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榆林 佳县白云观、莲花池公园、韩世忠故里——蕲王庙、万佛洞、白云山、二郎山、红碱淖、归德堡桥

榆林旅游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全市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带,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与宁夏、甘肃接壤、北连内蒙古,南临延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给这块土地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和名胜古迹。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边、横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命名的。旧石器时期,在榆林鱼河堡、横山油房头一带就有人类活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曾领兵在这里筑城戍边,他们的墓地至今犹存。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在这里建立过大夏政权,定都于统万城。万里长城蜿蜒横贯全市700多公里,镇北台堪称是长城上最壮观的烽火台。

  白云山古建筑群、宋代石窟云岩寺、巍峨险峻的二郎山古庙宇、天然书法宝库红石峡、古建筑星明楼等都是重要的名胜古迹。这里也是许多历史名将叱咤风云之地。宋朝代杨家将镇守过的古麟州、杨继业和余太君战场成婚处。盘龙山是闯王李自成营造的行宫。人文胜景,数不胜数。风光优美,最大的天然内陆湖红碱淖,定边沙地省级森林公园,神木、府谷自然保护区等大漠风情,令人称奇。全市藏有历代文物2万多件,其中商周表铜器、东汉画像石、匈奴金银动物饰件等,都属国家珍品。
佳县白云观

    佳县白云观介绍:

    佳县白云观在佳县白云山上,白云山因白云观而闻名,白云观则因明万历皇帝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声名大震,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现在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毛泽东和蒋介石也光顾过白云观,相传毛泽东在白云观求得“上上签”,而老蒋却是“下下签”。

  从白云山脚到山顶白云观,走的是一道直来直去如同天梯一样的石阶;登上白云观,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黄河大峡谷,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

     陕西省佳县白云观位于县城南 5公里的黄河之滨,白云山上。这座道观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白云山著名道士李玉凤真人,榆林总兵张臣,佳县籍县丞牛登第共同组织修建。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帝朱钧给白云山道观亲颁圣旨一道,并赐制《道藏》4726卷,从此当地官民信士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不断修葺补建,形成规模宏大,鳞次栉比,古朴典雅,神秘幽静的庙群,是西北地区明代以来最大的古建筑群和道教圣地。

     白云观属全真道龙门派,明万历三十六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张真义、景真云等来白云山白云观阐教,弘清静无为之道德,修明心见性之全真,迄今已历十七代,三百九十余年。

     其间风云变幻,世事沧桑,白云山道教活动时盛时衰,最盛时道观共有道士八十余人。“文革”期间,白云观也遭破坏,道教活动被迫停止。改革开放后,一九八二年成立了白云山道教管理小组,道教活动得以恢复,观内现有道士数十名,有两位道长在北京白云观受戒。现在,白云观共有庙宇54座,占地200余亩,存有各代壁画1300余幅,碑碣160余通,匾额99块,供奉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的道、佛,释诸神多300位。

     几百年来,白云观一直是秦、晋、蒙、宁、甘等省区汉、蒙、回等各族人民物资、文化交流中心及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朝山拜圣、旅游观光者达数百万人次。每年农历正月、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为传统的古文化庙会,会期人潮似海,商贾云集,香火尤盛。

     近年来,随着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不断落实,去白云山白云观的香客、游客与日俱增,传统道教文化日益弘扬,宗教旅游十分活跃,古观名胜更放民彩。

佳县白云观最佳旅游季节:
 
    位于陕西佳县城南的白云山道观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目前为止,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每年的4月1日至4月8日是传统的朝拜节日,四面八方的香客、游客幕名而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登临山顶,远眺黄河宛如飘带,九曲而下! 
莲花池公园

莲花池公园介绍:

    莲花池公园,位于榆林市新二街西侧(体育场北侧)。清代俗称青草湖,北与文庙拌池相连。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赵铨引普惠泉水流入,至此,湖池常满。民国7年(1918)春,井岳秀辟湖池从关中引进莲籽种植,并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桥,四周种植柳树,置石桌、石鼓凳、备小船。每年6、7月间,莲花盛开满池,故人们称之为莲花池。

  于右任题书"崧生公园"和"风归远挹陶长柳,遗爱常留召伯棠"楹联,分刻在大门额上及两侧,以褒奖井岳秀建园功绩。建国后,改称莲花池公园,增建喷泉、假山等。"文革"初,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玩乐场所,池中莲花被挖掉,改成养鱼池,园中设施尽遭破坏。1977年复种莲花。并增建门庭、画廊、花圃温室、八角楼亭、引种花草树木70余种,增加儿童乐园,配置游乐设备。现园占地93.3公顷,并成立莲花池管理所。1998年秋冬至1999春历时149天大旱,池中水干,莲花枯死。后用洒水车拉水屯池,有关方面着手再次引种莲花,恢复莲花胜景。   
             
    注:现已改建成榆林世纪广场
韩世忠故里——蕲王庙

    韩世忠故里——蕲王庙介绍:

    韩世忠故里——蕲王庙位于榆林绥德县城5公里的一步岩。蕲王,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封号。

