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继洲与《针灸大成》

杨继洲(1522年—1620年),享年约98岁。又名济时,字继洲,以字行。三衢(今浙江省衢县南六都杨村)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
据《中国医籍考》卷二十二载,杨继洲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父亲杨訚都曾任职于太医院,声望很高。杨家数代以医为业,家中收藏的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极是丰富。杨继洲幼年习儒,后改习歧黄。因其医术高明,针药兼精,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杨氏勤奋好学,经年累月研习,寒暑不辍地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抄籍”,破有心得,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由于“复虑诸家书弗会于一”,因此将祖父纂修的《集验医方》、笔书以及诸家医籍中之针灸论述,予以“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曰《玄机秘要》”。
杨氏精于针灸,临证诊断,讲求脉证合参,审证求因,治疗也不囿于一法。在家传《针灸玄机秘要》等典籍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全面总结明以前针灸学成就,撰成《针灸大成》一书,成为我国针灸学承前启后的经典著作。该书列入《四库全书》存目,被国内外医界尊为针灸经典。
本书自公元1601年问世以来,至今已有47种版本,其翻刻次数之多,声誉之隆,都是罕见的。在国外,也有重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针灸学者把它译成本国文字,把它当作重要的学习和参考资料。至今仍是针灸学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杨继洲另著《病机秘要》,收入《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子部医家类”。他研究铸造铜人像,详细刻画穴位,并绘图立论,便于钻研。正是这些开创性的成就,奠定了杨继洲医学史上“针圣”的地位。    
《针灸大成》成书亦是基于一段医案。从赵文炳为《针灸大成》所写的序言记载可知,万历年间,赵文炳患痿痹之疾,多方延医诊治,屡治不愈,杨继洲仅针刺三针即痊愈。“日试丸剂,莫能奏效,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至则三针而愈”。之后,杨氏向赵文炳出示《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书稿,赵文炳始悉杨氏精于针灸之渊源,表示愿资助其将所著付梓刊行,并委托晋阳人靳贤进行选集校正。但杨继洲认为书稿内容还不完备,还需从更多医籍中广泛参考吸收针灸学之论述。在靳贤的协助下,除了《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外,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二十余部明代以前的重要针灸医籍论著中,辑录引用其中内容,并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终撰就《针灸大成》。

据考证《玄机秘要》是于公元1580年定稿开雕的,比之《针灸大成》的问世约早20年。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序
尝闻医道通于儒,而其功与相等埒。得非以儒者运心极而剂量之,能使天下和平,与医之起疡兴 疴,跻天下于仁寿,其事与功均也。然儒者未能穷经反约,则施且必悖,终无补于治功;而医家治六气 之淫,辨五方之感,察百病之因,其说具在载籍,无虑数拾百种。专业是者未能穷而反之,得其说于会 通,吾未见其功之能相也。窃尝譬之执方待病者,刑名之余绪也;导引不药者,黄老之遗谋也。而均 之弗足以收和平之功,正惟其戾于儒耳。
三衙杨子继洲,幼业举子,博学绩文,一再厄于有司,遂弃其业,业医。医,固其世家也。祖父官 太医,授有真秘,纂修集验医方进呈,上命镌行天下。且多蓄贮古医家抄籍,杨子取而读之,积有岁 年,寒暑不辍,倬然有悟。复虑诸家书弗会于一,乃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 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曰《玄机秘要》。诚稽此而医道指掌矣。世宗朝命大宗伯试异选, 侍内廷,功绩懋著,而人以疾病疕疡造者,应手奏效,声名籍甚。会在朝善杨子,究其自,出是编,诸公 嘉之,为寿诸梓,以惠后学,请序于余。余素知杨子去儒业,业医。今果能以医道侔相功,益信儒道之 通于医也。是编出,而医道其指南焉。神明在人,寿域咸跻,诸公之仁溥矣,远矣! 是为序。    
賜进士第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获泽疎庵王国光书
《针灸大成》是一部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共10卷,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朝以前的二十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自己的针灸临床经验编撰而成。卷1是理论部分,有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十七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歌赋,包括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十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二十篇歌赋及针灸问答,附有杨氏所加注解;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其中“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是杨氏手法的经验总结。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内、外、五官、妇、儿科共二十三门,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是论治症总要,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三十一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陈氏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细致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卷一,《针灸源流针灸方宜始论》,以问答形式阐明何为'一病而治各不同’。

“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卷二,《兰江赋(杨氏书)》“按定气血病人呼,撞搓数十把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将水火土金平。经络明时知造化,不得师传枉费心。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

