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虎头的锡伯族

迁居伯都讷

  清军攻克雅克萨,自黑龙江城(即瑷珲)至吉林间,修筑军用道路,於其中途筑齐齐哈尔、伯都讷二木城,以一向属役於科尔沁蒙古之席北、卦尔察、打虎儿(按即达斡尔)均系打牲部落而非游牧,自蒙古移管於满洲,即所谓“科尔沁蒙古进献人丁”是也。三族人之丁壮,即可披甲者共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八名,每丁赏银八十两。其不愿领八十两者,每丁每年给三两,携同眷属老幼,分驻上述二城。达斡尔人均驻齐齐哈尔城,席北、卦尔察驻伯都讷城,即扶余县。其详情见《东华录》(康熙四十九、页六)和《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席北遂於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自水路由原住地移居伯都讷。

锡伯46佐领

  萨英额《吉林外纪》:“锡伯、瓜勒察,则太祖时归附之遗(遗者遗漏之遗也,盖太祖时未尝归附也),分属蒙古各王公旗下,后投八旗,二项人最众。伯都讷本其旧部,故康熙三十一年将吉林副都统移驻伯都讷。除吉林编设锡伯人等十六佐领外,伯都讷编设锡伯佐领三十,瓜勒察佐领十。至康熙三十八年(已卯、1600),伯都讷锡伯、瓜勒察移驻盛京(乃将佐领裁汰),而吉林之锡伯十六佐领亦於同年移驻京畿。

锡伯南迁

  清入关后,将盛京作为陪都,是“祖宗发祥之地”,所以对盛京的防务十分重视。由于不断由东北抽调满洲官兵驻防全国城镇要塞,致使盛京兵源不足。康熙认为锡伯族原系打牲部落,勇猛剽捍,善于骑射,适合迁到盛京,替换八旗兵内的弱甲,于是决定将锡伯族拨来盛京,也是为了加强对锡伯族的统治。

  锡伯族经历了艰辛的迁徙历程,将伯都纳、齐齐哈尔两地锡伯迁到盛京,这次迁徙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开始,历时3年多,直到康熙四十年(170年)才基本完成。先后三批南迁至辽沈地区的,就有一支定居在开原,包括老虎头。将吉林锡伯迁至京师。整个迁徙66000多人,历经三年完成,饱受长途跋涉之苦。清政府令其自力迁移,劳累过度不少人丧命于迁移途中。南迁后,解散了锡伯牛录,将兵丁分编到原驻防满、蒙各旗之中,使锡伯族遍居辽宁各地,逐步弃鱼牧,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这是锡伯族史上的一次大的变革。

锡伯屯驻

  据那琦《开原县的锡伯族》一文载:“锡伯46佐领,于康熙三十一年编设佐领之七年后,伯都讷锡伯与瓜勒察四十佐领移盛京将军属下各城,计盛京(即沈阳)、开原、铁岭、兴京、辽阳、牛庄、盖州、熊岳、复州、金州、秀岩、凤凰城、广宁、巨流河、白旗堡、小黑山、闾阳驿、内务府(盛京之内务府下所属陵寝等处)、锦州、小凌河、宁遠、中前所、中后所、抚顺。吉林锡伯十六佐领则移驻京师(北京之京营、陵寝等处),继复移兵四十二名至山东德州。所谓将佐领裁汰者,乃取消锡伯佐领之名义,一体称为满洲佐领矣。然地方志中仍存有‘锡伯领催'若干名之名义,而瓜勒察之名则已完全消失。其分驻盛京各城及驻兵地点之二千二百余名详细情形,见《清朝文献通考》卷一八二及《八旗通志》卷二七,二书所记虽有出入,岛田好已有详考。又后编吉林附近鍚伯、巴尔虎人等入蒙古旗,移驻宁古塔,即今之宁安。”

开原锡伯族官兵

  咸丰七年版《开原县志》载,开原驻防锡伯(西僰)兵,领催25人,兵278人,铁匠2人,总计305人。据那琦《开原县的锡伯族》一文介绍:“康熙三十八年移驻开原之二八四名,当属锡伯兵无疑。”

老虎头——南迁祖地

  开原老虎头,明代万里长城南入辽河之处,如山海关老龙头。明代万里长城称边墙,外掘边壕取土筑成边墙,亦称边壕,村名老壕头,演变为老虎头。另一说,明代辽河科尔沁草原上锡伯族祖居之地,清代锡伯族从伯都讷南迁盛京首迁老虎头。伯都讷,锡伯语为老虎、猛虎,故锡伯人选此地为其南迁后的祖居地。

锡伯祖庙

  开原老虎头从明代至新中国建国之初,一直为锡伯族聚居之地,不许汉族等其他民族迁入,满汉不通婚,旗民不交产,不得与其他民族通婚。人称其民为老鞑子,生性好斗,没人敢招惹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宗教祭祀活动及场所,信仰萨满教或喇嘛教(藏传黄教),有锡伯祖庙,遗址在村中十字街西北角高冈处。锡伯祖庙建于清初,原名四喜寺,后改称广喜寺。近年修路,从庙址处挖出铜钱无数。

开原锡伯族节日

  开原老虎头等地锡伯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一是抹黑节,二是西迁节。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遇到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西迁节是每年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西迁节。

