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山牛郎织女雕塑引争议 方知“牛郎织女”起源多地争

推荐阅读

课程素材丨传统文化之七夕


鲁山县700多万元建牛郎织女地标雕塑,网友质疑声鹊起,引发网络热议;媒体记者对“天价雕塑”寻根究底、穷追不舍,让鲁山深陷舆论漩涡。

且不说造价不菲的牛郎织女雕塑,单说8月22日七夕节当天揭幕的牛郎织女雕塑,让我才知鲁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对此甚是诧异,网上搜“牛郎织女起源”,全国竟有多地争其发源地。中国民协命名的“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就有两地:河南省鲁山县、山西省和顺县。

河南鲁山县传说  在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露峰山西南有个孙义村,该村千余名孙姓村民一直以来把牛郎孙守义作为自己的祖先敬奉,村里多年来流传不演《天河记》(关于牛郎牛郎织女的戏)的习俗。牛郎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后经老牛指点,放牛郎巧盗下凡到莲花潭洗澡的仙女的红衣,两人得以成亲,生育一双儿女。后人们将孙守义住的这个村叫孙义村。鲁山县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鲁山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有40余处带“牛”字的地名。鲁山至今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把牛看成家庭一员。一年一度的七夕庙会,会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孙义村(现移至乡政府所在地辛集街),这既是鲁山夏季最热闹的一次大会,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鲁山的最好佐证。

山西和顺县传说  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和顺县的南天池与牛郎峪近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着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20处之多,从地名来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民间,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还有如今已毁圮无踪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磨簪石等。村民世代传承生动鲜活的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风俗活动,其整体环境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十分融洽和谐。经有关专家多次实地考察,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将和顺县“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看看其他地方牛郎织女的传说——

河南南阳传说  南阳宝天曼伏牛山区有个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相传牛郎由于得到千年古牛的指点,与织女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从此过着和谐甜美的生活。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后,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凡后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织女,牛郎大哭。老牛却让牛郎披上自己的通灵牛皮追赶,牛郎忍痛照做,后登天去寻织女,为了纪念这个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经住过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南阳城南20里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个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该村人说,传说中的牛郎就是他们村的人,是一个叫孙如意的年轻人。在牛郎庄发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随后村中修建了牛郎织女像,一到七月初七这里就香火旺盛。牛郎庄中祖辈流传下来的牛家宅,据说是牛郎曾经的居住地。牛郎庄祖辈流传下来的饮牛坑,据说是牛郎当年放牛饮水的地方。这里无论是旱涝年份,该坑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并且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还要把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烧香祭祀、祈福求子。

南阳“牛郎织女传说”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0月,南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最终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认定了"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南阳"的说法。

沂源县燕崖乡传说  燕崖乡拥有与传说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牛郎庙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庄,村里人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大贤山东麓下临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称织女洞,传说是西王母囚禁织女的地方。每年的七月七日,沂源县都会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三天之久的七夕情侣文化节。2013年,沂源县燕崖乡成为国家指定牛郎织女故乡传说遗址之一。

西安市斗门镇传说  斗门镇南沣村有距今已2100多年的两个身材魁梧高大的石刻像,当地人称之为“石婆”和“石爷”,建有石爷庙、石婆庙。当地逐渐形成了每年两次大型活动(正月十六,一说是正月十七的牛女结婚。七月初七相会),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到庙里去的惯例。斗门镇的“牛郎织女传说”,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邢台市传说  邢台市东部的天河山附近很多村庄都以牛郎织女故事命名。一些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天河山生态旅游区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女峰、鹊桥等大量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人文遗迹,极有可能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天河山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

湖北郧西县传说  “郧西”二字意味天上织女星落在郧西,织女与牛郎相亲相爱。郧西境内的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与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省鲁山县、山西省和顺县、河南省南阳市、山东省沂源县、陕西省西安市等地争执不休。这也说明牛郎织女民间爱情故事的魅力,古典中蕴含浪漫,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嘉定牛郎,太仓织女
舞笛 | 伏牛山头望银河 鲁山坡上话七夕
鲁山牛郎织女文化历史渊源及史迹记载
鲁山丝绸
白冬梅丨七夕随想
抢占七夕发源地发展旅游 牛郎是河北人还是山西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