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宴:后世灭国的范本——文明灭国,优雅受降

文/刘路

自从宋军大举入侵后,江南国的败报如雪片般飞入澄心堂。陈乔、张洎愁眉苦脸,不知所措。眼瞅着宋军就要破城而入了,这仗还怎么打!最后,枢机重臣决定,将败报暂时压下,将守卫金陵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身上。

皇甫继勋是皇甫晖的儿子,年纪不大,却被委任掌兵。当时江南宿将皆死,国人将对皇甫晖的敬仰之情转移到皇甫继勋身上。但皇甫继勋从小娇贵,不会打仗,甚至连死战的意图都没有,整日想着怎么向大宋投诚。听说江南兵败,他不愁反喜;其子巡检使皇甫绍杰则受乃父之命去劝说李煜投降,然而李煜就是不肯。

更糟糕的是,有裨将招募死士去偷袭宋营,皇甫继勋知道后居然用鞭子把这些裨将乱抽一顿,然后关押起来,搞得众情愤怒。

大概害怕李煜问起军中的情况,皇甫继勋索性以军务繁忙为由,几乎从不入朝;即便李煜召见,他也推脱不去。就是这样,李煜对他的心思居然丝毫没有察觉,仍然将金陵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

李煜以为,有陈乔、张洎和皇甫继勋,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关注军务没几天,李煜又撒手不管了。他的注意力,仍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宝八年(975年)二月,宋军包围下的金陵城仍然开科取士,录取进士三十八人。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焘在自注中这样嘲笑李煜:“王师已至城下,而贡举犹不废,李煜诚不知务者,故特书之。”

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纵然多有“不知务”之举,但就坚持贡举这件事来说,恰恰反映出李煜对人才的重视。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江南是在中原之外,唯一常年坚持贡举考试的国家。虽然李煜与其父李景一样,有用人不明的问题,但他主观上还是重视人才的。举行贡举就是选拔人才,李煜还是希望通过贡举制度,为江南选拔出一批称职的官员来。

南唐的盖世文华

问题在于,李煜视为人才的,多是文学之士。

就在李煜开科取士的同时,赵匡胤也点了新科状元。

同样是在这年二月,大宋的贡举考试也刚刚结束。赵匡胤御讲武殿,亲自对合格的举人进行复试。两年前,由于负责主持考试的李昉徇私舞弊,数名考生集体敲登闻鼓申冤。从那时起,赵匡胤在贡举后都会亲自复试合格考生,亲自在讲武殿批阅考卷,钦点进士。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殿试”。

殿试虽始创于武则天,但其后没有形成制度。赵匡胤重建殿试,并使之固定下来,成为贡举考试最后一道程序;皇帝本人,则成为维护贡举公平的最后一道关卡。

开宝八年这次殿试,赵匡胤依照传统,仍以诗赋为考题,最后亲自录取了三十名进士,其他科目录取三十四人。进士科的状元名叫王嗣宗,文章深得天子器重。但仅擅诗词歌赋的文学之士,是难以被赵匡胤认可的。

据说王嗣宗曾与赵昌言在殿前争状元,赵匡胤的解决办法是:让俩人打架,谁打赢了谁当状元。结果王嗣宗一拳打掉了赵昌言的幞头,凭武力拿到了文人看来尊贵无比的状元称号,赵昌言则只好屈居榜眼。

在看似无厘头的背后,赵匡胤有自己的逻辑。他需要文治,但需要的不是文弱书生;他需要制武,但需要的不是废止武功。看看江南李氏三代的一边倒政策,导致文治畸重而武功畸轻,结果连文治也难以搞好,最后只好国将不国。

赵匡胤曾让时任宰相的赵普推荐“儒臣有武干者”,正在西蜀平定叛党、做善后重建工作的右补阙、权知彭州辛仲甫受到推荐后,立刻得到重用。

文武双全,这才是赵匡胤心目中的人才。

后来王嗣宗官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辛仲甫更成为参知政事,他们都没有辜负赵匡胤的一片苦心。

