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中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一、少数民族人口情况
    我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317万总人口中有26个少数民族共6200人。常住人口4524人,以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苗族居多,占总数92%,主要分布在榆次区、太谷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左权县等地;流动人口约为1600人,以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居多,主要分布在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寿阳县等地。少数民族分布呈两个特征:一是偏向经济、文化、商业、交通、旅游较发达地区;二是人口多集中趋向于城市。
二、从业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因地制宜促进就业再就业措施实施,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截止2010年底,我市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量逐步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稳步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成果明显,失业率平均控制在1.8%以内,比省定控制指标低2.7个百分点。而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就业人员则要远高于全市同项平均水平,仅以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就业人员占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总量比重来说,全市310万总人口中城乡就业人员为134万人,而4500余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城乡就业人员则高达2200多人,约高6.8个百分点。          
究其成因,是由于占我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90%以上的回、满、蒙等民族,多是解放前后迁徙于此,从事商业、工程建设业的城镇人口,同时,还由于我市较注重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容纳劳动力能力强的服务业、商业、饮食业、旅游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很多职业切合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就业情况较为乐观。
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所从事的行业涉及行政事业机关、医疗、教育、厂矿、餐饮服务业、养殖屠宰业等,仅有少量从事农业生产。职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生产工人、运输工人、个体工商户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来自中西部地区,以回族居多,维吾尔族次之,东乡族及萨拉族较少。回族多以经营清真饭馆为业,维吾尔族多以售卖烧烤、风味土特产为生。由于我市交通便利、物流丰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业环境相对较好。
三、收入情况
    2010年我市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79元,较上年增加1751元,增长12%;少数民族农民(常住人口)人均纯收入为5647.25元,较上年增加453.42元,增长8.73%。
四、婚姻状况
    在日益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市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即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在以婚姻家庭为主流的基础上,家庭的结构类型逐渐由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通婚情况,回族因受到民族习俗与宗教信仰的制约,除极个别与其他民族通婚外,一般都在本民族范围内进行婚配,由于人数较少,地域较小,近年来晋中回民也多有与太原回民联姻的情况出现,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多与汉族相同,婚配没有严格限制,通婚情况较多。
五、教育科研情况
    我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回、满、蒙等民族人口比例很大,约为90.5%,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回、满、蒙等民族每千人口中分别具有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同项平均水平。我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客观地反映了这一事实,其每千人口中分别具有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均达到或超过全市同项平均水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极少数由西南远嫁我市农村的苗、彝等少数民族妇女及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盲和半文盲率同时很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在我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无大碍,但接受高中教育仍需回本地就读。
六、民族文化情况
    近年来,为促进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建设,结合我市少数民族散杂居特点,我局坚持真实性、可行性、参与性、保护与开发并行性原则,提出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一要坚持保护挖掘与继承创新相结合,二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结合,三要坚持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在加强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多方协作,多措并举,探寻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新途径。具体讲,就是各县(区、市)因地制宜建立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有:榆次区晋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太谷县佳艺艺术中心民族文化工作基地。这些基地的共同特点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潜,不断推进形式内容、体制机制及技术手段创新,并以此为载体,以深入发掘和展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不断拓展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起到了既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收到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明显效果。
七、民族资源情况
    我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族别多、人口少、历史短,因此形成其资源上的三个特点:一是人文资源虽有限,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是自然资源与全市人民共享,十分有限,无民族性; 三是环境保护置于我市综合治理下稳步提高,无特殊性。如此,这里仅对少数民族人文资源情况作以汇报。
    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历史遗存、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现实世界中的资产、资本、权力、关系等。
    我市少数民族人文资源情况:
(一)文化艺术。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挖掘与继承创新相结合,不断拓展民族文化内涵,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有条件的县(区、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先后创办了民族文化工作基地,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太谷县民族文化工作基地以开展民族歌舞活动见长,朝鲜族的扇子舞、长鼓舞动静轻盈,藏族的踢踏舞、弦子舞刚劲有力,蒙古族的长调嘹亮悠扬,维吾尔族的民乐热情奔放。而榆次区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则多方协作,从筹资购置民族文化图书入手,到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图片、民族风情风俗展览,最后发展到组织民族手工艺交流学习和组织社区群众进行民族歌舞表演等。
(二)宗教信仰。我市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人数众多,占少数民族总人口85%,信仰佛教的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信教群众人数极少,因此伊斯兰教就成为我市最显著、最具意义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清真寺文化涵盖面很广,其作为伊斯兰教文化的一种有形载体,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活动场所,而更是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和复杂的文化特色。它既是穆斯林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又是穆斯林的文化活动中心,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它具有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控制功能,这是清真寺文化的独特之处,穆斯林把清真寺作为承载中国穆斯林文明的精神家园。我市有清真寺两座,榆次区、太谷县各有一座。回民习惯围清真寺而居,这些清真寺历经沉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使穆斯林群众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经各级政府批准这些寺院得以重新开放。我市历来重视民族间的团结互助,重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思想感情、文化方式上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实现“加快转型发展、推动跨越赶超,再造一个以上新晋中、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六个翻番’”的战略目标,我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坚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加强“三个离不开”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帮助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排忧解难,全面促进了我市的民族团结进步。
