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中学子 | 杨天骅:物理竞赛路上的心得体会

想写这样一段文字已经很久了,但到了真的要动笔却发现很难把想说的表达出来。本来想写一写自己的经历的,但先后四次都只写了个开头就觉得不太合适。我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也的确是很特殊。所以想了想,还是把篇幅留给一些心得体会吧,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被北京大学录取

 杨天骅  

杨天骅,第49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位列世界第一(理论第一,实验第一),勤奋、自律,热爱物理科学。

高一班主任张杰艺老师评价:

作为教练与班主任,见证了你在物理上的自我蜕变,也看到了你乐于帮助同学的优良品行!路还很长,砥砺前行!

初三班主任周峻民老师评价:

杨天骅同学初一入学时,成绩并不出众,处于中游水平;初二开始,逐步掌握了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方法,初二结束时已完成高中数学物理的自学,并开始涉猎高等数学、物理;初三时已经将同龄人远远抛下,知识掌握已达到大学二三年级水平,并做到竞赛、中考两不误——刚升入初三即获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复赛一等奖(广东省第44名),泛珠三角物理奥林匹克暨中华名校邀请赛物理综合试第一名;中考模考成绩长居榜首,以第一名的成绩直升高中部,最终中考总分448分。

除了出众的学习能力外,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难能可贵的接人待物的态度——为人谦和,不骄不躁,做事用心,从不敷衍。

还记得中考备考阶段,在完成常规作业的基础上,他每个周末都额外书写一篇作文,每到周一上午就“催着”语文老师批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有一个作文片段,足足改写了5遍才满意地开始下一篇作文。作为一个长期年级第一、具备直升高中部实力的学生而言,这种态度尤其值得大家学习。

杨天骅同学志愿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从事物理研究,在此祝福他实现理想,造福世界!

即将进入北京大学

在物理的道路上继续学习

杨天骅给学弟学妹分享了哪些经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

“做好时间规划”

每个人每天都是24个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但这些时间怎么利用,就会产生很大的区别。有的时候,就是什么事也打不起精神做,几个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而该做的事情被一再拖延。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做好时间规划。

像我就会提前把每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把这些事情精确到几点几分做安排到一天中去。我是每半个学期(或一个假期)写一个大的规划,基本把时间安排定下来,只是某一段时间做的事情会比较宽泛,比如“七点到九点半:物理竞赛”,到前几天再具体确定这个“物理竞赛”是什么,比如某本书的哪章。不过在时间安排不会经常变动的情况下,有时会提前一两个月把每天做哪章都安排好。可以留下一些时间不作安排,但是安排好的一定要准时做好。这样效率就会高很多。

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让人面对看似很多的任务而发慌。比如假期作业,可能乍一看会觉得好多。但如果数好每一科各有多少,再分散到每天,看每天要做多少(比如某一本练习册要做几页),就会觉得轻松很多。这样按期去完成,就不至于到最后面对着小山一样的作业束手无策了。

另外就是要利用好空余的时间。比如我早上坐公交车上学的时间,十几分钟,原来也就是发发呆就过去了。初三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何不利用这个时间来做点事情呢?于是我就开始每天在车上背一本文言文常考140字,半个学期把140个字的释义都背下来了。还有就是在集训队的时候,每天在食堂吃饭都要排一会队,我就用那个时间背公式,把好多原来不熟练的、看起来就发晕的长公式都背了下来。这样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但是真的利用起来,日积月累,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以上这些,都要加上两点才会很有用:有效利用和持之以恒。如果只是“名义上”在学习,实际上没有干什么真正有用的事情,那时间再久也没有用。

而这些时间规划,如果不持之以恒,过一两周就半途而废,那就无法收到满意的效果。每天半个小时坚持一个学期比通宵几天要有效得多。

另外,不建议大家仅仅是为了显得自己很努力而很早起床、很晚睡觉。我也做过压缩睡眠时间这样的事情,但那是因为我要做的事情在原来的时间表里排不下了。多出来的时间如果不能有效利用,那压缩睡眠时间就只有给自己学习状态加低buff一个效果。不过,如果可以利用的话,那就需要自己在多做事情和精力充足一些之间权衡了。

“关于学习方法”

我觉得学习方法是非常因人而异的。我的一些学习习惯其实属于大部分老师不太提倡的一类。我看到的我们国家队的几个人各自的学习习惯也不是很类似。所以,找到对自己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别人成功的方法最多只能是参考。

说到具体的学习方法,我感觉我用到的都挺常规的,基本上就是平时多学多背多刷题,然后考前模拟。我没有觉得自己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能想到的就有一点,也说不上是技巧,就是我会把题目“省着刷”。比如竞赛的真题,有价值的就是近十年左右的,这个是相当稀缺的资源,所以每一套真题我都会严格按三小时计时模拟做,特别有价值的(比如特别难的)甚至会专门选日子做。

