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保利2023书画珠宝春拍

Lot 0870
海内孤本《魏王子晋碑》
1册25开附书箱锦盒 纸本
27.2×15cm(27.2×30cm/开)
估价:RMB 4,000,000-6,000,000
说明:
1.海内外所见所存魏王子晋碑之拓仅此一件,著名碑帖专家仲威在其著作中特有撰文称“海内孤本”。

仲威文节录:此碑书法在《孟敬训墓志》与《张猛龙碑》之间,堪称魏碑名品。此册经沈树镛、褚德彝审定为“宋拓本”。笔者觉得碑帖若论文物价值,当首重传世的珍稀程度,次重捶拓之年代,此碑未见第二传本,故可称为“海内孤本”,其价值与地位完全可与赫赫有名的《张黑女墓志》埒名。

2.此碑立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原石已不存,内容为道教中神仙人物周灵王之太子登仙美文。宋代赵明诚《金石录》、郑樵《金石略》著录条目,明清人著作亦未详载,可见此碑宋代仍存,而拓本自古极罕,此册为孤拓久矣。
3.此册旧为顾沅赐砚堂所藏,同治丙寅(1866)为沈树镛重金购得,审为“宋拓旧本”,因碑文漫漶,延请魏锡曾代为释文,后经胡澍校勘。
4.此本迭经沈树镛、徐康、徐士恺、费念慈、蒋祖诒、叶恭绰、章士钊等名家鉴藏,有沈树镛、胡澍、褚德彝题跋,龚袗(即龚橙)题观款,徐康、刘铨福等题签,朱印粲然,流传有绪。
5.叶昌炽《语石》论碑拓之孤本:“原石已亡,海内又无第二本,是谓孤本,较之欧、虞宋拓,尤可矜贵。”是为对孤拓价值充分且客观的肯定。此本被历代收藏家所重,视为“宋拓”,意为珍贵。
6.书法方面:王子晋碑书风与同时期的北魏《张猛龙碑》(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多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度完备,体势精雄,皆出于北魏一流书家巨匠之手,故当推为北碑之冠冕。魏碑书风变化丰富,要以雄强恣肆为主。然穷乡儿女造像,虽云雄健,不免流于野道,即使龙门诸刻,也有过犷之嫌;元氏诸志,虽不乏点画精致之品,又伤之平板,缺乏变化;此碑则众美兼备,奇正相生,用笔雄健,气骨崚嶒,其结字谨严之处,不在唐楷之下,点画舒张,如长枪大戟,雄奇中有逸气,可以说是魏碑书法的典范。碑额字体则兼有郑文公、始平公二碑碑额之长,有一种宽绰雄浑的美感。
7.相较古籍、雕版易秘藏的特性,碑之树立意为广而告之,在漫长历史中,传拓不绝。因此出现孤本的几率很低。而书籍中的孤本相对石刻而言数量要多得多。从收藏角度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孤本碑帖不仅是人无我有,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8.本件拍品符合国家一级文物定级标准。
著录:
1.(清)沈树镛《汉石经室题跋》P84,上海远东出版社。
2.郑文焯,《八代碑目广记》手稿,晚清民国间手稿本。
3.《历史文献(第十六辑)》p368(沈树镛题跋部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据上海图书馆藏沈树镛金石题跋辑录稿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4.仲威,《碑帖鉴定要解》p195-200,上海书画出版社。
参阅:
1.(宋)赵明诚撰,《金石录》卷二。
2.(宋)郑樵撰,《通志 金石略》卷上。
3.(清)武亿编,《偃师金石遗文记》卷上(转引自郑樵《金石略》)。
4.(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 语石异同评》卷十。
5.仲威《碑帖鉴定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鉴藏印:沈树镛同治纪元后所得(白) 沈均初收藏印(朱) 郑斋金石(白) 树镛审定(朱) 沈氏金石(白) 郑斋所藏(白) 均初(朱) 树镛(白) 均初(朱) 胡澍私印(白) 胡澍审定(白) 荄父(朱) 费念慈印(白) 徐康(朱) 曾在徐子静处(朱) 神明竟(朱) 徐康私印(白) 翰卿眼福(朱) 斗庐藏古(朱) 松窗(白) 德彝(朱) 褚德彝印(白) 松囱(朱) 松囱审定(朱) 碑英阁(白) 蒋祖诒印(白) 蒋祖诒读碑记(朱) 谷孙(白) 乌程蒋祖诒藏(朱) 蒋祖诒(白) 谷孙秘籍(朱) 叶恭绰誉虎印(白) 遐庵眼福(朱) 恭绰(白) 恭绰(朱) 恭绰(白) 遐盫(朱) 遐庵(白) 遐公(白) 叶恭绰(白) 番禺叶氏遐庵珍藏书画典籍之印记(朱) 叶恭绰(白) 章士钊印(朱) 行严(朱) 长沙章可(朱) 墨花盫(朱)

本件拍品为古代书画夜场Lot 0870


海内孤本《魏王子晋碑》

文/仲威


此帖古锦面板上有同治五年(1866)徐康(字子晋,号窳叟)题签:“魏王子晋碑,同治丙寅五月装池,子晋书于虞山旅舍。”《魏王子晋碑》是一件北魏碑刻中的冷僻品种,仅有存目见载于宋赵明诚《金石录》和郑樵《金石略》,明清两代金石家亦鲜有著录,但闻其名未见实物,今日获观实乃金石奇缘。

 


王子晋乃道教中神仙人物,相传为周灵王的太子,聪慧过人,生性爱乐和好道。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王子晋游于伊洛间,偶遇道士浮丘公,随上嵩山隐居修道,今太室尚有浮丘、子晋二峰,皆因之而得名。传说某年的七月七日,王子晋在河南偃师缑氏山顶驾鹤升天,此次现形算是给其父临别纪念,后人将“缑氏山顶”称为“抚父堆”或“赴父台”,并在堆上修建“子晋祠庙”,祠庙唐代尚存,被唤作“升仙太子庙”,其后祠庙久废,闻听近年又在抚父堆上新建起“缑山仙君庙”。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人们常常能听到箫管的乐声从祠中传出,给人以美妙的遐想。

王子晋,姬姓,讳晋,字子乔,因系周灵王的太子,又有“王子登仙”的传说,故世人呼之为“王子”,其后裔遂以“王”为姓,王子晋又被奉为太原王姓的始祖。

缑山子晋祠庙,在唐代以前曾多次修缮并几度刊刻碑铭,我们现在所知的就有:汉延熹八年(165)蔡邕撰写《王子乔碑》,此碑虽然久已失传,所幸其碑文收录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缑山部》。又如: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刻立的《升仙太子碑》,乃武则天亲撰亲书之碑,相传当年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亲撰碑文并亲笔书丹,妇人书碑,始于此刻,草书人碑,创于此石。此碑至今尚存缑山仙君庙。

其他有关王子晋的碑帖尚有:山东莱州云峰山摩崖,北魏郑道昭所书《王子晋驾凤栖太室之山》题字;著名法书名迹张旭狂草《古诗四帖》之一《谢灵运王子晋赞》,诗句曰:“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

唯独北魏延昌四年(515)刻立的《王子晋碑》绝少有人提及,一直被认为碑石久佚,世无传本。今日得见此册,似有“静夜风闻子晋笙”之感。

 


此册旧为顾沅赐砚堂藏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龚袗来赐砚堂赏碑品题,同治丙寅(1866)四月,此册又为沈树铺重金购得,并审定为“宋拓旧本”,又因碑文较漫漶,旋请魏锡曾(稼孙)代为释文,同年五月沈树镛重新装裱,此时留有徐康(窳叟)、刘铨福(子重)题签。

 


第二年同治丁卯(1867)冬十月沈树镛将魏氏释文录于册后,第三年同治戊辰(1868)五月沈树镛添人一跋,此跋落款直书“沈树镛”三字极为少见,常见沈树镛碑帖题跋落款多为“郑斋”“树镛”,下钤“树镛”“均初”等印章。


 

同年六月沈树镛又延请胡澍(荄父)校勘魏稼孙之释文,并留有胡澍校勘题记一则。

沈树镛收藏后,此册复经徐士恺(子静)、费念慈(趁斋)、叶恭绰(遐庵)、蒋祖诒(穀孙)等名家递藏,此册还经章士钊、章可、褚德彝等人过眼,并留有民国甲戌(1934)八月褚德彝(松窗)题跋,褚德彝审定为“宋以前所拓,海内当无第二本”。此册真可谓题跋众多,朱印粲然,流传有绪。


 

一册善本中能同时留存龚袗、沈树镛、徐康、胡澍、褚德彝等人题识、题签实属可贵而难得。其中民国甲戌(1934)八月褚德彝(松窗)跋后一段,值得商榷,其文曰:“均初(沈树镛)好古世罕见,重价收来子晋碑,珍重定庵观款在,不教俗子漫题辞……”。褚氏所题“定庵观款”引人关注,莫非笔者失察遗漏了龚自珍(定庵)的观款不成,遂再次细看全本一通,仅在首页发现观款一条,其文曰:“龚袗闻此碑十年,道光二十又六年始获观于赐砚堂。”此时方知褚德彝误将“龚袗”认作龚自珍(定庵),闹了笑话。

首先,龚自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离世,断然不会留下道光二十六年(1846)之观款。其次,亦从未见龚自珍有署名“龚袗”的案例,可见“龚袗”绝非“龚定庵”,那么“龚袗”又为何人呢?

因笔者就职于上海图书馆古籍部,经常会遇见龚袗的抄校稿本和手札,此人书法佳绝而极富个性,一望便能熟记于心。此册《王子晋碑》中的小字观款正是此人手笔。

龚袗可能较少有人知晓,但说到龚橙那就大名鼎鼎了,其实袗就是龚橙,唯署名写法不同耳。龚橙乃龚自珍之子,此人天资绝人,学问浩博,还精通满洲、蒙古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数种外语。

看来褚德彝是误将儿子当作老子,此册观款龚橙已经明言在赐砚堂中借观,故《王子晋碑》绝非定庵家藏之物。

此碑书法在《孟敬训墓志》与《张猛龙碑》之间,堪称魏碑名品。然北魏碑拓不同于汉唐碑拓之处在于古拓罕见,这与古人书法好恶和收藏习惯密不可分。此册经沈树镛、褚德彝审定为“宋拓本”。笔者觉得碑帖若论文物价值,当首重传世的珍稀程度,次重捶拓之年代,此碑未见第二传本,故可称为“海内孤本”,其价值与地位完全可与赫赫有名的《张黑女墓志》埒名。


 

孤本《北魏王子晋碑》观后感


关于这部《王子晋碑》的价值,上海图书馆碑帖研究课题组组长、高级研究员仲威老师撰写的文章中已充分揭示。这里仅简述一些观后感。首先,这部碑拓的最重要点在于它的孤本属性,它是这本珍贵拓本的核心价值体现。其次,传承有序,钤印累累,有着众多名家的题跋、题签和释文。当然,对于它的装帧高雅、一流的品相以及内容上的趣味性,也都是这本孤拓可圈可点之处。下面略加铺叙一二,以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自93年以来,我国的拍卖事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方兴未艾,价格屡创新高,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品交流平台。在这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仅碑刻而言,出现过不少值得称道的善本碑帖。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出现过宋拓本三十余部。但属于孤本范畴的碑刻,却只有这件《北魏王子晋碑》。

石刻孤本之所以稀如星凤,主要是与它的表现形式与制作方法密不可分。我们知道,石碑(暂时不包括法帖与墓志)是矗立在公共场所的一种文字记载,且绝大多数石碑因为石材坚固,往往历经一二千年以上还能较好地保存下来。正是这些属性,使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拓不绝。因此其出现孤本的几率很低很低。而书籍中的孤本(不包括稿本)相对石刻而言数量要多得多。那是因为我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地,印本书源远流长,无论采用雕版抑或活字印刷,这些“书版”都保存在政府机构、寺院或私人手中,不像石刻那样的“公开露面”,加上木材保存不易,大多一百年左右就损泐殆尽,甚至有些书版一经刻出就毁于战火。这种“私密性”使得古籍的孤本出现的概率,较石刻高出很多。同样法帖也具有相对石碑来说的“私密性”(墓志如果不经挖掘,更是隐藏于地底之下),致使法帖和墓志中的孤本比例相对较高。据不完整的统计,现存石碑孤拓仅有二十件,并且基本珍储于国家各大文博机构,寥若晨星。故而它的文物价值也就凸显出来,成为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尤物。

藏书家的心态,往往希望自己的藏书能“我有人无”,哪怕只有一二件这样的藏品也可足慰平生。于是,孤本就成了他们不二的首选。鉴于石碑的孤本更加稀缺,它的出现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稍一疏忽,转瞬即逝。即便是相对存量大得多的古籍孤本,依旧受到历代藏书家的极力追捧,这里试举一例。清代干嘉年间,常熟著名的藏书家陈揆,博学嗜书,搜罗善本不遗余力,建藏书楼“梂虎阁”于破山寺下,所藏宋元金刻本达56种之多。后因收到唐人刘赓《稽瑞录》一卷,虽为万历刻本,以其绝无仅有,遂将藏书楼改为“稽瑞楼”。像这样不以宋元版而以明刻孤本命名书斋,可见清代藏书家对孤本的珍视程度。此部《稽瑞录》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

