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淮擷英|安徽省博物院 珍宝馆

“器以载道”
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造物的追求。
古人运用巧思善工,因材施艺,
并将思想境界、文化理念
融入器物制造中,
达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

安徽襟江带淮,
自古人文昌盛、经济繁荣,
文物資源丰富,
馆藏古代工艺品

种类繁多。
它们或璀璨夺目、千文万华,
或古朴庄重、温润优雅,
历经岁月洗礼,
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彩。

为此,

我们穿越千年历史长河,
撷取馆藏文物珍品,
于方寸之地,

再现其精妙至美。
希冀观者
在欣赏文物独特造型、

华美纹饰、
绚丽色彩的同时,
领略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时代风格和审美情趣,
一窥古代工匠

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感受中华文明的

经典与传承。

每件文物,

都是历史的缩影;
每段历史,

又存续了无数文化印记。
这里展示的精品文物,
无论发掘出土,

或是传世佳作,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

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
蕴含着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安徽博物院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合理合规转发文章


玉琮

色泽青白,

形体高大,
四角分别琢横向凹槽,
将琮自上而下分为15节,
每节又以四角为中轴,
在相邻两面对称刻
长短不一的三道凸横棱,
应为简化的神人兽面纹。

此玉琮

具有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的典型特征。
玉琮流行时间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

至夏商周时期,
延续了约3000年,

多出于墓葬。
以良渚文化玉琮

出土数量最多,
也最具特征。
良渚文化

是以环太湖流域

为主要分布范围的
新石器文化类型,

距今5300-4300年。
良渚玉琮

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矮到高,
由单节到多节;
良渚玉琮上

常见的神人兽面图案,
却越来越趋于筒化,

至良渚文化晚期,
多仅存两个

表示眼睛的圆圈和
表示嘴巴的凸横棱,
有的仅存凸横棱。

春秋 束绢形碧玉饰

出土于寿县西门蔡侯墓,
墓主是春秋末期

蔡囯国君蔡昭侯申,
墓中出土文物584件,
有青铜器、玉器、金叶、漆器等,
其中青铜器486件,
且有铭文者较多,
是春秋末期的

标准铜器群。

玉器51件,

为成组的佩玉和玉饰件。
此组玉饰出土时

位于墓坑西南部,
色泽青润,

两侧各有两处小凹槽,
每处凹槽与背面

相对应处对钻穿孔,
用于穿系连接,
应与其它珠玉饰件组合

穿缀佩戴于脖颈。

蔡国

是西周初年分封的

姬姓小国,
势力范围

在今河南、安徽交界一带。
春秋时期吴楚争霸,
蔡盘桓于吴、楚两大国之间。
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
蔡国联吴伐楚,

攻破楚国都城郢。
楚昭王复国后,
于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
讨伐蔡国,
蔡侯向吴国求援,
吴出兵救蔡,
并把蔡国都城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
迁到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又称“下蔡”)。
公元前447年被楚所灭
自蔡国迁都州来后,
君主父子相传,历五世而亡。

人俑双膝跪地,

双臂高举,
掌心向前,

作跪拜之姿。
以青铜铸成,内中空,
面部眉眼口鼻皆清晰,
双耳各有一穿孔,
头顶表现出高耸的发髻,
上有一长条形或三角形穿孔,
推测此种人俑
可能是某种大型器物的附属构件,
穿系固定在一件或多件器物上,
在进行重大礼仪活动时使用,
是研究先秦时期
祭祀等礼仪活动的

重要实物遗存。

跪拜礼
原是商朝统治阶级的

传统礼仪,
用于供奉祖先祭祀神天、

宾主相见等场合;
周人将其完善规范,
形成了系统的礼仪制度。

《周礼》

把跪与其他肢体动作结合
所形成的礼仪动

称为“拜”,
规定凡拜必跪,
并将“拜”分为

稽首、顿首、
空首、振动、吉拜、凶拜、
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

稽首

是拜礼中最恭敬的礼节,
通常是

臣子拜见君父、
祭祀神灵祖先、
晚辈拜见

长辈之礼,
动作为:双膝跪地,

拱手下至膝前地上,
头也缓缓叩至地上,
头在地需稍作停留。

战国 描金彩绘云气纹朱雀漆豆

豆是盛食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豆,
上部为浅盘或钵形,

高柄、高圈足。
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豆,
豆不仅是生活实用器,
也成为祭祀、宴饮等

