,并不符合传统的女性气质标准。

“女性主义科学”(feminist science)的提法争议性很大,“女性主义”在很多时候都与政治挂钩,对于追求科学纯粹性的科学家来说,这个称呼并不受欢迎。它有一长串标准:与自然的关联,综合的、整体论的和语境化的世界观,关注细节、复杂特征和互动性,富有耐心和同情心,高度重视实用性和经验知识等。女性主义科学史家席宾格尔(L. Schiebinger)也认同此观点,但她同时强调互动理论、整体论、合作性等价值概念本身就难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不同的人和历史语境,有不同的含义。比“女性主义科学”更温和的说法是“科学中的女性风格”(female style in science),这是1993年《科学》(Science)杂志做专题讨论时候采用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灵长类动物学,它常被冠以“女性主义科学”的代表,虽然鲜有女性灵长类动物学家自称女性主义者。费迪甘(L. M. Fedigan)列举了女性主义科学的六大特征:反身性、女性视角、尊重自然并与之建立合作、远离还原主义和二元论、人道主义价值而非国家利益、科学共同体结构的改变等,并用这六条标准去评估灵长类动物学,得出结论说它是女性主义科学。但同时,费迪甘也强调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建立更复杂的体系去考量科学,而不仅仅是性别。其他女性主义科学史家也有类似的观念:席宾格尔认为如果说“女性主义科学”就意味着一种专为女人或女性主义者们服务的特别的科学,显然不合理,因为科学应该是全人类的事业,服务于全人类,包括女人和女性主义者,但不限于他们。凯勒(E. F. Keller)也认为是要创造发挥全人类(不仅是女性)潜能的科学大环境,鼓励多样性的思想、自然观念以及方式。

这样看来,即便是女科学家的确与男科学家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做科学,以上“女性主义科学”这类说法也很难成为普遍接受或受欢迎的说法。虽然学者们热衷于这样的讨论,但并没有人敢得出确定的结论,所以他们大多都以提问而不是陈述的方式去进行探讨:费迪甘得出结论说灵长类动物学是女性主义科学,但她的论文标题依然是个问号——“灵长类动物学是女性主义科学吗?”;席宾格尔和哈丁(S. Harding),以及《科学》这样的权威杂志也是用提问作为标题。“女性主义科学”顶多是理论上的说法,原则上可能实现,但实际上基本不可能,除非改变现有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因此,这类冠以各种女性色彩的科学的界定在现实中难有定论,也没人喜欢这样的界定。即便是前面提到的灵长类动物学,研究它的科学家们也不想与女性主义扯上关系,因为人们会认为“女性化”的科学容易被瞧不起。女性主义与政治的关联也让科学家们生厌,而且对于理性科学的追求而言,灵长类动物学家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纯粹、客观,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样的冠名也容易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阶级、种族、宗教、地域等),走向与“男子气概的科学”相对的另一个极端,违背了科学作为全人类的事业、并为全人类谋福利的目标。

2.不一样的植物学?

回到1819世纪的植物学,它也像灵长类动物学那样,因为更多的女性参与或它的一些特性被冠以充满性别色彩的指称:如女性化的植物学、女性气质的植物学、女性植物学等等。根据女性参与植物学的特点,我们不妨将其与传统的科学进步史观里的植物学(学院派植物学)作一个简单比较:


女性植物学/女性气质的植物学

学院派植物学

影响范围

普通大众

科学家共同体[1]

影响方式

文化、教育

学科发展

职业

作家、艺术家、植物学家(少)等

植物学家

受众

女性、青少年

同行、相关专业的学生

传播方式

文学、艺术、诗性

学术、学究气

着眼点

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

编史学视角

科学文化、女性主义?