  蕲王庙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面是一孔高大、宽敞的石拱窑洞,正中是韩世忠的坐像,正殿的对面是乐楼。其横额分上下两段,上段写着“宋韩蕲王故里”,下段写着“中兴佑命”,横额两面相同。庙正面的石柱子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恢复中原,志同诸葛”,下联是“再扶宋室,功迈汾阳”。石柱背面也刻有对联一幅,上联是“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下联是“西北一天祟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这座牌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联语为绥德知州凌树祟所书。庙前立石碑4通,记载着韩世忠抗金卫国的英雄事迹。   
                       
韩世忠故里——蕲王庙交通:
 
    位于榆林绥德县城5公里的一步岩。步出名州绥德城,涉过清澈见底的大理河,向东走进一条狭长的山沟,行十余里,再上一道两山相夹的山坡,抬头便可看见面前的崖壁上镌刻着“一步崖”三个巨大的字。这里,在群山怀抱中又坐落着一处远近闻名的古迹——蕲王庙。
万佛洞

    万佛洞介绍:

    万佛洞位于县城南7公里无定河东岸悬崖上。由大小27处石窟组成,分别为伽蓝护法殿、九天圣母殿、无量寿佛殿、观音殿、白衣洞、关圣殿……南北跨度192米。伽蓝护法殿窟最大,宽9米,深12米,高4.7米。殿内有残缺一佛二菩萨石雕,右侧摩崖造像15层,左侧20层,每层佛雕像165尊;殿中有两根造像方形石柱,左右柱周长分别为5.5米和6.9米,每柱正前和两侧面各有19层造像,正面每层7尊,侧面每层10尊,总计6411尊。窟顶有两次开凿成的浮雕八卦及龙狮、麒麟、神马、花卉图案。

  万佛洞是陕北罕见的一组大型摩崖石窟。洞造于何时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建于宋至元代。1982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

    白云山介绍:

    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高山之上白云飞,如诗如画的风光尚且不论,山上的白云观就包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道家胜地白云观,自从明万历皇帝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声名大震,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远近香客们至今都络绎不绝。此外,白云观还是整个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大小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大处看雄伟壮观,小处看精美绝伦。在白云观上还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黄河大峡谷,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

  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来到白云山,观其山景秀,便结庐而居,采药治病,设化教民,普济众生,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时间名扬四方,被万姓尊为玉凤真人。白云观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开始修建的。

  白云山属典型的庙观文化,它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宗都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民族文化等有机地熔于一炉,其内涵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失为一座巨大的文化保库。

  【诸神荟萃】

  白云山由祟尚道教起步,因建庙立神成形。54座宫、殿、楼、祠等组成的庙群,自成格局,各具特色,都是因神建庙,每庙必神,200多位神,400多尊像司职各又相互联系。其中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汇。即供华夏大地供奉的传统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白云山神之多,神之全,真可谓诸神荟萃,集于一山,这在各地的古观古寺中是少见的,其间记述和演绎了许许多多宗教故事、神话传说。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知白云山神,亦知天下神。宗教现象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现实存在,白云山这座宏大完整的神的宫阙,为我们研究宗教文化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料库,它让人们从历史的、现实的眼光去审视神,了解神,认识神,体会神,监别神,从而甄别真伪,领悟虚实。

  【古建风格】
  
  白云山庙是一座存留完整、规制宏大的古建筑群,包括庙堂、牌坊、亭台、通道、桥梁等,古建面积8.1万平方米。这座恢宏的古建群在平面布局上依山势渐次升高,形成三条轴线,鳞次栉比,疏密得当。主轴、次轴均采用两翼对称这一传统布局,建筑大都用木结构,并充分利用榫卯结合之木构架,种类多达20余种。建筑屋顶依照庙堂的尊卑、作用、位置等,采用了歇山、悬山、硬山、重檐等众多形制,同时分别覆以高贵琉璃瓦或布瓦,产生了高低有别、主次分明、色彩缤纷的效应。屋脊兽头也形式繁多,造型优美,是很有价值的工艺珍品。木牌坊在白云山古建中享有特殊身份,它兀然独立,飞檐出挑,翼角翘起,搏风击雨数百年不倾不圮。白云山出类拔萃的建筑,和谐地体现了明清营造法式,又融入了鲜明的地方风格,使之更臻完美,相得益彰,显示了历代建造师的精湛工艺水平。

   【雕塑艺术】
  
  白云山的雕塑艺术渗透于整个建筑群的各个角落,数量之多,名目之繁,令人目不暇接。白云山雕塑艺术取材极为广泛,有石作的栏杆,旗杆、石狮、牌坊、台基、柱础、香楼等;有木作的梁、坊、雀替、门窗、神龛、神像、匾额、供器等;有砖瓦作的勾头、滴水、墀头、钱檐、脊兽等;还有金属,琉璃泥塑等多种多样雕塑饰品。白云山的雕塑题材也有多种形式,有龙、凤、麒麟等传说中的动物,更有飞禽、走兽、花卉、风景、人物等。雕刻的表现手法也种类繁多,即有剔底起突,也有浮雕、立体圆雕等等。这些艺术作品有的朴实庄重,有的简洁明快,有的粗犷雄浑,有的精细流畅,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书画珍品】