以文武双全战扬文废武,大宋平定江南指日可待。

金陵,曹彬兵临城下,六军不发。小长老蛊惑李煜修建的寺庙,今日全部成为宋军的遮风避雨之所。曹彬深刻领悟了赵匡胤的精神,为使战争造成的伤亡和破坏降至最低,他对金陵围而不攻。

而江南其他地区,江南军队的败报仍然持续不断。这年五月,李煜突然亲自巡城,一见之下,旌旗蔽野,终于知道自己危在旦夕。惊惧的李煜立刻杀掉了皇甫继勋父子,江南军士抢着分割其肉,瞬间就把两具尸体切成了骨架。

李煜被迫打起精神,再度亲自指挥防守。他一面急召屯驻湖口的神卫军都虞候朱令赟率十余万大军入援,一面继续拒绝赵匡胤的招降,一面又派人去找赵匡胤评理。

这是李煜的天真处,也是李煜的可爱处。但李煜也并非孤家寡人,江南败兵连连,却始终保持抵抗势头;朱令赟的生力军也严重分散了宋军的攻势;更重要的是,赵匡胤要打一场少死人的战争,不肯再像攻打太原一样不顾死活地打金陵。

于是,赵匡胤被倔强的李煜搞烦了,恰值八月暑热,南方潮湿,军中开始流行疫病,他甚至一度做出撤军的决策。天子眼前的第一红人卢多逊磨破嘴皮子,也没有让赵匡胤回心转意。

恰巧,左司员外郎、权知扬州侯陟因为出了经济问题,被征召回京。侯陟跟卢多逊关系不错,派人哀求卢多逊救命。鬼机灵的卢多逊再度展现了无人能及的急智,他抓住时机,让侯陟极言金陵危在旦夕,不可仓促撤兵,并做出“臣若误陛下,请夷三族”的保证。

赵匡胤得知前线情况,又来了精神,遂停止撤军之议。侯陟不但没有因受贿罪被惩罚,反而被戳升为判吏部流内铨。

赵匡胤的刀枪剑戟略有小怯,李煜趁机发出了针尖麦芒。十月初一,江南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与给事中、道士周惟简北上中原,欲凭三寸不烂之舌拦住赵匡胤的宝剑。

徐铉已经破釜沉舟。在徐铉入朝前,李煜本来打算让朱令赟停止入援,以防止赵匡胤因此事难为徐铉。然而徐铉却极力反对,他对李煜说:“臣此行,未必能排难解纷,金陵所能依靠的只有朱令赟的援兵,怎么能阻止他入援!要以社稷为计,置臣度外耳!”

李煜听了徐铉之言,泪如泉涌。

徐铉是江南名流,听说他来了,大宋的文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劝赵匡胤要有所准备。赵匡胤却笑道:“都下去吧,如何对付徐铉,可不是你们能想出来的。”

不几日,徐铉到了东京,直入大殿。那一副大义凛然,根本不像是乞求议和,倒像是来兴师问罪。

“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徐铉单刀直入,舌锋直逼高高在上的赵匡胤。

赵匡胤并不着急,这种气势,他早在冯延鲁那里见识过了。何况给李煜强加一个“倔不入朝”的罪名,确实难以服人。他让徐铉上殿,具体讲讲道理;同时,寻找机会,把讨伐李煜的合理性坐实。

徐铉继续义正词严地说:“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没有过失,为什么要遭到讨伐!”随后,徐铉逐条逐项论证李煜无罪,你大宋发兵无理。

赵匡胤耐着性子听徐铉讲道理,不禁暗笑:徐铉,你从一开始立论就错了。于是回应道:“你说说看,父子有能分为两家的吗?”

