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战国第八雄的记录者——中山三器
userphoto

2024.01.03 福建

关注

       中山国,一个史书上鲜有记载而且都仅是寥寥数语的小国,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一座中字型大墓的发掘,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历史豁然变得极为丰富。出土的三件青铜器共计1101字铭文的记录不仅证实了中山国的强大,也进一步明确了战国时期中山国几代君王的世系,同时也侧面印证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比如燕国的子之之乱。

      中山国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白狄鲜虞部建立的国家,狄,就意味着他们来自于北方,源自于陕西以及山西北部一带,而他们的东迁也要拜春秋时期秦晋两大国所赐,虽有秦晋之好,但正如国家之间永远都只有利益可言,两国的战争也没断过,殽之战大败的秦就去霸西戎,白狄只好打不过就跑啊。


  

    东迁的白狄迅速融入晋国的怀抱,也跟当时晋国的国策有关系,毕竟晋从建国开始就有着“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优良传统。公元前506年,挺进至太行山东侧,鲜虞部落中最为强悍的一支,在“东阳”之地的“中人”,即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一带,建“中山国”。中山之名由此始见于史书。但还是那句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至此身处晋国怀抱之中的白狄部落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和晋以及分了家的三晋纠葛最深。



  

    公元前 490 ~ 489 年中山连遭晋国的重创,后又因参与晋国六卿之间的派系斗争遭到晋国的致命打击。公元前 455 ~ 453 年,晋国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发生内乱,中山国乘机崛起。这一时期文献中并无记载,但从出土的方壶铭文可以看出应该是文公,战国中山国的创立者。


      史书中关于中山国君的记载始于中山武公,《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

      好景不长,中山复国后不久武公就去逝了,继位的桓公年幼,图谋称霸中原的魏文侯派乐羊发动了对中山国的征伐,公元前 406 年中山国成为魏国的附庸。

      公元前 383 ~ 381 年,赵楚和魏卫之间发生战争,赵魏两败俱伤,魏国对中山国的统治削弱,中山桓公趁机于公元前 380 年出山再度复兴了中山国,并在现在的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建立了新的都城——灵寿古城。

      继桓公、成公之后,中山国继位的国君名字叫“厝”(打不出来字),他在位期间,中山国国力达于鼎盛,并在公元前323年与韩、魏、燕、赵国共同称王,史称 “五国相王”,中山三器就是在王厝的墓葬中发掘出土的。

      盛级而衰更古不变的道理,从平山一号墓出土的大量器物可以看出当时的国盛实力但也同时反应出了极尽的奢华,王厝英年早逝,继任者不思进取,享乐成风,内政外交均开始下坡路。而隔壁的赵武灵王此时却开始胡服骑射,从公元前300年开始,赵国出动20万大军,连续进行了五年的战争,到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军终于攻破灵寿,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至此横跨春秋战国存在了400多年的中山国灭亡。





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包括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和中山王圆壶3件重器,分别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铭文,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反映到青铜器物化表现之一就是器物及其纹饰的世俗化、生活化,礼器的功能大大减弱,铭文大幅减少,而中山三器的出土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情形,用大量的铭文记录了中山王世系以及中山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要知道目前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498字。

      燕国的子之之乱,齐国伐燕都是大家熟知的历史,《史记·燕召公世家》、《战国策·燕策》、《孟子》和《竹书纪年》均有记载。中山国参与伐燕,史书中却无记载,但中山三器的大篇铭文详细的记录了参与伐燕的史实,可见伐燕胜利对中山过而言也是件值得铭记的大事,这就是中山三器重要的史学意义所在。

      而且我很喜欢三器的铭文,虽然依旧看不懂,因为我觉得纤长、匀称优美的中山篆真挺有美感啊。



  中山王鼎

  
    鼎通高 51.5 厘米,重 60 公斤,铜身铁足,鼓腹浑圆,稳健敦厚,也是中山王厝墓中出土的九鼎中的首鼎,而墓中的列鼎也反映了中山国这个异族创立的国家对中原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崇尚,在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制度上的学习。不过展厅中已经是复制品了,因为原件铁足已经过于损坏了,因此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原件了。





铁足鼎铭文

铁足鼎铭文拓片


      铭文大意是中山王十四年作鼎,刻铭斥责燕国的国君哙,受其相邦子之的迷惑,把王位让给子之而遭到国破身亡;颂扬相邦司马赒,辅佐少君谦恭忠信,帅师征燕,扩大疆土数百里,占领城池数十座;告诫嗣子记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又覆灭吴国的教训,不要忘记周边的敌国时刻威胁着本国的安全。




中山王方壶

   
   可惜这壶出差了,我没看见,网上盗个图方体。壶通高63 厘米,重28.72公斤,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素面器身上四角有雕龙为装饰。

方壶铭文

      铜方壶铭文记载,此壶系中山伐燕胜利后,王厝命司马相邦“择燕吉金,铸为彝壶”。方壶和铁足鼎的铭文内容大致雷同,都是对伐燕做了大篇幅的记述,宣扬伐燕胜利,同时告诫警示后世。战国时期,正是乱世,在与列强的争衡与斗争中,王厝切身体会到立国的艰难,并在铜鼎铭文中告诫“邻邦难亲,仇人在旁”,此外还在铜鼎和铜方壶铭文中多处对后人进行了谆谆教导,提出了诸多警示,特别强调要吸取燕国“子之之乱”的教训和越国吞吴的教训。

      在铜方壶上,明确刻有“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是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的字样。这也证明文公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初立者,他的时代也是扑朔迷离的鲜虞中山国与战国中山国分野的时代。但是关于文公史书上从无记载,从铜壶铭文上我们才了解到他的存在。    




中山王圆壶

 
     圆壶通高44.9 厘米,重13.65公斤,有盖,盖饰三纽,壶的肩部两侧各有一铺首,腹部有凸弦纹。

圆壶铭文


      圆壶的铭文内容主要是追颂先王中山王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贤明外,还大加赞扬相邦马赒的内外功劳。

       中山三器铭文中均提到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中山国相邦——司马赒。在三器铭文中被反复提及,他辅佐了成公、王厝和最后一代王 三代国君。铭文将其描述为:“敬顺天德,以佐右寡人,使知社稷之任,臣宗之义,夙夜不懈,以善道寡人。”可见司马相邦对年少的国君厝不辞辛苦、尽心竭力地进行教导和辅佐。

       一个由异族创立的国家,在强国环伺的背景下以及生存了400多年,也许正是因为异族的关系,史书中才寥寥数语吧。不过国君却把自己国家曾经的一度强大用我们传统的器以载礼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国灭之后的2300多年以后,告诉我们后人,他们曾经真实强大的存在过。





附  各种足以证明中山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宝贝们

最早的实物酒  出土的时候壶里还装着酒哦



看着很不起眼的铜版兆域图  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建筑规划图,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此图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比国外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



冰山一角的龙形玉佩



狗都有的黄金项圈



金衡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禁止出境文物(一)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之发现中山国
非常考古发现:战国中山王《三器》
中山国!中山篆!
《中山王国铜器铭文》拓片
中山王铁足铜鼎(战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