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是天下之中?东洛阳与西长安
userphoto

2023.05.09 河南

关注

#历史开讲#

题目本来是《天下之中与东洛阳、西长安》,可看到上篇文章《洛阳不是十三朝古都?那谁又有资格呢?》的评论还是觉得谨慎点好,先打个问号。介于篇幅原因,把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下篇为谁是天下之中?京师是哪个

先看上篇。

梳理天下之中这个概念是为解决两都制或多(复)都制的争议问题,从思想文化意识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特别是唐以前这两千年中国实行的两都制或复都制,很有必要。也会在这篇文里答复上篇文章的其他争议。

大家好!三代居河洛,魏晋书文章。汉唐塑鼎盛,文叔说洛阳。

这里是非著名历史爱好者的自留地——文叔说洛阳。

今天就来说说谁是天下之中这个事,先说中国这个概念。

宅兹中国

一、宅兹中国与天下之中:成周洛邑

1.中国、中土、中央

目前关于中国这两个字的最早的出处就是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宅兹中国”,只不过,国字没有周围这一圈,只有“或”。

至少在西周初年已经有了中国这个概念,指的就是成周或洛邑。从概念形成来说肯定是更早就有了这个概念,甲骨文里已经有东西南北方位的概念,也有中字。

何尊铭文“宅兹中国”

我在文章《河图不是龙马负图,洛书不是神龟背书?》里介绍过河图洛书的源头很早,在凌家滩出土的文物玉版上就有洛书的符形,表示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方位的概念早已超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范畴。

由地理方位的“中”引申出土中,也就是中土,与四方相对就是中央,中央之城就是“中国”。中国两字最早指的就是一座居于中央的大城邑,而且是大都无城(或),这个无“城”指的是没有外郭城,

玉版“洛书”

而西周到现在只有三千零几十年。既然中国这个概念没有异议,接下里就证明周武王所说“宅兹中国”指的就是在洛邑。

2.天下之中—成周洛邑

先看历史文献,成周是哪里?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五年“营成周”而《史记·周本纪》说是周公行政七年,《鲁世家》说在成王七年。时间有出入,但说的都是周公营建成周。《尚书》中的《召诰》、《洛诰》两篇就是记述的关于营建洛邑的事。

尚书

《尚书·洛诰》“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王国维《周开国年表》认为“惟七年”是用“既克商”纪年,“是岁文王受命之十八祀,武王克商之后七年,成王嗣位,于兹五岁”。意思就是这年是周公摄政五年,也就是成王五年,从“既克商”起算是七年。

《召诰》记载,这年成王从镐京到丰,派遣召公先于周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召公先是占卜,得到吉兆便开始营建,“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意思就是使用殷贵族在洛水入黄河处营建地基。洛汭在什么地方,应该没有争议吧。《召诰》就是太保召公以监护者的身份,对未成年的成王的教导。从这篇来看,成王来到新都城,登王位开始处理政务。

3.何尊定论

而何尊铭文“惟王五祀”给这个争议画上了实证句号。周公营建洛邑的时间是成王五年,也是周公摄政五年。太史公认为是成王七年是误读,就是对《洛诰》“惟七年”的误解。

国宝何尊的出现不单是西周建都成周(洛邑)的新证据,而是终结历史文献争议关键实物证据。之前有这么多的文献都说周公营建洛邑,把国都建在这里。因为文献之间有争议,就造成了悬而未决,把确定的镐京作为西周唯一的都城,是很保守的作法。

国宝何尊

而何尊铭文的出土,使得文献与文物互证,既证明了周公确实营建了洛邑,也解决了文献关于这一事实的解读争议。也证明了在西周时期天下之中指的是成周洛邑所在的河洛地区,此时的天下之中更多指的是地理概念的天下之中。

太史公的一些解读是需要纠正的。比如司马迁说周成王复都丰镐,不再以洛邑为都属于过度解读。从何尊铭文来说,成周作为国都是完全没问题的。有些学者解读为迁都成周,从此以洛邑为都不再回宗周又太激进了,目前来看证据不足,有待新的考古证据。

严谨的说,西周都城有两个:宗周和成周。周天子在两都来回巡游,在成周以处理政务为主,在宗周居住为主。东都成周有周公及继任者留守主持政务。

其中一个证据就是周公、召公分陕(今三门峡陕州)而治,也就是最早的“关东、关西划分”。

二、中央王畿与西宗周、东成周

1.中央王畿

从周取代殷商就建立了统治四方的中央政权,特别是周公营建东都成周,使宗周和成周的王畿连城一片,东西长而南北短,相覆为千里(《汉书·地理志》)。西周时期周天子之所以能够主宰天下、生杀予夺与他可以直接控制辽阔的中央王畿有很大关系。