正因如此,仲威老师在他的大作《碑帖鉴定概论三碑帖拓本的称谓》中,明确指出:『碑帖文物价值的衡量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即“拓制年代久远”与“传本稀缺”两方面,其中尤以“传本稀缺”占主导。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切宋拓的珍贵性超过明拓、清拓,例如宋拓《九成宫》《集王圣教序》等传本较多,反不如明代出土的《常丑奴墓志》、清代出土的《崔敬邕墓志》等等来得珍贵。』而碑帖鉴定前辈王壮弘先生更是在他的著作《碑帖鉴别常识》一书中,专门列出“孤本”条目。


 

清代著名学者、金石与版本学专家叶昌炽所撰《语石》卷十列出“孤本一则”:『原石已亡,海内又无第二本,是谓孤本。较之欧虞宋拓,尤可矜贵』,可说是对孤本碑刻的客观而又高度肯定的评价。

其次简述此碑的授受源流。此本递经顾沅、沈树镛、徐康、费念慈、蒋祖诒、叶恭绰、章士钊等名家收藏,沈树镛、胡澍、褚德彝题跋,龚袗(即龚橙)观款,徐康、刘铨福(大兴刘位坦之子,著名的《甲戌本石头记》抄本收藏者)等题签,沈树镛手写魏锡曾释文。朱墨灿然,流传有序。关于名家题记,王壮弘先生有精辟论述,在《碑帖鉴别常识》第三章《拓本题记与收藏》中写道:『碑帖拓本如经名家题记考藏,名贵者益增名贵,即一般拓本也可因之而升价十倍。』

第三,略述此本的装潢。此本所用面板织锦为清代中前期的龟背纹锦,这是一种高档的宋锦。诚如叶昌炽《语石》卷十所称“古锦雅而艳,为装池第一。”而这种龟背纹锦,据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画录裱锦》载:“古有樗蒲锦,又名阇婆锦……有海马锦、龟纹锦。”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杮红龟背锦。”所记皆用于内府或收藏大家的书画碑帖装池上,可见其档次之高。溯其源,敦煌图像中盛唐时期的龟背纹只出现两例,一种是直线型的龟背纹框架与几何形的组合,装饰于天王的铠甲上;另一是联珠型的龟背纹框架与朵花纹样的组合,装饰于帝王的围裳上。从中我们了解到,这样的纹案自古以来就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享用。同时,由于龟的寿命长达百年以上,上古时常灼龟甲以占卜,故又称为“灵物”。故此,龟背纹又称灵锁纹或锁纹。使用它不仅品级高,而且还蕴含着长寿安康与吉祥通灵的寓意。

第四,这本孤拓品相极其完美,宛若新出。

第五,通常所见石碑大多用于记述已故尊者的生平简历。而此本则为道家仙人的记载,与常见碑石不同,更为此拓增添了一股“仙气”,给人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享受。

 

 

最后,谈谈这部孤拓的定级。仲威老师在他的《碑帖鉴定概论》一书末附有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第五部分“碑帖拓本”的标准,一级拓本共有十项指标,符合其中任何一条即可定为“一级拓本”。此本孤拓《王子晋碑》符合其中的两条,即第七条:“清乾隆及以前传拓的有著名学者重要题跋(包括题签、释文、观款)的碑帖拓本”,还同时符合第十条标准:“原物已毁佚的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孤本、稀见本。”一部碑刻能同时符合一级拓本的两条标准,可谓一级文物中的珍品。

顺带提一下,王壮弘先生在《碑拓鉴别常识》第三章“拓本的价格”中附有1920年罗振玉公开出售各种新旧拓本的价目表。由于表格第三栏“孤本与佚石”中没有真正的孤拓,故只能以一部原石久佚、存世六本的清初拓《崔敬邕墓志》为例进行比对,这本《崔敬邕》未见任何名家题跋,当年售价即高达1500大洋。超过了表格末附载的两件宋元画:一件是宋郭河阳《寒鸦秋水图》一卷,有恽南田题签,高江村旧藏,标价1200大洋;另一件是元高房山《山夜图》手卷,有元明诸家题咏,庄澹庵旧藏, 1000大洋。它的价格还超过了明代吴门两大画家的价格总和,即沈石田《山水长卷》,徐守和题咏、王良常跋,朱卧庵旧藏,价格600大洋;明唐六如《品茶图卷》,内府收藏,价格650大洋。于此可见,前人对稀见碑拓的珍视程度,遑论这部海内孤拓《王子晋碑》。

古籍文献 金石碑帖 翰墨菁萃 西文经典

lot 816

德琏(宋)致圆尔辨圆札

1255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31×93.6cm.
估价:RMB 6,000,000-8,000,000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著录:

1.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编《大日本古文書 家わけ第二十之一 東福寺文書之1》,第77至80页,东京大学,1956年。

2.沈忱著《日本圣一国师圆尔研究》,第29至30页,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说明:

1.南宋时期,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的交流,由僧人主导,在非官方、非正式的交往下,继唐朝之后再次达到高峰。大量日僧入宋于中国江浙一带参访名师,学佛参禅。同时中国也有一些高僧应邀赴日弘法,以这些僧侣为桥梁,中日两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共同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热潮。

2.德琏在《东福寺》建长六年(1254)七月廿日条中被疑为龙翔希琏禅师。龙翔希琏,又名石岩希琏,俗姓马,广东潮阳人,后住温州江心寺、大慈寺,为临济宗松源崇岳法嗣。根据《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中《跋钝庵密庵帖》称德琏为监寺。监寺乃佛寺中主持寺院庶务之僧,地位仅次于方丈,可见德琏在天童寺的等级之高。

3.此札上款为圆尔辨圆。圆尔辨圆(1202-1280)是南宋时期到中国求法的日僧之一,姓平,日本骏河(今静冈县)人。日本临济宗著名禅僧、京都东福寺开山祖师。他于嘉祯元年(1235)入宋求法,在中国江浙一带遍参名师,最后入杭州径山寺参临济宗杨岐派高僧无准师范(1178-1249),终得印可,嗣其禅法。圆尔辨圆在宋六年,于宋淳佑元年(1241)回国,之后在日本佛教界一直都非常的活跃。不仅历任日本当时各名川大刹的住持,还赢得了朝野当权者、公卿贵族、广大僧俗的拥护和信赖,纷纷皈依其门下。圆尔辨圆及其弟子们以东福寺为中心,首先将临济宗杨岐派传入日本并加以倡导,成为日本临济宗杨岐派的始祖。除了传禅之外,圆尔辨圆还被称为“日本宋学传入的第一人”,在日本积极传播宋学。他将宋朝的茶及茶礼、诗文、书法、绘画、寺院建筑、碾茶以及面粉、面条的制作方法等传入日本。他对宋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使得宋代先进灿烂的思想文化,成为后世日本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为后世日本五山文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圆尔辨圆对日本佛教及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贡献,他在日本宗教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4.日本建长六年(1254),圆尔向德琏赠与白布,并且致信问候。在信的前篇,圆尔怀念了当时他与德琏在无准师范座下共同修禅的场景,同时提及他收到了德琏寄来的涂毒智策禅师语录。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德琏能够承继无准师范的法门、领众传法的期冀。在结尾处,他还提到为了祝贺和感谢德琏,特地赠给他一段白布,来纪念他们的情谊。

5.第二年的四月,德琏复信圆尔,即为此札。在信中,德琏先为圆尔赠白布一事表达了感谢,表达了对圆尔眼目高明、知识广博、能够传法母国、闻名华夏的崇敬之情,更希冀圆尔能够培养后学,使无准师范之法广传于日本。在信的末尾,他说明了径山近两三年来为了建设寺院而花费了不少经费且大佛殿未成的情况,希望圆尔能够为径山正续院大佛殿的营造出一份力。

6.带木盒,附日文资料。


德琏与圆尔辨圆:

跨越国界的智慧对话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有着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南宋时期,中国禅宗盛行,大量日僧入宋于江浙一带参访名师,学佛参禅。同时中国也有一些高僧应邀赴日弘法,以这些僧侣为桥梁,中日两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共同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热潮。新发现的德琏《致圆尔辨圆札》,记录了南宋僧人德琏与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之间的思想交流、学术讨论和友好关系,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和文化遗产

1

德琏和圆尔辨圆

都从无准师范修习佛法

日本京都的东福寺是禅宗临济宗派的宗院,占地达到20万平方米,是京都最大的禅寺,已有700多年历史。他的开创者圆尔辨圆(1202-1280)是日本佛教史上第一位“国师”,被赐号“圣一国师”。

在东福寺流传下来的文献《東福寺文書》中,可以找到圆尔辨圆于日本建长甲寅(六年,1254)七月廿日给德琏去信的留存记录

《東福寺文書》记录圆尔辨圆致德琏札

信中提到当年他“訪道上国、遠仗老仏鑑座(無準師範)下、同室巾瓶”,之所以称无准师范为“老佛鉴”是因为绍定五年(1232),无准师范奉敕住径山,次年入慈明殿说法,宋理宗深为感动,赐“佛鉴禅师”之号。“巾瓶”指僧徒侍奉住持禅师。大型禅院侍者有多人,其中管理禅师巾布、净瓶者称为巾瓶侍者,因以“巾瓶”代指侍奉。可见圆尔辨圆与德琏曾同在无准师范座下学习佛法

《東福寺文書》记录德琏致圆尔辨圆札(即本件)


2

“五山十刹”制与无准师范

宋室南渡后,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江南的寺院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南宋末年吴自牧所著《梦梁录》所记载,南宋时期仅杭州一地大小的寺院就多达四百八十余所。因此杭州有所谓“东南佛国”之称,寺院非常的兴盛。到了南宋宁宗的时候,经卫王史弥远的奏请,将江南的禅寺规定等级,建立了所谓“五山十刹”制,以五山位在所有禅院之上,十刹之寺格次于五山。按照这种制度,把官寺分为五山、十刹、诸山(甲刹)三个等级。禅僧要经历从诸山甲刹至十刹的较低等级之后,才能到五山担任住持。 

据此,当时禅院的五山是:
第一、径山 临安府 径山兴圣万寿寺
第二、灵隐 临安府 景德灵隐禅寺
第三、天童 明州 太白山景德禅寺
第四、净慈 临安府 报恩光孝禅寺
第五、育王 明州 育王山广利禅寺

十刹是:
第一、中竺 临安府 天宁万寿永祚禅寺
第二、道场 湖州乌程县 护圣万岁禅寺
第三、将山 建康上元县 太平兴国禅寺
第四、万寿 平江府 报恩光孝禅寺
第五、雪窦 明州 资圣禅寺
第六、江心 瑞安府 永嘉县龙翔禅寺
第七、雪峰 福州候官县 崇圣寺
第八、双林 骛州金华县 宝林禅寺
第九、虎丘 平江府 云岩禅寺
第十、国清 台州天台县 教忠禅寺

在禅院的五山十刹中,入宋日僧前往参访最多的是位居五山之首的径山兴圣万寿寺,中国人习惯称为“径山寺”。此寺与日本禅宗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日本人称其为“万寿寺”。当时前往径山参学求法的日僧络绎不绝,皆因径山万寿寺的住持是无准师范


无准师范像

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绵州梓潼县治)人。无准师范是南宋佛教界的泰斗,宋代佛教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圆尔辨圆是他的第一个日本弟子,他在入宋时,曾先后参谒过当时的许多名师,但圆尔辨圆最终决定上径山投师在无准门下。禅门契友退耕德宁力劝其师从无准,他说:“辇下诸名宿,子已参遍。然天下第一等宗师,只无准师范耳,子何不承顾眄乎?”。无准师范能称得上“天下第一等宗师”,学德水平之高可想而知。

宋理宗曾“以所说法要,示参政陈贵谊,谊奏云,简明直截,有补圣治”,因而赐金阑袈裟、“佛鉴禅师”之号。据《宋赐僧金阑袈裟试考》,金澜袈裟原为佛菩萨塑像所用服装,由官方赐给高僧,含有推崇这些高僧是“活菩萨”之意。整个理宗期间,得赐金阑袈裟的只有无准师范和撰写了《佛祖统纪》的志磐。无准入住径山时期,宋代中日佛教交流达到了鼎盛

圆尔辨圆像


3

圆尔辨圆在日本的崇高地位

圆尔辨圆在退耕德宁的建议下赴径山拜访无准师范,无准师范一见即获器许,随侍左右。《圣一国师年谱》中说:“尝在径山主掌衣钵,佛鉴不呼侍者,但称尔老。”

南宋淳祐二年(1241)圆尔辨圆辞别无准师范,重返阔别多年的故乡。临行前,无准师范将密庵咸杰祖师(1118-1186)的法衣、宗派图和自赞顶相以及《大明录》等,作为传法的信物,付与圆尔辨圆。同门诸友也都作颂相送,以缅怀和鼓励这位异国的僧人。

圆尔辨圆回国之后,在日本佛教界一直都非常的活跃。不仅历任日本当时各名川大刹的住持,还赢得了朝野当权者、公卿贵族、广大僧俗的拥护和信赖,纷纷皈依其门下。他曾入皇宫向日本第88代天皇后嵯峨天皇侍讲《宗镜录》,并向后深草、龟山两天皇传授菩萨戒,备受日本武家的尊崇,在朝廷与武士之间传授禅法。

在皇室、贵族的支持下,圆尔辨圆及其弟子们以东福寺为中心,首先将临济宗杨岐派传入日本并加以倡导,成为日本临济宗杨岐派的始祖,其门下禅杰辈出,形成了古代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中的“圣一派”,是后世日本五山派的主要流派。他于1280年去世,1311年被花园天皇赐谥号“圣一国师”,这是日本最早的国师称号,1780年又被后桃圆天皇加赐谥号“大宝鉴广国师”,进而在昭和5年(1930),又加封号“神光”。