徐铉被噎得不说话了,确实,真要是分家了,那还是一家吗?天下本就该是一家,李煜的请求,遭到无情拒绝。

但对于李煜,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更坏的消息是,在赵匡胤的亲自授计下,朱令赟入援金陵的大军全军覆没。金陵彻底成为一座孤城。

宋灭南唐之战示意图

十一月,徐铉与周惟简再度来到开封。见到赵匡胤,徐铉仍是老生常谈,说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只是因病不能入朝,并非是抗旨不遵,求大宋留江南一条活路。言辞凄切,几乎就是在跪地乞求,赵匡胤死活不同意缓兵。徐铉恼羞成怒,豁出一条老命,朝着赵匡胤大吼大叫。

如果是在一个月前,背靠着十余万援军,徐铉尚勉强有资格与赵匡胤据理力争;如今李煜手里没兵了,徐铉拿什么来谈条件?弱国无外交啊!

徐铉忘了,赵匡胤是军人出身。赵匡胤火冒三丈,一手按住宝剑,怒气冲冲厉声喝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徐铉被宝剑吓住,他已经知道,自己与江南君臣无可挽回地要做宋臣了。这是天下大势,他以螳臂如何当车?至于那个周惟简,吓得连句正经话都没说,直接乞求赵匡胤饶过自己,然后跑到终南山继续隐居去了。

折戟沉沙,李煜再无更多的武器。

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破,陈乔殉国,张洎、徐铉等随李煜降。大宋再得十九州、三军、一百十一县,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户。

江南,平。

重归一统,北望幽燕

3

曹彬、潘美曾因久围金陵无功,动过杀念,向赵匡胤奏道:“兵久无功,不杀,无以立威!”

赵匡胤的批复是:“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也!”更特别嘱咐,“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曹彬也在下达总攻令前发誓:“破城日,不妄杀一人!”金陵城民躲过一场浩劫。

当平定江南的捷报传入宋廷时,百官弹冠相庆,纷纷上表祝贺。江南灭亡,统一南方的军事战略就基本完成了。

曹彬平江南

成了后世的佳话

如今南方所余,不过江浙的吴越、闽南的平海、云贵的大理、交趾的静海。大理、静海地处边陲,属于不发达地区,暂时不在统一目标之内;吴越、平海则早就称臣纳贡,实则已在大宋掌握之中。李煜降服,秦淮之南无大战矣。

在一片道贺声中,赵匡胤脸上竟无喜色,他反而满面凄色。

百官们一时慌了,天下即将一统,赵官家这是怎么了?难道是过于激动吗?

赵匡胤确实激动,自建隆四年发兵荆湖,至今已有十一二年,平定天下的夙愿,终于就要实现,他怎能不激动?可是,在他的脸上,写着的分明不是胜利者的喜悦,反而是无限的惆怅与戚容。

赵匡胤用手擦了擦眼泪,颤动着嘴唇,沉声说道:“寰宇之内,州县分割,民众因此而受祸,他们日夜盼望着得到朝廷的声威教化,盼望能够得到朝廷的抚养。可是朝廷用兵攻城之际,肯定有许多人死于屠刀之下,这真是可哀啊……”

赵匡胤哽咽了。他想起北伐太原时夸下海口“誓不杀一人”,结果尸骨如山。这次他终于直面现实,想尽各种办法把杀戮减至最低;可想到还是有不少人死于非命,心中不免难过。好在,天下就快统一了,战争就要结束了。

杀人的五代渐行渐远,不杀人的宋朝方兴未艾。

受困金陵的饥民得到了朝廷发放的十万石大米,他们与江南其他地区的民众一起,开始享受一至两年的免租补偿,以及废除苛捐杂税后的实惠。

李煜则带着江南百官平安入朝。鉴于此前李煜对宋朝一直恭恭敬敬,赵匡胤特意免去极具屈辱性的献俘之礼。李煜赐官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因其文采飞扬被赵匡胤称为“翰林学士”。其子弟、宗属,及江南重臣汤悦、徐游、徐铉、张洎皆成为大宋官员。

操着不同口音、有着不同文化的文臣武将汇聚一堂,南北一家人,终于团聚。

曹彬以功进位枢密使,潘美出任宣徽北院使,二人皆兼领节度使以示尊贵,这是从来没有的惯例。自后周王朴起,这是第一次以统兵的武人执掌枢密院。只是这位武人已经不是昔日的赳赳武夫,他心中有仁,心中有民,与那些知州、知县的文官没什么两样。