宗周成周

特别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比如宗周和成周都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卿事寮召公主管宗周卿事寮,周公主管成周卿事寮。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分陕而治。周公召公都是周王室族人作为周成王的长辈既有长老辅政的历史传统,也有作为臣子分担政务的职能所在,也就是卿士的身份。

合理推测后世的象棋,士的源头就是周公、召公为初代卿士的制度,而不是简单的谋士、侍卫的意思。郑桓公作为周幽王的司徒也是卿士制度的一种。

如果把这个中央王畿看成一个椭圆形,而宗周和成周就是它的两个焦点。

先来看宗周:丰、镐。

2.宗周丰镐

其实周人的都城不只宗周和成周,在其兴起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曾多次迁徙、迁都,比如公刘迁豳、公亶父迁周(岐阳周原)、文王迁都丰、武王迁都镐。

以看出周人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在调整自己的国都,武王克商后拥有天下建立新的国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只不过武王自己早逝,是由其弟周公旦完成的。既然是新建国都,就不可能是把镐京再建一遍,也就推翻了把丰当作宗周、镐京当作成周的看法。镐京和丰邑离得很近,不到二十五里。

周都

或者可以这样说,周人的传统就是在新都建立后把旧都称为”宗周”。武王时新建镐京,那丰相对镐京被当作宗周。到了成王时,东都洛邑建城后,丰镐所在相对就成了旧都,称宗周。新都洛邑称成周。

从公亶父迁到周原,到文王时期,周原一直是周人的都邑,这也是宝鸡周原博物馆打出“赫赫宗周,万邦之方”的原因吧。

不过,从周原最新的考古发现来看,之前的结论还不能盖棺定论,先存疑。

再说成周。

3.洛师、洛邑、成周

周朝时期的洛邑也经历了一个由周武王时期军事重镇洛师到周公营建洛邑,再到周成王时成为成周的过程。成周称号的确立是洛邑成为西周国都的正式开始。

《逸周书·度邑解》记载了周武王要计划兴建洛邑 ,被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引用。而何尊铭文证实了《度邑解》记载的真实性。营造成周洛邑的事又被《尚书·洛诰》比较完整的记录下来

逸周书

关于成周的规模,《逸周书·度邑解》的记载: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不延,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甸方六百里,因而土方千里。

整个成周大邑,有大小二城,小城为王城“方九里”,是周天子王宫所在;大城叫郛,就是郭“方七十里”是居民会集和军队留守之处。

西周王城的位置与东周王城及汉河南县城多有重叠,目前考古发掘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与春秋时代的王城遗址,西周王城遗址尚未找到。

洛阳地形图,来源于网络

成周位置在今天的瀍河两侧,汉代郑玄解释《洛诰》认为瀍水以西是王城,瀍水以东是成周城,即今天的汉魏洛阳城遗址,成为后世的主流看法,是为错误看法。通过考古发掘已经确定白马寺以东的汉魏洛阳城遗址主要是汉代以后修建的洛阳城,其中先秦遗址为东周时期修建而不是西周时期。

1963年在洛阳瀍河西岸,发现了西周贵族的集中墓地,有四百多座墓葬。大墓出土有王室贵族的铜器,按照西周墓葬制度,贵族墓一般在城郭内。

根据周武王规划、周公的实施,西周初期营建东都成周有重大的政治目的,对于创建统一的周王朝,发展全国的经济文化,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一,建设成周是一方面为了容纳大量周朝贵族,另一面把殷商贵族迁移到成周东郊,便于加强监督、管理和利用;

第二,成周建城以后,东西两都并立,中央王畿得以连城一片,成为统治天下的政治中心,此时成周与宗周作为天下之中更多是政治意义上的天下之中;

第二,成周成为征收四方贡赋的中心,钱粮中心,西周的经济中心

第三,成周是举行四方诸侯及贵族“殷礼”的地点,“殷礼”是集合内外群臣会见和对上帝、祖先大献祭的礼仪。

东周王城天子驾六

总的来说我认同成周作为都城的政治重要性超过了宗周。

西周初年建立的各种制影响定了以后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么全面继承,要么批判革新。