(三)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蕴藏着一个民族浓厚的共同心理感情,为整个民族所共有,而且世代相传,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表现在饮食、服饰、建筑、婚丧、娱乐、礼节、生产、禁忌等方面。只要民族存在,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我市民族风俗习惯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敏感的问题,对于保障民族平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为尊重穆斯林的饮食习惯,我市历来重视对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山西省清真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市进一步加大清真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聘请监督管理员,注重从清真肉源抓起,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清真食品市场规范和安全,此外,为帮助穆斯林群众过好开斋节,榆次区、太谷县每年从财政拨付肉食补助,共3.2万余元;为尊重回族丧葬习俗,榆次区拨专款1.2万元,修缮回民墓地。
(四)民族经济。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始终把繁荣发展民族经济当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注重引导民族企业扩大发展,实现民族经济快速平稳增长,从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积极为民族经济发展创优发展环境。针对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状况,我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主动为民族经济发展开绿灯。在2007年到2009年的三年时间里,我市从省民委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万元,着重用于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等4县5个企业6个项目。此外,在资金贷款、项目立项、证照办理等方面,我市实施“四优先”优惠政策,即优先解决资金贷款、优先安排经营状况良好地段、优先办理各种手续、优先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市民族经济呈现出快速平稳增长的态势。数量从先前的少量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户,发展至2010年5月底,领取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标牌的企业达99家;经营范围从先前餐饮业向肉食、熟食加工业扩大,从单一的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到与建筑业、运输业等的多元化,如,由回族同胞经营的榆次伊腾吊装公司,固定资产2000万,主营设备安装、桥梁架设等;经营规模由小到大,从本地经营向外县、市甚至外省经营发展,产品畅销全国,较有影响的有:太谷县三和牧业清真牛肉、祁县乔家清真醋、平遥县龙海集团清真鸡等。2008年,平遥县龙海实业有限公司被推荐为“十五”期间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清真食品)定点生产企业,并加入民族特需商品(中央)资金项目库对接汇总表。此外,为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我市在榆次城区繁华地段开辟了清真食品市场一条街,广泛吸纳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此经营,这成为我市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一个亮点。
八、社会保障情况
(一)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城镇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情况。至2010年末,我市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扩面人数连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在此情况下,我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城镇从业人员1980人,养老、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1089人、1188人,各占总数的55%、60%,分别高出全市34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同项4%、1.8%。另外,在保障能力上,我市针对收支失衡的突出矛盾,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累计筹集资金24亿余元,充分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总体上,我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城镇从业人员社会保障较为理想,但长远看,寓于全市社会保障之中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城镇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其覆盖面仍有不够,困难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特殊人员参保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农村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情况。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而农村人口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的传统保障,则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被打断,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社会保障城乡失衡。仅由我市看,10%不到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农村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须规划解决。
关于农村五保供养,我市市、县(区、市)两级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2006年1月11日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切实服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五保供养情况良好。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情况。1600多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居于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社会保障方面有“三最”,一是社会保障地方立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平最低;二是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执行情况差,社会保障覆盖面最小;三是社会保障资金依靠“吃饭财政”,渠道单、缺口大,保障能力最弱,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另外,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农民,过去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更不用说少数民族地区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他们既不享有土地保障,又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因此,仅由我市看,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较突出。
九、宗教信仰情况
    我市26个少数民族(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民信教的民族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和信仰佛教的藏族,共有5290人;其它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具有民族性,信教人数约有40余人,我市少数民族信教人数合计约有5330余人。
十、少数民族干部情况
    我市少数民族任现职的乡(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总数为13人,四大班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中无少数民族干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加背景下处理好城市民族关系
江苏省人口数据
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浅谈我国城市民族状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对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问题的探讨
青岛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