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也退:怀旧是一种精神刚需

 

摘要ID:ipress

必须怀一个真正回不去的时代,怀一栋再也不可能复原的庙宇,怀一个谁也没有亲见的“盛世”。


中国人投入到一种名为“圣地游”的旅行活动之中,热情是愈来愈高了,我最近得到的消息,圣地游客中,六十岁以上的人尤其多,有的人大概纯粹抱着豁出去的心态去的,有的人则觉得,人过一辈子,总该去一趟真正称得上是肃穆庄严的地方。耶路撒冷,地球人都慕名,去那里一趟好比一劳永逸,胜似去一百个各式各样的教堂。

不管导游书和攻略怎样提醒在先,你非得亲身到过耶路撒冷,才会相信它和许多历史名城一样,确实是个小得不像样的地方。名胜古迹大多聚集在老城四方形的一圈围墙里,走几步路就够你晕头转向,出了老城,你又不知道该去看点什么。你事先在心中勾画出的一个圣城,与真实的圣城之间有巨大的差距。不过这不能怪你:在以色列建国前的几十年里,来到圣城的犹太人,也是一样的感受。

阿摩司·奥兹有一个中篇小

说,中译为“鬼使山庄”,实际上应该译作“恶意之山”为佳。我推荐给许多人读,这篇小说极好地说明了耶路撒冷之于犹太人的尴尬。故事发生在1946年,其时巴勒斯坦全境尚在大英帝国的托管之下,未来归属于何人何族,完全看不分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打的算盘是,趁着这段暧昧期,利用全世界对惨遭大屠杀的犹太民族的同情,尽量多移民一些犹太人过来定居垦殖,尤其是耶路撒冷,城内城外需要有更多的犹太人居住,训练武装力量,缩小跟占优势的原住民——阿拉伯人——的人口差距,为随时可能打起来的抢地战争做准备。

我们都知道,两千年来一直没有国家的犹太人,心心念念向往回到圣地,说“回到”,是因为按照旧约圣经的说法,那是他们的“故土”。然而,奥兹在小说里写道,当犹太人真的移民到此,短暂的兴奋过后,便是绵绵的迷惘和失望。他们想象中的圣城,坐落于神圣的锡安山上,锡安山,橄榄山,汲沦谷,约旦河,沉睡在地下的一代代犹太人静候着弥赛亚降临,每一块石头里储存着祖先的血缘密码;他们看见的耶路撒冷却是另一番样子:从南方沙漠吹来了一片片的尘土,草木稀疏的山都被乱石占领,英国人的官邸位于高高的山巅,银行家、工厂主、市长、各国的将军们,带着家眷女友在此寻欢作乐,士兵昼夜巡逻不懈,山下住着穷苦的阿拉伯和犹太居民,相互怀疑,暗中剑拔弩张,巷子里漂浮着垃圾的臭味,夜晚,野狼在山谷里阴嚎。主人公怀恋起他的故乡——不是这里,而是在他真正长大的地方,他在夜里独自一人喁喁哭泣,用的是母语,波兰语。

关于怀旧,这篇小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观察角度。“怀旧”是一种历史建构现象,兴起于18世纪末的一些欧洲作家之中,呼应当时正热的浪漫派文学,开启了大众文化之发端。怀旧中人,敏感于工业时代的骤然提速,纷纷慨叹社会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样子了,我们的生活逐渐被机器所接管,我们也将永远脱离自然世界,从此与之两隔。而在犹太的语境下,怀旧有更独特、更深刻的意义。犹太教的一整套实践,各种仪典和围绕其形成的文化习惯,都是建立在怀旧的基础上的,所有祷告都指向耶路撒冷这一“失去的故乡”。

于是问题来了:比如说,相对于当下的21世纪,民国回不去,1980年代也回不去,中国人对这两个年代的缅怀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但是,耶路撒冷却是回得去的,它就在那里,没有挪过位置。“怀旧”一词的英文是nostalgia,来自两个希腊词:nostos意谓“回家”,“algia”意谓“痛苦”,连在一起,表示向往一个永久失去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的家。现在,犹太人可以实现两千年来的“回家”梦想,然而,这两千年里用于凝聚民族的那些重要的仪典和文化——它们承载着犹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便有可能彻底失去存在的根基。

悖论是犹太人的面包,离了悖论他们简直一天都活不了。《恶意之山》的字句里散布着一股浓重的惆怅:回到圣地的感觉并不快乐,一方面,大家都很穷,日子很艰困,跟阿拉伯人和英国人的关系都非常微妙;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圣城很陌生,大国要员们在这里玩勾心斗角的游戏,圣城的居民,包括踊跃前来占地为生的犹太人,都在政客们的操纵摆布之下——移民们觉得,这样的圣城,真不如只停留在怀旧的想象之中:它就不应该真实存在

