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庄秧歌

中庄秧歌的发生地为阳城县润城镇的上庄、中庄和下庄三个自然行政村,解放前,上庄、中庄和下庄统一为中庄村,根据属地故名为中庄秧歌。中庄秧歌于2008年列入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1年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中庄秧歌产生于何时,无法考证,根据老人讲很早以前就有人哼唱,但中庄秧歌的复兴阶段还得从解放前夕(1946年)算起。当时解放军的老二团就驻在邻村,团长为陈建兴(后为四川老红军疗养院院长),中庄村设供给部。为了配合当时形势的需要,动员村民老百姓组织积极分子和文艺爱好者成立了《醒民剧团》。当时剧团的负责人为上庄的卫金龙,下庄的李敦兴、段佰祥等人,编剧导演为下庄的张泽生和李宜川。为配合减租减息,宣传男女平等、送子参军、破除迷信,编排了《节约一把米》、《拼命》、《河神娶妻》、《王秀兰》、《二流子回头》、《四姐妹拜寿》、《抬猪龙》、《拥军》、《小参军》等不少节目,活跃于阳城、沁水、晋城等地,对支援解放战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庄秧歌》的唱腔曲目有[五更鼓]、[辽调]、[探亲家]、[骂梁]等十几种,根据不同的情节运用不同的曲调,朗朗顺口,深得群众的喜欢。由于《中庄秧歌》产生于本乡本土,乡土气息浓厚,好学易记,所以传播速度较快,本县境内无有一处不会唱的,无论大人小孩都支哼上一两段,八十年代后期至今产生了不少好的作品,如:反映勤劳致富的《李小屁回头》,反映矿工安全生产的《山山和软软》,反映勤俭节约的《满月情》和表演唱《老有所乐乐陶陶》等等,可算是经典之作,百唱不厌。

中庄秧歌的广泛传播,虽说继承发展了此曲种,但传播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曲子,即五更鼓,其余十几种曲调至七十年代至今从无人哼唱。据调查,会唱的只有几个老艺人,而这些老艺人有的相继过世,有的在外工作,有的年事已高,致使中庄秧歌大部分曲调得不到传承、传播,面临失传危机。

总之,中庄秧歌创造了辉煌时代,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去挖掘、搜集、整理,使之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作坊·美文」杨步辉| 老曲赋新意,秧歌走四方
张家口淮安县软秧歌的来历、表演形式、特点?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好汉歌》的曲调就出自扬高戏
夜晚的广场
音乐基础知识丨中国汉族民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