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崇明历史 两次战争及相关问题

崇明历史。崇明岛成陆,人口聚集的历史有1300余年。从唐武德年(公元618年)始至明末,长江口的沙洲不断合并,连成了一大江心岛。公元705(唐朝神龙元年),在已合拢的三大沙洲(分别称西沙、中沙、东沙)中最大的西沙设镇,取名崇明。为“崇高明远”之意,又一说是改“祟明”为“崇明”,隶属通州(江苏海门县)管辖。

1277年崇明正式建州,州府在刘姚沙(今合兴镇)。1396年(明洪武29年),崇明改州为县,县城是现城桥镇南区的“城内”,即“崇明”。

1958 121日,崇明县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2005 518日,原属上海市宝山区的长兴、横沙两个行政乡,划入崇明县。同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崇明三岛的功能定位: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崇明)、海洋装备岛(长兴)和生态休闲岛(横沙)。

2006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崇明视察并作重要指示:“崇明建设生态岛,要按照岛域总体规划,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只要认准了方向,就不要动摇。”

20091031上海崇明长江隧桥通车。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终使岛陆连为一体。崇明高速公路与全国乃至世界实现连接。

 

崇明地处长江咽喉,严然军事要冲,却历来少有战事。明代唐一岑抗倭,清初郑成功进攻崇明之战,有些名气。

唐一岑抗倭。明嘉靖32(公元1553),唐一岑(广西临桂县人)以举人荐任崇明县令。唐上任伊始,倭寇(侵犯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浪人等乌合之众)就入侵县城,唐知县率军民据土城(当时崇明还只有土城墙)浴血抵抗,击退来敌。次年5月,倭寇卷土重来,唐公率领军民出城杀退倭寇。可是,唐知县手下一名叫高才的武官(千户)却被倭寇收买了。一日深夜,高才引倭寇潜入东门杀进城内。唐一岑得报后带领亲兵出县衙,与倭寇发生巷战。唐知县一马当先,挥舞大刀,奋力杀敌,但是寡不敌众。唐本是文官,不谙武功,终受重伤,以身殉国。黎明,城内军民闻知县战死,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在顾国、樊汉两位秀才组织下,与倭寇展开血战。至中午,砍杀倭寇 200 多人,残敌逃窜,县城收复。这是崇明有史以来,首开激战,抗击外敌。此后崇明成了明清两朝的江防重镇。

为表彰唐一岑功绩,明嘉靖帝敕赠唐一岑为光禄寺丞,筑墓建祠,受后人供奉。清代迁墓祠于蟠龙镇(大同乡)置墓田1亩,墓园植松柏。民国初,唐公祠堂内置万年台供神位,立石碑两块。抗日战争时崇明沦陷,唐公祠堂遭日军破坏。解放后政府拨款修缮唐公墓祠,重新立牌位,树石碑。公社化和“文革”中,墓祠多遭损坏,文革后再恢复。1990年唐公墓祠迁至现址鳌山路,占地2亩。现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一岑为国牺牲当为世人敬仰。可是泱泱大国的堂堂官老爷,竟被一群来自外国的草寇杀死,也真是国之耻辱。

 

郑成功崇明之战。按时间顺序,这是在郑成功北伐兵败南京之后,收复台湾则更是在此之后。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有过多次北伐,这次是最后,也是最为声势浩大的一次,其主要战场是在定海、镇江和南京,崇明之战知名度不高。

清顺治16年(1659年),郑成功乘清军大举进攻云南(贵州)永历政权,江南兵力空虚之机,率大军从浙东南沿海开始北伐。郑军拥有舰船3千余艘,水陆17余万大军。5月,攻占定海(舟山)。6月,郑成功与张煌言水陆并进,攻陷瓜州(江阴)、镇江及所属诸县。7月,围攻南京。南京清军眼看示守,以假降拖延时间,暗地派人向朝庭告急求援。郑水军并不善于攻城,轻信清兵投降延误了战机,清庭很快调集了各路兵马收复失地,进行反攻。结果郑军遭受重创,在南京城下大败,向东撤退。

8月,郑成功率舰船2千余艘抵达崇明,而崇明守城清兵只有绿营三千人。郑成功决定攻取崇明县城作为立足之地,再派人去厦门等地调取援兵,以图再攻南京。于是郑军分几十路登岸,向县城进攻。但在崇明攻城战中,郑军士气低落,又不善攻城。而守城的清兵善于使用火炮和弓箭,给郑军以重创,甚至还能主动出击,缴得郑军红衣大炮多门。郑成功夺取崇明失败,只得率军离崇明而去。9月,郑成功自海上返回厦门。而清军则乘其喘息未定,开始进攻厦门。最终郑成功失去根据地东渡台湾。

为什么红衣大炮轰不垮崇明城墙?后来能拿下台湾的郑成功却拿不下小小崇明岛?

