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蓝皮书:贫困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蓝皮书

  京华时报讯(记者张灵)昨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2015《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此外,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心理状况非常不容乐观。    

  未成年人犯罪受家庭因素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去年在12个省区开展了一年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范围为管教所中的未成年犯、社区服刑未成年人、专门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4类。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趋于低龄化。对14-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结果显示,约35%是16岁犯罪,31.2%是15岁犯罪,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达到20.11%,而在2001年,14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为12.3%。

  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被调查管理人员认为“家庭教育不当”“不良交友”“法制观念淡漠”“学校教育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其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最高,达到16.9%。不良家庭结构体现为松散型家庭,如留守儿童家庭、未成年人离家打工家庭;流动式家庭,如未成年人跟随打工父母到城市生活家庭;残缺的家庭,如父母去世、父母在监狱服刑的家庭。

  报告指出,教养方式不当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调研中管教所的未成年人经常被父母打的比例为15.2%,高于普通学生2.6%的比例。

  贫困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堪忧

  《教育蓝皮书》还公布了对20个省份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发展现状调研,乡镇中心小学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关注。

  调研发现,贫困县农村学校的寄宿生比例远高于城市小学,超过60%的农村学校寄宿生人数在50-300人之间,其中留守儿童比例占56.3%。蓝皮书指出,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不容乐观,在性格、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比大城市学龄儿童更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离家出走、逃学、偷窃、破坏财物、作弊等严重行为问题方面的发生比例几乎是大城市儿童的两倍甚至好几倍。乡镇中心校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差。究其原因,寄宿制生活的封闭单调、留守儿童的养育者的照料缺位、低龄“被动”寄宿等问题,很容易导致贫困地区尤其是乡镇中心小学学龄儿童一系列心理问题。

编辑:SN06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防范未成年犯罪要采取“多元化”措施
“家”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6、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3)
依法严惩对未成年人犯罪
成绩越差越可能使用手机上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