  白云山现存碑刻157块,或以功德记事,或云游名山大川之文人雅士挥豪泼墨,留下了许多书法精品。其中明代万历年间山西粮道吴宗义所书的两块草书碑,如飞龙流水,自然有势;悬挂在真武大殿由开山道人李玉凤所书的木匾额“玉虚宫”苍劲有力,壮实浑厚,当年毛主席看到时也伫立良久,赞不绝口。近年来,也有赵朴初、启功等书法名家留下的真迹。

  【壁画】

  是白云山最有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之一,现存在1300余幅。这此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色彩艳丽的大型工笔画,有描述神话传说的彩色连环画,有中堂、条幅式山水风景画,有色调清淡的花草水墨画。这些壁画,都出自民间画匠之巧手,大都为明清之作,保存了古代民间精湛的绘画艺术特色。

  【白云神韵】

  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具有古典音乐和宫庭音乐的双重成份,既古朴典雅,又庄重肃穆。清康熙年间,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又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道士们吸收佛教、晋剧、唢呐、民歌中的曲调和技巧,形成了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白云山道教音乐曾传播四方,誉满省城,至今这一神韵仙乐仍诵唱古观,经久不衰。  
二郎山

  二郎山,俗称西山,也称“驼峰山”。位于榆林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二郎山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会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果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支神木时曾来此山,他观山状如似笔架,所以将此山御之曰:“笔架山”。后来,文人学士来此,有观其貌似驼峰,故多称:“驼峰山”。

  在二郎山前后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00多座殿、庙、亭、阁,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庙、诸神殿、三教殿、玉皇阁、娘娘庙等。这些古建筑疏密相间,形体各异,布局合理,虽险若固。其间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龙照壁和石刻卷顶一处,还有壁画2幅、碑石10余通,以及石刻楹联、题字等。这些石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 

  由于二郎山的山势雄奇秀丽,古建筑如串珠般遍布在1公里多宽的山峦上,多姿多彩,所以它闻名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成为一方胜境。
红碱淖
红碱淖风景区位于神木县西北部,地处鄂尔多斯草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汇处,水域面积54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素有“大漠明珠”之美称。红碱淖是一颗大漠明珠,镶嵌在陕西的最北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水面面积达67平方公里,假如从高空看过去的话,一定是象极了高原上的一颗眼泪。

  此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为11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6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45平方公里,即以红碱淖为中心,向红碱淖最高水位线以外延伸一公里范围内的整个区域。红碱淖面积为67平方公里,湖岸线长43.7公里,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长处12公里,最大水深10.5米,平均水深8.2米,状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湖内有一个面积580亩的半岛--红石岛,岛上沙滩洁净,沙生灌木丛生,有白天鹅、鸳鸯、海鸥等30多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或栖息。

  红碱淖四周有七条季节性河流常年注入,蒸发量与补给量基本平衡,水位比较稳定,湖面烟波浩淼,灵气腾腾。环湖10公里范围内及注入河流域均无重污染企业,湖的东西两侧均以草原牧场为主,水草丰盛、牛羊成群,湖的南北两侧以半固定沙丘、滩地为主,沙丘、滩地上有以沙柳、沙打旺为主的大面积防风固沙林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蓝天白云下浩瀚的湖水,洁净的沙滩,水草丰盛、牛羊成群的草原,起舞的飞禽,初升的旭日,迷人的晚霞及气势磅礴的惊涛等一起构成了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风光。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介绍:

    杨家沟革命旧址1978年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

  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新院),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西方建筑风格之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堪称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从事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杨家沟是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家沟革命旧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东南30公里处,是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他转战陕北时,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并在此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光辉著和。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以“亚洲部”为代号的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这里。1948年3月21日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走向解放全国的战场。
归德堡桥

    归德堡桥介绍:

    归德堡桥位于城南20公里的榆溪河上.清乾隆年间,由堡民卜子孝及其子僧慧昙、慧清相继募资,历时20余年后建成,后被洪水冲毁,道光二十一年(1841)修复。光绪二十九年(1903),延榆绥兵备严镜清在桥东石畔架铁链桥1座,三十三年又遭大水冲毁,复建砖石结构10孔拱桥。民国年间增建2孔。1949年后,又续建2孔,形成现在规模。现桥共14孔,全长152米,桥面宽 6.8米,高5米。桥基为青石砌筑,桥体均以青砖砌成拱洞,至今十分坚固。此桥一直是榆林通往横山、宁夏的交通要道,也是陕北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座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走丨白云山上白云观
白云山上白云飞(黄河行31) 冯并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陜西白云山道观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世界著名宗教建筑——白云山道观
毛主席想参观白云山道观,李银桥说是封建迷信,毛主席:片面
佳县白云观揽胜 ——榆林、延安行(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