锡伯族史料《开原县的锡伯族》

  台湾大学教授那琦先生是开原老虎头人,曾著有锡伯族名著《开原县的锡伯族》。那先生对开原等11处锡伯族聚居屯的锡伯族,做了较为详实的介绍。近年大湾屯瓜尔佳氏锡伯族亦曾重修族谱,影响较广。

锡伯族西迁

  到了乾隆年间,鉴于伊犁对俄防务较为空虚,清廷采纳了伊犁将军的建议,从国内其他地方征调了四支八旗劲旅前往伊犁戍守,分别为满洲、索伦、额鲁特及锡伯,编为了伊犁四营。其中,满洲兵人数最多,分步兵和骑兵。其他三营俱为骑兵。

  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廷从盛京、开原、辽阳、复州、熊岳城、义州、岫岭、广宁、兴京等十五城,挑选了20岁至40岁,擅于骑射的锡伯官兵1018名,携带家属共5050人(一说为3750人)前往伊犁。开原老虎头有个章京名叫呼尔哈朗,带着由开原兵丁组成的一牛录,计94人。1764年阴历四月十八,西迁的锡伯官兵在盛京锡伯家庙拜别祖先,拜别亲人,分两队出发,开始了艰苦的万里西迁路。他们扶老携幼,赶着牛车,出盛京,奔彰武台边门,往西北方向沿克鲁伦路和蒙古路西行。顶寒风,冒酷暑,越高山河水,跨戈壁沙滩,经过蒙古国境内向伊犁进发。沿途千难万险困难重重,食品饲料缺乏,瘟疫流行,人畜死亡甚多。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7月20日、22日两支队伍先后到达伊犁地区,途中出生了450名婴儿。这次西迁戍边,用了一年零四个月,行程万余里,是中国民族史上一次“屯垦戍边”的壮举。

开原西迁之锡伯族官兵

  那琦《开原县的锡伯族》一文介绍:“康熙三十八年移驻开原之二八四名,当属锡伯兵无疑,继於乾隆二十九年抽调防御一员,兵九十四名移驻新疆,原定驻防他尔巴哈台,即今塔城,惟实际上则系移驻伊犁河南之锡伯营,即今宁西县。”从辽东15城抽调锡伯官兵1018名,开原一城即调出94名,约占总数的1/10,可见开原锡伯官兵及家属之众。

肖昌先生祖居开原老虎头

  沈阳市沈北新区这个锡伯族聚居之地,聘请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锡伯族学者肖昌先生,来沈北新区挖掘整理、传承弘扬锡伯族语言、文字、歌舞、民俗。肖昌先生回忆其祖辈的话,说东北老家为辽河岸畔的开原老虎头,肖昌先生也多次回老虎头寻根祭祖。

开原锡伯族人口众多

  那琦《开原县的锡伯族》介绍说:“开原既移出兵九十四名,而至咸丰七年尚存锡伯领催及兵三○五名,可见康熙三十八年以后,三十九年增四十名及雍正十年所增之一百二十二名中,可能仍有锡伯兵,而至咸丰七年止开原全境兵额八六五名中,有锡伯兵三○五名,占百分之三十六。”至于全县锡伯族人数,“上表满洲户口,如按百分之三十六估计,锡伯人当有一万三千一百余人。”

开原锡伯人分布

  那琦《开原县的锡伯族》介绍说:“开原县下锡伯村屯之分布,重点在城西,城北、城西南等地较少,而城东则绝无。兹以开原城西二十里之‘二道房身'屯为例,据父老传闻,锡伯兵移驻时,分发至红土崖,即二道房身现址。本正红旗地,当时空无人烟。当初只有满洲乌札拉氏(吴氏)及锡伯那拉氏(那氏)、锡伯瓜尔佳氏(关氏)、锡伯蔡佳氏(蔡氏)四户。自建房屋居住,即所谓占山户。那氏之大那师图即作者之远祖,兄弟二人,由伯都讷移住者。关氏为作者祖母之母氏。至今祖宅尚存,满洲语村名曰‘古禄祥阿'。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迄今已二百七十三年,已历九代。今本族长房仍居此地。”

锡伯南征

  乾隆三十年(1765),缅甸孟艮土司召散等进犯我国云南边境,清政府从沈阳、开原等地增调1000余名锡伯族官兵,千里迢迢开赴云南前线,与其他各族官兵一起作战,共同击退了缅甸入侵者,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祖国西南边疆的安宁。在平定四川大小金川的战斗中,清政府也增调了锡伯族官兵参战,不少将士因功受到清政府嘉奖。

开原锡伯族饮食

  开原锡伯族的特色饮食是面酒与达子粥。锡伯人喜酒,这是祖上传来的渔猎生活的组成部分。这种酒称面酒,家家都有。锡伯人喜欢喝一种粥,如八宝粥内再搀大肉,是其独特的饮食,人称达子粥。

今日老虎头

  老虎头村共有人口1818人,为全镇较大的村;其中锡伯族人口1660人,占总人口的90%,是全市锡伯族人口高度聚居的村屯。老虎头村目前是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是开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代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阳锡伯族的家庙——太平寺,讲述沈阳锡伯族人的来龙去脉
开原锡伯瓜尔佳氏研究(开
锡伯族是女真的后人
锡伯族大事记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锡伯族志 | 抚顺锡伯族:族名与族源沿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