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榜单 ▏三甲医院六院长“论剑”科研


编者按: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于2015年12月30日在北京发布 。开展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可以更好地满足医院科技管理的需要,帮助医院完善科研管理系统。当前,科研工作已然成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家医院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每家医院在科研工作的具体方法与举措上虽不尽相同,但都积累了宝贵经验。鉴于此,本报编辑部特意邀请国内部分三甲医院的院领导谈谈医院在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与未来规划。


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 科技创新引领研究型医院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促进科研创新研究方面,华西医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完善一体化创新条件链


目前,全院科研基地总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科研设备总价值超过3亿元。同时,医院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如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这为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 . 汇聚一流科研人才,形成规模化创新团队


医院先后引进了84位杰出人才,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医院以PI为核心,建立了一支高水平、规模化的动态专兼职科研队伍;通过“六大人才工程”,培养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3.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实施重大牵引工程


医院以“做精做强、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科卓越发展1·3·5工程”,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基础与临床结合,以全面提升学科实力。


4.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促进临床创新导向


医院的科研评价体系由以往只包含单一评价指标的体系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的综合体系转变。同时,医院建立了专门的临床转化机构,以推动临床科研转化。


5 . 构建转化医学服务链, 促进医学成果临床转化


2012年,医院建成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整合了“ 政- 产- 学- 研- 资- 用”转化医学资源优势,以加速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此同时,医院构建了从原始研发到生产流通的新药创制的创新产业技术链。


6.深化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科技合作


医院设立了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与国际一流大学医学院、医院、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支持学科团队人员到国外进修、培训。未来,华西医院将继续深入推进学科卓越发展1·3·5工程,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资源整合,通过科研带动人才团队发展,持续提升医院科技和学科影响力,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临床医学中心。


2
副院长李晓康: 助推学科发展 敦促科研创新




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科研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 .实施学科助推计划


从2007年起,医院每年拿出毛收入的2%用于“学科助推计划”。目前该计划的资助模式已由单纯的项目资助发展为项目、人才、平台和学科等多维度综合资助,资助方向也由单纯的基础研究逐步向军事医学、转化医学转变。


2 . 组建优势学科群


医院先后组建了肿瘤诊断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等5个优势学科群。同时,围绕肺血管病防治、重症肺炎防治等临床共性问题,成立了7个多学科诊疗协作小组。


3 .建立一体化科技支撑平台


医院强化临床与实验室的结合,将专科实验室与手术室、病房进行一体化建设;搭建西京科技共享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


医院在推动科研创新以及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行动:


1. 关注学术进展,推动创新研究


在学术方面,医院每年举办学术活动近三千场,举办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等品牌学术会议。目前,医院已获批为世界消化学会医师培训中心和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合会亚澳培训中心。在创新研究方面,以移植技术为例,医院先后开展了全国首例非亲缘性小肠移植术、全国首例辅助性肝移植联合高致敏性肾移植术、全国首例子宫移植术等。


2 . 鼓励转化医学研究


围绕前沿技术,医院成立了分子影像、转化医学、干细胞治疗和新药研发4大研究中心; 每年派出3 0 余名医疗骨干到国外一流医疗机构学习临床研究和创新技术;加大转化研究项目支持力度。


未来, 医院将通过成立西京医学研究院,探索高端人才引用机制,建立转化研究的科技评价体系等举措持续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推动我国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


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 关注学科发展 提升科研动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着眼于建设“医、教、研、管协同发展,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的总目标,制定了科教兴院、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的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方面,医院在管理措施上,将绩效考核引入科研评分,在职称职务晋升上加大科研及新技术应用的成绩比重,并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积极“外引内联”,鼓励人员出国留学,并积极从海外引进专职科研人员。在研究平台建设上,建立公共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包括组织样本库、实验动物中心、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等。在经费支持上,对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研究所日常运行经费、论文发表奖励、课题配套经费、成果转化奖励等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临床科研方面,医院强调临床和基础研究相结合,鼓励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鼓励跨专业融合,组建多个基于病种的临床MDT;鼓励跨学科联合,如医工联合,医学和信息学科联合等。


此外,医院还启动了临床研究能力建设计划,旨在建设一支专职的临床研究队伍,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同时,针对疾病谱的特点和医院学科优势,医院整合全院相关资源组建肿瘤防治中心,成立多学科团队,积极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以便将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尽快应用到临床。


“十三五”期间,医院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计划每年拿出医院总收入(去除药品、耗材收入)的4.5%用于科研;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尤其是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建设,规划转化医学中心;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从而不断提升医、教、研水平,为医院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 强化科研建设 促进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注重科研投入与建设,设有“院所临床研究课题”和“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两类科研项目资助专项。近三年,两类专项资助金额总数高达1500万元。医院还特别注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1. 在学术活动方面,举办“转化医学沙龙”