日本京都东福寺

除了传禅之外,圆尔辨圆还被称为“日本宋学传入的第一人”,在日本积极传播宋学。他回国时,不仅携回经书典籍一千余卷,为兴隆文教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还带回以水力为动力的面粉加工机械结构图,兴起面粉加工;带来了静冈茶的原种;创作了博多织机、博多烧瓷(博多人形)、博多素面、博多祗园祭的山笠、栴檀木、通天枫、伏见人形等,留给后世的恩泽不胜枚举。

他对宋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使得宋代先进灿烂的思想文化,成为后世日本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为日本五山文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圆尔辨圆对日本佛教及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贡献,他在日本宗教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因此,他在日本禅宗发展史乃至佛教、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4

德琏的身份

1254年7月,圆尔致德琏札。

圆尔顿首拜覆,贤属琏公道契禅师。即日,开秋兆凉,共惟养道邻源,龙天点相,法候起居万福。圆尔无似之迹,访道上国,远仗老佛鉴座(无准师范)下,同室巾瓶,时扣高论,志趣不凡,为人纯实。一别数年,参会未期,驰企之诚,无时少忘,便风中示慈音,兼沐涂毒(智策)和尚语录,即厚贶也。且审,果以造先师丈(无准师范)室,脱白改名,剃发着衲,定可量,立节坚高,潜心远大,明天地未分之理,达佛祖不泄之机。圆尔道力未死,已试之效,如瘦驽不足以至远方,卜自利犹恐未洽,况及其余哉。檀越系属,随缘领众,槌拂甚懒,且惭且畏,今因快便,临纸詷詷僭易虔祝,幸情(恕)不宣。日本建长甲寅(1254)七月廿日东福主持圆尔。


圆尔辨圆给德琏去信是在1254年的七月,因此信中提到“开秋兆凉”,而德琏的回信已是第二年(1255)的四月了,《致圆尔辨圆札》开篇为“德琏端肃再拜复,惠日山东福堂上尊属和尚大禅师。即日,首夏清和”,此时圆尔辨圆已在东福寺担任住持。

德琏《致圆尔辨圆札》局部


信中提到德琏“一单天童”,信的落款为“大宋国天童山法属末比丘,德琏端肃再拜复。”说明德琏此时在“五山”之一的“天童”,即太白山景德禅寺修行。景德禅寺又称天童寺,相传始创于西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乡太白山麓。

德琏《致圆尔辨圆札》局部


德琏在《东福寺》建长六年(1254)七月廿日条中被疑为龙翔希琏禅师。龙翔希琏,又名石岩希琏,俗姓马,广东潮阳人,后住温州江心寺、大慈寺等,为临济宗松源崇岳法嗣。

南宋希叟绍昙(?-1297)也是无准师范的弟子之一,临济宗十七世,在他的著作《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中录有一篇《跋钝庵密庵帖》,其中提到“德琏监寺,需予着语”,所以是应德琏的请求而作,并且德琏为“监寺”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密庵”指密庵咸杰(1118-1186),他的再传弟子是无准师范。他于淳熙四年(1177年)奉诏宋孝宗敕命,住持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淳熙七年(1180年)奉诏住持临安灵隐禅寺,淳熙十一年(1184年)住持明州太白山景德禅寺,所以他的墨迹应该在这三处禅寺都有留存。

监寺是指在寺庙中负责管理和监督事务的职位,通常是由高级僧人或寺庙内具有丰富经验和资历的僧侣担任,地位仅次于住持,可见德琏在天童寺的等级之高


5

《致圆尔辨圆札》解读

圆尔辨圆的来信,怀念了当时他与德琏在无准师范座下共同修禅的场景,同时提及他收到了德琏寄来的涂毒智策禅师语录。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德琏能够承继无准师范的法门、领众传法的期冀。在结尾处,他还提到为了祝贺和感谢德琏,特地赠给他一段白布,来纪念他们的情谊。

德琏的回信,先为圆尔赠白布一事表达了感谢,表达了对圆尔眼目高明、知识广博、能够传法母国、闻名华夏的崇敬之情,更希冀圆尔能够培养后学,使无准师范之法广传于日本。在信的末尾,他说明了径山近两三年来为了建设正续院而花费了不少经费且大佛殿未成的情况,希望圆尔能够为大佛殿的营造出一份力。

德琏《致圆尔辨圆札》局部


正续院的修建,是圆尔辨圆与德琏之师无准师范未竟的事业。正续院又名万年正续院,是径山万寿寺的一个下院,是无准师范修建来专门接待云游僧人所用的,其寺额“万年正续之院”为宋理宗所赐。这之后,寺院屋宇初具,但堂殿如大佛宝殿、法宝藏殿等都还未能建成,无准师范于是撰疏以求施舍帮助。(参见日本五岛美术馆藏无准墨迹“万年正续院”《山门疏》)。

圆尔辨圆对径山万寿寺的帮助早有先例。南宋淳祐二年(1242),即圆尔从径山回国的第二年,万寿寺大雄宝殿,惨遭火灾而毁。圆尔得悉此事后,即与大船主(日本称纲首)谢国明(原籍浙江杭州人)商议,在日本缘化椤木大板千块,由谢国明运送到中国,助无准师范重修佛殿。无准师范后致信表达感谢,此信又称“板渡墨迹”,今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系“国宝重要美术品”。

板渡墨迹

1255年,无准师范已经去世,但是他生前所期建造的万年正续院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工,因此德琏恳切希望圆尔辨圆能够再次帮助完成先师遗愿

信札上有朱印一枚,依稀可以识别出是“普门院”。普门院是圆尔辨圆在东福寺内的居住之所。在圆尔辨圆从中国带回的南宋蜀地蒲叔献刻本《太平御览》、无准师范惠赠给圆尔辨圆的张即之书法“方丈”还有“释迦宝殿”等墨迹上,都钤有“普门院”之印,说明包括这通德琏的信札在内,它们都随圆尔辨圆存放于东福寺的普门院中。其后在东福寺修缮之际,墨迹流落民间

“普门院”朱印

张即之书“方丈”匾额,无准师范寄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宋人的信札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情况。这些信札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宋代历史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宋代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致圆尔辨圆札》通篇文辞优美,展现了德琏身为“五山”禅师的才情和文化修养,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通过书信往来,中日两国的僧人可以分享彼此的学术成果、佛教思想和修行经验,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致圆尔辨圆札》提供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见证了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和政治互动,对于研究宋代的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横置观看




lot 814

中峰明本(1263-1323)参禅三要

立轴 水墨纸本 22.7×32.5cm.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中峰明本本尊

中峰明本俗姓孙,母亲李氏,其祖父举家迁至杭州钱塘。中峰明本生于1263年,是七子中的幼子。他的童年时期充满了轶闻趣事。据说,在他出生前夕,他母亲梦见无门慧开(1182-1260)手持灯笼光临他家。这则轶事的象征涵义是传法给中峰明本,也就是所谓的传灯。又据说,他在幼年时就演示佛教仪规。他七岁入学,接受儒家教育。他未及学成《孟子》,母亲就去世了,这时他只有八岁。从十五岁起,他就奉行居士的五条戒规。他想出家,但父亲未予。他每天背诵《法华经》《圆觉经》和《金刚经》。他模仿佛教隐士的生活方式,在山中一个偏僻之处沉思修炼,甚至烧掉了自己左手的小指。失去的手指,后来成为中峰明本顶相和雕像的特征之一。

中峰明本的第一位师父明山,他将中峰明本引介给驻锡天目山的高峰原妙(1238-1295)。高峰原妙是临济宗杨岐派的一位僧人,他一心修行,不愿收徒,并以此闻名。其师父雪岩祖钦(1214-1287)曾是无凖师范的嫡传弟子。中峰明本当了三年高峰原妙的俗家弟子。1288年,中峰明本剃度出家。其袈裟和钵由名为杨妙锡的女士出资。在居止天目山的最初几年,中峰明本通过钻研经文,尽力领悟禅宗涵义。他主要研读《金刚经》和《传灯录》,也包括儒教经典。当他认为沉思修炼之后已臻悟境时,高峰原妙以杖击他而豁然彻悟。


无准师范像

中峰明本拒绝了高峰原妙临终之际,请中峰明本继任大觉寺住持的遗命。1298年冬,中峰明本住在弁山,他在那里修建了第一处供静修的寺庙,并命名为“幻住庵”。中峰明本大约从那时起自称“幻住老人”。他在信札中以此号或“天目山幻住老人”签名。次年,他转往吴门,在此一直住到1301年。

大概在1299年中峰明本与赵孟頫相识,因为赵孟頫在此年抄了一部经并献与中峰明本。这件事比通常所说他们的友谊始于1304年要早五年。冯子振通过赵孟頫的介绍与中峰明本相识,后成为莫逆之交

赵孟頫 致中峰和尚尺牍(醉梦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304年,中峰明本返回天目山照料他师父的陵墓。他多次被邀担任著名禅寺的住持,包括杭州灵隐寺,但一一谢绝。而对于高峰原妙创建的狮子院寺(他在此寺出家)的邀请,他勉为其难,仅于1305年驻锡该寺一年。继而他在吴淞度过三年。1306年,远溪祖雄作为中峰明本最早的日本门徒之一,来中国在他的指导下参禅。远溪祖雄在中国居留十年。此时,中峰明本已经名扬四方,受到众多僧侣和俗家信徒的追随。

1308年,皇太子(后为仁宗,1312-1321在位)赐中峰明本“法慧禅师”号。1310年,他重返天目山,在那里无隐元晦(1283-1358)和另一位日本僧人投于他的门下。1313年夏季,他被邀请担任天目山大觉寺以及杭州灵隐寺的住持。他执意谢绝,并动身前往环山,在那里住在一间茅屋之中。1317年,一位俗家门徒在丹阳(镇江以南)为中峰明本修建了大同庵,正是在那里,他撰写至了寺规《幻住清规》。

1318年,中峰明本返回天目山。元仁宗赐他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并赐与一袭金裟。这件袈裟现存奈良国立博物馆。它旧存棲云寺(山梨县)是由中峰明本的门徒业海本净发现的。本净曾于1317年到1326年旅居中国。除了这件袈裟以外,他还把业师的拂尘带到日本,今藏棲云寺。元至治三年(1323)八月十四日中峰明本示寂,世寿六十一。元文宗(1328-1332在位)于1329年谥“智觉禅师”,顺帝于1334年赐“普应国师”号。中峰明本示寂六年之后,书法家虞集为中峰明本墓塔撰写了塔铭


中峰明本的书法

中峰明本不少的书法作品留存于世,幸存至今,多亏了他的日本门徒。他的书法被日本门徒带往日本,视若拱璧,并且保存在竭其所能的良好条件下。由于武士文化及其与禅宗的密切关系,以及茶道的兴起,中峰明本一些作品甚至成为私人藏品。到近代,又进入博物馆收藏。田山方南的《禅宗墨迹》(东京,1955)和芳贺幸四郎的《墨迹大观》(东京,1977)基本上囊括了中峰明本现存绝大部分书法作品。根据这些作品不同的用途,将其划分为五类:

一、自赞的中峰明本顶相;
二、其他绘画上的赞和题跋;
三、 法语;四、牍;五、法号。

中峰明本的书法一般概括为 “柳叶体”,这出自明代作家刘璋的《皇明书画史》:明本书类柳叶,虽未入格,亦自是一家。“柳叶体”一词指小篆的十一种类型之一。“柳叶体”就像“鸟书”或“蛇书”一样,是一种象形书,这种书体模仿自然现象。这种书体的最早研习者之一是卫瓘(220-291)。宋代朱长文(1039-1098年)在其《墨池编》卷一写道:柳叶篆者卫瓘所作。卫氏二世工书,善数体,又为此法,其迹类薤叶而不直,笔势明劲莫能传。

中峰明本《参禅三要》局部

“柳叶体”一词指卫瓘的篆书。中峰明本几乎排斥行书。朱长文所刻画的“柳叶体”特征有三点与中峰明本的风格相契合:

一、点线不直:点与线总是婉转弯曲;点与线以笔尖落笔然后中间增宽,最后又缩为比较纤细的比例,从而形成一种类似柳叶的形状。

二、笔法劲爽:笔势总是明晰易辨,结字遒劲,婉转笔画有时非常有力,结果形成一种雕刻般的效果。

三、无法习得:这是一种非正统的风格,它无法通过临摹以往名作的传统方式获得。它尤其别具一格,不可能成为模本。因而,刘璋说中峰明本的书法“虽未入格,亦自是一家”。

中峰明本在书法方面就如同在生活中一样,打破成规,自书自法。他没有受同时代“复古运动”——回归古体风格——的流行时尚影响。其个人风格被描述为图画似的,笔法果敢、真实可靠、流畅、遒劲、质朴;结体轻松逸然,随心所欲;章法尽可能变化多样,却依旧保持浑然一体。


本件中峰明本书作的风格

本件中峰明本书作为其所书“法语”。师从中峰明本参禅的居士和门徒,往往与他们的师父保持致。他们写信向他征询关于重要的心灵问题的指导,譬如,如何忍受重病之苦,如何应对所爱之人的殒亡,以及关于生死或如果人出家为僧如何取得功德圆满。中峰明本的部分覆信已收入《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四和卷五,其中包括受者的姓名。

这些语录写在纸上,它们包含受者的个人资料。因此,材质和内容使语录不像顶相题赞那么规范;但这又允许更大程度的艺术表现自由。

本作题识为:参禅要具三种心。第一具大信心,第二具了生死心,第三具不退转心。信得及,则始终不惑,生死切则用心必至,不退转则决定成就。三心既具,则十二时中无虚弃底工夫。


