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东堂戏

  被列为全国地方剧种之一的堂戏,是巴东县的地方戏,为恩施州五大地方戏之一,流行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神农架的沿渡河一带,以它独特的民族艺术风采,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巴东县有“江南撒尔嗬,江北踩堂戏”的说法。江南的“撒尔嗬”和江北的“堂戏”, 都源于古代巴族文化。堂戏与撒尔嗬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动作粗犷,模拟性强, 富有幽默感;音乐高亢激昂,节奏明快,悦耳动听;都在“堂屋”里进行演出等。但堂戏的戏剧特点却十分突出,有简单的表演程式和化妆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红”“白”喜事都可以唱,演出时用丝弦乐夹以打击乐伴奏。每逢春节、元宵,艺人相聚成班,应邀演出。

  堂戏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有着自身的历史演变、发展和形成过程。我国最早的戏 ,出现于秦汉之间,只有两个角色的“角抵”,大概类似于今天的摔跤。秦汉间的“角抵” 第一次正式成为了“戏”的名称。到了汉代,民间的角抵戏,发展成为有简单情节的故事节目。 相传堂戏最初也是仿照“角抵”的演出形式,也只有两个人表演,挥舞着树枝或棍棒在 “堂屋”里跳上一阵子。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驸马向戌(景帝封向为土主)镇守川湖 ,落籍西壤(今巴东县江北西壤口),提倡“土民”以戏。他“以王道福善祸淫之理”开导“ 父子叔侄兄弟”,“以端风俗,以正人心”(同治《巴东县志》)。这种戏虽然以打斗为主,但也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否则便达不到“端风俗”,“正人心”的教育目的。这“戏” 当然是“角抵戏”,同时巴东的“戏”也就由此而见于县志了。唐樊绰《蛮书》载:“巴人俗传正月初夜,鸣鼓连腰以歌,为踏蹄之戏。”(“踏”、“踩”同义)。到了宋朝,“踏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巴渝舞失去原来应有的地位之后,代之而起的是 “鸣鼓为节,踏足为戏”(“蹄”、“足”同义)。同治《巴东县志》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实,当时在巴东担任县令的寇准,曾从今巴东县境内的万户坨“野水孤舟横渡”到江北去观“踏戏 ”。这种戏“劝乡民子弟为善”,可见当时“ 踏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而且有较高的演出技巧,并且在巴东的江北十分盛行,这样才吸引寇准去观看,并作为“劝乡民子弟为善”的一种教育工具,亲自加以提倡和推广,从而确立了“踏戏”在这一带的地位。

  关于堂戏源流,还有当地老艺人的一些口碑传说:堂戏形成在清朝末年,川东灯班来此演出,堂戏是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堂戏的主要唱腔“四平调”,就是由“梁山调”发展演变而成。同时该调与本地民间小调结合,融入皮影戏的曲牌,形成了堂戏的曲体。之后, 随着本地业余社班的兴起,堂戏正式形成为独立的剧种。

  堂戏的演出人员比较少,一般是三至五人,或五至七人,最多不超过九人。五人可以演折子戏,七人可以演连台戏。

  堂戏的演出形式十分灵活,堂屋、院坝、田间、地头都可以演出。戏台的面积不大,一般在一丈五尺左右即可,不需要搭台。化妆和服饰也很简单,无定型脸谱,一般只作一种象征性的点缀,在脸上涂上一团不同的颜色,“小旦”涂红色,扎头发(扎一冲天炮);“小生”也涂红色,但不扎头发;武行在眉心涂一红点(眉心红),以表示行当不同。服饰一般是有什么穿什么。表演形式也很简单,因为舞台小,规定三步半或七步半登台口,“过场”走的是 “半边月”,来回踱步,没有“圆场”,只是绕着台子的四角转换,在“转角”时,“旦角 ”走一步退半步,叫做“姐儿风流步”,或“一摇三摆”,叫做“风摆柳”。“丑角”的身段表演为“三半头”或叫“三截硬”,近似皮影子的表演形式,动作机械、形象、滑稽。

  堂戏的传统剧目有上百个,除少数优秀传统剧目有本子外,相当多的剧目只有情节梗概,称为“杠事”,全凭艺师口传身教,使之得以延续。传统剧目有折子戏,也有连台大本,有堂戏艺人自己创作的,也有根据外来剧本加工改写的,但最多还是外来的本子。堂戏取材十分广泛,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都在表演之列。如《王麻子打妆》、《兔娃儿放牛》、《梁祝》、《洞宾点单》、《劝夫》、《醉 白楼》、《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等。

  堂戏的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形象化、口语化的特点。同时在台词上具有道白与唱词夹杂互用的特点,在唱词和道白中喜欢用“儿化韵”,显得格外亲切和谐。

  堂戏的唱腔分“大筒子”和“小筒子”两种。“大筒子”,是用四胡伴奏的唱腔(用二胡亦可),在体例上属于板腔音乐,有“四平调”和“南调”,辅以“哀字”、“苦板”、“阴调”、“怪腔”、“课课子”等七个主要唱腔。“大筒子”音乐与当地的民歌、号子相通,音乐的地方色彩十分浓郁,多用来表演当地民俗风情的生活小戏,别有一番风味,无论男女老少都皆大欢喜,都能随口哼上几句。

  “小筒子”是用京胡伴奏的唱腔,属于“皮黄”系统,分“南路”、“北路”及“高腔 ”三个部分。

  “小筒子”音乐中既渗进了“汉味”(汉剧的成分),也渗进了“川味”(川剧的成分), 适合于演较大的戏。因为唱法比“大筒子”的难度要大,所以群众中会唱的人不太多,普及的面不太广。

  堂戏的打击乐为“广调子”,乐器有盆鼓(或牛皮鼓)、镗锣、小钹、小钗、马锣子。演奏时称为“打调子”,由掌鼓的人(又称掌点子),指挥打法,马锣子指挥节奏。“广调子”的打法有“辽子”、“狗钻洞”、“龙摆尾”、“凤点头”、“燕平翅”等,打法灵活,“调子”的顺序可以随意颠倒,“调子”悦耳、动听,很受群众欢迎。

  堂戏主要由民间社班演出。堂戏班子规模不大,也少有固定的专业班子。堂戏社班都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社班,由班主领头。大部分艺人以农耕为主,平时分散务农,农闲或迎神赛会、消灾还愿、婚娶寿庆之日,再串约演戏。生辰寿诞唱“寿戏”,良辰婚嫁唱“喜戏”,修房盖屋唱“贺戏”,消灾驱疫、祈求丰年唱“愿戏”。这一点上与灯戏十分相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200余年的土家堂戏
解密湘西神秘的巫傩文化
德江冲寿傩:
巴东这个培训班规格有点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走进了课堂
巴东大蒜
中国距离城区最远的火车站之一(80公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