  礼仪场合的常用礼器。
漆豆在商周也甚为流行,
并持续至汉代, 

在造型、色彩、图案等
     装饰手法上更为生动多样。

此漆豆上部为

腰圆形浅盘,
盘外壁以黑漆为底色,
绘红色云气纹,
内壁以红漆为底,

饰金色云气纹;
盘下为只振翅欲飞的朱雀,
雀首仰起,目视前方,
口中衔一颗椭圓形珠丸,
雀身以红黑相间

漆色描绘出鳞羽的层叠之感;
雀爪攫蛇,
巧妙利用蛇曲身盘蜷之状

制成漆豆底座。


“朱雀”

是古代神话传说中

吉祥、勇武的神鸟,

形似凤凰,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合称“天之四灵”,
分主“南、北、东、西”

四个方位。

此漆豆造型上
保留有较浓厚的

战囯楚器风格,
楚人崇尚凤鸟,
认为凤是通天神鸟,
可接引灵魂升天,
常将凤鸟等神兽形象
融入器物制作中。

汉 铜鎏金熊形席镇

铜鎏金材质,

小熊昂首张口,
两耳竖起,

前肢上举,手掌微张,
后肢弯曲蹲坐在地,

憨态可掬。

魏晋以前,

人们皆席地而坐,
即坐在铺于地面的草席之上,
为避免落座起身时

使席子移位或折卷席角,
特作席镇压于草席四角。

席镇

在春秋战国时

就有实物遗存,
至西汉时期,

镇的使用及制作都达到鼎盛,
材质造型多样,
有虎、豹、羊、鹿、

熊、龟、蛇、凤鸟、
辟邪及人物等造型,
工艺上

有铜鎏金、嵌贝、错金银等,
制作精美,生动精巧。

隋唐以后,
随着坐具和服饰的变化,
席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唐 越窑青釉荷叶口碗
1974年 肥西县肥光公社出土

南宋 葵花形金盏

造型宛如

盛开的秋葵花,
花分六瓣,
每片花瓣边缘

錾刻连续的秋癸花纹,
盏心用六片叶形纹

托着凸起的花蕊,
花蕊作六瓣梅花形。
圈足焊接于盏底,似为花蒂,
足边缘刻一周二方连续线纹。

宋代金银器的使用

较前代更为广泛,
器形多样,

纹饰题材丰富,
有很强的写实性和

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人尚酒、喜茶,
饮酒品茶活动

都少不了

各式盏的参与,
花口形盏

是宋代流行的式样,
仿梅花、栀子花、美蓉花等

花卉造型,
并以錾刻线条生动
表现出花蕊、叶脉、枝干等细节,
风格灵动、秀雅,纹样精细。

之前给大家分享的
四川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的
鎏金葵形银盏,
与此金盏造型极为相似。

四川博物院 藏

南宋 玛瑙洗

由苔纹玛瑙制成,

浅腹,平底,
壁厚度仅0.5厘米,
重75克。
口沿一侧

伸出一弧形平沿,

平沿与腹之间

琢环耳。
造型精巧,

质地莹润,

器薄透光,
凸显出玛瑙

独特的纹理和光泽。

玛瑙,
传说因其原石外形与

马脑相似而得名,
古代亦称“琼玉”赤玉”,
有单色玛瑙,
更常见是

呈层纹、条带状等多种
色彩花纹的玛瑙。
新石器时代

就有了玛瑙制品。
唐代以前,

玛瑙制品以佩饰为主,

器形不大,
唐宋时期

则更趋向于世俗化、宗教化,
玛瑙也被用于
制作舍利子、舍利罐等

宗教用具,
杯、碗、洗等

生活实用器皿增多。

元 哥窑镶铜葵口盘

盘呈六瓣葵花形,
口沿包镶铜边,釉呈青灰色,
釉面遍布开片纹路,
外底部有六个支钉痕,
露出黑褐色胎体。

此盘在造型、釉色、开片等特征上
都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
发现的元代瓷器相似。