中峰明本《参禅三要》局部

类似的法书作品还可参见大阪藤田美术馆藏有中峰明本写给雄禅人的法语。中峰明本现存作品的主要部分可以划分为早期之作和晚期之作。

中峰明本《为远溪祖雄题写的法语》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


早期之作以致大友贞宗领主札之类为代表。它们行距相对均匀、轮廓清晰,字直上直下,没有强烈的倾斜感,最显著的瘦细、坚挺而富有弹性的笔划和偶尔比较肥大的笔划之间存在的明显对比,明本笔法如此别具一格的柳叶体笔划,随着复杂多变的笔势极具表现力。晚期之作包括本作法语和中峰明本致僧济札这样的作品,其章法犹如一张编织紧密的字网,没有明显的行距,字具有强烈的倾斜感,突出地斜向左边,宽大的笔划体现出雕刻般的质感,柳叶状笔划具有未经修饰的朴素感,笔法遒劲,势如破竹,一笔挥就。

中峰明本《致僧济札》镰仓常盘山文库藏

在他的成熟之作中,中峰明本超越规则或“法”的界限,的确“自是一家”,或用孙过庭的话表达如下: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lot 830

谢时臣(1487-1567后)麦舟兼赠

立轴 设色绢本 184×101 cm.
估价:RMB 3,800,000-4,500,000

1.《神州大观续编》第七集,第6件,1930年。

2.《南画大成·山水轴一》第九卷,第150页,兴文社,1936年。

3.《历代名画大观·山水轴》,第13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神州大观》出版页影




今观图画里 气概孰能攀

谢时臣《麦舟兼赠》浅析



01

谢时臣生平交游


谢时臣,字思忠,号樗仙,江苏吴县人(今苏州市人)。他生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一生历经三朝,卒年无明确记载,根据其存世作品的落款纪年,可知其八十有余还健在,尚可作画。画史上关于谢时臣生平的记载很少,他一生未入仕途,也没有存世的诗文书籍。

谢时臣《麦舟兼赠》局部

谢氏个性自由,喜好游览自然山川,交游广泛。他的交游对象里有很大一部分吴门画家,从存世作品的跋文中可以考证,他与文徴明、周臣、唐寅、文彭、陈淳等吴门画家有过交往。文徵明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在绘画、诗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文徵明比谢氏年长十七岁,谢氏作为晚辈,对其很是仰慕,曾邀请文徵明一同作画,在《柴桑清隐图》的跋文中写到:“文徵明佳染”。文徵明长子文彭在谢氏《仿李成寒林平野长卷》中题跋:“家君书此诗付樗仙,不为无意,而樗仙能补图于前,殆犹叔敖之不死,而中郎之复存也”。由此可知,谢氏与吴门画家有过密切的交往,所以其绘画风格中可以看到其画风受吴门画派的影响


02

谢时臣师承关系

早期谢时臣主要学习沈周,沈周的绘画汲取元代文人画的笔墨趣味,以黄公望、王蒙、吴镇为榜样,上溯董、巨。关于他对沈周的学习,他本人在题跋中曾说:“前辈石田沈先生,画法宗荆、关、巨然,石翁用笔清古,往往超出过之,仆私淑石翁有年,时嘉靖二十六载丁未,灯下写成长卷,记纸六段,深愧笔力生涩,远不迨石翁濡染难言之妙,是亦邯郸人学步,并失其故也。抑亦人品不牟,而艺有优劣,不可强而及矣。”可看出谢氏对沈周画风的夸赞,自叹难得沈周笔意之妙。

03

“麦舟之赠”典故

“麦舟之赠”中的“麦”即麦子;“舟”即“船”。这一成语的意思是以一船麦子赠人。典故出自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十。讲的是范纯仁赠麦的故事,北宋年间,商丘人石曼卿流寓在丹阳,期间父母、妻子患病,并在两个月内相继死亡。石曼卿身无余蓄,无法入殓父母及妻子,只好面对着亲人尸骸含悲长叹,一筹莫展。正在焦急之时,一位不速之客登门,他就是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原来,范仲淹与石曼卿是好友,非常欣赏石曼卿的为人和才华。

谢时臣《麦舟兼赠》局部

此时范仲淹正在河南睢阳,派儿子纯仁去苏州一带收租,并叮嘱他途经丹阳时顺道看望一下自己的好友石曼卿。范纯仁完成了收租任务,押运五百斛小麦返程,船泊丹阳珥渎河七里桥西岸,遵父嘱拜谒父亲的好友石曼卿,见石曼卿素服而迎,便问缘故,石曼卿如实告知无钱办丧事和买棺下葬,丧事不了结,他也无法脱身北上任职。纯仁遂擅自作主,将五百斛小麦连同木船相赠。然后两手空空,只身骑马而归。纯仁走后,石曼卿用卖麦子的钱办了丧事,让亲人入土为安,还剩余很多到家后,范仲淹问他:“你去江南路过丹阳,有没有去看望我的老朋友石曼卿?”纯仁回答:“去了。曼卿先生家中遭难,接连死了三个亲人,没钱安葬,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帮他。”范仲淹立即说:“那你为什么不把收来的麦租送他?”纯仁说:“连麦带船全送他了。”范仲淹赞许地点了点头。后来,石曼卿将剩余的麦款就去退还给范仲淹。范仲淹坚辞不受。石曼卿回到丹阳,就用这剩余的麦款为村民建造了一座桥,原名“三思桥”,又名“七里桥”。后人为铭记这段佳话,把这座桥改名为“麦舟桥”。在丹阳南门外,也有麦溪河、麦溪桥、麦溪村,相传都是因为“麦舟之赠”的典故而名。

谢时臣《麦舟兼赠》局部

范仲淹父子“麦舟之赠”的义举,被作为中华美德和助人为乐的佳话历代传扬,众多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书画和诗词作品。诗词中有富弼《麦舟图题诗》、杨士奇《题夏少保藏麦舟图》、李东阳《麦舟图》、杨荣《题麦舟图》、谢晋《题范氏麦舟图》、顾清《王义士助丧卷为王贰守题》、倪元璐《读范月山先生家传》、清代赵翼《哭祝芷堂侍御》等等,使之成为一种流行于明、清文人中的文化现象,这件谢时臣《麦舟兼赠》可以说是中华美德与历史文化现象的实质性展现

04

谢时臣《麦舟兼赠》的艺术面貌

《麦舟兼赠》一贯是谢时臣承续的浙派伟岸开阔全景式构图,远景是两岸夹一江,用“平远法”绘奇峰连绵,墨色秀润华滋,山石外部轮廓线与皴擦结合,浑然天成。中景江面上鸿雁盘旋,有绕树三匝,有依枝而栖,与远景同组成了“山美水长鸿雁飞,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文人意向。近景数株枯树之下有童仆侯门,范纯仁拜谒石曼卿,后有侍童挑担者与手捧小麦者立于石桥之上,运粮船停泊于江面,茂密的水草掩蔼其间。

谢时臣《麦舟兼赠》局部

整体画面的构图上层次感井然有序、层层深入、景色饱满。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兼小斧劈皴,主以湿墨渲染,树木分为“夹叶树”与“蟹爪树”两种,树干用笔苍劲挺拔,树叶勾勒线条上柔刚相济,山石的苔点上则浓墨点簇而成。通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到谢时臣广学诸家,画风糅合两宋的绘画大家,同时学习元代各大名家,融会贯通的艺术面貌


05

谢时臣的艺坛成就

谢时臣的绘画艺术,在当时的声誉很高,晚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30:

“今按画苑所共推,名字最著…皇明郭文通、商喜、戴进、边景昭、王绂、夏昶、姚俊、林良、戴泉、杜堇、刘珏、陈宪章、沈周、陶成、彭玄中、张翚、吴伟、吕纪、钟饮礼、周臣、唐寅、文徽明、仇英、蒋三松、朱端、谢时五、陆治、孙克弘、王问、周之冕、邹迪光、董其昌、陈继儒。”

谢时臣名列最有名的33人之列,明徐应秋的这份名单对渐派、吴派以及松江派,无意于互相批评,只就绘画成就而言的,名单上所列的人物大多数是至今各类画史上不可短缺的人物,将谢时臣列人其中,应该是当时较为公允的通行意见。


lot 827

邵弥(约1592-1642)泉壑遐思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11×24 cm.
1634年作
估价:RMB 500,000-800,000

出版:

1.《明清山水名画选》,第26图,民国珂罗版。

2.大村西崖编《中国名画集》第四册,龙文书局,1945年。

3.铃木敬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二卷,图版S12-018,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著录:

1.汪士元著《麓云楼书画记略》,“邵瓜畴泉壑寄思图轴”,1922年6月影印手写本。

2.徐邦达编《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15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3.徐邦达著《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绘画》,第463页,故宫出版社,2015年。

说明:

1.汪士元、韩慎先、渠铁衣、徐伯郊旧藏。台静农题跋。

2.汪士元(1877-1935后),江苏盱眙人,字向叔,斋号麓云楼,因其藏有宋徽宗画《晴麓横云图》而得名。近代著名收藏家、书画家,著有《麓云楼书画记略》。

3.韩慎先(1897-1962),字德寿,北京人,其祖父韩麟阁曾为清吏部官吏。后移居天津,供职于天津艺术博物馆,任副馆长。他早年在天津自开古玩店达文斋据说他曾先后收藏过元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和清初王石谷的临本,因而以“夏山楼”名其斋号,并自号夏山楼主。他是早期的书画鉴定权威之一,1961年文化部组织全国书画鉴定小组,他与张珩、谢稚柳为三人小组,赴全国各地鉴定书画,影响深远。

4.渠铁衣,翁同龢之侄孙翁斌孙的女婿,山西富商,琉璃厂古玩铺虹光阁股东之一。

5.徐伯郊(1913-2002)是文物鉴定名家徐森玉之子,家学渊源,知识渊博,书画鉴赏的造诣很高。他长期旅居香港,任职银行界,又是一位大收藏家。也是建国之初我国文化部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成立的「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的负责人,为国家收回大量的文物。

6.金城曾于1920年作《临邵弥山水》《中国近现代画家·金城画集》第77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风流已矣吾瓜畴,一生迂癖为人尤,僮仆窃骂妻孥愁。瘦如黄鹄闲如鸥,烟驱墨染何曾休。“是清初吴伟业在《画中九友歌》中关于邵弥的肖像诗,诗文提到了邵弥的洁癖,也阐述了邵弥一生对艺术的追求。

或许是“一生迂癖为人尤“的原因,邵弥的画作亦如其人一样,笔墨极其精炼,空灵淡雅,然画格极高。《泉壑遐思图》绘古木两两,清瘦枯逸。一高士在坡岸昂首观望:怪峰巨岩之中一挂天绅自石出,飞落数尺直下,忽间以留白,不禁引人进入“飞花碎玉”般空旷的遐思之中。

邵弥《泉壑遐思图》局部

作为“文抚”社兄,时邵弥四十一岁(1634),此时邵弥之作已极为时人所重。末春时节近清明之际,文抚社兄过邵弥颐堂,二人“签以藏书,舟旋三日而别,别不忍遽去”,至二人分别之时,纤雨纷纷,邵弥为友人“写泉壑一区,以寄遐思”。在三年后(1637),邵弥又因另一友人南明社兄“携书远赠”,用同样的方式再作诗画以赠友人。(邵弥《积书岩图》,无锡市博物馆藏,《古代书画图目》苏6-060)。

金城1920年作《临邵弥山水》
《中国近现代画家·金城画集》第77 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泉壑遐思图》由汪士元、韩慎先、渠铁衣、徐伯郊旧藏。并著录于汪士元《麓云楼书画记略》中。在此间,金城曾于1920年作《临邵弥山水》(《中国近现代画家·金城画集》第77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至1974年,徐伯郊携《泉壑遥思图》至台北龙坡里,请台静农题于裱边。《泉壑遥思图》在多年后,又巧与画意相映,再一次见证了一段同道之情




lot 860

李士达(约1540-1621年后)枫林停车

立轴 设色纸本 116.5×33 cm.
1620年作 
估价:RMB 600,000-800,000

说明:附原木盒,盒上标签注明为尼崎家藏,第九五号。

题盒


李士达,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性格耿傲,《明画录》称其“能自爱重,权贵求索,虽陈币造庐,绝不可得”。万历二十九年,宦官孙隆在苏州横征暴敛,召集苏州名流众吏,气焰不可一世,众人“咸屈膝”,唯有李士达“长揖而出”。品高气傲的李士达,对下层人民却关怀细微,体现文人潇洒放达生活的唐人诗意图和反映世间民俗的岁朝图,都是他喜爱的题材

李士达《枫林停车》局部

此《枫林读书图》取唐杜牧《山行》诗意,其山石嶙峋,林叶繁密,设色清雅。人物主仆计有十人之多,均形态各异,刻画精细,线条流畅,椭圆形的人物造型是其特色,极具辨识度。同样作于泰昌元年(1620年),庚申秋月的《关山风雨图》,为纸本设色,纵131厘米,横62.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贮御书房。两幅作品创作时间相仿,题材接近,构图及设色同调,可兹参照

李士达《关山风雨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lot 839

董邦达(1696-1769)钱维城(1720-1772)于敏中(1714-1780)刘统勋(1700-1773)方观承(1698-1768)汪由敦(1692-1758)

书画合璧卷

手卷 水墨纸本
画心:18.5×203 cm. 18.5×109.5 cm. 18.5×15.5 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说明:

1.朱文钧、杜伯秋旧藏。

2.原木盒刻杜伯秋题跋。

3.朱文钧(1882-1937),字幼平,号翼盦,室名六唐人斋,浙江萧山人。工书画,精鉴赏,曾藏蔡君谟墨迹,宋拓整正《九成宫碑》及古玉铜器等,藏书多达十万卷。光绪间曾游学英法。

