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贵州省不为人知的特殊满族群体——
  •  

摘要 贵州满族是贵州17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原籍多为东三省。清初由于军事原因而两次入黔,战事结束后在黔西北洛安河流域聚族而居。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首次全面梳理了贵州满族的历史源流对文化嬗变的影响,并据各类记载对其已经消失的习俗和文化事项做了追溯,可为贵州民族并存与融合提供见证。
  关键词:贵州 世居满族 历史源流 消失习俗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一满族入居贵州的历史脉络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满族,特指聚居在贵州毕节地区大方、金沙、黔西三县交界处的满族群体,相对于中国满族的发源地和故乡白山黑水,以及人口在10万以上的满族分布地区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贵州世居满族的人口目前只有6000余人,居住地为乌蒙高原深处的山区。多年来,对贵州世居满族的研究和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较为薄弱。 
  1满族入居贵州的历史缘由 
  贵州地处西南,山高水长,民族众多。来自北方的满族成为贵州世居民族中的一员,与清初的两次军事行动相关: 
  (1)满族攻入中原后,明王朝残部和大顺军踞守西南,聚合了反清势力。康熙三年(1644),贵州各地再次起兵反清。四年,清廷令吴三桂率领云南、贵州各镇守兵讨伐水西土司安坤。平定水西后,部分满洲清军留在了今黔西、金沙、大方交界处,聚族而居,垦荒事农。这是进入贵州腹地的第一批满族。 
  (2)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清并公开称帝,战祸遍及西南十数省。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遣绥远将军蔡毓荣总督各路官军平定云贵,以绿营步兵为前锋。“绿营兵”,是清朝常备兵之一,成员满汉混杂。据载,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所派的旗兵、绿营兵多至40万。绿营步兵在贵州境内的平远(织金)击败叛军,收复大定、黔西、毕节等地。因该军平叛有功,清廷给予优抚,又一批满洲官兵及其眷属定居在黔西、大定两县交界处(其时未立金沙县),约有10余姓,居住直径60公里左右。这是进入贵州腹地的第二批满族。 
  经查核,入黔定居的满人祖籍是东三省。大方县沙厂区黄泥乡的满族长者对该乡满族谱系和家史进行了考证与研究,本文例举如下: 
  游氏始祖游保,黑龙江渤利郡人氏。远祖属于黑水黑水。游保领妻大阿命、儿子乃保入关至黔,定居大定府乐贡里黄泥堡。 
  傅氏始祖兆裔·杯助智,辽宁清河堡人氏,清军谏议之职。领妻大卜义、子仁哉·乃耿止和仁止入关至黔,不久死于黔地。大卜义母子三人定居大定府乐贡里大石板。大卜义死后,仁哉·乃耿止和仁止移双老遗体合葬于乐贡里马崽岩脚(现金沙县安洛乡风景村境内)。有详细碑文记载。 
  杨氏始祖奔外止,黑龙江新清人氏。远祖属黑水。奔外止领妻大非木、儿子奔董坎子、儿媳大非令入关至黔,定居大定府乐贡里大边(今安洛大贤)。 
  安氏始祖阿乐·怎仔止,吉林建安人氏。清军云骑尉。阿乐·怎仔子领妻免歪、长子乃革·冷止、次子乃恩·贤子、三子乃佐·仔数止入关至黔。定居大定府乐贡里大边。 
  上文中的“黑水”,是中国东北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两岸一带的古代民族称谓,与肃慎、挹娄、勿吉( 
  )有历史渊源关系,为满族的直系祖先。至五代时,契丹人始称其为女真,足见入黔汉族在谱系上的源远流长。再从地名上考证,“渤利郡”应指“渤利州”。公元722年,唐玄宗任命黑水首领倪属利稽为渤利州刺史,始有渤利州之设,治所位于今黑龙江东岸乌苏里江口附近俄罗斯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从上述谱系看,康熙年间随军进入贵州并定居下来的满族,主要来自中国东北的满族故地。 
  2贵州满族历史源流和文化嬗变的特征 
  贵州是中国文化样式最为丰富的地区,素有“文化千岛”之称。作为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满族的历史源流和文化嬗变具有如下特征: 
  (1)贵州满族是迁入贵州较晚的民族,并有着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 
  (2) 贵州满族是贵州民族中有着较大文化母体的民族,但在进入贵州后,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被混杂而居的当地民族所环绕;
  (3) 贵州满族在世居贵州的300多年中,曾有近百年的隐瞒民族身份、消隐民族特征的时期; 
  (4) 贵州满族在世居贵州的过程里,形成了与满族母体文化一脉相传而又逐渐嬗变的文化特质; 