1998-2001年
发据的老虎洞窑址
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生产地点,
窑址还出土了

元代烧造的瓷器,
釉色呈青灰或灰中泛黄,
玻璃质感较强,有较多开片,
此类瓷器在安徽、江苏等地的元墓中
都有发现这些器物的发现
也为探寻哥窑提供了新线索。

有关哥窑,
宋代井无文献记载,

最早记载见于元代,
明清记述渐多。
哥窑瓷器主要特征为:
胎色深,多呈黑褐色,

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
釉面开片,

口沿隐显胎色,
圈足露胎,

故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之称。


关于哥窑的地点和

创烧年代至今仍存在争议,
地点主要有浙江龙泉、

杭州风凰山下之说,
创烧年代有南宋、元代等观点。


目前称为哥窑瓷器的

主要可分三类:
一、北京和台北故宫
以及各大博物馆

所藏的传世哥窑瓷器;
二、龙泉地区的龙泉黑胎青瓷;
三、仿官窑的哥窑瓷,
以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
元代层出土的器物为代表。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塑人物造像

头戴宝冠,面颊圆润,
上身披挂璎珞,左手握一物,
似为梵经,右手抬起,
手指微曲,掌心向前。
下身着莲瓣纹短裙,赤足站立。
胎质坚细,釉色莹润,雕塑细腻精妙,
为景德镇窑制品。

北宋初年,
景德镇

在青瓷烧造技术基础上,
创烧出青白瓷,
以胎质致密腻白、釉色青白淡雅、
釉面莹润如玉而独具风格。

青白瓷

在宋元时期叫“青白”,
入清以后称
“影青”。

宋至元代,
景德镇青白瓷

保持了

兴盛发展的态势,
尤以湖田窑

青白瓷品质最佳。
产品类型丰富,
包括大量

生活日用器皿、陈设用瓷。
雕塑瓷也是重要品类之一,
以瓷枕为多见,
还有随葬专用的
人物俑、动物俑、魂瓶等明器。

人物雕塑
则以道教、佛教人物为主,
除少数瓷俑采用模型成形外,
多以手捏和线刻相结合,
类似“面塑”的制作技法,
精工细致,造型优美,

极富神韵。

宋 双龙镂空霞帔金坠

帔坠,即霞帔的坠饰,
系于霞帔底部,

使霞帔平展地下垂。
帔坠流行于宋元明时期,
质地主要有

金银、银鎏金、五,以金银为多。
此件帔坠呈心形,
用两片金叶子捶压合成,
中心微鼓,两面纹饰相同,
边缘刻连珠纹和草叶纹,
中间镂刻首尾相对的双龙纹,
顶端孔,用来穿系佩挂。

清 象牙圆雕说书艺人

以整块象牙精雕而成,
艺人身着大襟长褂,
衣袖宽大,衣襟、
袖口均饰荷花、

水波纹坐于石凳上,
眯眼斜视,面带微笑,
左手托鼓,右手持鼓槌,作欲击鼓状。
艺人面部表情生动,似侃侃而说,
又似唱到精彩之处,
衣纹褶皱、眼角皱纹、
嘴边胡茬、

头顶发茬皆雕刻精细自然。
身前矮桌上置书一卷,
桌下4只小狮

在孔中顾盼穿梭,
憨态可掬。
采用了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
雕工考究,

细观之可见象牙自身细纹。

明清时期,
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

蓬勃发展,
以象牙为材料的

牙雕技艺也日臻成熟,
雕刻艺人
在融入竹木角雕刻技法的同时,
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点,
以其洁白玲珑、

温润典雅的风貌取胜。
当时在宫廷内专设工场,
雕刻工艺细腻繁复,
人物、花鸟纹饰

多仿照绘画笔意,
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
以典雅高贵风格著称。

本篇部分文字参考

该博物馆展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瓷鉴定二十法图配文(十四)
馆藏国宝 | 安徽博物院七大镇馆之宝,战国时期楚国重器铸客大鼎
安徽省博物院七件镇馆之宝
汝窑,何以称五大名瓷之首?
汝窑收藏鉴别有技巧
汝窑怎么分辨及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