4.杜伯秋(1904-1988),全名让·皮埃尔·杜伯秋(Jean Pierre Dubosc),亦有称其杜让或杜博思、杜伯思者,斋号柯青馆、虚白生室。杜伯秋曾娶卢芹斋幼女为妻,尝为法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携妻同赴中国,居八年之久。杜伯秋对中国古代书画向有兴趣,在华期间与吴湖帆、张葱玉等鉴藏名家多有过往。吴氏《丑簃日记》、张氏《张葱玉日记》中多有记载。


1937年3月13日,吴湖帆的日记中记载:

“蒋谷孙携法国杜博思来,是前日约观余藏画也。华语甚流利,对古画颇有根柢,与其他徒藉皮貌之外国商人完全不同,究竟是学者(伯希和弟子),非商人可比也。最爱王麓台画,此亦恐外国人中所仅见者,盖麓台画就国内画家尚不识其妙者居大半,况国外人乎?其根柢见解可想见矣。”

这位被眼目清高的吴湖帆予以很高评价的“杜博思”,即上世纪一位非常值得关注的西方艺术史家和收藏家法国人杜伯秋,全名让·皮埃尔·杜伯秋(Jean Pierre Dubosc, 1904-1988),也有称其为杜让或杜博思者。

杜伯秋(右)
杜伯秋大学时受教于格兰尼特(M.Granet)和派利亚特(P.Pelliot)两位汉学者,开始钻研亚洲文化。后娶大古董商卢芹斋的小女儿珍妮为妻。1929年杜伯秋抵达北京,以外交人员的身份就职于法国大使馆十八年之久,同时从事收藏活动。中国明清时期的绘画在他的收藏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大部分西方人受日本审美的影响,只知道关注宋代绘画的时代,杜伯秋认为明清文人绘画有其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他发表文章,把王原祁和塞尚相比较,指出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处,1949年,他与好友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后来又任馆长的史克门(Laurence Sickman)一起,成功策展了在纽约维尔登斯坦因画廊举办的“明清大画家”专题展览,并继此在次年发表题为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Painting(《认识中国绘画的新途径》)的专论,不仅充分体现出其敏锐独到的鉴赏眼光和自具心得的学术水准,更堪称西方有关中国画研究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华期间,杜伯秋与吴湖帆、张葱玉、蒋谷孙等多有交往,其所收藏的明清绘画由于其个人独到的审美和一众鉴赏家好友的加持而尤为精彩,多属铭心之妙品本卷董邦达、钱维城所画《云山图卷》,有汪由敦、方观承等一众同时期词臣好友的题字,书画相映,珠联璧合,诚为一件不可多得的逸品。

《书画合璧卷》局部

清代乾隆时期,经过几代君主的苦心经营,社会发展稳定,物阜民丰,朝廷以稽古右文为务,丰富的文艺活动成了太平盛世中不可或缺的点缀。乾隆皇帝自身热爱艺术,故在朝廷任职的士大夫中凡能诗善画者,多蒙皇帝垂青,得以优游笔墨之中,是为词臣画家。其中董邦达、钱维城皆为词臣画家中的佼佼者,二人所作山水,多奉命而为,署“臣”字款,供奉宫禁,故每有所作,不论绘画还是书法,虽见精工,而不免于拘谨,这也是宫廷艺术的一种特色。但是诸词臣在退食之余,一时兴到的游戏笔墨之作,则往往清华洒落,生动自然,尽见天机。

画合璧卷》局部

这一手卷便是如此,董邦达所作细密而周至,尺幅虽小却有千里之势,钱维城所作则空山流水、古木苍岩,有一种幽深邃古的美感。两图中间间以于敏中的题诗:“万迭青山万迭云,水边烟树隔孤邨”,画境相得益彰。刘统勋、孙嘉淦、汪由敦、方观承等或写前人成句或作书论,毫无应制时的拘谨,流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文人气度。

画合璧卷》局部

其中,李锴一跋更为少见,李锴(1686-1746),字铁君,号眉山,又号豸青山人,晚号焦明子、后髯生,汉军正黄旗人。为康熙己卯年刑部右侍郎李辉祖之子,内阁大臣索额图之女婿。举博学鸿词,复举经学。李锴是康熙皇帝的“连襟”,但他并不汲汲于功名,而是隐居盘山,醉心于诗歌、书法,他的作品存世极少,市场所见亦不过寥寥数件而已。

画合璧卷》李锴题跋

卷中刘统勋题云:“辛未三月礼闱,题董东山先生水墨山水”,可知其题字在乾隆十六年辛未即公元1751年。那一年,刘统勋主持会试并充军机大臣,故题字云“礼闱”。同年长至月、小寒日,于敏中、汪由敦分别题字,由此可以大概判定,诸人作画及题字,多在1951年前后。而张照临苏轼一帖单独装裱于卷尾,当系从他处移来者。

画合璧卷》刘统勋题跋

此卷装池精美,裱头用锦华丽,且配有木盒,其上刻:清人书画合卷。柯青馆珍藏。“柯青馆”即杜伯秋斋号,此盒当为杜伯秋倩工所制,足以见其珍护之情。

木盒

横置观看

Lot 5607

清康熙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十六”“八十三”

H:42 cm

备注:伦敦苏富比,2005年07月13日,编号193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文物出版社,页302,编号819

估价:RMB 6,800,000 - 8,800,000

这尊铜像应当就是康熙时期宫中所造无量寿佛之一。其面相慈和,施禅定印,全跏趺坐于莲台上。戴枝叶繁密的宝冠,缀圆形花瓣状精致宝冠,束发缯带在耳后飘起,托珠为饰,胸前饰三重项链,珠粒精圆匀称,手镯、臂钏、脚镯均精工细作,堪称完美。
其中,五叶宝冠部分最为华丽,每叶均以细密生动的花枝装饰,排列紧密,青金石、绿松石小珠交错镶嵌,色彩各异,极显华贵。耳后飘带呈 U 字形,向外扬起,耳环圆环形,下缀珠饰,花枝繁密,嵌珠石,这部分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臂观音像的做法完全一致。面庞青春俊秀,面含童稚般纯真的微笑,象征此佛内在宁静纯洁的精神世界。无论是面容还是肌肤都透露出年青的气息,胸部肌肉丰满圆润,但匀称有力,腹肌饱满,腰肢柔和。

这与传统无量寿佛成熟稳重的表现方法明显不同,有明显的蒙古和西藏的影响。所有的花饰部分均嵌各色珠石,衣缘裙边均有细密刻花装饰,更彰显其华丽。本尊位于底部膛边刻款“八十三”“十六”,应为第十六尊,铭刻“八十三”号。

图1(左):清康熙二十五年铜鎏金四臂观音像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右):清康熙 御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像,高 41. 9公分 成交价 美金2,532,500 佳士得纽约2018年5月10日 编号982 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珍藏




Lot 6700

17世纪(尼泊尔) 铜鎏金释迦摩尼

H:52.5 cm.

备注:苏黎世科勒1980年11月5-8日 编号38

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

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马拉王朝造像艺术分为两段,以1482年为界。1482年之后称马拉王朝晚期,造像依然保留了马拉王朝早期的特点:体态优美,佛像面相眉清目秀,菩萨,度母的造像皆头戴宝冠,U型项链,总体的造像水平延续了尼泊尔造像的一贯传统,面相端正,富有极强的青春气息,比例准确,整体气质甜美优雅,为尼泊尔造像典型风格的延续。此像释迦牟尼通高52.5公分,在已知的尼泊尔晚期造像中属于坐像中极大的一尊,造像采用捶揲工艺分体制作,即将头部、上下躯干、双臂、双足和莲座分别捶打成型,然后铆在一起,莲座上沿有联珠纹,仰覆束腰莲台,为这一时期造像中莲座制作的非常认真的一件作品,其座内部包裹重物,以保持佛像的稳定。16世纪开始,捶揲工艺制作铜造像在加德满都河谷盛行,完全采用红铜材质,后来此项技术传入西藏,成为藏传佛教造像中的重要造像与金铜装饰技术。此像展现出成熟的捶揲技术,是尼泊尔晚期造像中极为难得的精品。

2931苏黎世科勒1980年11月5-8日 编号38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它是喜马拉雅地区商贸的重要枢纽之一。河谷中生活的纽瓦尔人(Newar)擅长工艺术和经商,成为河谷中艺术家的主力,他们传统信仰佛教,使得纽瓦尔工匠至少在13-18世纪成为西藏佛教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和艺术导师,对藏传佛教艺术影响极为深远。遍览国内外各大公私收藏及拍卖所见藏品,尼泊尔造像常见早期作品,而晚期精彩者则至为罕见,这不仅是因为造像工艺的变化,同时也其自身与周边政治地理变化的影响,而尼泊尔晚期造像更注重宗教性,且开脸更为甜美,在这一地区的造像样式变化中富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且雕塑感极强,是尼泊尔佛教美术中不容错过的一环。同类样式可参考,纽约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卖编号152之尼泊尔17世纪铜鎏金无量光佛像,以及纽约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卖编号150尼泊尔17/18世纪铜鎏金无量光佛像。

尼泊尔17/18世纪 铜鎏金无量光佛像 H:78.6cm

纽约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卖编号150




Lot 6698

明15世纪 铜鎏金药师像

H:33 cm.

备注:中国嘉德,2006年11月,编号2106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此尊螺发规整,肉髻高隆,宝珠顶严。宽额丰颐,弯眉长目,眼睑微垂,高鼻朱唇,妙相庄严。身着袈裟,袈裟外缘残存鲜艳朱漆。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作施胜印执诃子,金刚双跏趺端坐。台座上下饰有两道连珠,仰覆莲瓣劲挺饱满,内层莲瓣饰卷草纹样,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尖角,微微上翘,颇具明宣德朝宫廷造像的艺术风格,应为明代早期宫廷造像。

明代宫廷造像是汉藏艺术高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造像风格,其源头可以清晰地追溯到元代宫廷造像上,是元代宫廷开创的汉藏艺术交融风尚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也就是说,明代宫廷造像直接滥觞于元代宫廷造像,元代宫廷造像不仅影响了明代宫廷造像,为明代宫廷造像的造型风格提供了基本样式,而且其部分特征在明代宫廷造像,特别是永宣时期的宫廷造像上又得到了继承。宣德风格基本承袭永乐后期的特点,但与永乐初期颇有不同,整体来说,宣德造像的躯体较壮硕,面部更趋汉化、男性化,莲座花瓣亦更加饱满,尖端卷草纹更繁复。明代宫廷造像盛于明代早期,大致相当于15-16世纪这一时期,此一时期的宫廷造像,整体做工精湛,比例端正,在有明一代均是造像艺术的代表时期,可参考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之15世纪鎏金铜药师佛坐像。

15世纪鎏金铜药师佛坐像 H:27cm

国家博物馆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据《药师经》说,他曾发十二大愿,为众生医治病苦,消灾延寿,藏语称“曼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以持诵念佛为众生解脱之方便法门。众生只要念他的名号,就可以不入畜门、地狱恶道。他能除病祛痛,救治病患,故名药师佛。药师佛的显著特点是左手托钵于胸前,钵中有一吉祥草;右手舒垂,或拈有一莲花,或持一药丸。




Lot 6675

清乾隆 六品佛楼“妙音天母”

“大清乾隆年敬造”款,原封底

H:13 cm.

备注:北京翰海,2000年7月3日,编号1523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清乾隆 六品佛楼妙音母

故宫博物院藏

清18世纪 六品佛楼摧破金刚 H 20cm
北京保利2018年12月9日 编号6347

成交价 RMB 920,000

此尊为清宫造办处制“六品佛楼”造像, “六品”是根据修行者不同根基而设立的六个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自浅至深分别是般若品、功行根本、德行根本、瑜伽根本、无上阳体根本、无上阴体根本。每一品都有一些代表性佛像,每尊佛像都属有三种款式:纪年款、佛铭款和所属品名款,是鉴别清宫“六品佛楼”所供佛像的一个重要标识。

此尊妙音佛母造像结跏趺坐于单层覆式莲座上,台座上有三周连珠,正前方铸“大清乾隆年敬造”款,台座前錾刻佛名“妙音尊母”,指明此尊曾供奉于清宫某座六品佛楼之中。一面二臂,头戴五叶冠,耳后有束发缯带,面相宁静。袒露上身,肌肉极富质感,肩披帛带,下身着裙佩饰耳珰、相连、臂钏、手镯、脚镯。双手均作出托物的姿势,帔帛的两端垂搭在座前。整体做工精细,结构匀称,为标准的六品佛楼造像佛像。此尊造像封底未动,品相保存完好,极为难得。同类造像可参考清宫旧藏之清乾隆六品佛楼妙音母,以及北京保利2018年12月9日编号6347清18世纪 六品佛楼摧破金刚。

妙音佛母亦称妙音仙女、妙音天母,是藏传佛教中的智慧和文艺女神,为文殊菩萨的眷属。此尊面容秀美文静,束发垂肩,髻上插饰白花及珍宝发饰。身着天衣,佩饰璎珞。左手操琵琶(已佚),右手作弹奏状。二胫交叉,端坐于莲花座上。长长的帛带绕身,翻卷自如,增添了动感。




Lot 6674

清乾隆 铜泥金菩萨坐像

H:34 cm.