奥兹是个温和的人道主义者,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想。对那些正统派犹太教徒来说,哪怕耶路撒冷是一片肮脏的垃圾场,回到这里也够他们欣喜若狂,仿佛得了永生一般。他们不受怀旧悖论的障碍;他们的想法,跟1948年外约旦的阿卜杜拉国王一样,只要拥圣城在手,就万事大吉。当年,犹太人的国父本-古里安,正是利用了阿卜杜拉国王的这份野心,同他谈了一笔交易:当以色列宣布独立,旋即同阿拉伯联军兵戈相见的时候,外约旦按兵不动,不把它所拥有的穆斯林精锐部队“阿拉伯军团”投入到战场上,从而确保以色列能打赢,作为交换条件,犹太人把耶路撒冷让给阿卜杜拉。

本·古里安是政治家,不是宗教信徒,所以他不沉迷在信仰的幻觉之中,他放弃耶路撒冷,让“圣城怀旧”依旧有效,是高明的政治决策:果子就在那里,却难以摘到,如此,人们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同时保持谦卑。另一边,拿到了耶路撒冷的阿卜杜拉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其他势力的嫉妒,阿拉伯同盟越发名存实亡。

斯维拉娜·博伊姆,俄裔犹太女学者,后任教于美国,几个月前不幸英年早逝,享年不满60岁。她在最重要的著作《怀旧的未来》中将怀旧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思性怀旧,另一类是保存性怀旧。顾名思义,保存性怀旧,就要复原早已成为过去的民族象征、民族神话,要重建过去的纪念物,而反思性怀旧则把行为约束在废墟沉吟,仅以梦想和文字记录过去。简言之,反思性怀旧是一种做梦,保存性怀旧则是要来真格的,当初是怎样的,现在也要怎样。

在圣地,两种怀旧各有各的信徒。一些人始终沉浸在失落的哀思里,另一些人则要把他们关于一个“失落的过去”的种种想象变成地上的事实。后者,在博伊姆看来,就是暴力复仇循环不止的起因所在:犹太人认为,他们有责任保存神圣的家乡,复原它在圣经里的样子,因而无视这里已经居住的阿拉伯人。阿以终有一战,之后一战接着一战。怀旧看似是个人的事,属于私下的和内心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它能轻易地渗透进政治的范畴,转化成一种政治力量,或曰政治暴力。

1967年以色列终于等来了师出有名的机会,提前行动,六天打垮陈兵边境的约旦和埃及,夺回耶路撒冷。举国欢庆之声音犹在耳,而今,很多学者都认为,中东的混乱程度加剧,说到底是始于“六日战争”。虽然,以色列领导人已很明智地将东耶路撒冷归还给阿拉伯人,主动退出“占领者”的角色,但是,且不说战略层面或道义问题,收回圣城滋长起了骄傲,让犹太人怀旧的资源一下子枯竭了。

讼争缠身的“犹太国”以色列,多么需要靠怀旧来维持一种必要的紧张感。怀旧,即便不意味着过去比现在更好,至少表示现在是有残缺的,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本民族已抵达了有史以来的巅峰,最繁荣,最道义,最强大,它反而会松懈下来,离深渊不远了。为了维持这种紧张感,以色列各股犹太势力的领袖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宗教极右翼团体就总在嚷嚷,我国的国土还要往东边和北边扩大,我们距离圣经里的三王鼎盛期,还有老长一段路要走哩。

你现在到耶路撒冷,到哭墙,务必记得这里是一个盛大的集体怀旧的场所。你看到那些人喃喃不断,像是很伤心的样子,脑袋磕在墙上,往石缝里塞纸条,如果纸条上写的不是祈祷孩子考个好大学,自己找个称心的老婆,彩票中大奖,或是做上一笔一本万利的生意等等的话,他们就是在怀第二圣殿被毁的旧。此刻,这些人彻底丢掉了骄傲的自我,一心恳请上帝宽恕这个顽固的、辜负了他的期许的民族。怀旧压制骄傲,在“光复”了的圣城里,它是一种精神“刚需”:必须怀一个真正回不去的时代,怀一栋再也不可能复原的庙宇,怀一个谁也没有亲见、只有史书里的寥寥数笔勾勒的“盛世”。




作者:云也退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独立记者,书评人,译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到底是属于哪个国家的?
巴勒斯坦的临时首都在哪?地缘谷
走进耶路撒冷 看天使曾哭泣的地方|『精彩贴图』
百年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市 (Jerusalem)
耶路撒冷的归属,从“自古以来”到“实际控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