  (5) 中国满族入关后汉化迅速而严重,贵州满族由于生活在彝族、仡佬族和苗族的文化环境中,其文化变异表现出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满族的特点。 
  二贵州世居满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存状况 
  满族入居贵州后的生存状况在以下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不相同:或受尊崇,或受冷落,或享平等。 
  1清代:受到尊崇、优待,获得发展 
  满族经两次征战入黔后,在大、金、黔三县交界处聚族而居,与清初满族入关后的统治方略相关。满族统治者记取中原历代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为了防止能征善战的满族武士丧失斗志,进关之后实行严格的满汉分离,各地大分散的满人都采取了小聚居的方式来保持民族特性。满族入黔时正是清朝开国不久,且是由于军事原因进入贵州,应该说,他们是一支从东北入关后就不停征战的军队,纵横几千里,一路跋山涉水,带着一以贯之的满洲军士的组织建构和作风。他们身处与东北迥异的乌蒙高原多民族杂居的陌生地域和环境,是以聚居的方式来维系满人特性、固守满族文化的。 
  根据满族入黔时期清朝的统治措施判断,这两批前后入黔的满族,虽路远迢迢、交通艰难,但作为统治者的成员,仍受到尊崇、优待,获得了优于当地其他民族的待遇。因此,在雍正、乾隆和嘉庆年间,入黔满族的经济逐步得到了发展。嘉庆年间,富户、读书人逐增,文武秀才屡出,还有过廪生、贡生。满族经济上的优裕和文化上的发展,从保留至今的贵州满族“花坟”石刻上可略见一斑。 
  2民国及改革开放前:害怕受到迫害而隐遁民族身份 
  贵州满族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中惟一在历史上丧失过身份的民族。辛亥革命以“反满”相号召,满清覆灭,民国肇建后,社会上一度兴起仇视、迫害满人的风气。为免受迫害,贵州世居满族跟内陆的满族一样,刻意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他们不敢自称满族,而自称为“阿大”、“元族”、“原族”或“禄族”、“禄人”、“卢人”,在地方志和周边民族中,称他们为“六额子”(鲁额甫),也曾被辱称为“马镫人”、“垫脚蛮”等。因而,满族的民族身份一直处于地下或模糊状态。直至1983年经识别后,才正式恢复了满族的民族身份。长达近一个世纪没有明确的民族身份,使得满族的民族凝聚力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淡漠,也散失了许多习俗、文物、歌谣等等文化上的积累。相对而言,其文化遗存比较匮乏。 
  3改革开放后:恢复民族身份,获得平等待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黔、大、金三县成立了民族识别办公室,经两年时间走访了“禄人”各姓氏250多户,清查了“禄人”460座坟墓,并和当地汉、彝等各民族90余座坟墓进行对比,与“禄人”的谱书、碑记、传说和习俗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比和印证。根据事实依据和“禄人”意愿,于1983年上半年正式公布“禄人”为满族。由此,入黔满族的民族成份得到恢复和落实,纳入民族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三贵州世居满族民族文化的嬗变 
  由于长时间未获得确定的民族身份、汉化严重、与当地民族逐渐融合、受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冲击等原因,旧有的满族习俗和文化在今天的贵州世居满族村寨已经难觅踪迹。例如满族歌谣,虽然从文献记录上看,与贵州常见的山歌类似,并缺乏鲜明的满文化特征,但即便如此,也几乎无人能唱了。又如,满族过去尊崇孝道,男女有别,规矩严格,现在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见识增广,这样的风俗也就自然消失。再如,满族的祭祀活动,过去跳神祭祀的“师人”每村寨都有一个,兼为病人祛病禳灾,而最后一位名叫刘元泽的职业“师人”已去世近80年。根据各类记载,贵州满族已然消失的习俗和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祭祀。过去满族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时节祭天、祭神、祭祖先。入黔满人中流传着“鸟含珠儿孕”的传说,崇拜红鸟。大祭祀时用金或铜铸一只红鸟,做成铜雀顶,红鸟在顶上。祭祀时鞭炮齐鸣,小鬼师、二鬼吹莽筒,大鬼师穿蟒袍,骑高头大马,围绕三转。还有8个姑娘穿绸披缎,翩翩起舞,以表示欢迎爱新觉罗氏和佛库伦。这样的祭祀活动,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泥乡朝门村姜廷杰家做过最后一次。 
