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看北魏帝国的灭亡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它始建于公元386年,到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在这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无疑是北魏帝国最轰轰烈烈的一件事情,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情。

据史书上记载,公元490年,随着冯太后的去世,23岁的孝文帝开始亲政,而他在亲政后的第四年,就以“南伐”为名,把北魏帝国的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对于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件事,史书上一直都是给予高度评价。

一方面,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全面汉化的最重要措施,它使得胡汉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有力缓解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让北魏帝国得以实现中兴,史称“孝文帝中兴”。

另一方面,这次迁都让北魏帝国得以强有力的控制中原地区,并且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的军事、政治重心大举南移,这也就意味着,在后来的南北战争中,北魏会对南朝拥有更大的军事优势。

也正因为此,从孝文帝开始,北魏先后对南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相继占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的许多地区,其领土疆域大大向南拓展,国势一度达到巅峰,后来孝文帝的儿子元恪的宣武帝之名,正是源于这份开疆拓土之功。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日中天的北魏帝国,却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面对这样的突然灭亡,后世学者自然免不了对其灭亡原因进行分析。不过却很少有学者把北魏灭亡的原因与迁都洛阳联系在一起,但在我看来,北魏灭亡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源于孝文帝跋宏迁都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的背景分析:

北魏最初的都城在平城,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这里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

在平城的北面,是游牧民族居住的漠南地区,这里是北魏崛起的地方;在平城的南面,是后燕帝国的河北地区,它是在北魏定都平城的前一年才被北魏征服。在这种背景下,北魏将都城放在平城,就可以有效的兼顾漠南和河北这两个地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魏逐渐实现了整个北方的统一,这个时候它就还需要兼顾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和西北的关中地区,甚至谋取征服江南,所以其军政重心必然要向南转移。与此同时,这个时候北方的柔然恰好走向衰弱,北魏的北部边境开始处在长久的和平之中。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柔然、高车两国不断相互吞并,开始的时候是柔然王被高车国所杀,不久后又是高车王被柔然国抓获......自从柔然、高车两国交战以来,北魏北方边境地区已经几十年没有战争。”

从这层意义上说,北魏能够实现迁都洛阳的背景,一是北魏成功统一了北方,这时候它需要将军政重心南移来加强对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的统治;二是北方的柔然走向衰弱,北魏帝国不用再担心来自北方的外患,可以专心经营长城以南的地区。如果没有这两个现实背景,迁都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分析:

孝文帝想要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鲜卑汉化,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皇权。

因为,平城是鲜卑贵族聚集的地方,其皇权自然会受到各大鲜卑贵族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孝文帝想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这些贵族的眼色和利益,而类似的行为直接导致北魏的皇权非常衰弱。最简单而言,北魏在迁都之前,帝国的领衔主角,几乎就没有皇族成员。

所以,为了削弱鲜卑贵族的势力,北魏历代统治者开始有意重用汉族人士,并不断推动鲜卑汉化,其目的就是通过提高汉民族的力量,来压制和削弱这些鲜卑贵族的势力。在这种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民族在北魏帝国的影响力,自然是越来越大。

等到孝文帝上台后,在帝国内部全面推行鲜卑汉化改革的时机开始趋于成熟。只不过,毕竟平城是鲜卑贵族聚集的地方,在这里全面推行鲜卑汉化改革,其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所以孝文帝便想到迁都洛阳,以此来摆脱鲜卑贵族的影响。

并且,当迁都到洛阳后,这些聚集在平城的鲜卑贵族,便由此远离了帝国的军政中心,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整体下降,这样他们对帝国中央政府的影响力自然会在无形中被削弱,北魏的皇权就能趁势得到强化。

举个简单例子,孝文帝在迁都洛阳的过程中,曾下令让汉民族四大家族(崔、卢、郑、王)与鲜卑八大家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拥有一样的地位。换而言之,他们都第一等的贵族。

表明上看,这是孝文帝非常优待鲜卑贵族的表现,但其实呢,这是孝文帝有意在削弱鲜卑贵族的势力。

因为,鲜卑八大姓的家族成员,被封王、封公的人都多得是,甚至而言,整个北魏帝国就是以他们为中心创建起来的,至于卢、崔、郑、王四姓,他们属于是被征服的对象,又哪有资格与鲜卑八大姓相提并论呢?

