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8年黑龙江农妇大出血,苏联得知其丈夫是英雄,立派直升机救助

作者:明月

1958年5月的一天,位于中苏边界黑龙江畔的一个普通农民董贵福的妻子正在生产,这原本是一件喜事,但就在这时,意外突然发生了:董贵福妻子董氏在生产的时候突然大出血,要是再不能得到及时救治,随时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在这个封闭的小山村,是没有医疗条件救治董氏的。更糟糕的是,这里交通十分闭塞,交通工具和路都没有,根本无法及时将董氏送往外地抢救。

谁也没有想到,没过多久,这个连自行车都没有多少人见过的封闭小山村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苏联直升机,为董贵福一家人送来了生的希望,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天,接生的产婆发现了不对劲,这个孩子生出来的时候,怎么没有看到胎盘一起出来呢?

很快意外就发生了,董氏突然发生了大出血的症状,因为医疗条件限制,产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不断地用棉花来垫,但是因为出血量比较大,棉花一垫上去,马上就被浸染成了一片通红,这场面让经验丰富的产婆也是瞬间手足无措,只能满脸惋惜地告诉董贵福,这一次大人肯定是保不住了,谁也没办法,准备后事吧。

董贵福听到这样的话顿时情绪崩溃,一个昔日在抗日战场上深入虎穴、奋勇杀敌的铮铮铁骨汉子,竟然站在原地嚎啕大哭起来,看着躺在血泊中的妻子却没有任何办法。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又没有办法将妻子送到外地救治,又无法有效地对妻子进行救治,妻子似乎只有躺在床上等死一条路了,董福贵也只能一直陪在妻子身边,在痛苦和煎熬中度过。

幸运的是,村子里曾经有的村民曾经和苏联人打过交道,而且会俄语,建议董福贵立即送到最近的苏联去救助,或许还能够救回一条命。

然而,大家都纷纷摇头,因为这个建议几乎没有可实现性,虽然那时候中国和苏联关系还处于“蜜月期”,但毕竟是两个国家,别人怎么会贸然跨越国境过来帮你救人呢?就算能,别人又为什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要帮你一个普通中国村民呢?

但这样一个在别人眼里如同天方夜谭一般的话,却让董贵福眼中顿时有了希望,而且十分肯定,一江之隔外的苏军将会对自己伸出援手。

董贵福立刻找到乡长,乡长知道这个事情后十分重视,立刻将这个事情报道到了当地抚远县县里,县里又最快速度地联系了省里,让帮忙联络苏联方面。

很快,这个消息便传到了苏军这边,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驻扎在黑龙江另一侧的苏联边防部队便立刻同意了营救,并且第一时间派出了直升机搭载救援人员和医疗物资展开了这场震撼人心的跨国救援。

很多读者这时候可能心中都有些疑惑,苏联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如此重视,并且十分积极呢?

这里面当然有两国关系友好和人道主义精神方面的原因,不过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位看似普通的农民董贵福,其实曾经是这些苏联军人的生死战友,并且手里还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的“斯大林奖章”和“朱可夫勋章”,在很多苏联红军的心中,都是英雄一般的存在。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日军侵占了自己的家乡,董贵福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苏联红军,后面被编到了赫赫有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也就是88旅担任情报员,曾多次深入敌后为苏军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情报,并和苏军并肩作战,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

1945年,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已经如同“秋后蚂蚱”,在苏军的“钢铁洪流”冲击下一触即溃,而董贵福也和苏军大部队一同,将日军从自己的家乡驱逐了出去。

因为战功卓著,苏联方面在1945年的时候为董贵福颁发了“斯大林奖章”,为其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弟弟董贵寿颁发了“朱可夫奖章”,这些奖章之后都一并送到了董家。

应该说,对于这样的战斗英雄,苏联方面一直都重视并且想将其留在苏军中,并表示要将董贵福送到苏联军事院校学习深造。

但是眼看着一个崭新的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发展,董贵福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苏联方面的挽留,回到了家乡。

“我们的祖国已经解放了,该回到祖国了!”从此之后,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苏联战斗英雄,多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黑龙江小山村普通农民。

也许是因为董贵福这一层特殊身份,更加坚定了苏方的决心,一定要将这位英雄的妻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但是,负责执行这次任务的主要人员是苏联米—4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和女医生拉拉波里扬可,两人一个飞行技术精湛,一个医术高超,所以被苏联军方委派进行救援。

不过运气不好的是,当时恰逢恶劣天气,直升机在呼啸的大风中甚至无法操控方向,无奈之下,阿尔谢年科夫只能换上教练机顶着恶劣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起飞,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危险之后,终于是凭借着自身精湛的飞行技术抵达了董贵福所在的村子上空。