总之西周创建的制度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中华根”。当然也包括两都制。

三、两汉帝都:西长安与东洛阳

1.成周与宗周后续的分裂与对抗

由于周朝的分封制的存在,周天子的中央王畿作为国中之国不断被分给亲族与功臣,周王的势力不断衰微也就不可避免。

特别是宗周所在紧邻西戎,西周中后期以后,周王室明显受到了夷族的压力。周天子有意把势力东迁,周平王的东迁只不过是最后一步。东周的王室只能依靠“霸主”维持一个表面的和平。不是平王东迁导致周朝衰微,而是周朝衰微,周王室不得不东迁寻找庇护所。这种衰微是根植在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里的,虽然不能一直强盛,但足够长命,后世王朝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分封制

秦人作为周天子都城宗周势力范围的替代者再次以西向东统一了天下。秦朝以西周宗周旧都为新都,是为咸阳。秦始皇还没来得及考虑咸阳作为天下的都城是否太偏西了这个问题,就崩于东巡的路上。当然,很大的可能是作为千古一帝,他不在乎。

项羽和刘邦这两个楚人作为东方六国的代表从东挺进关西的咸阳,向秦朝复仇,秦朝亡。刘邦击败项羽后定都洛阳宫。张良提醒他,天下初定王朝不稳,咸阳作为秦朝古都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是国都之选。况且以当时天下形势,东(六国)西(秦)势力对峙,东方的代表是洛阳,西方的代表是咸阳(长安)。刘邦作为楚人必须以皇帝之尊压制西边势力(包括北边的匈奴),以达到天下东西势力均衡

以函谷关或潼关为界的关东、关西

西汉初年,中央政府被来自东方六国的勋贵及后代把持,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到了孙子辈,也就是汉景帝时东西势力又发生了失衡,也就是“吴楚七国之乱”。

此时的洛阳属于河南郡,除了是国家的武库和粮库在政治上没有特殊地位。西汉中央王朝能在七国之乱中取胜的关键是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的梁国牵制了吴楚联军的主力,使叛军不能西进。吴楚打不下梁国,更不要说洛阳于长安,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梁王刘武的作用显然是被低估了。刘武身死,梁国被一分为五,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在东方的势力控制范围。

2.东西对峙格局一统于中央

汉武帝时,在继续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同时再度加强中央的实力。汉武帝刘彻依据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的作法,把天下分为十三州与司隶校尉部,共十四个监察吏治的州部。

其中司隶校尉部下设七个郡:京兆、冯翊、扶风、河东、河内、河南、弘农。西汉都城长安所在便是京兆,长官称尹以示区别。而京兆与左冯翊、右扶风后来又被称为三辅,是都城长安的最小保护圈,更大的圈便是司隶校尉部本部,相当于西周的中央王畿。

司隶校尉部

这样以来西汉中央政府所直接控制的范围便有千里范围,实力大于任何一个地方政权或诸侯国,单独的地方不再有实力与中央抗衡。

直到王莽代汉,引起刘汉宗室的反击。王莽的失败除了他的各种复古运动搞得经济政治动荡,人心思汉,又主动出兵在关东甚至在中原与刘秀大战而不是以关中为屏障失去了地形优势。不能像董卓那样退守关中做个“守成之君”。

东汉建立以后,刘秀以洛阳为都,长安为西京。司隶校尉部同样下设七郡,与西汉相同。不同的是,洛阳所在河南郡称河南尹,西京长安所在仍称京兆尹。东汉实行两京制或两都制,皇帝居东京以洛阳为为重。

之后的曹魏、西晋、北魏都以控制洛阳长安作为正统依据,认为比南方政权更有法统继承。北魏(鲜卑人)分裂的西魏、东魏的后继者北周、北齐因此也有了正统性,直到隋唐再次一统天下,把南北对峙政权都视为正统,也就是南北朝。

河洛

此时的天下之中逐渐有了文化正统的内涵,特别是在晋朝衣冠南渡以后,洛阳作为晋朝的都城,在东晋以及宋齐梁陈南朝政权看来有了纯粹的文化正统中心的象征性,历次北伐都以收复洛阳为目标。未完)

请看下篇《谁是天下之中?京师是哪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邑(雒邑)
周朝八百年都城迁徙路线图探讨
杂谈一:周公所建“成周”不在洛阳
说人话 讲二十四史【西周篇】155、周公摄政(2):东都营建计划
洛阳人文历史
西周时期为何把象征着王权的九鼎置于洛阳,而不是镐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