  2 传统婚俗。入黔满人民国前不与其他民族通婚,以后逐渐改变,但还保留一些古老的传统礼节。满族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迎娶新娘时,姑娘由娘家哥嫂、弟媳、叔叔伯伯等送亲到男家。新娘在新床上坐一天,名为“坐福”。满族结婚时男女双方家中都唱酒歌,此歌有固定腔板,内容为教诲新娘到公婆家后孝敬公婆、勤俭持家、礼仪待客等内容。如有一首是:“韭菜开花绿荫荫,扶侍公婆要小心,有事无事早早起,不比当初在娘身”。解放初期尚流行,此后失传。 
  3 森严的家规、礼仪。解放前黔地满族的家规甚严,如:儿媳对公婆每天早请安、晚问好;公婆平时吃饭或陪客吃饭,儿媳旁立侍候,不能随意离去;长辈说话,非得允许,晚辈不得插言;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前行几步为长辈开门;路途相逢,晚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等等。这诸多礼节,多数已成佳话,在现今的贵州满族生活中已消失。 
  4 旧有丧葬、扫拜、坟墓习俗。原先满族家中遇丧,有“辞灵”、“百期”等习俗和禁忌。死者的家属“百期”内不得剃发,第一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红对联。满人的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战场阵亡的将士和客死远乡的百姓,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发辫”。清明节时,黔地满人有插“佛托”之俗,后逐渐改变为“挂青”。入黔定居满人的坟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部分刻有“谥”、“旨”和葫芦图案,谥号“某某止”及“皇清待赠”、“皇清待诰”字样,以示贵(皇)族的象征。民国中期后,贵州满族的丧葬多采用汉俗,原丧葬的旧制已不复存在。 
  5 民族服饰、语言、文字。解放后,有关部门曾在朝门村收集过女服和云肩首饰。据说,贵州满族清末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在族内交际(这一时间长于北方满族的满语流传期),以后会说满语的渐少。解放前夕只有少数老年人用来念经叫魂。经书以汉字注音,能识其字而解其意。金沙县安洛乡河塘村的高家(满族)花坟上还刻有四个满文。 
  综上所述,作为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的贵州满族有着诸多区别于贵州其他民族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渊源、民族变迁、文化流变、地域性生存和发展条件、汉化情况等方面。与中国满族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区的满族比较,贵州世居满族如同一个漂离大陆的小小的孤岛,三县交界的地理位置使其长期生活在政治经济的边缘地带,这里曾经在历史上属于军事要地,靠近清代康熙平藩时的军事重镇“平远”(今金沙县),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当年的军事重地已不复存在,加上黔西北高原山高路远,交通不畅,发展受限,因而世居的满族在经济和文化上均缺乏一定的影响力。而周边的彝族、苗族和汉族则历史久远、文化深厚,是当地政治社会生活的中心力量,对满族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较为广泛。但是,贵州满族仍以数百年历史文化的固守与流变,留下了“花坟”、“铜雀顶”、“颁金节”等文化事项,成为贵州民族并存与融合的见证,也成为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文化创意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宝贵文化资源。 
   
   注:本文系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黔科教办(2009)154号。 
   
   参考文献: 
   [1] 赵尔巽:《清史稿·蔡毓荣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杨英法、苗方朔:《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钢音,女,1968—,河北永清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与创作,工作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艺术学院。 
   付耀明,男,1954—,贵州大方人,专科,校长,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单位:贵州大方县黄泥乡黄泥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组图)
满族二月二领龙习俗
|独家|你们没有被遗忘——世居贵州的满族人
半古半今半景半文的承德
试论女真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不可分割性
贵阳: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