可结果呢,孝文帝却让他们都平起平坐,这叫什么事?所以,只要我们理解这一点,就应该能明白,北魏迁都的过程,其实就是北魏皇帝(包括皇族)借助日益崛起的汉民族力量,压制鲜卑豪门贵族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

迁都洛阳对北魏帝国的影响分析:

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北魏的皇权和皇族势力都趁机得到了强有力的扩张,以至于当时北魏帝国的领衔主角,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皇族成员。并且,在迁都成功之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变得非常稳固,在此基础上,北魏在与南朝的战争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国力一度达到鼎盛。

但是,迁都洛阳,却也给北魏帝国留下了三个非常大的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北魏帝国后来走向分裂和灭亡的重要原因。

1.孝文帝迁都洛阳,让北魏帝国从此陷入与南朝的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

在北魏帝国迁都前,因为北魏的都城远在黄河以北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所以它们向南方扩张时,通常不会轻易越过淮河一线。因为,一旦越过淮河一线,就意味着北魏的军事主力太过远离它的军政中心,这就导致北魏在后勤补给和增援方面,都会面临太大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北魏帝国对控制淮河一线的领土,实际上有些鞭长莫及。所以,孝文帝之前的北魏皇帝们,他们在制订南伐目标时,通常不会制订的太远、太大,因为制订的太远、太大,就是能夺取,也无法有效巩固这片地区。

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淮河一线的地区,通常都是被南朝占据着。当然,也正因为南朝可以轻易保住淮河一线,接下来它们只要再向北稍开拓一点缓冲区,就能够在北部边防上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南朝的绝大多数统治者们,也缺乏大举北伐的动机,至少他们北伐的野心不会难以遏制。

在这种背景下,北朝与南朝之间相对容易保持和平。问题是,北魏将都城迁到洛阳后,情况就变得不再一样。

一方面,因为洛阳距离南朝较近,北魏为保障都城南部的边防安全,自然需要不断向南扩张领土;

另一方面,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的军事、政治重心大举南移到中原地区,这也就意味着北魏再与南朝争夺淮河一线、甚至长江一线的地区时,它在后勤补给和增援方面,都不会再存在太大的压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占据着优势。

因此,北魏在迁都后不久,孝文帝就通过两次大规模的南伐占据了淮河以南的重要城池,接着宣武帝上台后,北魏帝国几乎年年南伐,而且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于是扬州、荆州和益州的许多地区,都先后被并入到北魏的版图中,北魏帝国的国力也由此达到巅峰。

从积极方面来说,北魏这种不断取得的军事胜利,自然是幸运的。因为,它让北魏的疆域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如果再乐观估计,北魏按着这个势头继续扩张下去,征服江南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从消极方面来说,北魏这种不断取得的胜利,又是不幸运的。因为,北魏帝国的高层们都沉醉于这种胜利中,所以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不断继续向南开拓疆域。

对于南朝而言,北魏的这种行为显然是无法接受的,甚至而言,让北魏占据淮河一线都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如果坐视这种事实,就会让南朝的北部边防线渐渐退到长江一线。如果真是这样,那南朝与北朝相比,就无法相提并论,南朝也变得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南朝自然会试图收复相关的失地,于是在北魏迁都洛阳后十几年里,南北朝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几乎就没有停歇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拖垮北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大规模的战争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也就意味着帝国的财政开支要不断增大,而想要维持着庞大的财政开支,就只能通过向广大百姓征税,或者削减其他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开支来实现,这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事实上,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宣武帝执政后期,北魏帝国内部的人民起义那是此起彼伏,帝国也在这片内乱中走向衰亡。

2.孝文帝迁都洛阳,让北魏帝国对北部边疆的控制变得鞭长莫及。

孝文帝迁都洛阳,对北魏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让中央政府对北部边疆地区的控制变得鞭长莫及。最后的直接恶果,就是北部边疆地区开始出现无休无止的叛乱,并逐渐脱离北魏帝国的控制。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北魏六镇的叛乱。

最初,在北魏帝国的都城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魏统治者为保卫都城的安危,特意在平城的北部边防地区设下六个军镇。它们自东而西分别是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

因为这六个军镇的作用主要是保卫北魏帝国都城的北部边防安全,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这种背景下,这六个军镇的将领,大都拥有非常高的身份和地位。

不仅如此,这六个军镇的士兵们,他们所拥有的武器装备和福利待遇,也相对来说是最好的,以至于当时北魏士兵都以争当六镇军人为荣。

但是,等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不再作为北魏的国都,六镇也就随之失去了原先存在的价值,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备受帝国统治者重视,这样久而久之,这六个军镇的将领也好,士兵也好,他们的地位和待遇都随之一落千丈,这自然会引起他们内心的不满。

与此同时,由于这六个军镇远在北方,致使镇守这里的鲜卑将领和士兵都少有接触汉文化的可能,这样他们与南迁的鲜卑贵族在文化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他们经济地位上处于劣势,心理上自然会对日渐汉化的北魏中央政府心生排斥。

这个时候,如果北部边防地区再出现大规模的天灾和人祸时,这里居住的百姓也好,士兵也好,他们和中央政府的矛盾,就会愈发难以调和。

因为,如果北魏的都城继续在平城,那当北部边防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天灾、人祸时,北魏中央政府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察觉,并进行有效的善后和安抚。因为,在帝国都城附近出现这样的问题,中央政府通常都不敢掉以轻心。

