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元藻《石盎传》:文圃山遇仙记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

会稽名士陶元藻,乾隆年间受聘同安修纂县志。期间,也收集坊间逸闻秘事,《石盎传》便是其中之一。《石盎传》说的是乾隆七年(1742)乡野故事,属于“怪力乱神”一类:

石溪人黄某,17岁,幼时患哑症。一天种地田间,有路人问愿意治疗哑症与否。黄某雀跃随行。两人走村串社,翻涧越岭,茫茫然迷失了方向。走了约十多里,来到一山头上。山上有茅屋数间,黄某进得门来。只见一老翁正襟端坐,须发全白,双眉过肩。黄某暗下吃惊,赶忙屈身下拜。老人说:“日晚,先用饭罢。”一会侍从端上六道稀奇菜肴,没吃过的不认识是什么,吃过的也说不出是什么。饭后,老人取出三片竹叶般东西,丢入茶壶烹煮。一会儿,让黄某服用。喝完,黄某顿时就能张口说话。黄某先问这是何处。回答:“十八面山,又叫文圃山。这山有十八面,就叫成这名字。”黄某又问老人姓甚名谁,老人也做回答。老人告诉黄某,你若想再找我,必须在十日内,迟了就找不到了。黄某跟着带路人旧路返回,这时已是夜深月黑,只觉得两脚疾如风轮转,瞬间就到家门,带路人倏然消失。黄某拍打家门,大喊开门,家人都大惊奇。整整一夜,黄某反复讲说白日的神奇经历。乡亲纷纷告说:“你遇到的是医仙,还不快快去拜谢。”于是,黄某带着一行几十人,捧着酒品香钞,到文圃山间寻找老人,老人早已不知去向了。[1]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

黄某遇仙的文圃山,在今厦门海沧区与漳州龙海市的交界处。同安县志说它“在县西南八十里,滨于海,南界海澄”,海澄县志说它“逾江而北,与同安连界”。[2]

晚唐时青礁人谢翛、谢修兄弟在十八面山山中潜居读书,后来兄弟同登进士第,十八面山也就改名文圃山。此山和谢家兄弟一起日后也成了同安、海澄两县的共享资源。南唐时山中又有乡人洪文用偕其族人洪泽在此隐居。北宋时还有石蕡也在山中结庐。谢、洪、石都是动荡岁月中有气节的人物,南宋时乡人为他们建纪念馆,就叫“三贤堂”。南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当漳州知府,据说也多次到此游历,山间留有疑似朱熹的题刻。更有传说朱熹在山中建有书院。

其实朱熹建书院一事,于史无据。文圃山的“华圃书院”,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乡人黄涛所倡建。因经费不足,黄涛只好向兴泉永道道尹谭尚忠求助。谭道尹豪爽地提取玉屏书院的节余经费,“得金三斤”,四分之三用作学生的膏火费,四分之一用于招募看院人。[3]

乡人见状,也纷纷解囊。捐款人中最有力的,有富甲天下的潘振承。梁恭辰笔记小说《北东园笔录》记录过潘氏的行状:

同安人潘振承,少时丧父,家中贫困,就跟着海轮跑外贸。一次船遇飓风,飘荡不定。潘振承虽已将死生置于度外,但就是想念家中老母,哀号不止。第二天,风向突转,顷刻间就到了番禺。再过一天商船出发,再遇巨风,全船人溺毙。只有潘君因思念老母没有前行,因而免难。他所带的货物正好遇上涨价,获利数倍。人们都说这是因为上天被他的孝心感动。从此,潘振承德资产称雄于岭海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北部)。在广东,他作了很多的慈善。而家乡修华圃书院和紫阳祠,为学员提高用餐费,他也多有义举,被人称赞。[4]

潘振承首批捐给文圃书院的,据《同安县志》记载有“番银一千元”,作为学生的学习补助,以后又为书院捐建亭台楼阁等等,书院因此美轮美奂起来。[5]潘振承是白礁潘厝人。康熙解除海禁后,他是最先下海从事商贸的一批。经过多年的海上煎熬和商场历练,终于成为“世界首富”。乾隆五十八年(1788年),潘振承卒,数年后归葬文圃山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底,工部尚书杜臻用半年时间奉命巡视闽粤,为康熙解除海禁作准备。他在巡视报告中这般介绍文圃山,“土无顽石,木无荆棘。层峦迭嶂之间,松萝幽䆳,翠色如画,深洞长谷,自然天成”。[6]俨然就是一个神仙居所。

文圃山成为神仙居,也不是新鲜事。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就有“在同安县西,上有花圃”之语[7]。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屈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8]的诗句。