村子里的村民们早收到消息,提前在董家附近整理出了一块空地,并且插上了指示降落位置的红旗,就这样,阿尔谢年科夫以最快速度直接赶到了董家。

女医生拉拉波里扬可看到董氏的时候,因为失血过多,她已经是面色苍白、生命垂危,拉拉波里扬可立刻和其他医疗人员展开了急救,稳定其生命体征,随后立刻将董氏母子抬上直升机,准备送到苏联医院抢救。

这是一场生命和事件的赛跑。

阿尔谢年科夫顾不得休息,立刻又马不停蹄地驾驶直升机将董氏母子送到了苏联伯力州的妇产医院进行抢救。

虽然说已经到了苏联医院,但是此时董氏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大量失血和生产时的组织损伤,让董氏现在时刻徘徊在死亡线上,要想救活她,必须大量输血,但是当时医院并没有足够的血源。这时候,又是几位苏联妇女知道情况后主动伸出援手为董氏献血,最终,在苏联方面的全力救治下,终于成功将董氏救了回来。

此后,苏联方面对董氏母子也进行了精心的照顾,刚开始董氏身体弱,无法喂养孩子,妇产医院的医生护士轮流为她的孩子喂奶粉,对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医院的工作人员还亲切地为他取了个俄语名字叫安德烈。

又经过苏联方面一个多月的精心照顾,董氏母子的身体都恢复了健康,苏联方面于是又主动派出直升机将母子两送回了中国,苏联医护人员依依不舍,还送了董氏母子很多的衣服、玩具、食物和项链等等东西。

时过境迁,转眼间就是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对于曾经冒死相救的救命恩人,董家人一直都想亲自过去表示感谢,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机会成行。

1975年和1978年,董贵福夫妇先后去世。去世前,两人都嘱咐儿子董双森,一定要找到在苏联的救命恩人,代他们亲自表达感谢。不过董双森也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出国去找恩人,最终这个事情只能就这样耽搁了下来。

不过,好在当年的苏联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也一直对自己的“中国朋友”念念不忘,特别是还想再看一看当年的那个“小安德烈”现在情况如何,便找到了有关部门反映。

中方得知了这段见证了中俄之间亲密情谊的历史后,也是十分重视,立刻开始妥善安排阿尔谢年科夫和他的孙女来到了中国。

此时已经是2006年,距当年已经48年,庞大的红色苏联已经不复存在,而当年那个身强力壮的苏联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如今也已经80岁高龄,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令阿尔谢年科夫感慨颇多,陷入沉思。

阿尔谢年科夫先是乘坐飞机从莫斯科飞到了北京,踏上了漫长的“寻亲之旅”。时隔数十年,中国早已经不是当年他认知当中的那个中国。几十年前,阿尔谢年科夫驾驶飞机降落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封闭贫瘠的小山村,这个小山村甚至连一条路都没有,但如今,自己看到的却是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现代的城市,满眼都是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人流。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中国,几乎全盘都在学习苏联,特别是建筑方面,几十年前苏式建筑几乎成了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建筑标准,但现在,曾经苏式建筑的痕迹早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具备强烈中国风格和元素的四合院、现代建筑、历史古迹等等,这似乎只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小缩影,但阿尔谢年科夫恐怕也已经感到,当年的中国确实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这或许也是中国和苏联最终命运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在受邀参观故宫的时候,阿尔谢年科夫对这座北京的地标建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是一砖一瓦都忍不住细细摩挲,在参观中,阿尔谢年科夫了解了故宫的历史,知道了这座宫殿是整个中华文明的辉煌和骄傲,这也让阿尔谢年科夫陷入了沉思,昔日让无数俄罗斯人骄傲的苏联早已不在,也许自己已经没有再看到往昔那属于俄罗斯的骄傲和辉煌,再重新回来的那一天。

之后,阿尔谢年科夫从北京来到了美丽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又转车到了佳木斯,最后又乘坐汽车经过了同江市、富锦等等地方,最终才抵达了八岔乡当年自己驾驶直升机降落的那个小村庄,这不得不让他感慨,当年驾驶直升机只需要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抵达的小山村,现在竟然需要跨越大半个地球,跋涉万里路程才能达到,不过同样不同的是,当年的那个小山村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和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乡、县都已经有完备健全的医疗体系,村民们出现健康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及时治疗,再也不用期望别人来施以援手。

最终,阿尔谢年科夫终于见到了当年的“小安德烈”董双森和董家人,时隔近半个世纪,双方却如同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亲切,一直期望见到母亲救命恩人的董双森激动地抱住了阿尔谢年科夫表示感谢,在场所有人都为这场跨越时间、地理空间的中俄友谊而感动。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6年前苏联飞行员来华,一中国青年拿着毛毯说:谢当年救命之恩
《董美人墓志》
高青县董家沟董氏族谱
衢州龍游縣董氏
渑池县董氏家谱
董美人墓志(美人董氏墓志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