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玉擷英|荆州出土楚国玉器

荆州博物馆

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现有文物藏品19.2万余件,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14件(套),

是荆楚文化的艺术殿堂。

“禹划九州”、“楚国古都,三国名城”、

“南国完璧,楚楚动人”

都是这里的写照。

玉器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中华民族素有浓厚的尚玉情结,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

就已出现了精美的玉饰品。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玉进入了发展的顶峰。

儒家学说赋予玉器种种美好道德的属性,

“以玉比德”成为当时玉文化的重要特征,

影响和推动了古玉的发展。

荆州地处楚国中心,

是楚国都城纪南城所在地。

周围分布着众多的楚国王室和贵族墓葬,

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其中不乏玉器珍品。

特别是本世纪以来,

随着熊家冢等楚国陵园

以及一些高等级贵族墓的发掘,

大批玉器出土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此外秦汉墓中

也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玉器。

本展览展出玉器的年代,

主要为战国时期,

少数早到春秋中晚期,

个别的或可晚到汉初。

观赏这些玉器,

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

楚人玉文化的精深奇妙,

而且可以看到多种玉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玉器的理解和认识。

——荆州博物馆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荆州,分布着大量楚国留下的遗迹。

从出土文物来看,

漆器、青铜器、简牍、丝绸、

玉器,

是这里的馆藏特色。

2023年元旦前,

荆州博物馆主馆大楼焕新开放

开设早期文明、青铜器、玉器、简牍、瓷器

五大展厅。

本人有幸在第一时间前往参观学习。

以前也多次来过,

这次的提升改造,

观感灯光要好很多。

据了解荆州博物馆新馆也在筹备中,

预计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

与大家见面

新馆建成后文物都会搬迁至

位于纪南城附近的

“湖北楚文化博物院”(荆州博物馆新馆)。

本篇相关文字内容
来自本次荆州博物馆特展

楚王冢(左)

王后冢(右)

熊家冢

位于荆州古城西北33公里处,

是战国时期某代楚王的陵园,

由王墓、王后墓、殉葬墓、

车马坑、祭祀坑五部分组成。

王墓墓口东西达67米,南北70米,

墓室面积约为20×20平方米。

王后墓墓口东西33米,南北30米。

两墓的墓道皆向东。

熊家冢王墓封土

由于这里主冢未发掘且不允许发掘,

这里已设立成考古遗址公园,

进行保护

部分陪葬坑、祭祀坑及车马坑考古发掘。

蓝色棚子及植被

分别对应一座殉葬墓

王墓南侧有殉葬墓92座墓,

已发掘54座。

王后墓北侧有殉葬墓46座墓,

已全部发掘。

​熊家冢车马坑

与我们熟知的秦始皇兵马俑,

不同的是这里是真车真马。

且包含天子级别的“驾六”。


墓地经严格规划,

墓葬规模相当,

排列有序,距离一致。

墓葬为土坑竖穴。

绝大多数墓都随葬玉器,

主要有壁、环、珩、龙佩、管、珠等,

总数近2000件。

根据墓中玉器的出土位置推测,

“大多数玉器可能是以

组玉佩或仿组玉佩的形式入葬,

从头顶往下覆及全身。

这些玉器应该是入殓时

放在墓主人身上的,

也有些玉器的放置带有随意性。



什么是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
为“石之美者”。
玉,
从矿物学角度可分为软玉和硬玉。
软玉指透闪石或阳起石等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硬玉指翡翠。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
古玉还包括美石,
如汉白玉(细腻大理石)、
玉髓(玛瑙)、密县玉(石英岩)、
绿松石等。

中国古代各时期玉料的来源
有所不同。
新石器时代,
玉料以就地取材和就近取材为主。
商周以后,
玉料来源逐渐向
甘肃、青海及东北地区等
透闪石玉矿点区域集中。
至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
新疆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
隋唐以后,
新疆和田玉在玉作市场中
占据了绝对优势。
据明代《天工开物》记载,
新疆地区的玉料多采自
和田地区的白玉河和绿玉河。



玉璧与玉环


玉璧可能源于新石器时代

民众对太阳的崇拜,

流行于五六千年前的

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

大体经历了从装饰品到神器,

再到礼器,

最后又回到装饰品的演变过程。

战国时期,玉璧或为礼器,

或为装饰品,具备多种功能。

荆州发现的东周玉器中,

玉璧数量最多,

在组佩和仿组佩中居于中心地位。

玉环情况比较复杂,

少数形制和功能与玉壁相近,

多数纯属装饰品。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望山桥一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楚地出土玉器纹饰


楚地出土玉器的纹饰丰富而华丽,
主要有龙纹、凤纹、螭纹、
兽面纹、S纹、卷云纹、谷纹
网纹、圆圈纹等。
同一种纹饰在风格上并非固定,
而是具有变幻性和创新性。
这些纹饰或单独出现,
或组合出现,呈现多姿多彩、
变化万千的艺术效果。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春秋晚期
玉璧
荆州雨台山桃树林墓地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环
荆州院墙湾一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晚期期
玉璧
荆州高台一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璧
荆州熊家冢祭祀坑出土



战国
玉面罩
荆州秦家山二号墓出土

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
用一整块大玉片制作,
刻有毛发和五官,
周边有小孔以供缝缀之用。
其完整的形态,
是把它缝在一块方形的丝巾上,
再在丝巾的四角分别系上一件小玉佩,
入殓时覆盖在墓主的面部。

玉覆面又称玉面罩,
原本是周人富于特色的丧葬玉器,
其主要特点是在丝质的瞑目上
缝缀若于小玉片,
组成人脸的形状。
但这种用小玉片制成的玉覆面
在楚墓中并未发现。
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和
中原式玉覆面在葬俗上
显然存在着渊源关系,
但二者差别太大,
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
应是楚国玉工参照中原式玉覆面
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形式,
以满足少数人的需要。


荆州博物馆制图

古化制玉
工艺及流程


中国古代文献中
有关治玉工艺流程的记载很少仅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玉不琢,不成器”
寥寥几句。
直到明未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
提到“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
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
添沙剖玉,逐忽划断
才对治玉工艺有了初步记载,
但也仅有一句,
并未介绍完整的治玉流程。

目前所见对古代治玉工艺流程
最为详细的记述是
清末李澄渊所作《玉作图》,
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治玉工艺分为
捣沙、研浆、开玉、扎砣、
冲砣、磨砣、掏膛、上花、打钻、透花、
打眼、木砣、皮砣等十三个工序。

战国早期 玉珩
荆州望山桥一号墓出土

玉珩(璜)

玉珩和玉璜形制大同小异。
璜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即已使用,
但在数千年中主要是用作项饰,
到周代开始才真正成为礼器。

西周时期,

璜是组玉佩中的主要饰物,
串联的方法是两端向上,弧背朝下。
春秋晚期玉组佩组件增多,
璜的重要性下降,
串联时变为弧背朝上,两端向下,
名称亦随之改变为珩,
含有平衡、平稳之意。


战国早期 玉珩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凤凰山七十号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熊家冢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战国早期
 玉珩
荆州凤凰山七十号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院墙湾一号墓出土

战国中期
玉珩
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出土


感谢🙏朋友的关注转发点赞

点击在看以及赞赏

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荆州美玉
全国独此一件:整玉雕琢的楚国玉覆面现身杭州
荆州博物馆: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
荆州市博物馆藏玉璧
古玉界:国宝寻踪——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楚墓玉器选录
楚国玉器11:龙形玉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