但是,当北魏将都城南迁到洛阳后,北部边防地区再出现类似的天灾、人祸时,北魏中央政府通常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察觉,更无法在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善后和安抚。甚至而言,因为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北魏中央政府还可能会报以某种麻痹。最后,当事态越来越恶劣时,局势已经变得难以挽回。

从这层意义上说,北魏六镇的叛乱,虽然是因为众多原因促成的。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显然久是因为北魏帝国的都城迁移到洛阳所导致。

3.孝文帝迁都洛阳,让北魏帝国从此失去了退路。

大家知道,以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一个标准的四战之地。在天下实现统一的时候,坐镇洛阳,通常就是传说中的制衡天下。因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在这里可以迅速染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真正做到指哪打哪。

问题是,当天下陷入混乱后,洛阳就会成为一块鸡肋。因为你可以在这里染指四方,四方的敌人也可以随时进攻你。因此在天下大乱时,就是把洛阳摆在那里,也没有哪个实力派会去真正全力占据它。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后崛起的北方霸主,比如刘聪、刘曜、石勒、苻健,还要后来的尔朱荣、高欢、宇文泰,都不曾亲自坐镇洛阳可以看出来;甚至后来北伐的桓温、刘裕,都也不亲自坐镇洛阳可以看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说,如果北魏帝国的都城依然在平城,那当它的南部边防线出现问题时,最差的结果,无非是中原地区被南朝接管,北魏被迫退回黄河以北发展。至于说南方军队进入黄河以北的地区,在朱元璋之前,这种事情就没有发生过。

更重要的是,就算北魏退回黄河以北,也不意味着南朝可以全面接管中原地区。因为,失去中原地区的北魏,依然还是一个与南朝对等的帝国。在这种背景下,中原就会成为南北对峙的一块巨大的缓冲区。

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下刘裕的两次北伐,虽然他灭掉南燕、后秦等国,收复黄河以南的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甚至还大败黄河以北的北魏帝国,但北魏帝国还是北魏帝国,并且在不久之后,刘裕北伐所取的这些成果,统统都被北魏给摘走。

但是,等到北魏迁都洛阳后,这种情况就变成另外的模样。因为,迁都之后的北魏帝国,其军政重心都迁移到黄河以南,这个时候如果黄河以北的地区一旦出现大乱,那北魏随时可能土崩瓦解。

因为,北魏的都城设在洛阳,那不论北方局势有多么糟糕,它也不能退回到黄河以北发展;相反,它还必须死守着黄河以南的地区,因为北魏的都城就在黄河以南。这样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黄河以北的地区随时可能脱离北魏的控制。

退一万步说,就算北魏高层愿意退回黄河以北发展,但因为涉及到都城的搬迁,还有帝国军政重心的大转移,不要说面临的阻力,就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到时即便成功迁回黄河以北,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在这种背景下,一旦黄河以北的地区脱离北魏的控制,北魏帝国凭借中原这种四战之地,想控制整个北方就难之又难。

因为,它的北部会遭遇黄河以北叛乱势力的不断渗透和蚕食,它的南部会遭遇南朝的不断渗透和蚕食,其西部又会面临来自关中地区的不断渗透和蚕食,当这一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北魏帝国就不再是北魏帝国,而是一个在夹缝中垂死挣扎的空壳子。

事实上,后来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整个北魏帝国竟然连一点反对的声音都没有,就是因为整个北魏帝国,早已经在南北双方的消耗之下名存实亡。否则,尔朱荣敢这样做,各地实力派肯定都会高举保卫皇权的旗号赶往洛阳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孝文帝迁都洛阳,让北魏帝国从此失去了退路,最后只能被动的陷入进退失据的局面中,然后在河北、关中和江南三方的不断蚕食下走向分裂和灭亡。

总结

孝文帝迁都洛阳,对于北魏帝国来说,是一把标准的双刃剑。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让北魏帝国变得空前强大,但最终却因此遭到反噬。当然,对于当时的北魏统治者来说,在不知道后来的结果之前,我们很难说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因为,一个已经实现北方统一的强大帝国,如果不想着趁势向南发展以统一天下,反而一直缩在黄河以北偏安一隅,甚至坐视广阔的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变成南北双方的缓冲地带,面对这样的帝国和统治者,后世人恐怕又要说他们目光短浅,是扶不起的阿斗了!所以只能说,北魏低估了征服南朝的难度,也高估了它对北部边疆地区的控制。

最后,孝文帝迁都洛阳,对于北魏帝国本身来说,虽然存在着众多弊端。但迁都洛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显然是积极的。因为,它推动了南北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中国历史疆域的统一,也为后来隋朝再次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魏书》、《北魏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人传-北魏孝文帝
鲜卑帝王的“中国”梦
河阴之变:南北朝时代的中场休息与重新洗牌
《中国书法史》:北魏的“汉化”与文字及书法
第十九课 正式课件
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