卷三,《胜玉歌(杨氏)》“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针一寸半,不宜停。经言禁灸,家传灸七壮。”    
《针内障秘歌(杨氏)》“安心定志存真气,念佛亲姻莫杂喧,患者向明盘膝坐,医师全要静心田。”
“内障由来十八般,精医明哲用心看,分明一一知形状,下手行针自入玄。
察他冷热虚和实,多惊先服镇心丸,弱翳细针粗拨老,针形不可一般般。”

卷四,《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总歌曰:『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下手八法口诀》总结出针刺的“揣、爪、搓、弹、摇、扪、循、捻下手八法”。
“揣”为“下手八法”之首,揣与爪均属于下针前的辅助手法,“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爪:爪而下之;搓,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转者左补右泻;弹,“弹而努之,……,补针之法也。”;摇,”摇而伸之,……,泻针之法也;扪,“扪而闭之。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乃为真补。”循,“循而通之。……乃为真泻。此提按补泻之法,男女补泻,左右反用。”;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乃杨氏手法的经验总结。问:『针形至微何能补泻?』答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恹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起胖,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复恹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

卷五,《十二井经穴(杨氏)》列出十二井经穴,详细说明病症、取穴、针法,同时列图。手太阴井:少商手阳明井:商阳足阳明井:厉兑足太阴井:隐白手少阴井:少冲手太阳井:少泽,,足太阳井:至阴足少阴井:涌泉手厥阴井:中冲手少阳井:关冲足少阳井:窍阴足厥阴井:大敦。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细述十二经主客原经之治症,并附有图示。肺之主大肠客:大肠主肺之客;脾主胃客;胃主脾客;真心主小肠客;小肠主真心客;肾之主膀胱客;膀胱主肾之客;三焦主包络客;包络主三焦客;肝主胆客;胆主肝客。

卷七,《督任要穴(杨氏)》,详细列出督脉与任脉的位置乃及针灸之法要

督脉:人病脊膂强痛,癫痫,背心热,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脉起于下极,并脊上行风府。起于尾闾,而生是病,可刺督脉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针四分,灸亦可,不及针,昏晕及癫狂者甚效。
任脉:人病七疝八瘕,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斯乃任脉起于中极下,上毛,循腹,到关元,直至咽喉天突,过承浆而生是病。可刺任脉承浆穴,在髭间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灸七壮,止七七壮。

《经外奇穴(杨氏)》,阐述三十五个奇穴,并说明“凡学针人眼者,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卷八,《穴法(神应经)》,汇总了六十七个穴位的取穴以及对应的针法和灸法以及壮数。    

卷九,《治症总要(杨氏)》,阐述一百五一种病症以及治症之法要;本卷末陈述杨氏医案,“壬申夏,户部尚书王疏翁,患痰火炽盛,手臂难伸,余见形体强壮,多是湿痰流注经络之中,针肩髃,疏通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之湿痰,复灸肺俞穴,以理其本,则痰气可清,而手臂能举矣。至吏部尚书,形体益壮。”;另有“乙卯岁,至建宁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余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余针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复着矣。后投除湿化痰之剂,至今康健,诸疾不发。若作虚寒,愈补而痰愈结,可不慎欤!”。

卷十,《保婴神术(按摩经)》

“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介绍了三十二种小儿因受惊而呈现的状态以及相应的推揉等手法;《护养》一篇中提到“小儿脾胃嫩弱,父母或以口物饲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小儿于天气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戏,频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肉坚,可耐风寒,不致疾病。”于今看来也是提倡的科学养护之法。

《针灸大成》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著作。自明万历年间首次刊行,后人翻刻多次,流传广泛,影响破大,声誉显著。此书被刊行以后,不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影响很大,至今已有五十种左右的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

该书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收载了众多先贤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取位,同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强调针灸治疗有其优越性,引载《通玄指要赋》的“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发展了透穴针治法,如《玉龙歌》云:“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总结多种针刺手法,如“三衢杨氏补泻”节所载“十二字分次等手法及歌”;告诫对头部不宜多灸,提出了掌握灸治壮数的原则。    下手八法”——“揣、爪、搓、弹、摇、扪、循、捻”,详尽描述了进行针刺前的准备,包括病人接受针刺治疗的正确体位、取穴原则、辅助手法等内容;下针后几种最常用的补泻方法,并强调了催气、守气和气至病所的重要性,还阐明出针的补泻原则和方法。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他认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平泻”;另一是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他将针刺补泻进行大、小分类,实质是对刺激量的定性分类,开启了针刺补泻分强弱的先河。体现出临床治病,需要通权达变,灵活运用之。

杨继洲是一位针灸学之集大成者,总结了明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成果,《针灸大成》对于针法、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此书资料丰富,编排较为合理,故而流传较广,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在论述针灸学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书,足以说明该书的学术成就、所处的历史地位,对针灸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大成》-学术思想
管氏下针十法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论《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
针灸学绪论-青笋笔记
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的取穴经验
丙、澄江针灸学派简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