每期以小范围、封闭性的模式,通过一名基础科室研究人员和一名临床医师联合召集人员参会,来促进临床医师与基础科研人员相互了解,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活动。迄今为止,沙龙已举办21次,共600余人参加。


2.在临床诊治方面,组织多学科(MDT)创新研讨


从2013年起,医院三年来已组织29次,共800余人参加,研讨会涉及我国12个常见癌种,针对每个癌种举行2~3轮会议。各专业通过MDT创新研讨会加强了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形成单病种研究团队,促进临床研究的开展和综合诊治水平的提高。


3.在基地建设方面,获批“国家专利审查员北京实践基地”


这是该实践基地首次落户医院,审查员实践基地是专利审查员与一线科学家紧密沟通的平台,以该基地为依托,结合医院科研发展需求和肿瘤领域优势,通过与审查员的深入交流,有助于进一步营造医院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并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4.在制度建设方面,医院制定了科研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


在此基础上,医院还要求在科室绩效考核时纳入成果转化类考核指标;同时,还设立了科技绩效奖、职务发明奖等奖励措施,以鼓励院内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


根据“ 十三五” 科技发展规划,我院将重点开展基于网络和大数据分析的肿瘤信息研究、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研究、肿瘤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治模式研究、肿瘤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针对肿瘤诊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研究等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助力创新性国家的建设。


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 创新科研支持方法 探寻医院发展新路径




科研工作一直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关注的重点工作。


1. 注重临床科研工作


近几年来,医院在临床科研方面硕果累累,不仅发表了众多高质量、高水平的临床科研论文,更承担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大型临床多中心科研项目。


以肾脏内科为例,医院的临床研究多次在顶级医学杂志The Lancet上发表论著文章。进入21世纪后,医院肾脏内科陆续开展了针对不同疾病的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或临床试验,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肾脏疾病数据库,肾脏内科也成为持续产出高水平临床转化研究成果的范本。


2 . 创新科研支持方法


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除了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经费支持科研工作以外,科研管理部门也在不断发展创新科研支持方法。2014年底,在医院拨付500万元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医院科研处经过反复研究,设立了“科研发展基金”,采用竞标方式鼓励各科室开展科研工作。为了调动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并体现竞标的公平性,医院科研处根据近三年科室的平均科研绩效,将40余个临床科室分为3组,并分别设定了不同等级的“标的”开展竞标。此竞标模式的设立在全国医院范围内具有首创性。


3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管理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正式实施,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医院结合国家战略要求和医院实际特点,提出了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举措。


首先,邀请资深专家集中进行政策讲解和专利介绍、申报动员;其次,邀请资深专家和职业代理人深入各个临床科室探讨专利申报的思路和可行性;再次,设立专利工作基金,对申报人的专利申报支出进行全额资助;第四,从科研绩效上对知识产权申报进行奖励激励;第五,制定鼓励知识产权转化的制度、细则和工作流程,规定转让后发明人的收益须达到转让金额的60%,鼓励对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产权进行临床转化。


截至目前, 医院2015年共申请专利137项,获授权31项,已取得巨大进步。未来,医院将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探索一条具有医疗机构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之路。


6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周胜华: 以“龙头”学科群带动医院科研发展




为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实现新的跨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在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前瞻谋划。


1 .建设集群化学科,发展精细化专科


以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构建9个学科群并通过学科集群化建设,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进行优势资源的整合,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对落后的学科发展;同时,医院持续进行专科精细化建设,不断培养高素质医学科技人才。


2 . 巩固传统强势学科,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代谢内分泌专科、精神与心理疾病专科和心胸外科是医院的传统强势学科,给予大力支持,使医院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代谢内分泌学科和精神与心理疾病学科均成为国家重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 .持续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对于已经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的中青年专家,医院从各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鼓励中青年学者参加国内外重要级别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院讲学,聘任在医院特色学科具有较高造诣与研究成就的学者担任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等;与此同时,医院努力为中青年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对新进人员实行“3+2”的培训体制,鼓励青年人员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完善科研基本设施与条件,提升服务水平


医院科教综合楼的启用根本性地改变了医院科研用房紧张的状况,为科学研究支撑条件的改善奠定了基础;实验动物中心和医学实验研究中心的搬迁和使用,极大地改善了科学研究的条件;现代化医院图书馆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给科研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 . 积极鼓励科研成果


医院制定并不断完善和细化有关课题、论文、成果奖和专利等科研成果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政策,利用院内的科研基金对各种科研成果等进行表扬和奖励,使医务人员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激励他们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路径及建设重点的思考
医院高质量发展核心内涵:学科建设和科学管理
千万科研经费,医院“花重金”引进和培养人才
首批名单公布!10家医院将建设「研究型病房」
薛琪译站(004):磁敏感加权成像相位图的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
对中医创新的思考的论文---中医学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