估价:RMB 300,000 - 500,000

清代宫廷造像做工精细,风格成熟,为汉藏融合式风尚的成熟期。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宫廷造像则将蒙古、汉地的造像精粹相融合,并于此之上,以藏传佛教的风格和铸造工艺,创造性地发展出更加华美而具雄阔气度之佛像风格。此尊铜鎏金菩萨造像无论从造型或工艺,均显示出极高的艺术品质。展现出清代宫廷金铜佛造型 艺术之鲜明特点,其工艺精湛,品相完好,而今仍旧保留有完美的宫廷气息,难得尤甚。其发髻高束,头戴五叶宝冠,面庞圆润,弯眉长目,相容静谧,为造像量度中的标准样式。身体略向右边倚斜,上身袒露,佩戴璎珞钏环等。右手高举,仿佛文殊菩萨的体态。菩萨下着长裙,衣薄贴身,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莲座为双层束腰仰覆莲座,上下各缘饰连珠纹一周,束腰深陷,莲瓣三层且极为立体,为乾隆宫廷的典型样式。




从左到右滑动:
罗睺罗尊者、达摩多罗尊者、阿氐多尊者、跋陀罗尊者、宾度罗跋罗堕尊者

Lot 6683

18世纪 罗汉唐卡一组五幅

尺寸不一

估价:RMB 300,000 - 500,000

此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员。

藏传佛教中的罗汉题材绘画受到汉地影响,形成了十六尊者与弟子,以及特殊的藏汉结合之画风。这组18世纪罗汉唐卡为五幅,展现了藏汉结合之罗汉堂卡画风的特征,其十六尊者为主尊,四周环绕或二弟子、或多位弟子,唐卡画面布局可见明确的天界、地界之分,画面的宗教结构清晰准确,背后以汉地山水绘画方法表现山河美景,为这一时期唐卡的代表风格,其青山绿水的表现方式,以及蓝、绿、粉、朱、金等颜色的运用正是受到清代早期汉地宫廷绘画的深刻影响之后所产生的的汉藏结合之画风。画面整体色彩清新,结构布局舒朗,山水构图有远近之分,给人以悠远辽阔之感,富有极强的艺术性,且原始装裱状态完好,五幅的装裱形式统一,原本为一组十六尊者唐卡中的五幅,是清代18世纪罗汉堂卡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从其绘画细节中可见,达摩多罗尊者右手持禅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经箧,头罩华盖,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随;阿氐多尊者头戴披巾,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静修,身旁僧徒环绕;跋陀罗尊者身着朱色大氅,容貌苍老,然神色愉悦泰然,结跏趺坐,身侧鲜花为伴,两侧弟子正奉上佛宝,形成了标准的一尊者二弟子格局;宾度罗拔罗堕尊者则结跏趺坐,左手托法钵,右手持经书,座下弟子同样托起经书。极为尊者神情超然,姿态放松,于清水绿水间讲经说法,将藏地特有的十六尊者形象清晰地印刻下来,不仅是一组精彩的罗汉堂卡,亦是难得的清代绘画佳作。

罗睺罗尊者,为佛陀尚为太子时和妻子耶输陀罗所生,为佛陀亲子。佛陀为罗睺罗尊者剃度后,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受沙弥十戒,成僧团中有沙弥之始,时年十五岁。祖师诵经十分勤奋,能诵读不懈, 因未受具足戒,不可与比丘同宿,出房宿于厕。曾与舍利佛行乞,于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由于严守制戒,修道精进,得阿罗汉果故称“密行第一”。

达摩多罗尊者,是六世纪印度达罗彼荼国人,为该国大臣之子,自幼出家,为古印度十大论师之一。在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卷五中记载,他曾应国王挑战,和外道举行过一场重要辩论,扩大了佛教的影响;他专长的就是玄奘所学的瑜伽唯识学说,著有《唯识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宗的巨匠,也曾主持过后来玄奘留学的印度那烂陀寺,他这一学派后来的弟子戒贤,就是玄奘的老师。他的画像,就有独具一格的“背负经笈”造型。

阿氐多尊者,阿氐多为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无比端正。他出生于一个古印度的富人之家,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所以世人尊他为“长眉罗汉”,以慈眉善目的形象来象征人的慈善之心。由于从不去追求财物,其善德使他成为具有广博智慧和成就之人,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击败的人” 。

跋陀罗尊者是十八罗汉之一,排名第六位,他是佛陀的一名侍者。他本是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后出家为僧,系统钻研佛法,获得阿罗汉果位。传说他主管洗浴事,有些禅林浴室供其相。跋陀罗的母亲怀孕临盆时把他生在了跋陀罗树下,所以给他取名为跋陀罗,跋陀罗出家后称为罗汉。据称,他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此后世称他为「过江罗汉」。

宾度罗拔罗堕尊者,出生于古印度王舍城国师的家中,后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剃度为僧,并获阿罗汉果位。释迦佛称他为“大狮子吼”,意为弟子中最具权势、自命不凡者。




Lot 6682

清乾隆 青玉浅刻填金十六应真御题诗文双面工册页两片

9×6.8 cm.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清乾隆 御制青玉填金十六应真玉册

北京保利2015春拍 编号 6375

成交价2070万

碧玉制,长方形,木包边,装饰成两个座屏形式,屏心以碧玉琢刻罗汉图,刀口填金。其一玉片两面各精工刻划一尊罗汉图像和一首八言绝句的诗文来描述其特征,另一玉片则一面为罗汉,一面全部印刻文字。此二屏原应为十六应真册页中的两页,其全册共计有十六尊罗汉像,为西藏佛教系统的罗汉,按顺序排列。其一玉版上为第十二毕那楂拉哈抜喇錣杂尊者,第十三巴纳塔嘎尊者。第二玉版为最后的第十六阿必达尊者,故而背面不再有罗汉。每一页画面纹饰清晰,罗汉面貌奇异高行,刻划传神,工匠以刀代笔,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其制作方法难度极大,首先以毛笔将图案描画在玉板上,再以坚硬的工具—“金刚钻刀”“昆仑刀”或玛瑙等工具,直接在线条上来回刻画,故在阴刻在线用放大镜观看有刀具来回刻划而成的“游丝毛道纹”,代表了清代乾隆宫廷玉器的最高水平。

清帝乾隆,笃信佛教,在紫禁城内开展了大量佛事活动,制造、绘制了大量佛像,法物及佛事图画,且诵经祀典、着文写诗,并制成玉册永传后世。据《清文件》记载,关系国家礼制和体面的玉册,皆造办处玉作承造。一套册宝的琢制工时需耗数月,造办处经常请旨征调苏州玉匠,命之内廷雕琢,工巧可见一斑。






从左到右滑动:

无能胜明王、马首明王、大威德步掷明王、大威德大笑明王、不动尊明王、焰发德迦明王

Lot 6677

清中期 绢本彩绘明王像一堂六幅

L:118×57 cm.

备注: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估价:RMB 950,000 - 1,200,000

此组绢本彩绘明王像一堂六幅为清代寺庙或为贵族私人佛堂中举办水陆法会中所用到的神像画。完整的套组中会有佛、道、儒三教的诸佛菩萨、各方神仙、人间社会各色人物,题材丰富,艺术形式非常有特色。此六幅为明王像,明王是佛和菩萨的变化身,佛和菩萨在教化众生时,如果碰到顽劣的坏人,就要变现为凶恶的化身,震慑坏人,法力无边,收复其心,是佛教经典中极富宗教特色的主题,尤其在绘画中,因其身份与宗教背景会产生极佳的艺术表现力,素来为佛教美术中经典的主题。

此六幅明王像形式统一,均身承椭圆形舟样背光,背光四周如同火焰般燃烧,用以表现明王凶恶威猛的气势。每一座背光之上均饰化佛,为其所代表的主尊,六位冥王各自三面六臂,手执法器,周身披挂缨络等装饰,既华丽又威严,其形式与配色承袭于明代水陆画之传统,同类可参考出版于《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第55页之“明代大威德焰发迦明王像”,以此幅明代大威德焰发迦明王像为参照可以看出,清代水陆画在表现方式及色彩上处理的更加艳丽,水陆画在挂轴的基础之上加以明确的背光,形式感更强,装饰性更强,样式亦十分罕见,可参考出版于《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第161页之“清代大威德明王像”。

《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

第55页之“明代大威德焰发迦明王像”

《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

第161页之“清代大威德明王像”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是设斋、供奉佛神、追悼先人、超度亡灵的一种仪式。《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写道,水陆各有四义:水能清洁,水能脱垢,水能清凉,水能上下。陆能坚厚,陆有肥瘠,陆有高下,陆无边迹。所以水无陆而不显其用,陆无水而不彰其功,水陆相符,功用著矣。故称之为水陆法会。水陆法会起源于印度,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464年-549年)有了文字记载,晚唐有了规模,延续到北宋,杨谔制定了水陆仪文,法会更加规范,逐渐盛行。

明朝时期,晋北战事不断,朝廷修筑长城屯垦戌边。为了战争的需要,一些寺院专门修建了水陆殿,在殿内四壁上绘制了供养的各路佛、神、仙、道的画像。壁画的不可动性和耐久性都比卷轴画好,方便水陆法事,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产生了寺院的水陆壁画,由此形成了汉传佛教中独树一帜的宗教绘画瑰宝。这一品类融合了宗教与绘画二者,将中国早期绘画中独特的工笔技法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成套成组者保存下来则极为难得,而成组之水陆画对于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之仪轨的研究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尤其成组之明王像,可与现存于山西宝宁寺之水陆壁画是大明王相对应,殊胜难得。

较为特别的是,此组明王像绘制于丝绢之上,历经数百年,品相保存基本完好,色彩同样明艳生动,较纸本绘画难度更高且更为稀少,比寺庙壁画则更为精致、易保存,原应于某座皇家寺庙或道观水陆法会中使用,是研究中国汉传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Lot 6679

明 铜鎏金上师像

H:18.8 cm.

估价:RMB 500,000 - 800,000

此尊上师造像头饰短发,发际线两侧向后退却,面庞圆润,双目平直,双唇肥厚,鼻翼宽广,含有微笑,如同上师真实再现,极具写实意味。上师双手平直于两膝之上,左手执佛珠,身躯壮硕,四肢强健,结跏趺坐于软垫之上,上师外披大氅盖住整个背部,僧衣与大氅均满刻花卉纹饰,富丽堂皇,大氅样式也在13-15世纪上师造像中常能得见。双腿结跏趺坐,下承覆式莲花座,其莲座下缘铸藏文铭文一周。莲花座莲瓣圆润整齐,莲瓣饱满,层次清晰,做工极为精湛。整像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刻画细腻,材质上乘,是一尊精彩的明代上师造像佳作。






Lot 6681

清中期 青白玉罗汉戏狮

L:18 cm.

估价:RMB 30,000 - 50,000

此像以青白玉为材,随玉石之形,于整块玉上采用圆雕、镂雕的技法,雕琢罗汉嬉戏幼狮。罗汉呈侧倚之姿,双眼微敛,浓眉,高鼻小嘴。陶醉于戏狮,脸上洋溢着欢乐,身着宽袖大袍,衣襟处寥寥数笔线刻,简洁大方,显示出用工之精细。幼师立于罗汉膝头,微侧首直视罗汉,目光炯炯有神,流露出调皮之态,显得亲切可人。整器青白玉质地通灵温润,雕工精细,线条圆转而流畅,罗汉法相慈悲,小狮憨态可人,眼眉灵动,情趣盎然。






Lot 6697

14世纪 铜泥金四臂空行母

H:16 cm.

备注:夏景春旧藏

出版:《菩提妙相》夏景春,图135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此四臂空行母为古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专属的空行母。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中,她是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故此尊造像呈三眼慈悲相,头戴骷髅冠,长耳缀环铛,身饰缨络宝钏,挂有人头骷髅链,与常见的女性尊神像略有不同,在慈悲祥和的气质之外更增添了一种威慑宽厚之气。主臂持涌血嘎巴拉碗及金刚钺刀,侧臂则持法器或施印,左足屈曲、右足舒展立于覆式莲花座上,莲瓣双层覆搭,层次感极强。

四臂空行母这一题材相当罕见,近年来国内外市场所见甚少,其常见于胜乐金刚曼荼罗中的重要护法,多见于主尊胜乐金刚内圈四周,常以红、黄、蓝、绿四色示人。这一题材的造像作品则更为少见,可见于胜乐金刚立体坛城,与主尊成组供奉。这一品种的造型样式富有动感,躯体比例颀长,线条流畅,腰肢曲折,而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四臂空行母常以全正的姿态表现,此尊四臂空行母在原有三弯体态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右倾的动态,应为胜乐金刚立体坛城中的一尊,造型富有动感,铜质极为细腻密实,鎏金亦厚重明亮,为一尊早期藏传佛教造像佳作。






Lot 6696

13至14世纪 克什米尔 红铜嵌银阿閦佛

六字大明咒

H:16.5 cm.