这是赵匡胤给天下武人的榜样:只要你们有一颗爱民之心,照样可以出任文人担任的高官。

不过,赵匡胤对曹彬也有所保留。出征前,他曾许诺,若凯旋,当以使相为赏。可是当曹彬还朝后,赵匡胤却说:“如今寰宇之内还有据土割据的势力,你要是当了使相,尊贵至极,还能再奋力率兵征战吗?再等等吧,等为我取了太原,朕一定为你加官使相。”

曹彬心里委屈。这皇上重信义、讲承诺是出了名的,怎么到我这里就出尔反尔了?曹彬正一肚子气无处发泄,可到家一看,满屋子的赏钱。原来赵匡胤怕曹彬难过,又秘密赐给他五十万钱。

曹彬做人向来低调,平定江南如此大功,他还朝时却自称“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说自己不过是奉了皇帝旨意去江南办公事了。因此,见赵匡胤也并未亏待自己,曹彬叹道:“再大的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又何必做使相?”

其实若真封给曹彬使相,曹彬恐怕会愧不敢当。因为他并没有彻底完成赵匡胤的命令——他也有滥杀的案子。

在吴越的东路军攻克润州后,曾将数千江南的降兵送往金陵城下的宋军大营。这些俘虏有好多在路上逃跑,只因曹彬发布檄文招诱,又想到曹彬一向口碑不错,才又重新回到宋营。

然而,这时的曹彬与当年的王全斌一样,面对这么多降卒,生怕他们兵变造反,于是,他选择了与王全斌同样的办法——杀降!事后,他谎称击败润州溃卒数千人,斩首七百级。

曹彬自己尚且如此,他所节制和不归他节制的部队,就更不可能避免滥杀。曹彬帐下的曹翰在攻克江州后残忍屠城,满载金帛而归;东路的吴越军更是在金陵攻克后杀人放火,有许多躲避兵乱的老百姓竟被活活烧死。

然而赵匡胤对此置若罔闻,不闻不问,与他的眼泪形成鲜明对比。也许,北方开战在即,在用人之际,他与当年的郭威一样,在军民之间选择了前者。

就在赵匡胤用兵江南之时,垂死挣扎的北汉没有放过最后的希望,屡次兴兵南下,次次大败而归。北汉皇帝刘继元甚至收到干爹耶律贤的警告:“强弱势异,无妄侵伐!”刘继元闻命,大哭。

辽国不再与大宋作对,北汉被彻底抛弃了。自从宋辽两国议和建交,双方的外交活动便接连不断,互相庆贺新年佳节,祝福彼此皇帝生日。赵匡胤甚至带辽国使臣检阅大宋部队,组织辽国卫士与大宋将士比试骑射。一次,赵匡胤带着大辽使者到郊外打猎,他亲射走兽,箭无虚发,弓弦响处,一箭致命。向来崇尚武功的辽使不由得叹服,高呼万岁!他们私下里还对宋朝的翻译说:“皇帝神武无敌,射必命中,我们从没见过这样的神射手!”

自五代以来,契丹强凌中原,是因为中原分崩离析,衰落不堪。如今天下大势,尽在大宋,辽人无能为矣!

赵匡胤不死,燕云或可复

开宝九年(976年)二月初二,赵匡胤拒绝了群臣为他所拟的尊号“应天广运一统太平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皇帝以决绝的口气告诫天下臣民:“幽燕未定,何谓一统!”

天下这盘大棋,就要收官了。

只是,赵匡胤在外如日中天,对内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赵普走后,大宋已经无人能阻止晋王的崛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讲武德赵匡胤,是怎么放倒李煜的?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二十九)六路并进
北宋史上规模最大水战,堪比赤壁之战!赵匡胤:我就要以多欺少
赵光义强幸小周后,李煜的下半生痛苦不堪,真相或许是另一番光景
北宋灭南唐(5)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连载215--216) | 高天流云A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