所谓红衣大炮其实徒有虚名,无非是炮身披条红布以显威风,吓唬对方士兵。这种大炮使用大铁球(大石块也可以)作为炮弹,砸过去后不爆炸。大铁球能砸死人,能把木船砸沉,但未必能砸垮坚固的城墙;即便能砸烂城门,也要瞄得准才行,而难有准头正是这种炮的短板。还有,这种炮操作很麻烦,射程又很有限。这炮要把铁球发射出去,先要仔细装填火药,这很慢,如果装得不好,炮膛火药不密实,打出去的铁球就掉落在炮口前。攻城时,这种大炮不能架得距城墙太近,否则炮兵慢慢装火药、点火绳之时,城上士兵居高临下,用弓箭轻易射杀炮兵;但如果把大炮架远了,就够不着,还可能砸了自己的步兵。郑军炮兵与步兵间配合很笨拙,崇明清兵伺机杀出城来,炮兵武功不精,不善步战,又士气不振,只好丢下大炮逃命,清兵缴获大炮实在不难。

崇明城墙坚固是肯定的,外加护城河拱卫,易守难攻。但郑军攻城失败,主要不仅于此。郑成功数万败兵涌向崇明,但上岸的不过万,攻城的则更少。崇明县城临江地域狭窄,郑军无法投入足够多的部队同时参与攻城。只有城西门以外野地比较开阔,这里因此成了郑军攻城的主战场。但此处仍然让攻城部队难以充分展开,限制了郑军的施展。还有,郑军兵败南京,一路败退下来,攻城器械丢失干净。又多水兵,不善陆战尤其不善攻城。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正是汲取了屡屡攻城失败的经验教训,技战水平大为提高的结果。而当年清军,八旗官兵风头正劲,战力强,无论攻守,打败郑军是必然的。

清顺治17年(1660年)5月清军进攻厦门。虽然郑军一度取得胜利,但双方力量悬殊,郑成功意识到厦门难保,为寻找新的抗清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与厦门隔海相望的台湾。

由于郑成功北伐惨遭失败,元气大伤。而清的统治已逐渐稳固,郑军困守厦门孤岛,数万人马给养困难,且厦门也及及可危,必须取得其他根据地以立足。16613月郑成功开始实施收复台湾行动,16622月,收复台湾。

为什么郑成功拿不下小小的崇明,却能收复台湾岛?

其实,中外历史上这类事多的是。60多年前解放军拿不下小小的金门,却能轻取海南。胜败乃兵家常事,常胜将军出昏招本来就并不鲜见。只不过,对英雄,大家都对他过五关斩六将津津乐道,广为宣扬,但对他走麦城,往往避而不提,即使提及了也要注出许多客观原因;而对反派人物,则只是那壶不开提那壶。

分析现实,郑成功是注定拿不下崇明的,即使拿下了,也保不住。这就是“势”必所在。如郑能攻下崇明,就能攻下南京,至少能割居一方。但是,根本没这个“势”。

郑成功北伐,绝不是孤军奋战,相反正是利用了清兵正在征战之机。当时反清力量并未偃旗息鼓,而是此起彼落,西南域大战未艾,西北域要到康熙时才能平定。现实是,即便大清将领屡出昏招,一统天下也是势在必然,郑无法改变。

而收复台湾则大不同。荷兰老牌殖民统治大势已去,台湾迟早不保,如果郑成功不去收复,大英帝国就会出手,荷兰的那么多殖民地差不多都是被英法瓜分了。设想再晚一些,台湾落入英国之手,郑成功就很难成为民族英雄。当然,台湾最终还是归了大清的。

所以,历史发展是必然的,而英雄人物只是偶然。历史有其必然的走势,英雄不能将其改变。但英雄却能被偶然性改变,或者说,成为英雄有其偶然性。如果某长胜将军或某位天才在战场上突然被一颗子弹打死,那么,完成伟业的英雄就换成了其他人。英雄可以是这个人,也可以是那个人。因此,无须过分迷信英雄伟人,个人崇拜都有违科学精神。

(图片,鼓浪屿郑成功雕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明治城“五迁六建”史话
崇明围攻战:郑成功北伐征程中的尴尬谢幕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三十七):四入长江
郑成功北伐南京为何遭到惨败:连犯两致命错误)(4)
许爷唱曲——美孬听
1646年,郑芝龙刚刚降清,清兵就将安平城洗劫一空,赶忙杀回的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