备注:重要私人珍藏

估价:RMB 150,000 - 200,000

螺发高耸,顶饰摩尼宝珠,双耳垂肩,面相祥和,表情宁寂。结跏趺坐于仰莲台之上,莲瓣扁平,右手作触地降魔印,左手置腹前结禅定印,并托金刚杵。着袒右式袈裟,边缘嵌饰红铜,受印度萨尔纳特风格影响,除衣缘外无刻纹,着重表现佛像躯体。仰莲座下承方形高台基,为克什米尔风格中所常见。台基正面两侧开光,开光仿寺庙立柱式结构,内浮雕瑞象,且嵌银及红铜,工艺繁复,饱含宗教信息。

藏传佛教寺庙中常供有五佛并坐或者中间一尊较大、四周四佛围坐的造像,在曼荼罗图案中也常见五佛组成的画面。五佛代表五智,又称为五智如来,这亦是西藏密宗理论的形象化,认为修行者仅仅依靠念诵真言(咒语)和观想曼荼罗仍然不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还需要有五禅那佛的五种智慧才能成佛,大日如来为了教化众生即化身为五佛,一般中央为毗卢遮那,代表法界体性智;西方是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是不空成就佛。不动佛即阿閦佛,又称不动如来;东方是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又称金刚智,即此尊之法身。他的形象一般与释迦牟尼相似,一般手中或是在他的宝座前有一柄金刚杵,又称做不动金刚杵,这是阿閦佛的象征和法器。

克什米尔风格造像材质常采合金黄铜,质地细致光滑,表面泛发特殊的黄金色光泽,传世作品中眼睛常张开直视、眼角细长、眉线阴刻、嘴小唇厚、极富特色。本件阿閦佛正是这一风格之典范。其眼睛嵌银,靠近上眼睑阴刻瞳孔、且在袈裟衣缘、仰莲座的莲瓣及高台基的装饰细节与下缘几何纹饰处皆嵌银及红铜,工艺极为精湛;台基为克什米尔造像中常见的单层莲台加方形底座的样式,且在基座正面仿照寺庙建筑的样式,新颖奇特。其材质为质地上佳之合金黄铜,躯体原有鎏金,随时光逐渐剥落形成咖啡色皮壳,更显古朴雅致,无论工艺与风格均体现早期斯瓦特作品的遗风,极为珍罕。




Lot 6699

17世纪 喀尔喀蒙古 铜鎏金阿弥陀佛

H:19 cm.

备注:重要私人珍藏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尊像结全跏趺坐,双手于双膝上平放,托钵,头饰螺发,排列规整,肉髻圆隆高凸,顶饰摩尼宝珠。面庞精致,眼睑低垂,目光下敛。双唇自然放松,仪态端庄。宽肩束腰,体态健壮均称,肌肉柔软而富有弹性,手指柔软,手脚刻划写实。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缘錾刻有精美的花纹。衣质厚重写实,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将人体的线条简化、结构突出,增加了肌体的雕塑感。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之上,基座整体较高,台面边缘饰连珠纹,台座底部亦增加刻绘花纹的装饰带,莲瓣整体位置偏上,扁平规整,上下对称,为典型喀尔喀蒙古造像基座的风格。此造像整体比例舒展匀称,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扎那巴扎尔艺术特征。

阿弥陀佛是梵文“阿弥陀婆佛陀”和“阿弥陀庚斯佛陀”的音译略称,意思是“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形象为双手在跏趺坐的双膝上平行迭放,称为禅定印。阿弥陀佛受到欢迎,主要应归功于佛经中对西方凈土的渲染。据佛经记载,他过去作为菩萨时,名叫法藏,曾发了四十八愿,长期修行成为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形象常为双手在趺坐的双膝上平行迭放,称为禅定印,双手或捧钵或宝瓶。而佛经中对于西方净土的渲染亦使得阿弥陀佛成为广受欢迎的供奉对象,在《阿弥陀经》中,西方极乐世界是琼楼玉宇,莲池中宝莲盛开,到处是奇花异卉,鸟语花香。人死后灵魂如若往生极乐,则有仙人歌舞奏乐,衣食供养。

此尊阿弥陀佛为典型清代喀尔喀蒙古地区的造像代表。其造型端庄,身躯修长,体态优美舒展,造像亮度与同时期其他地区作品有明显区别,应当遵循了《时轮金刚续》的量度;同时,其衣纹简洁,富有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的遗风,通过衣物起伏来展现躯体和肌肉的起伏变化;第三,造型挺拔,躯干及四肢肌肉紧实,线条利落明快,体现了早期印度和尼泊尔造像的鲜明特征;第四,其莲座形式独特,高台基且莲瓣扁平,束腰的位置亦高,不仅是整尊造像显得稳定大气,亦在视觉上协调了尊像的比例,使得整体造像更为突出和引人注目。其所展现出的雄健、飘逸、英俊之美感正是喀尔喀蒙古一代宗教领袖一世哲布尊丹巴亲自创造,同时期之作品可参考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殊像,二者在面容、身躯极为相似,皆为这一风格之代表。



Lot 6673

清乾隆 铜鎏金佛母坐像

H:20.5 cm.

估价:RMB 120,000 - 180,000

此尊佛母像为典型的清代乾隆宫廷造像,其胎体厚重,鎏金澄亮,胸口项链装饰款式非常独特,线条流畅,刻工精细,佛母头部微微上扬,面部神情宁静安详,当胸的说法印和微闭的眼神交会,右手于腿上呈与愿印,传达出一种气定神闲的优雅气质。





Lot 6672

清乾隆 铜燃灯佛坐像

“大清乾隆年造”款

H:16 cm.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过去佛”即为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之前的佛,佛经中记载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佛经中将一个宇宙从生到灭称为一个“大劫”,释迦牟尼所在的现世即现在的劫称为“贤劫”,燃灯佛为贤劫之前“庄严劫”的佛。燃灯佛曾预言释迦牟尼的前身在贤劫中将成佛,并向他授记,因而燃灯佛也被称为“过去佛”。
此尊燃灯佛面相饱满,面貌刻画清晰,棱角分明,双目深邃,温和而端详。燃灯佛结金刚跏趺坐,双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身披袒右肩式袈裟,衣缘錾刻繁密的花纹,衣纹层迭有致,质感强烈,表现出京造佛像高超的写实技法。仰覆莲座束腰,莲瓣整齐饱满,富有张力,样式极为罕见,中间刻六字楷书年款,底沿较宽且略呈弧形,为典型的乾隆宫廷造像工艺。整尊佛像造型精准,铸造工艺精细,铜质精良沉实,鎏金经长年供奉已部分脱落,但不减其神圣庄严之感。其与六品佛楼小品之样式、工艺极为相似,同一题材燃灯佛可参考北京保利2013年12月5日,编号 6553 清乾隆 六品佛楼燃灯佛,成交价:RMB 1,035,000。

清乾隆 六品佛楼燃灯佛
北京保利2013年12月5日,编号6553
成交价:RMB 1,035,000





Lot 6680

清康熙 木雕漆金罗汉坐像

H:24.5 cm.

估价:RMB 200,000 - 250,000

罗汉又名阿罗汉,意指“一切思惑断尽”,自唐代开始见于各种艺术形式,有16至100名不等。罗汉是佛祖的弟子,公元437年译成中文的《入大乘论》中初次提到十六罗汉。公元653年,玄奘法师将十六罗汉之名详译成中文。
此尊清康熙木雕漆金罗汉像面容冷峻,眉宇间英武俊朗。罗汉双手置于腹前,盘腿而坐。姿态端正大气,大有断除诸漏,而得大自在的状态。身上袈裟自然贴体,包裹于腰身于双膝,状态极为写实。此尊罗汉在制作时采用了如山石般随形且造型独特的底座,为罗汉增加了一种山野修行之趣,给人超凡脱俗之感,与一般的莲花瓣式的底座颇有不同,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Lot 6678

清17-18世纪 铜鎏金上师坐像

H:13 cm.

备注:天津文物公司旧藏

出版:《金铜佛像》文物出版社,Lot48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此尊上师像双手结说法印,分别各牵一株莲花开于左右两肩,左右肩莲花中分别立经卷和宝剑。上师面相中正慈祥,神态肃穆。躯体端正挺直,比例匀称。身着袒右肩式袈裟,内穿交领式僧衣。衣纹厚重写实,衣领及袖口、边缘处饰以精美的花纹带。

仰式莲花座,莲瓣浑圆饱满,排列规整,地域风格特征鲜明。整体造型大方优美,制作工艺考究,鎏金工艺精湛,是清代早期藏地造像的精品。从上师背后的经书和剑来看,此尊上师像可能为宗喀巴大师(1357-1419),格鲁派的创始人。






Lot 6684

清 虎牙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90,000 - 120,000

天珠对孔长约14.8mm ,珠体最大直径约9.3mm,重约1.7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莹润若脂。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漆黑色,其间有乳白色相间的纹饰。两排乳白色纹饰环绕于中部漆黑色纹饰两侧,交错排列,形成两排三角形,从而使珠体中部漆黑色部分形成了“之”字形纹饰,即俗称的至纯“虎牙”纹饰。






Lot 6685

清 莲花三眼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225,000 - 250,000

天珠对孔长约18.5mm,珠体最大直径约11mm,重约3.5克。珠体呈圆筒形,直径与对孔尺寸近似,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分布细密自然,包浆莹润。珠体两端临近端部各蚀染有一圈纵向黑褐色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中间饰有三组蚀染的黑褐色横向圆圈纹,与上下两排牙黄色纹饰交错排列,形成两排似“山”似“之”字形纹饰,即俗称的至纯“莲花三眼”纹饰。





Lot 6686

清 如意双眼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250,000 - 280,000

天珠对孔长约33.5mm ,珠体最大直径约12.5mm,重约7.8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斜向截平,打磨光滑。珠体风化纹分布细密,包浆润亮,略有因表层晶体疏松而形成的沁线与晶体脱落,更增添厚重年代感。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黑褐色,色泽深沉,其间有牙黄色相间的纹饰;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位置分别蚀染有一圈牙黄色的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在两条纵向圆圈纹之间的珠体上分别蚀染有两个位置相呼应的横向圆圈纹,即俗称的“眼纹”,其间有两条牙黄色呈“Z”形的蚀线将两个“眼纹”关联起来,形成“对立且统一”的组合关系,即俗称的至纯“如意双眼”纹饰。




Lot 6687

清 双线虎牙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405,000 - 425,000

天珠对孔长约28mm ,珠体最大直径约10.8mm,重约4.6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莹润若脂。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黑褐色,其间有乳白色相间的纹饰。两排乳白色纹饰环绕于中部黑褐色纹饰两侧,交错排列,形成两排三角形,从而使珠体中部黑褐色部分形成了“之”字形纹饰,且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位置分别再蚀染有一圈乳白色的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即俗称的至纯“双线虎牙”纹饰。






Lot 6688

清 双眼眼中眼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660,000 - 680,000

天珠对孔长约32.4mm,珠体最大直径约10.9mm,重约5.68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厚润。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黑褐色,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位置分别蚀染有一圈牙黄色的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在两条纵向圆圈纹之间的珠体上分别蚀染有两组横向位置相对应的圆圈纹,此种双圈层套的横向圆圈纹,即俗称的至纯“眼中眼”纹饰。




Lot 6689

清 对眼双眼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1,100,000 - 1,200,000

天珠对孔长约32.3mm,珠体最大直径约11.5mm,重约6.16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截平,打磨圆润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宝光内蕴。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漆黑色,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位置分别蚀染有一圈牙黄色的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在两条纵向圆圈纹之间的珠体上分别蚀染有两个位置相对应的正圆圈纹,即俗称的“眼纹”,其余再无修饰,可谓极简设计与极端对立颜色的完美统一,即俗称的至纯“对眼双眼”纹饰。其“眼纹”几乎与珠体等宽,颇为硕大有神,且品相完美,识者宝之。






Lot 6690

清 虎纹达洛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1,400,000 - 1,600,000

天珠对孔长约20.5mm,珠体最大直径约17mm,重约7.56克。珠体呈圆筒形,直径与对孔尺寸几乎等值,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莹润若脂。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黑色,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及中部分别蚀染有一圈纵向黑色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形成了两组牙黄色纹饰环绕于中部黑色纹饰两侧,交错排列的“之”字形纹饰,如同两组“虎牙”纹饰,即俗称的至纯“达洛”纹饰。重量超过7克的达洛天珠非常罕有,且本品颜色品相俱佳,殊为难得。





Lot 6691

清 金刚杵六眼天珠一对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2,800,000 - 3,000,000

天珠成对,一颗对孔长约31.5mm,珠体最大直径约11.2mm,重约5.69克;另一颗对孔长约31mm,珠体最大直径约10.5mm,重约5.12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斜向截平,打磨光滑。珠体周身风化纹绵密,包浆厚重,红点密布,略有因表层晶体疏松而形成的脱落与色沁。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深褐色,其间有乳白色相间的丰富纹饰;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及中部分别蚀染有一圈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在三条纵向圆圈纹之间的珠体上分别蚀染有三组横向菱形纹,即俗称的“佛眼纹”,两个“佛眼纹”一组,竖观则形如藏传佛教法器“金刚杵”,即共三尊金刚杵于一珠。菱形的“佛眼纹”与深褐色部分的山形梯形纹饰,形成了既对称统一,又丰富华丽的图腾,即俗称的至纯“金刚杵六眼”纹饰,藏语亦称为“多吉”珠。且成对保存,品相颇佳,尤为殊胜。

翡翠珠链的珠一般来说都是圆球形的,取其圆满之意,也有完美无瑕之意。色泽饱满,圆润无瑕的翡翠珠链极难寻觅。圆珠款式看似简单,但一整串圆珠从原石切割至串联成项链的过程非常不易。一串极品的翡翠珠链需要原石拥有大部分明显并色泽统一的色带,加之无绺无裂内含物少。设计及加工过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损耗原材料的比例比较大,切割风险也很高,所以珠链才会成为翡翠收藏品中的奢侈品。这条翡翠珠链,由硕大圆润的缅甸天然翡翠珠串连而成,色泽均匀,质地细腻,通体满翠,清亮似水,已属同类翡翠珠链的佼佼者。