宋代的医神吴夲,就择居在文圃山。吴夲生时医德医术双秀,被目为“神医”。死后有灵继续行医不辍,被尊为“医神”。在史家的笔下,吴夲一生充满神奇。17岁时单身被带往昆仑山见西王母,留宿山顶7天,学得救人济世之方和驱魔逐邪之术。得道后,在白礁结茅讲道,从者日众,徒众满门。又在山中炼丹制药,各种沉疴恶疾,无不手到病除。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漳泉大旱,众口嗷嗷,真人竖旗作法,调遣神人驾驶米舟前来赈济,救活众生无数。次年,漳泉地区又遭瘴虐,“蜚尸魔王”领千四名鬼卒行瘟。真人率弟子和神兵驱鬼逐魔,用雷击毙魔王,用咒水救治疫民,又是无数人得益。真人逝去,英魂仍展雄威。如从金人手中解救宋高宗回中原;再如在鄱阳湖水战中,救助明太祖战胜陈有谅。又如悬丝问诊,救治患乳疾的永乐太后。如此神人,怎不得皇家深爱,故诰封“保生大帝”。[9]

青礁龙湫庵

神人谢世,有虚实两种版本。一说宋景佑二年(1035年)真人采药文圃,不慎坠崖而亡;一说宋景祐六年(1039年)五月初二日,真人羽化登仙,他的父母、妹妹、妹夫也同登仙界。那一天,真人“白日升天,鸡犬皆从”,乡民们列香案送行,可以想象当时场面的火爆。就应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语。依照国人思维,得道之人其身边的活物也能得道,就是用过的器物只要是缘分非凡,也极可能升级为精灵。像吴真人留在青礁“龙湫庵”的丹灶、药臼,以及“丹井药泉”等等,不知受过后代多少人的膜拜,成为宝物。“盎”是一种腹大口小的盆器,医家制药少不了使用。就不知陶元藻笔下的“石盎”,是不是真人的器物经修炼幻化成人。不然,为何笔记开篇就说“石盎不知何许人也”。

“丹井药泉”

【附录】

陶元藻《石盎传》

石盎不知何许人也,有仙术。石溪黄某幼病瘖,乾隆二年,年十七,偶锄于田。或过而询之曰:“汝病瘖乎?吾稔一能医者,引汝医。”黄首肯,即辍锄偕之行。初过几村落,后遂越涧度岭,茫然莫辨其所向。约行十里许,至山巅,见茅屋数椽,引者曰:“此医哑先生庐也。”黄入门,见一老叟危坐,须眉俱白,两眉长过项。惊异而拜。叟曰:“尔欲医乎?日晡矣,且饭。”少顷,命侍具六馔,不尝者不识,即尝者亦不识也。饭毕,叟手持药,似竹叶者三,投茶铫中烹之。令饮。饮讫,即能言。黄询曰:“此何地也?”叟曰:“此十八面山也,相传文圃。周环视之,山各有面,面凡十有八。故以十八面山称之。”又询姓及名。叟具告之,且曰:“尔欲酬我,须十日内,迟则无及矣。”引者仍引之归。时夜深月黑,两足如风轮疾卷,顷刻抵家,而引者忽不见。黄抵家门大呼启门,家人惊。固详述其故达旦。乡里皆异之,曰:“此仙者也,当亟访之。”携酒醴香钞,从数十人往文圃觅盎,盎已不知所在。

梁恭辰《潘封翁》

同安潘文岩封翁振承,少孤家贫,附估舶泛海,遇飓风,飘荡不知所之。死生已置于度外,惟念家有老母,日夕哀号而已。越日,风忽转,数刻间遂泊番禺。又越日,前舟再发,复遇风,竟溺,独君以恋母不行获免。所赍货适腾贵,得利数倍,人以为孝思所感,由是以赀雄岭海间。广州饥,捐米万石助赈。会大疫,施棺五十余具。修华圃书院及紫阳祠,增餐钱,供远来学者,他义举多称是。乾隆中,以剿金川助饷,叙军功三品衔。卒年七十有四。嘉庆末,自岭南归葬同安。子七人,皆有位于朝,孙多登科第者。同里陈恭甫编修为之传。

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像


[1]原文见陶元藻《石盎传》,《泊鸥山房集》卷4。

[2]嘉庆《同安县志》卷2 山川;《海澄县志》卷1,舆地。

[3]见谭尚忠《华圃讲堂碑记》,何丙仲编纂:《厦门碑志汇编》,第160页。

[4]原文见梁恭辰《潘封翁》,《北东园笔录初编》卷5。

[5]嘉庆《同安县志》卷6 学校。

[6]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4。

[7]祝穆:《方舆胜览》卷12。

[8]屈原:《九章·涉江》。

[9]吴真人事迹,见民国《同安县志》卷24祠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白露山
道医学堂丨诗词歌赋序跋之曹桥咏潘尊师 、山中咏陶贞白师
戴云山南部杨府真人信仰:风水师的传说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一卷
因当众“爆粗口”人品变差不招粉丝待见的女明星
【同安】清风园与大轮山相映成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