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家精要|仲景医学是针灸辨、证施治的典范


仲景医学是针灸辨、证施治的典范

作者:刘冠军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针灸的条文,内容精湛,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本文试就仲景有关针灸辨证施治的论述,予以阐释,以供参考。


一、阳证宜针,在于散邪泻热


所谓阳证,即指病在三阳所出现的症候群。一般地说,疾病在阳证阶段,病邪初中,正气未衰,多反映为表、热、实的证候。《伤寒论》中运用针法疗疾的条文有11条,施用灸疗的有8条(包括熏法1条)。在11条中,用于阳证的有9条,用于阴证的只有2条。在阳证的9条中,有太阳病7条,阳明病2条,还有太少并病一条。阳证各条的刺法,多用期门,意在泻血室之热。因外邪入里,结于血室,故选用肝募期门以泻热,热除血安则病愈。至于308条的少阴病,仅提出“可刺”,这不过示人以规则,说明在三阴病中,凡出现实热的症候,也可选用针刺治疗,从而体现了随证施治的原则。《金匮要略》还提出疟脉自弦、弦紧者可发汗针灸,这是根据《内经》‘其在表者可汗而已”来确定的。总的来看,灸偏于补而针偏于泻,虚寒证一般宜补而不宜泻,实热之疾则宜泻而不宜补。


二、阴证宜灸,在于温阳救逆


所谓阴证,指的是邪在三阴经所发生的症候群。一般地说,疾病在阴证阶段,病邪由表入里,正气渐衰,多反映为里、虚、寒的证候。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灸法疗疾的有8条(包括熏法1条),其中用于阳证的2条,用于阴证的6条。可以看出,灸疗主要适用于阴证,有回阳救逆的功效。如34: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逆,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62条“下痢,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像这样严重的厥阴证,被后人称为“医方之祖”的张机,尚且不用药石,而只采用艾灸挽救厥逆,足可证明艾灸救逆之功效!至于太阳证治第117条,虽属阳经,但所表现的症状则属于阳气不舒、阴气反胜所致之奔豚症不属于一般外感阳证范畴,所以不用针法去泻热,而用灸疗灸其核上,意在散寒通阳。这一条与《金金匮要略》所论“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都阐明了灸洪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意在回阳救逆。



三、脏腑辨证,施用针刺灸疗


《伤寒论》第108条、109条、142条、143条、216条以及平脉之文,所论病证各不相同,然而在治法上都采用“刺期门”,这体现了腑辨证的精神。如第108条是脾病见肝脉,是肝旺克脾的症候,故选用“刺期门”以泻肝经之邪,第109条表面上看来是肺之病,由于肺病,肺之治节功能不行,水失通调,清津不能上升,故症见大渴欲饮水而致腹满,这是肝反侮肺的缘故,所以仍采用“刺期门”以泻肺邪,使皮毛开通而汗自出,水道通调而小便利,病方能痊愈。《金匮要略》指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也休现脏腑经络的辨证规律。


四、针药配合,随证灵活施治


《伤寒论》中常常采取针药配合,随证灵活施治的方法,或以针灸治疗为主,以药物治疗为辅,或以药物治疗为主,以针灸治疗为辅。如第24条治太阳中风证,先刺风池、风府,后服桂枝汤。第304条治疗少阴症,以附子汤为主,配合艾灸治疗。《金匮要略》中治疗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主张灸核上温经散寒,温肾回阳,加服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以降逆气。为什么要针药结合?我们可从“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来作一分析。因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是药不胜病,发表之力不足,所以配以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则愈。之所以取风池、风府是因为“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风府两旁各一”,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所以先刺风池、风府疏通来路,以出其邪,再服桂枝汤和营卫,以平诸疾。所以说“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针药结合,相辅相成,比《内经》时代的单一疗法有了进步,是仲景进一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具体体现。



五、烧针艾灸,注意变证流弊


《伤寒论》中关于误治而致“火逆”记载了18条之多,可见用“火”法在汉以前是很流行的。正因流行,仲景对其误用之流弊才不厌其详地反复告诫:“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通观《伤寒论》所载误用火法所致变症和坏病的18条中,太阳篇有14条,阳明篇2条,少阳篇1条,少阴篇1条,三阳经共17条,占94 ,4%。因此,在外感热病属于表、实、热的阶段,使用火法要分外谨慎,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火攻。阴病是比较适用火法的,但也应辨证选用。例如第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劫少阴汗也。”这说明少阴病,误用火法就会发生变证。


在运用火法时,仲景特别强调要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火逆伤阴:伤阴,包括伤津、伤血两个方面。伤津佼轻,伤血为重。如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考太阳病的症状应该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是寒邪客于太阳经的表现。病人不应有烦躁不安的反应。文中“反躁”是一种特殊症状,说明病已开始传经,有了里热。热能煎津,本就伤津,再误用熨法,大汗出,则助邪传入阳明,火势助一长热邪,煎熬阴津,势必烦躁谵语。再从《金匿要略》中“太阳中喝......加温针者则发热盛”,也说明温针助热而伤阴液,阴浪大伤则热更盛。


火逆伤血则较重,如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文中清血,指便血。第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文中“微数”是阴虚的脉象,本条指出阴虚有内热者不可用艾灸,否则,阴虚益甚,内热更炽,这样就有伤于营血,难以恢复的不良后果。仲景为了说明阴虚火旺之人,不宜用灸,特在《金匮要略》中,着重阐明“痉病,有灸疮,难治”。考灸疮,脓液久溃,津血大亏,再患痉病,势必血枯津伤而不易治愈。


总之,应当注意,第一,外感热病,不要轻易用火熏取汗,第二,阴虚内热,慎不可灸,否则易伤津血而引起变症。


另一种情况,是火逆亡阳;火逆亡阳,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是,实人外感寒邪,若以火熏取汗,则可造成大汗亡阳。如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砺龙骨救逆汤主之。”这是因为火迫必然造成大汗淋漓乃至亡阳,当务之急是敛汗救逆回阳,故用救逆汤。第二是,阳虚者外感寒邪,若以火法取汗,也能造成大汗亡阳。如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以便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考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都是阳虚证候,心烦是兼有阴虚,脚挛急是由于筋脉缺乏阳气温煦和液濡养的结果。这是一个阴阳两虚而以阳虚为主的病例。一般说来,阳虚证宜用艾灸、温针等火法治疗;但阳虚又兼阴虚,复感外邪的病人,如误用汗法,势必造成大汗亡阳的厥逆证,若再加烧针,则使厥逆更加严重,故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


伤阴与亡阳比较,伤阴为轻、为缓,亡阳为重、为急。仲景提出这一问题后,后世在用火法时,就有规律可循了。


仲景对于针灸医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伤寒沦》、“金匮要略》留下了辨证施治这一光辉的治疗原则,为开创针灸辨证施治作出了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针、灸、药运用简谈
中医人必备:「伤寒论」蕴藏的针灸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伤寒论太阳篇变证治则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疗效好不好,用了经方就知道 ‖ 仲圣平台2019年第六期经方临床实战讲座第二日纪实
《傷寒論》灸法淺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