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章】错位的城镇化发展大方向

郑风田:错位的城镇化发展大方向

郑风田:错位的城镇化发展大方向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政策过去一直强调大力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人口增长。而现实结果却是许多中西部的小城镇建得很漂亮但却无人去,而京、沪、广、深等大都市外来人口却愈来愈多,导致房价飚升,交通堵塞。其实这是错位的城镇化政策导致的结果。应该顺应现实中人口一直要往大中城市、超大城市流动的现象,充分挖掘这些大都市的发展潜力,让他们在这些城市安置下来。


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错了?

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方向大问题是究竟该不该继续发展大都市?主流的话语口径好象是大都市都已出现城市病,没有潜力了,应该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实现人口的就地转移。其实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那就是就地转移能有就业机会吗?建一个小城镇很容易,但如果人要在小城镇生活,必须要有就业的机会。而就业机会的背后是产业机会。那些当年逃离京上广的人不少最后又逃了回来。原因是小城工作难找,就业机会有限,发展空间更有限。只有那些产业有竞争力的城镇才能有就业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许多小城镇建大学的原因了。美国大学的竞争力全球第一,一个小城镇建一所大学,靠这个大学产业,这些小城镇就活了。我国大学都集中在大都市、大公司总部也都迁往大都市,大都市公共品服务什么都比小城镇好,却让小城镇去解决就地转移,与实际差别太大。


我国大都市真的是容量有限,没有发展究竟了吗?其实缪也。

中国大城市真的容不下人?北京市常住外来流动人口800万,上海市常住外来流动人口1000万,但这些大都市却以城市承载力有限为借口,不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社保、流动儿童入学等问题。中国的大都市是有不少城市病,但这只能说明现行的城市管理制度太糟糕。其实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这些大都市的发展潜力还远未发挥。城市管理者应该去找出管理上的差距,认真学习,而不是继续采取驱赶战术了事。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仕认为北上广人口聚集度远远不够,“相比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中国的‘北上广’人口聚集程度还远远不够”。 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城市化过程的自然趋势,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从生产效率以及需求增长等方面,都能更好地拉动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他认为,“大”而“密”的城市化发展,更为符合中国的国情。


谢国忠的5000万超级城市。

谢国忠也曾写过一篇“想象5000万人超级城市”的文章,观点很有意思。他认为中国建立20座各拥有50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将能实现规模经济,突破经济增长瓶颈。建立超大城市(Supercity)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人口分布效率、改善居住条件改善。超大城市带来的规模经济是关键,规模经济上去了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城市越大,失业率越低。巨大的人口将会让公共交通如地铁变得有利可图,香港和东京的地铁都是赢利的。如果城市建得足够大,比如达到了5000万,则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上就可以实现高额赢利,这样就能够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投资机会,解决目前困扰由于城市规模小、无法赢利而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另外建超大城市还可以提高国民收入,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基本上都比中小城市更高,如东京地区的人均收入比日本平均水平高60%,纽约和伦敦的情况也类似。发展中国家的里约热内卢、孟买、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平均收入,都要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效果。

谢国忠还认为建205000万超大城市是解决“城市病”的药方 。目前不少大城市有“城市病”,如交通堵塞和污染,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城市规模,而是跟这些城市当初没有规化好有关系,例如:纽约当初规划人口时只想到了100万人口,而伦敦是为马车运输设计的。如果是一个规划合理的大城市,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城市病。如日本东京就是在“二战”后规划设计的,城市病就很少。如果中国从一开始就按照50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超大城市,就可以避免目前多数城市犯的堵塞病。

而留美学者薛涌也认为中国还是要发展大城市,增加密度,但办法是普及小户型的经济适用房,比如三口之家60平米,覆盖95%的城市人口;同时加强公交建设,在市中心禁绝公私机动车。否则,房子太大,公路太多,占用过多土地资源,城市密度就无法提高。而国际上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指出超大型高密度的城市不仅经济效率高,而且更加环保,对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少的中国,是一个更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国大都市与日韩美相比还潜力无穷。

其实我国目前几个大的都市圈生产极化作用不高,人口极化作用过低,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

与日、韩、美国等巨型都市圈相比,我国珠三角、长三角、津京唐的人口密度一直偏低。我国不应该对这些地区限制移民,而是应该再继续增加。我国知名经济刊物《经济研究》有一篇“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的好论文,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数据证明:与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圈相比,目前我国东部几大经济圈的人口规模太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上海的人口密度也仅约为面积相同的日本相应地区人口密度的一半。我国东部一些核心发达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2.59%,集中了全国33.64%GDP,但只拥有全国13.32%的人口。而美国制造业就业密度最高的14个州,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3%,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却占全国的50%;美国大西洋沿岸7个州,占全国1.05%的国土面积,却生产了全国11.33%GDP,集中了全国9.25%的人口;日本的东京都、大阪府、神奈川县三个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仅1.75%,却生产了全国31.21%GDP,拥有全国22.94%的人口。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英国人口密度比我国高,美国、印尼人口密度比我国低,但这些国家核心超大型城市圈人口集中度都高出我国约一倍以上,美国甚至比我国高出两倍。美国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比我国低四倍多,但我国四个经济特区的人口密度,却比土地面积相当的纽约等都市区的人口密度低近一半。我国东部都市圈还有很大的接受人口的潜力与空间。我国在1965年—2001年的36年里生产向东部沿海城市不断集中,但由于户籍等原因,人口却没有相应地向这些都市圈集中,造成我国规模经济的形成。过低的人口极化作用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成长 


