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王秧歌剧

朱王村位居临渭区双王办管区,地处渭河南岸,境内陆势平坦渭清路和西潼高级公路贯穿其中,更有西郑铁路和正在建修的西太铁路穿村而过许村大车站就靠村西。水陆交通方便,这里成为自然发展区、且有宽阔的渭河防护堤绕村北而过给这里的农产种植提供了保障。朱王村有家户803户、人口2750余口,占地面积5550亩土地肥沃水利方便、主产米麦瓜豆由于渭南市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目前,朱王村已成为渭南市主要蔬菜产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深厚的文化底涵、淳朴的民俗传统、孕育出独特而丰富的民间戏曲文化——朱王秧歌剧。
    
   朱王秧歌剧,分布于临渭区双王办朱王村,是渭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其历史悠久,形式活泼,曲调优美而细腻,内容十分丰富,集群众性、娱乐性、精神社会性为一体,主要功能在于民俗娱乐。特别是反映农家人的喜、怒、哀、乐,颂扬社会道德风尚,爱国爱家,赞扬各行英雄模范人物,歌唱太平盛世和五谷丰登的景象,鞭挞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爱憎分明,是它得以世代相传的根本原因。朱王秧歌剧曲调繁多,有高、中、低音调、开门调、平音调、半开门调,花音调等之分,句尾多以虚词为主。表演形式多样,要求严格。
    
   朱王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渭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其历史悠久形式活泼曲调优美而细腻内容丰富而多彩。具有一整套的唱、念、做、舞的演唱形式在声乐的伴奏下,唱唱舞舞敲敲走走,十分活泼,其唱腔曲调独具一格、极受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朱王秧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生产劳动。民俗方面来看,多有赞颂社会道德,爱国爱民坚持正义和赞扬民族英雄和反映农村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较多,还有一些剧目是讽刺鞭挞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反映社会道德的剧目如:《送京妹》、《缝新衣》、《办年货》、《游河南》、《踩泥》、《探狱》、《孝儿上坟》、《小放牛》等等。反映男女青年爱情故事的剧目很多如《叫妹》、《打补丁》、《卖杂货》、《绣荷包》、《卖翠花》、《夫妻观灯》等。反映爱国英雄事迹的剧目《杨八姐闹馆》、《送京妹》、《游河南》、《哪吒闹海》、《杀庙》、《书堂合婚》等等。反映关于讥讽鞭挞社会上得丑恶现象剧目如《三回头》、《办年货》、《訂缸》、《小鬼显魂》等曲调一百余种逢年过节搭台演出闹得热火朝天、不同剧目一连能唱几天几夜,其乡土味极浓并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

朱王秧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清代顺治年间(约公元1644年间)王家村(解放后改为朱王村)有个王文恺,常常听到农民们在田间插秧歌时唱的一种民谣,十分动听,便常常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到府里来唱,为的是取乐。时间长了他也随着记住了若许小曲和大调。后来他又教传于其他的村民,命名为“秧歌”,当时,人们将作为田间地头劳动的号子来唱。由于那时无有乐器配合,都是随口而出,所以同样的歌词和曲调到了各人口中,唱出的音韵各有不同,这便是朱王秧歌剧起源的第一个阶段。

   到清代中期,朱王秧歌剧由原来的劳动号子进而演变为以地摊子为主要形式的演唱方法,这时期已有了一定的演唱格律,每个戏曲都短小而风趣,并有以铜器敲打为主的乐器伴奏,戏曲也有了一定的内容和情节。那时期艺人们都是以口授为主,并未有角本记载,这便是朱王秧歌剧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在清朝末年,以王月胜、王发祥和王明山的祖父等人的倡导下,将以地摊子为主的演唱形式搬上舞台,极受群众欢迎,这时期的剧目和曲调也大大增加了许多,如《偷荷包》、《打补丁》、《送京妹》、《小喜叫妹》、《双放牛》、《踩泥》、《探狱》等等。朱王秧歌剧发展鼎盛期是十九世纪的三十到四十年代,这时期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所有剧目和曲调,还移植了许多剧目,如《杨八姐闹馆》、《三回头》、《走雪》、《美人观》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这时期的剧目和曲调都多达百余种。到十九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朱王秧歌剧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这一时期以王明山,刘进友,王思荣、王汉杰、王居夫、王宏博等人在原曲词的基础上,在旧调新词上进行改革创新:53年北京中央文化部的杨崔和王坤等人前来朱王村对秧歌戏曲进行了改革试点,但时间不长,由于社会运动而停顿下来。到1957年,先后有县文化馆的同志王涛、王育禄、史玉中、孙世鲁、王晓宇等进行秧歌戏曲的整改工作,还作了大量记曲工作,在原戏曲基础上将《打补丁》改为《缝新衣》,将原来的《偷荷包》改编成《新偷荷包》且配上曲,还创编新剧目《农家乐》、《山里山外》等。由于历史及其多种原因,朱王秧歌剧已失传40余年了。流传至今,已是第七代了。一直到1993年,由区文化馆组织专家和艺术家作了大量的群访搜集工作,原有曲调百余种,剧目百余部,现整编、改编秧歌戏曲三十余部,曲调60多种,其中如《偷荷包》、《双放牛》、《孝儿上坟》、《卖杂货》、《相面》等,都是广为流传,百看不厌的优秀剧目。新编剧目《山里山外》、《农家乐》还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在整编的三十余部秧歌剧全部配了曲,首次建立了《朱王秧歌剧》角本,并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朱王秧歌剧演唱团,排练秧歌剧二十余部,除在本村多次演出外,还到周边村镇搭台公演,极受群众欢迎,后来由于无经济来源而瘫痪。


    
   朱王秧歌剧的发展经历了清代顺治年间、清代中期、清朝末年等几个阶段,其鼎盛时期为十九世纪的三十到四十年代,这时期的剧目和曲调都多达百余种。它的价值表现在:1、朱王秧歌剧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形式,以各种剧情为依托,加之以独特的秧歌唱腔,在本区域的秧歌剧中独树一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对此剧种的发掘,整理及保护,对繁荣完善陕西乃至全要的文化史、文化发展必将产生推进作用。2、群众的广泛参与,组织形式的现代、经济活动的参与性,决定了对渭南秧歌剧的发掘保护,对于本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素质,宣传党的政策,生产知识,对农村文化阵地的占领等各项农村事务这方面将具有重要价值。
    
   朱王秧歌剧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群众参与广泛,组织形式现代,又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在陕西秧歌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是陕西秧歌剧中的独树一帜,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现代戏创作
朱王秧歌戏曲集 1(目录)
滹沱河畔的繁峙秧歌戏
每日一话桑梓情(231)40@365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秧歌戏)
致敬:祁太秧歌一代宗师 香蛮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