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丝铁线”不显著的加工——北宋官窑黄釉弦纹瓶

金丝铁线的形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其中最有名的莫过南宋章氏兄弟在处州(浙江)龙泉县琉华山从事瓷业。哥哥章生一烧的瓷器质高一筹,引起弟弟章生二嫉妒哥哥的成就,便偷偷来到章生一的窑场,趁哥哥不防备,把黏土扔进了釉缸中,不知情的老大用掺了黏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看到满窑的瓷器表面的釉层都裂开了,有大有小有曲有折,布满瓷器的全身,老大被眼前突然变化的景象惊呆了,愤怒又无奈的他随手将手中满缸的茶水泼向瓷器,谁知裂纹马上变成了茶色线条,这使得瓷器看上去颇具独特的艺术效果,老大灵机一动,又找来墨汁涂在瓷器上,又出现了无数条黑色线条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金丝铁线。之后便有了带有金丝铁线裂纹特色的哥窑瓷。


至今浙江龙泉一带还流传这个传说。但章氏兄弟是民窑,这是肯定的。


南宋哥窑造型多仿上三代青铜器,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为宫廷用瓷样式,显然出自官窑。可以判断如传说属实,客观的说充其量也就是民窑仿官窑的烧瓷技艺。

正如以前所述哥窑是北宋官窑系一个窑口(参见前文“臆说哥窑”),金丝铁线是北宋官窑烧瓷技艺,不是哥窑独享的,造成鉴赏断层的重要原因就是北宋官窑遭金人所毁,做为宫廷秘玩,未见记载。元、明两代记述不见其详,以讹传讹,误导了后世。


但可以判断肯定,南宋官窑器型上的“金丝铁线”是由于杭州紫金土胎土开采殆尽,无从再现。后世只能采用涂抹方式来突出“金丝铁线”。元代中后期至明代出现了人工有意识的涂抹的“金丝铁线”,哥窑至此以“金丝铁线”形象影响后代(例证就是整个明代的仿哥窑已经没有什么紫口铁足了,只能以酱色釉涂上口沿或者底足做为尚古特征了)。


从章氏兄弟传说中可以提取事实成分(中国许多神话传说其实就隐藏着很多史实)。那就是这窑口称谓存在兄弟渊源(“臆说哥窑”已有论述);“金丝铁线”的形成来源于偶发性事件渗水的液体——某种析出汁源!

最美的东西,一定没有任何迎合趣味的加工,而是浑然一体的。从汝瓷中可以见到,宋人喜欢的是“不显著的加工”,强调的是“天道自然”。所以做为最显著特征“金丝铁线”片纹,在意识形态上北宋官窑一定尊崇于天道自然。

事物的发展规律,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中无意发现萌芽,然后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最初的金丝铁线是在烧造官窑冰裂纹中一次次意外,或者储存过程的偶然发现,最终出现了釉面最原始的自然“铁线”(例证:清洗此类器型有时还能淘洗出铁锈色汁液)。然后工匠才有意识利用身边自然资源半加工形成“金丝铁线”状态。这属于原始技艺萌生状态。由于是出于偶发,本来就是同窑口,所谓的哥窑特征之一“聚珠串沫”是与官窑一致的,是相同的。因此,整个北、南宋官窑存在着所谓“官哥不分”,因为“金丝铁线”是原始存储状态引发而起的。


瓷器出窑后,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釉层收缩率较大,进而使釉层开裂形成大小不同的开片纹,也就是所谓的冰裂纹。工匠们出于某种创新精神以黑胎土含铁元素废水调配成(或者墨水)为着色剂。在器物出窑后尚未完全冷却之前,将调配的溶液置入,浸染渗透深层纹路成为黑线开片纹路,并形成氧化。因此早期器物应该还没有形成“金丝”。

后来工匠已能够把开片掌握到大片套小片、粗纹廓中有细纹的程度,浅层纹路就渗入少量调配溶液而成为金红丝纹,开片纹较为细腻均匀。协调和谐却又自然成趣的缺陷美——曲折婉转大小的开片纹,其纹路层次的深浅也不同,故而在空气中所受氧化程度不同。因此,大开片氧化程度高,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氧化程度低,颜色较弱呈黄褐色似金。不断氧化的过程中,先氧化量多的颜色较深,后氧化量少的颜色较浅。

不同氧化过程的“金丝铁线”形成是多次烧制的结果。利用出窑前骤然冷却的方法,釉面内应力急剧释放产生大的开片。首次烧制时为正常烧,产生较粗开片纹。浸染入含铁的溶液中,裂纹将铁物质吸附进裂纹内形成“铁线”效应;二次复烧时,此时形成黑褐色纹路,再次在大开片中产生小开片,再将烧成的瓷器浸染陈腐的红黄色溶液,裂纹将红黄色素吸附进缝隙中;之后,进行三次复烧,且控制窑温及窑炉气氛,使瓷釉中的小开片纹铁氧化为浅褐色,通过烘烧得到较小开片形成的“金丝”纹。

这就是北宋官窑“金丝铁线”不显著的加工。

这样通过控制胎釉原料、成型工艺、烧成气氛以及出窑条件等综合作用,将官瓷烧制出“金丝铁线”片纹。就这样,妙趣横生、古拙幽雅的“金丝铁线”成为北宋官窑的一个新技艺(有一种说法金丝铁线是千百年官瓷胎体液自然析出,有一细节可证明此说不对:几乎所见北宋官窑的金丝铁线内部只有金丝,没见黑线,证明第一次施黑线只注重瓷器外部,内部是第三次金丝溶液一次性浸染,可见是人工加工。今以物证史,是宋人“不显著的加工”才能均匀地将这种残缺美完美体现出来)。

以单色釉做为北宋主流上层玩赏瓷器可看出,在意识形态上宋人的审美喜欢没有任何迎合趣味的加工,而是浑然一体的。喜欢的是“不显著的加工”。最早的“金丝铁丝”是存储过程由于偶发性事件渗水历经年代氧化形成的,然后才有意识利用胎土析出汁液进行“不显著加工”。从本器型可见(高22.7宽12.5底9,内外黄釉,金丝铁线开片纹,铁粉圈足,底长方铁框九叠篆款: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金丝铁线”这种利用开片纹浸染瓷胎液并窑烧技艺存在于北宋官窑之中,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烧瓷技艺,服务于整个北宋官窑系统周围,属于庶臣勿用的神秘高科技,是皇权独享鉴赏的,这应该也是宋代未见官方文字记载原因之一。在北宋官窑中汝窑型、官窑型等瓷器都有这种技艺实施的存在。从例证中可看出,北宋官窑并没有将“金丝铁线”技术明显仅使用于“哥窑”这特定窑口。北宋官窑的“金丝铁线”烧瓷技艺自南宋后才逐渐流传到民窑(于是就有了老虎洞元代民窑的仿哥窑型出土层存在与章氏兄弟的传说,以及元代笔记相关记述)。至此,“金丝铁线”成为一种审美符号深刻地影响千百年来“宁为玉碎”的缺陷审美观念。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名瓷的特点
宋代哥窑瓷器鉴定特征及真品图片
3、哥窑南宋时龙泉有兄弟二人各持一窑,哥...
瓷器各朝代的底特征(一)
哥窑--金丝铁线
“金丝铁线”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