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在旅途】江西:故乡的河口古镇


                                       河口古镇

清明时节雨纷纷,冒着绵绵细雨,我回到两千里外的故乡扫墓去。

十年没有回来,家乡变化不小,房子多了,车子多了,我还发现,爷爷坟前的树也多了。我记得以前扫墓时,只有几小棵树,山岗光秃秃的,而现在,全都湮没在一片树林里,如果不是表妹夫妇带我过来,我不可能找得到。

一边烧着纸钱,一边想起小时候的事来。爷爷常常提到铅山的河口老家,他虽然是个瞎子,但说起河口老镇也是绘声绘色:商号兴隆,繁华热闹,尤其是过年,总有人在家门口舞龙灯,不停地放鞭炮,因为家里给得赏钱多,地上总是厚厚一层鞭炮纸屑。爷爷去世后,父亲告诉我,家族在铅山原来是一个大户,家有良田不止一两千亩,在河口老镇还有一座大宅,但是,解放后田地都被没收了,河口的老宅也被军管占用,后来成了河口镇政府所在地。那个年代,地主出身是抬不起头的,所以,我在填写履历时,总用母亲的贫下中农,但是,籍贯一栏“江西铅山”则始终未变。说来惭愧,我生和长都在弋阳,弋阳无疑是故乡,可铅山也是祖籍故乡呀,虽然无时不刻都在脑子里,但迄今为止才去过铅山县城一次,也没有见过那条老街。近些年来,随着岁数变大,加上长期漂泊在外,开始怀起旧来,这当然也包括爷爷提过的那个河口老镇。

扫完墓,妹夫便开车带我从弋阳来到铅山,河口老镇就在县城的北边。走街串巷,经过一个热闹的街道菜场,我们来到河口古镇,它就在信江河边上,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古迹。应该说,古街保存还相当完好,道路是用长条青、麻石铺砌而成的,布满了车辙,显然是当年独轮车压出的痕迹,可想当年这里商贸活动的繁华热闹。铅山县志云:“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杨,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可见,作为江西四大古镇之一的河口镇,这里当年的盛景还真是不一般啊。


                                       青石板路

但是,我看到的古街已不复当年的繁华,更没有爷爷说的那样热闹,行人寥寥无几,居民少得可怜:孤独老人在自家屋下坐着,几个妇女在门前聊天,两个顽皮的孩童携风筝在街上追逐。还好,冷清的街道上,一家小吃摊上热腾腾的灯盏清明粿和清汤(铅山弋阳一带的薄皮馄钝),让我倍感温馨,这是我小时候熟悉的味道。长长的青石路旁,老邮局、老字号“金利合”、“吉升祥”等老房子还在,但原来的主人已不见踪迹,只看到几把冰冷的门锁,还有那墙上抹不去的石刻记忆,仿佛在诉说着往昔那隆盛的过去。我想,地方政府应该已经注意到这条古街的价值,正在做有序的腾退,假以时日,把河口古镇打造成乌镇或者西塘那样的名镇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挑担老人

                                      老人与孩子

                                     闲坐的妇女

                                      老邮局

                                       老字号

                                       老街

                                       灯盏粿

                               灯盏粿和清明粿小吃店

沿着几里长的古街往西走,在老字号“金利合”店铺的旁边,看到一座亭子,下方有一门洞通往江边,这里有一座浮桥,几十个铁船,上面铺着木板,用铁索连结而成。这座桥,最早为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原来是木船,不知道什么时改成了铁船。桥浮于水、可合可分,横跨信江南北,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金利合店门前

                                        浮桥

                                     铅山女孩

                                      江边门洞

                                       桥面

                                     桥边的九狮山

河口古镇兴起于明朝中叶,鼎盛时期为清朝乾隆年间,到了民国便开始衰败了。什么原因?我想应该是浙赣铁路的兴建,由此水运逐渐被陆路运输取代。解放后,特别是鹰厦铁路的建成,更让河口彻底失去了闽赣门户的优势,古镇从此一蹶不振。

回到老街,沿途打听父亲所说的那个老宅。穿过几个弄堂,沿着一条内城小河,过了几个“小桥流水人家”,很快就找到了老宅,因为问起老河口镇政府,当地居民无人不知。两堵高高的围墙内,没有见到老宅,取而代之的一栋三层大楼,前面停了几部车子。河口镇政府原来在此办公,但现在已经搬走了,这里应该是作为宿舍楼了。我真不敢相信,父亲说的老宅就曾经在这个院内,我努力想象当年大户人家样子,但还是想象不出来,于是向邻居的老伯求证。

“院里原来是不是有个老宅子呀?”我问道。

“是呀,这里面原来是潘家的房子”老伯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当年日本人轰炸的时候,附近的房子炸塌不少,但潘家的房子没有倒,后来河口镇政府入驻,拆掉了老房盖了新楼。”

当我介绍自己是潘家的孙子时,老伯感到非常惊讶,说道:“几十年都没有看到潘家有人来过,怎么,潘家也有后人呀。”我心里咯噔一声,心想潘家虽然破落,现也自食其力,还不至于没有后人吧。老伯似乎也觉得表达有些不妥,连忙堆起笑脸,亲切地唠起了家常,连连说想不到。


                                    弄里的鸡

                                      内城河

                                       小桥流水

                                     河边的老人

                                  老河口镇政府(潘家宅院)

                                      潘家宅墙

                                      门前的狗

记得父亲说过,河口的老宅是我爷爷的爷爷潘彬修建的,他原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还在浙江当过几年知府,后来回乡广置田产,兴建豪宅,过着大户人家无忧无虑的生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我相信父亲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在明清时期,铅山有过“隔河两宰相,一门九进士,百里三状元”的佳话,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潘彬大概算是那个时代铅山人读书做官,做官致富的一个缩影。

我想,这很可能得益于铅山的鹅湖书院,书院式教育对当地文化发展应该影响不小。因此,我们离开河口古镇后,又车行十几公里,来到深藏在一个山坳里的鹅湖书院。南宋时期,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及其友朋弟子,共同在此辩论讲学,这让鹅湖书院成为中国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后来,辛弃疾和陈亮再会鹅湖,再让鹅湖声名大噪。我们来的时候,天下起了瓢盆大雨,看到参观者只有我们一行三人,工作人员即兴当起了导游,讲述鹅湖书院八百余年的兴废历史。朱熹和辛弃疾是中国的文化名人,都和铅山渊源不浅,其中,辛弃疾更是归隐于铅山,写过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由此可见,铅山的文化底蕴还是很深的。


                                      鹅湖书院

                                     斯文宗主牌楼

                                      鹅湖小池

                                     鹅湖辩论画

                                    书院教育

                                    辛弃疾和铅山

这次到老家的河口古镇探寻,我找回了前辈的一些记忆,也算是完成了地下的爷爷和年迈的父亲的一点心愿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摄铅山
江西铅山 养在闺房人未识的千年古镇
江西铅山最美7大古镇古村,信江两岸文化灿烂风光旖旎
又一个免费的古镇,拥有江西第一明清古街
江西上饶,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江西申遗成功,首个双料世界遗产地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