珠三角已具有建超级大都市的基础。

把外来打工者包括进去,珠三角已经事实上超过了4000万人口。目前的珠三角各个城市各自为政,属规模不经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如果合并成一个超大型城市,统一的地铁、交通、服务都可以建起来,而不致于象现在这样各搞各的,各自为政,造成极大的浪费。


中国哪些城市能够有潜力成为超大城市呢?

四大直辖市当然是首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已经有基础,尤其是重庆市,变成直辖市后发展极快,已显示大都市带来大发展的潜力。而另外一些城市,如大连、青岛、深圳、武汉、宁波、苏州、成都、南宁、昆明等都有潜力成为选择。更有一些网友提的建议很好,如:在目前上海市的基础上建5000万人口的大上海,作为中国的东大门与海上航运交通贸易中心;在武汉及周边基础上建5000万大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交通经济中心;在成都市基础上超过5000万大成都,成为西部交通贸易中心,在广州深圳基础上建立超过5000万大广州作为中国南部的经济交通、贸易中心;在南宁市基础上建立5000万的超级大南宁市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贸易中心,等等。  

  

大城市病要依靠人才来“医治”

针对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严重的“大城市病”的疑问,周其仁表示,目前北上广的确出现了一些“大城市病”,诸如拥堵、人员混杂、犯罪基数大等。但是他认为,“不光大城市有病,小城市也有病。”他说:“用一句不是很严谨的话来说,有病的大城市,也比没有病的小城市强”。“大城市病”的产生,主要出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由乡入城的移民,城乡隔绝造成的后遗症仍然存在以及对“密度”的管理缺乏经验。要解决城市病,不宜通过“反城市化”,抵制外地人进入北上广的手段。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培养高密度空间的管理理念,以及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以填补一直以来,中国城市管理人才的巨大缺口。


北京的房价为什么这么贵?

网上有一则数据挺有意思:截止今年109日,青岛市库存新房量超过16万套大关,总计160017套,其中一手住宅存量117583套,逼近12万套大关。相比之下,北京在3月修改库存统计办法后,库存可售住宅套数从327日的90556套,下调到6月份的81587套。北京这样一座总居住人口近三千万的大都市,其可售房源还不如仅仅只有二三百万城市人口的青岛多,仅仅相当于其可售房源的三分之二。这是一个奇怪的数据。这也是北京房价高到天边的主要原因。


我国大都市的短视病。

中国的城镇化道理争论有一个很奇迹的怪现象,一方面那些大都市都在讲本地人口容量已饱和,不能再增加人口,另外一方面却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来投资。其结果就是企业来了就要招人,人口快速膨胀,另外一方面户籍人口却卡得很紧,出现常住流动人口已快大于户籍人口的怪现象。导致连四大会计公司的员工也拿不到进京指标了,而把那些指标留给京字头的国企,所以导致过去无人光顾的这些单位如今也抢破了头。只想要这些企业的GDP,要这些流动人口的人口红利,而忽视或者拒绝解决这些流动人口的社保、与生活问题,是导致我国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以北京为例,总人口已近2300万,而住房、交通、运输还仅盯着那些1300万的户籍人口,不出事才怪,不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缺才怪呢。


目前的小城镇化战略是个死棋。

目前的城镇化方向希望就地转移,其实是指错了方向。人口转移到城市最大的困难是就业,那里有就业,人口才能往哪里转。中西部的不少小城市建在很漂亮,但一到晚上就露馅了,因为几乎没有灯光,是一座空城。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在此住,因为没工作。为可没工作,因为产业没竞争力。哪里的产业才有竞争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沪都大都市。虽然这些地方目前人口不少,但产业相对有竞争力。小城市的污染、规模不经济、难以形成产业配套,缺少就业机会,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提高城市化的人口集聚地。目前遍地开发市的城镇化,试图想让成百上千个城市同时追求快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应该挑选一些城市建立超大规模城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限制大城市不是解决城市病的妙方
“大城小民”——浅思城市的中心化和农村的去中心化
【干货收藏】周牧之教授详解日本太平洋大城市群发展特性
中央首提“提升城市群功能”,有何深意?
未来全国人口更集中,6成人口将会流向7大都市圈,你在其中吗?
美丽的城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