初三那次复赛前我只做奇数届的题,留一半给高一那年做,以免第二年因为没有新的真题做而找不到考试状态,到高一那年复赛前就觉得自己一年前真是太明智了。还有平时的题目,也不是过掉就好,比如碰到思维巧妙类的,一般想不出来不去直接看答案,因为一看这题就浪费了很多,几天想不出来也接着想,就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有的题目专门用某一种麻烦的方法做,就为了训练自己对那种方法的熟练程度。

总而言之就是,把每一道题尽量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会觉得已经听烂了,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比如一个人很少欠作业,在他自己和同学老师的心目中都形成了这样的印象。这样就算他哪天时间很紧张,也会给自己一种暗示“我不能欠作业”。反过来,如果在所有人的印象里都是经常欠作业的人,就会觉得“算了,再来一次也没关系”。这样一来,在同样的条件下,前一个人不做作业的概率就比后一个人小得多。而且经常是,自己的印象比别人对你的印象影响更大。

包括执行力的问题也是这样。其实很多问题(比如拖延症)完全是靠自己行动起来就可以解决的,往往面对这些问题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心里那种“我肯定没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

所以说,优秀真的是一种习惯。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就自然有了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的动力。这种优秀更多地不是指成绩,而是指从每天做的事情体现出来的,成绩的改变需要时间,而自己做什么的改变是可以立竿见影的。

这样的话,其实最难的就在于怎么形成这样的习惯。对我来说就是,找一些能够激励到自己的理由,坚持一段时间。只要坚持了足够久,就会渐渐形成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给自己暗示“我可以坚持下去”“我可以把事情做好”。到了后面,以前觉得很难做到的事情做起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了。

“把每一个自我完善的小念头付诸行动”

可能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在学校需要用剪刀,结果自己没有,四处找了半天才找到一把,就想以后自己买把剪刀多好,但是等放学就把这件小事忘了,或者懒得跑一趟,然后很长时间都只是隐约地记得还有这么件事情,结果下次要用剪刀又没有。在学习上也是同理。

其实要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发现自己应该做什么并不很难,但这些经常就以小念头的形式出现,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太重要”“无所谓”就不去做。

像我有一段时间一直搞不清楚光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圆偏振光的左右旋),一做到有关的题目就特别容易错,很想去把那个知识点搞清楚,但又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一直没有去做。后来也就是有一次花了一个上午就把那个知识点弄懂了,以后做题就基本不会错了。像这样的一件事情可能确实很小,但很多这样的事情积累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区别了。

“做不好事情先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

我初三上学期的第一个学段,竞赛搞得不太好,觉得是因为课内的中考占了太多时间才导致的,于是就越来越反感中考,结果期中考试考完,我发现中考也没有学得多好。

后来反省了一下,发现虽然中考是占掉了不少时间,但是剩下的时间我根本没有好好利用,都没有决定好到底该刷什么书,本来不多的时间效率也不高,而且中考上花的时间也浪费了不少。

第二个学段我就开始发掘空余的时间用来搞中考,把竞赛的时间安排好利用好,整个学习态度也积极了很多。最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期中进步了很多,那个寒假的一个竞赛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集训队的时候,最后几天有一个天体物理课,那个老师上来讲得和科普一样,根本没出现几个公式,还讲得慢慢悠悠的。结果讲了半节课他突然拿出几道题,都是广义相对论的,我们都没怎么学过,还说选拔考试就要考像这样的题目,而且这几节课他都不会讲。当时我就觉得特别气:这是在干什么?考一堆谁都没学过的东西还不讲?但是后来冷静下来想了想,气有用吗?气能把我气进国家队吗?事实如此,我就只能接受,在这个事实下做到我能做的最好。

然后我就找了广义相对论的书来自学,确实学不到太多,但后来他考的题目就是他课上放出来的原题!于是我大部分都做出来了。从后来的结果看,这些题是选拔国家队的重要拉分点。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外界环境(或者无法改变的自身条件)会不尽人意,但是这时候去跟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过不去,不但没有用,还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自己的积极性。这时不如去接受它们、适应它们,在已有的条件下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

“关于自信”

我有一次物竞考试,题目大部分都会,出考场还觉得考得很好,结果一对答案发现做的题错了一大半。那之后几个月的时间,我都笼罩在“我做题正确率很低”这个心理阴影中,结果,很多本来应该做对的题也特别容易错,那几个月里的考试都错得很多。

直到后来有一次考试,我本来走出考场还觉得考得不太好,结果做出来的题基本全对了,分数特别高,那之后我就像被施了一个咒语一样,做题正确率一下就高了很多。

心理阴影真的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如果自己心里觉得“我这个科目不好”,那考试的发挥极有可能会显著低于真实水平。

但我也知道,这种心理阴影是不是说一两句话就可以消除的,消除的办法(至少对我)基本只有一个——考好一次。为此,要付出足以让自己至少在实力上可以考好的努力。

自信绝对不能没有。如果缺乏自信,那么一是主观上要鼓励自己,不要去助长心理阴影;二是要努力去改变,只要通过踏实的努力真的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那失误率再高也拦不住进步,偶尔的一次正常发挥就足够极大地改善自己的心态了。