科学进步、男权或强力

这样的比较反映了女性参与植物学的一些特征,但同时也忽略几个关键的问题。首先,此区分过于强调性别因素,忽略了其他社会文化因子的影响,而且所囊括的女性只是小部分,而非整个女性群体。对启蒙时期的性别研究往往预设了女性的阶级和种族,即欧洲的中上阶级女性,而其他地区、种族、阶层的女性并不在欧洲性别意识形态的框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居维叶解剖的南非女人,与动物无异,不过是欧洲博物学家的研究对象,绝非他们意识里具有女性气质的“女人”。在参与植物学的女性中,被关注的对象基本上也是从皇宫贵族到中产阶级的范围,广大的底层贫民女性并不在此列,学者们也很少去追问女仆、农妇、作坊女工等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这样的预设,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第二个问题,女性的植物学活动为什么难以被认可,不被当成科学?仅仅是因为性别吗?其实不然。事实上,在那个时期,植物学的盛行不仅体现在女性参与众多,也体现在工人阶级的参与。体力劳动者和手艺人在工作之余,相聚小酒馆,学习和讨论植物知识,也帮植物学家采集标本。他们和女性一样,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植物学仅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他们同样被精英植物学家们所不屑,这样的遭遇关乎性别(即便是工人阶级的休闲式参与,他们的妻子也难以介入),但根本原因在于女性与工人阶级参与植物学的业余性,在植物学家们看来是不入流的。他们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植物学训练,也没有办法通过成为植物学家的某些标准考验(如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成为植物学协会的成员、在相关的机构任职等),自然容易被边缘化。

再进一步思考第三个问题,如何理解文化精英歌德的植物学?对于歌德的植物学而言,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业余爱好者,把植物学当成科学的替代形式,拒斥公共与私人、业余与专业、思考与经验的二元划分;他的植物学哲学也和女人的想法更接近,与西方传统观念里的女性气质相符:直觉、自发性、整体论、业余性、对诗性和心灵的追求、自然崇拜等,同时预设了女人与自然历来已久的联系,因此他的植物学被称为“女性气质的植物学”。这与被称为“女性主义科学”的灵长类动物学有本质的不同,女性灵长类动物学家们是科学共同体成员,对这门学科有话语权,而1819世纪参与植物学的女性却总在边缘化的科学外围,毫无话语权,她们在教育、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反而被认为破坏了植物学严谨的科学形象。歌德把植物学当作修养身心的休闲方式以及与女性交往的媒介,与她们探讨植物知识,指导她们,把她们当受众,并非要平复女性在科学中与男性的平等地位。在他之前的卢梭同样钟爱植物学,但也预设了女性不如男性、不适合从事抽象严谨的数理科学,在这个前提下才肯定了女人在植物学上的天赋。基于同样的观点,19世纪的植物学家林德利(J.Lindley)才要把目标读者按性别分开、单独给女性写植物学,目的就是不想让女性进入严谨、科学的植物学,而是让她们停留在外围,把植物学当作休闲娱乐。如此看来上表中的“女性主义”编史学视角也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本质上,这种区分依然是站在男性或强权立场去看待女性的植物学参与。

结语

正如史学家希黛儿所言,我们必须承认1819世纪的植物学里“女性的参与以及它具有女性气质的部分”,但显然我们很难将“女性科学”或“女性气质的科学”等帽子扣在那时的植物学上。1819世纪的植物学文化,给予了我们性别、科学、文化上的启示,也为科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然而当我们通过它去探讨科学中的女性、科学的性别色彩时,却难免陷入一个内涵难以清晰界定、外延相互嵌套的概念圈里。科学史家需要做的不是要去争论充满性别色彩的一个名号,而是拓宽研究的视野,探讨女性在科学活动中的多样性角色,并考虑她们多元的文化社会背景,展现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的科学文化图景。

[1]“科学共同体”是一个时代错误的说法,因为在那个时期科学的建制并不完善,这样说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访︱安·希黛儿谈《花神的女儿》:女性与植物学的探究之旅
女人一生应该读的八本书
2019研究前沿发布!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部分来了~
那一记女性主义的“闷棍”
德里大学 望而生畏
(3)2015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第七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