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佛牛津校训,真理还是宗教?
校训
哈佛:Veritas(拉丁文),译为“真理”

牛津:Dominus illuminatio mea(拉丁文),译为“上帝是我的亮光”
校训背后的历史
哈佛

哈佛大学成立于一六三六年, 当时美利坚合众国还未建立, 整个美洲也还没有任何高等学校。由于一批从英国来到美洲逃避宗教压迫、要求建立自己理想国的清教徒, 为要在新开拓的地区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 也为着当时殖民地建设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 仿照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模式建立起这所大学来。

最初的校训是“真理”,即Veritas,出现于1643年,出自1642年的学院法例:“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并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唯一基础。所有人既然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秘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这一段哈佛古老的校训反映了美国的大学精神中对于基督教和圣经崇拜的因子。

1650年后更改为“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1692年则是“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这些校训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产生于美国独立前的宗教专制时期。美国建国后,消灭了基督宗教专制,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以后追求真理和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事业才逐渐兴盛起来。哈佛大学校训恢复为最早确立的“真理”(Veritas),这个单词就一直印在哈佛的标签校徽上。

现在哈佛的校训是拉丁文“VERITAS”,英译为“Truth”和 “Verity”。哈佛“让真理与你为友”的校训源自威廉姆斯·艾米思的哲言:“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但是,最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校训的文字反映了哈佛大学追求真知、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内核。
牛津

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关于牛津大学的起点,一种说法是在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在天主教本笃会的协助下,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这成为牛津大学的前身。也有人认为只是当地修道院的一个分支机构,或者古城堡之内的一座小教堂。总之,中世纪神学统治的几百年期间,它从一段漫长、模糊而断裂的学术活动后逐渐浮现出来,直到13世纪早期才正式确立大学身份。

可以确定的是,从孕育之初,牛津就是一个传教士的团体,一个宗教机构,处于教皇的控制之下,基督教精神渗入到大学的DNA中,今天牛津大学的学袍(Gown)仍然保留着中世纪僧侣长袍的样式。大学校徽上至今还刻着“Dominusilluminatio mea” (主照亮我)的校训——从先验论哲学的观点出发,世界是神创造的,“启示”才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大学只是探索和发现的场所,而不是生产和创造的场所。创新、创造、原创这些在今天的学术界受到热烈追捧的素质在当时都是受怀疑的,被认为是一种诱惑,会导致分裂的结果。牛津大学成立至今产生了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其浓厚的宗教传统可见一斑。
真理还是宗教?
哈佛
1636 年
一批清教徒清建立哈佛大学。哈佛在成立之时,就是一所神学院,一所宗教学校。

1692 年
基督教作家的作品引入哈佛,而且在伦理学的课程上进行讲授。

1708 年
哈佛历史上第一位世俗的校长面世,他保持了哈佛的独立性,特别使哈佛免受任何一种主流宗教学派的影响。

1830 到 1870 年
当年在哈佛监管机构中的那些教派组织人员以及公职人员,逐步由来自波士顿地区的上层实业家与专业社团中的人员来担任,哈佛更多地接受私人捐助,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1869 年到 1909年
哈佛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执掌哈佛,他把基督教从哈佛的课程设置中剔除出去,代之以学生的自我指导(self-direction)。

20 世纪初
哈佛的国际声誉日渐高扬,其捐助基金增长更加迅速,优秀的教授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哈佛也更加地趋之若鹜,人数激增。

1933年到1953年
柯南校长重振了哈佛的学术创新精神,也再次确立了哈佛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声誉。1943年,柯南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即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应该着重通识教育。两年之后,哈佛为此所发布的通识教育的相关报告,成为 20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宣言。

总结
现在的哈佛不再受单一的宗教的影响,在校内以及有关课程中,其宗教特色是多元并存的,几乎看得到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哈佛今日享有的世界声誉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对学生所设定的高标准和对学生学术水准的严要求。无论是 1642 年的“哈佛规则”,还是 1700年的“哈佛学院法则”,都指向了高标准的学术水准。那时的学生不仅需要牢记在后来比如 19 世纪都难以想象的宗教规则,而且要能够阅读拉丁文原文的旧约与新约,并能够富有逻辑的解决其中的问题,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这也许是为什么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也要有学生放声朗诵拉丁文的传统吧。

牛津
中世纪
经院哲学家们的全部活动都是试图用理性证明信仰,他们引证古代经典或教父遗著以论证基督教信仰和教义。比如牛津的第一任校长就是方济各会的数学家,也是林肯郡的主教。这些先驱们加上莫顿学院的一批研究数学的哲学家使得牛津大学很早就被视为领先的欧洲大学之一。

十七世纪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神学家开始对基督教教条进行有效的“去神秘化”,从而将神学变成一种历史与哲学科学。但在英国,至少在牛津,在基督教非理性主义思潮与神秘主义的影响下,神学似乎开出了“一朵最美的幻想之花”。

十八、十九世纪
此时的英国社会充满了困惑与焦虑——政治民主、政教分离、经济自由、信仰多元等现代国家的特征都在这个时期趋于定型。社会观念的变革如此剧烈,象牙塔内的牛津大学也不断受到各种冲击,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世俗化改革,尤其是科学的兴起对旧的智识秩序构成了强大的挑战。神学不再决定科学的合法性,甚至连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都遭到质疑。

在这场深刻的精神危机面前,牛津大学的教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牛津运动”,试图重建牛津大学的道德和精神维度,在罗马和英国教会之间找到一种中庸之道。

虽然这一运动以失败告终,但领导这一运动的约翰·亨利·纽曼教授在此之后完成了《大学的理想》一书。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论述大学理想的著作,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大学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大学与宗教的关系(另一个为博雅通识教育)。

总结
自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以来,牛津大学就开始了世俗化的进程。英国式的绅士,而不是教士,成了主要培养的对象。大学不再强调中世纪的神性、上帝的博学、而是更强调人文主义。不再尊崇经院哲学的经典,而是推行以修辞学为主、以学习古典名著为基础的博雅教育——古典文学提供了品性良好与卑劣的例子,及其判断原则;神学提供了道德教育;数学提高推理与逻辑技能。

如今,牛津的校园里钟声依旧,在充斥着钟楼、圆顶、烟囱和哥特式小尖塔的城市天际线上,上帝的真理似乎仍在闪闪发光。圣玛丽教堂每周日上午仍然举行大会布道,经常邀请名人前来布道,只是不再使用拉丁语,也并不总是谈论宗教。很多学生和学者仍然去教堂,但仅仅是为了唱诗班的音乐,或者建筑之美。毕竟,在信仰与旁观之间还有许多中间位置。虔诚感也许消失了,但宗教毕竟给这所古老的大学留下了一种厚重的神秘感,就像《柳林风声》那个美丽的清晨,鼹鼠和河鼠在河岸边听到的神秘的风声。

文案:侯灵犀、陆芳珂  编辑:侯灵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哈佛校训
放下那碗鸡汤!——骗了你十年的“哈佛校训”
原来哈佛大学校训是这段话,难怪那么多人喜欢
名校校训——哈佛
哈佛大学校训
高塔的秘密|哈佛大学的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