当然,自信也不能过分,对自己评价要客观。自信并不是明明实力是60然后觉得自己实力是80,而是,实力是60的时候,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付出把实力变成80,并且这么做了之后,就不要再觉得自己实力是60。

“成人之美,成己之美”

去看深中的国际金牌榜,会发现经常一出金牌就是一年两三个。我们的国家队领队也说,进国家队的经常都是室友两个人一起进,像今年的国家队,13个人至少有三对是室友。

身边有优秀的人,对自己有形无形地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有的同学因为觉得身边的同学会“抢名额”而对同学在学习上有所保留,但其实,往往是大家互相帮助,每一个人能取得的成绩都会比一个人单独能拿到的要好。

“最后说一点励志”

我刚进入深中整体体系(现在叫初中竞赛班)的时候,排名不算很高,整个初一一年也就是80个人里30上下。我开始搞竞赛是在初二,那时我物理完全没有学,数学也基本就是课内的。而身边的一些学数学竞赛的同学已经对初中数学竞赛非常熟练,有几个同学也在培训机构差不多学完了初中物理,甚至在学高中物理了。我在同学眼中就是最普通最没存在感的那一类。那个时候要是有人说三年后我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会觉得那个人疯了。

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前,那次我复习得很认真,考前同学们围在那里复习的时候经常他们说一个问题我张口就能报出答案。有人说我要考全班前五了,但我之前一直都在班里是中游水平,就觉得,前五怎么可能呢。结果那次我就是考了全班第三,远超我自己的意料。那次复习时我也没有想能考多好,只是把我想到的能做的都做好。最后复习的效果,就是配得上这个可以说是我当时做梦都不敢想的成绩。在那之后,除了一次因为要考竞赛没有复习(那次第11),我就再没有掉出过年级前十(而且到了初三,年级人数还从80个人变成了将近500)。

包括竞赛也是。我最初选择竞赛的时候没有想过我能做到多好。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瞄准国家队、世界第一然后用三年来冲刺这个目标,我开始认真考虑国家队是在进了集训队之后,认真考虑世界第一是在国家队集训了一半多之后。包括之前的成绩也基本上都是这样。我做的就是,看着不远处的目标,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就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所实现的远超三年前的我的wildest dreams。

这一路上有不少不看好的声音。特别是在我一开始从中游水平上升到班级前列那个过程中,经常会有人连惊讶带嘲讽地说“他居然认真学习”。我初一的时候体育在班级垫底,一千米只有五分半,按中考标准只有零分。初二开始每天坚持跑步,常常有体育好的同学在旁边捣乱,然后又欺负我追不上他们。但我就这么坚持了两年,到中考时我是我们那组一千米的并列第一,3:17,折算成分数超过100。国家队选拔的时候,包括我们后来的领队在内的不少人都一度不看好我,但我就一直在努力,最后成功冲进国家队,到了国际比赛前,我已经是领队最引以为傲的队员了。

有一句大家应该也觉得是听烂了的话,叫“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句话出自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其实原来诗里前面还有一句,是“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我觉得这一句被丢掉了非常可惜。经常就是这样的,不要总是去想能不能获得成功。远方是要有的,但所谓梦想对我来说更多只是在指引脚下的路的方向,而不是一个远在天边让我日思夜想的存在。总是念着那个远方容易让人觉得成功是多么遥不可及,那会对自己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也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专心顾好自己的风雨兼程,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这个过程其实比结果更有意义。而且,做好了这个过程,梦想中的远方,往往就会出现在眼前。

我不觉得我是什么天才、神童。我的智商算不上高,也没有“最强大脑”那样的能力。我在理科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天赋是不错,但我不觉得有那么好。我从来都更愿意说,我是一个靠自己的努力和方法而成功的人。像IPhO,我敢说我是全场准备得最认真最充分的一个人。2016年IPhO的世界第一毛晨恺有一次说过,他觉得他的一个同学(那年拿了世界第二)属于“天赋型”,而他自己,他觉得是“励志型”。对我,我也觉得,我应该是“励志型”。

写在最后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出自To Kill a Mockingbird(《杀死一只知更鸟》)。

I wanted you to see what real courage is, instead of getting the idea that courage is a man with a gun in his hand. It’s when you know you’re licked before you begin but you begin anyway and you see it through no matter what. You rarely win, but sometimes you do.

致谢

这一路上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我的主教练熊志松老师,感谢最早在竞赛路上引导我的、我初三的班主任周峻民老师,以及我其他所有的老师、教练。感谢这次南开大学的国家队领队宋峰老师和教练团队。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家人,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同学们。感谢我的母校深圳中学。

愿我的母校和我有幸在这里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有更好的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大附中:虽然丢掉了高考状元,却赢得了全世界
刚被保送北大,又获国际金牌!邯郸帅气学霸的学习秘籍是……
一个竞赛妈妈的9年心酸路:我的儿子,保送北大后落选国家队了…
湖南省初中物理竞赛题一套,学有余力的同学...
高中三年,学习侧重各不同
那些考上重本的同学都是怎么学习的?太有启发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