Lot 8245
珍罕的57颗天然满绿翡翠珠配红宝石及钻石项链
附证书
估价待询


获得一件品质上乘的翡翠已是非常难得,而一套同料翡翠手镯及镯芯套装则对原料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其在切割打磨时没有任何避裂的捷径可以选择,所以要求原料必须大面积无绺无裂,达到近乎完美的品质。这对于一般品质的翡翠而言已是近乎苛刻,而对于质地清透,颜色艳丽的翠色翡翠而言则是举世难觅,这件天然冰种翡翠手镯及同料镯芯套装,质地皎白莹润,完美展现出翠色部分的浓郁、鲜亮,珍贵非凡。镯芯采用“心中有佛”的巧妙构思,深刻诠释“心中有爱才有度”的崇高境界,值得藏家世代传承。

Lot 8321
天然冰种翡翠手镯及同料镯芯套装
翡翠手镯
附证书
估价待询


翠手镯不雕一纹一理,却蕴含着大道至简,大德至善的深刻哲理,看似极简的造型,却需要玉雕匠人研精覃思,反复琢磨,勾勒出翡翠最为精美的部分,辅以卓越的抛磨工艺,去芜存菁,最终打磨成瑰丽清雅的翡翠手镯。一条颜色浓郁,质地细腻水润的翡翠手镯稀世难觅,因其不仅对原料尺寸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需要其质地颜色均匀统一。但也正是这种以大地为画,工艺做笔的匠心凝聚,才最终造就了这条隽永卓凡的传世珍品。

Lot 8320
天然满绿翡翠手镯
附证书
估价:RMB 10,000,000-15,000,000

Lot 8238
天然翡翠手镯
附证书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这件天然满绿翡翠「福瓜」项链,造型浑厚宽广,翡翠尺寸达到了惊人的62.3×36.3mm。福瓜造型设计寄托美好寓意,以素身表其自然纯净,精致有格,只需简单雕琢,无需缀饰,便大气非凡,尽显德厚流光。翡翠通体质地清澈如水,晶莹透亮,将翡翠颜色的“浓、阳、正、匀、和”实现了完美统一,辅以精湛的抛光工艺,华贵温婉中透出璀璨冰清的光泽。

Lot 8243
天然满绿翡翠「福瓜」配钻石吊坠
附证书
估价待


这套天然满绿翡翠「无事牌」作品,在承继传统无事牌造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合现代立体美学,古典温婉中透露着时尚的气息,简约线条勾勒出天然满绿翡翠光影盈动的旖旎生机。细赏瑰丽,翠色浑然一体,浓艳生动,细腻光洁,璀璨冰清。

Lot 8318

天然满绿翡翠「福瓜」配钻石吊坠天然满绿翡翠「无事牌」配钻石吊坠,

另配同款天然满绿翡翠配钻石戒指及手链套装

附证书

估价:RMB 6,000,000-10,000,000



翡翠蛋面不饰一节一字,不雕一纹一理,也可自然成画,足以动人心弦。这件天然满绿翡翠蛋面配钻石戒指,主石尺寸达到了惊人的29.8x24.6mm,大气非凡,尽显天然翡翠的至纯至美。色泽清透,沉静而温婉,内部纯净莹润,光芒照耀下,流动出自在风雅的活力生机。

Lot 8244
天然满绿翡翠蛋面配钻石戒指/吊坠 两用款

附证书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Lot 8241
天然满绿翡翠蛋面配钻石戒指及耳环套装
附2份证书估价:RMB 3,500,000-4,500,000

Lot 8311
天然满绿翡翠蛋面配钻石耳环
估价:RMB 800,000-900,000

“观音”与“佛公”作为翡翠吊坠的传统题材,寓意美好,行云流水的雕刻将“观音”与“佛公”自在淡然表现的淋漓尽致,入眼柔美,触手温润。颜色呈现尊贵华美的辣绿色,色泽纯正、浓郁、明亮。内部完美无瑕,结构致密细腻,翠色浑然一体。足以称其为翡翠之极品,稀世之珍宝,完美诠释了绵延永恒的东方之美。

Lot 8319
天然满绿翡翠蛋面配钻石戒指/吊坠 两用款

附证书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Lot 8317
天然满绿翡翠「佛公」配钻石吊坠
附证书

估价:RMB 6,000,000-7,000,000

每一件品牌珠宝作品的背后,都承载着隽永且热烈的人文光辉,使作品散发出穿透时空的生命力量。此次春拍,北京保利拍卖珠宝钟表尚品部融汇经典复古的雅致格调及曼妙灵动的浪漫美学,为您精彩呈现多款工艺精湛的品牌及古董珠宝作品,涵盖Van Cleef & Arpels、GRAFF、Bulgari、Chanel等品牌设计打造的钻石、祖母绿、红宝石等至珍杰作,更有Asprey、JAR、Faberge、Chanel演绎无谓桎梏的先锋美学。拍品涵盖自然、装饰艺术、古币等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与题材,呈现出艺术与珠宝相结合的激情与灵感,为每一件珠宝倾注细腻的情感,营造出色彩协调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美学。期待与您相聚此次春拍,共赏世家经典的澎湃史诗,续写熠熠璀璨的优雅诗篇。




LOT 8259

宝格丽(Bulgari)设计 24.85克拉哥伦比亚「木佐绿」祖母绿配钻石手链/头冠 两用款

附Gübelin证书、2份GRS证书及附加信、品牌盒子

估价:RMB 3,500,000-4,500,000




LOT 8258

格拉夫(GRAFF)设计 红宝石配钻石耳环

估价:RMB 440,000-550,000

LOT 8257

格拉夫(GRAFF)设计 红宝石配钻石项链

估价:RMB 260,000-360,000





LOT 8256

David Webb(大卫韦伯)设计 养殖珍珠配钻石耳环及手链套装

估价:RMB 180,000-250,000





LOT 8300

TIFFANY & CO.(蒂芙尼)设计18K金珐琅手镯

估价:RMB 220,000-280,000





LOT 8255

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设计 钻石项链

估价:RMB 160,000-200,000





LOT 8252

香奈儿(Chanel)设计 钻石「花型」戒指,另配钻石戒指 一组两件

估价:RMB 155,000-250,000





LOT 8251

宝格丽(Bulgari)设计 古币项链

估价:RMB 120,000-180,000





LOT 8254

海瑞温斯顿(Harry Winston)设计 钻石胸针

估价:RMB 120,000-200,000





LOT 8248

宝诗龙(BOUCHERON)设计彩色宝石配钻石项链

估价:RMB 100,000-150,000





LOT 8249

JAR设计 栀子花造型耳环

估价:RMB 100,000-150,000






LOT 8299

18K黄金手包

估价:RMB 160,000-250,000





LOT 8293

Faberge打造黄金手包

估价:RMB 100,000-150,000





LOT 8294

Asprey设计 绿松石佛公吊坠

估价:RMB 120,000-180,000


Lot 8153

儒纳 TOURBILLON SOUVERAIN系列

铂金手动上弦腕表 陀飞轮装置 

48小时动力存储显示

约2022年 附保卡、盒子
估价:RMB 2,500,000-3,500,000

F.P.JOURNE儒纳是卓越精湛、极致优雅的代名词。年产量仅百只,每一只都弥足珍贵。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现代制表师之一,将创新的技术方法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Lot 8152

儒纳 铂金自动上弦腕表 

日期 动力储存显示

约2016年 附证书、盒子

估价:RMB 500,000-800,000

本件作品几乎是一块完美到无可挑剔的腕表,盘面布局合理,PT950表壳和表扣、40MM表径佩戴充斥着浓郁的绅士情怀,18K玫瑰金机芯,机芯夹板的打磨顶级精致细腻,体现制表师精湛技艺。F P.Journe 在2016年推出了一种迷人的配色。被称为“Havana”的温暖哈瓦拉烟草棕色表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色调和饱和度。颜色是黄金和钌经过严格调配及组合。只提供给极少量最忠实的用户。

Lot 8116

朗格 LANGE 1系列,型号116.050,

限量100枚

18K蜂蜜金手动上弦腕表 

世界时及双时区功能 

日期 昼夜及动力存储显示

估价:RMB 350,000-500,000

LANGE 1蜂蜜金世界时,保留了LANGE 1所有的关键设计要素,巧妙的增加了极为实用的第二时区复杂功能,两个盘面互不干扰,具有体验感绝佳的可读性。第二时区通过5点位的小表盘来显示,8点位的按钮来调节,本地时和家乡时均配有昼夜显示,使用独有的蓝色点缀,替代了之前所使用的黑色。银色的表盘上,包括表针、时标以及大日历框体处,也都使用的是和表壳材质相同的蜂蜜金所打造。


Lot 8117

朗格 1815系列

铂金手动上弦腕表 万年历及计时功能 月相及动力存储显示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Lot 8149

江诗丹顿 METIERS D'ART 艺术大师系列,型号86010,250周年纪

念款,限量NO.6

18K白金自动上弦腕表 

星期及日期显示

附证书

估价:RMB 400,000-600,000

2005年,ME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发布, 也是江诗丹顿首次推出4窗口的盘面设计,开启了全新 “艺术大师”时代。限量发行12套,每套4枚。在18K金的表盘上,根据四季特征分别选用不同装饰色系,集合了精雕、镶嵌和珐琅彩绘等多种高级装饰工艺。本件表盘中央为正在驾驭四马战车的阿波罗战神攻无不克的浮雕图案,两旁应季节变化绘上不同的植物。

Lot 8166

江诗丹顿 艺术大师系列,型号33222-000R-9701

18K玫瑰金手动上弦腕表

估价:RMB 300,000-500,000

莳绘技术异常复杂巧妙,通过向未干透的漆微微喷撒金粉或银粉来绘制千变万化的图案。江诗丹顿与日本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京都传统漆器品牌象彦合作,融汇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的精神,于三年内分别推出不同主题的腕表,此枚为“花见”,描绘的正是四季之中的春天。

Lot 8172

爱彼 皇家橡树概念系列,型号26265FO.OO.D002CR.01

碳纤维手动上弦腕表 陀飞轮装置 计时功能 动力存储显示

估价:RMB 200,000-600,000

Concept系列表款2002年发布后,于2008年又发布了锻造碳表壳材质款式,爱彼在锻造碳等创新材质的运用具有先锋的地位。锻造碳的表壳有一种特殊且独一无二的花纹纹理,其轻量且韧性高对于抗震性有一定的优势,2008年发布的锻造碳陀飞轮概念腕表不但引领了碳纤维的运用风潮,且进一步挑战爱彼在表壳工艺上的制作功力,在Concept概念系列腕表锐角且细节繁复的表壳上,展现高级制表的高超工艺。


Lot 8160

爱彼 皇家橡树系列,型号26522TI.OO.1220TI.01

钛金属及铂金手动上弦腕表 陀飞轮装置 动力储存显示

附保卡、盒子

估价:RMB 800,000-1,500,000

Lot 8075

宇舶 BIG BANG系列,型号645.JX.5120.RT,全球限量48/50

蓝宝石水晶手动上弦腕表 陀飞轮装置 5天动力储存显示

附电子保卡、盒子

估价:RMB 400,000-600,000

蓝宝石水晶表壳,透明结构表带,非同凡响的表厂自制机芯,从简单的腕表,到具有头覆性的制表理念,秉持“融合的艺术”,品牌将功能、结构和设计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这枚BIG BANG系列,型号645.JX.5120.RT腕表,限量50只。



Lot 8074

宇舶 BIG BANG系列,型号645.QG.5217.RX

碳纤维及绿色微玻璃纤维手动上弦腕表 陀飞轮 5天动力存储显示

附说明书、盒子

估价:RMB 350,000-450,000

信札不仅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它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是一种珍贵的遗产,记录了名人的思考、创作过程和对世界的观察。透过这些信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个人情感和他们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
北京保利拍卖202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古籍门类为大家带来近现代及古代名人的信札、书法百余件,这些精品多得益于老藏家的大力支持,凝萃聚珍,邀您共赏。


Lot 0380

曾国藩致何绍基信札

清写本

1通7页 纸本 22.2×9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信中曾国藩感谢何绍基赠书,言之“时有度月竹坨之处”,并谦虚表示婉拒为其作序。本批信札信笺花色多样,云蓝阁制笺。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Lot 0370

左宗棠致刘典(克翁)信札

清写本

1通8页 纸本 22.3×11.8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上款人克翁即刘典,字克庵, 宁乡人。湘军统领,左宗棠老部下。诸生出身。1860年 (咸丰十年), 募勇随左宗棠作战江西、浙江, 是左宗棠部的主力军。1863年夺取金华、富阳。攻陷杭州后, 继续追击太平军余部, 于广东嘉应州 (今梅县) 歼灭李世贤和汪海洋所部。任浙江按察使。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 奉命帮办军务, 署陕西巡抚。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 刘典复为帮办军务, 致力收复新疆。1878年卒于兰州。刘典去世时,家中老幼无以为养左宗棠拿出六千两薪俸,为刘典治丧并接济他的家人:“克翁……至其身后一切费用……共六千两,均由我廉项划给,不动公款,恐累克翁清德。” 

Lot 0371

左宗棠致刘典(克翁)信札

清写本

1通6页 纸本 22.5×12.6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上款人克翁即刘典,字克庵, 宁乡人。湘军统领,左宗棠老部下。诸生出身。1860年 (咸丰十年), 募勇随左宗棠作战江西、浙江, 是左宗棠部的主力军。1863年夺取金华、富阳。攻陷杭州后, 继续追击太平军余部, 于广东嘉应州 (今梅县) 歼灭李世贤和汪海洋所部。任浙江按察使。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 奉命帮办军务, 署陕西巡抚。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 刘典复为帮办军务, 致力收复新疆。1878年卒于兰州。刘典去世时,家中老幼无以为养左宗棠拿出六千两薪俸,为刘典治丧并接济他的家人:“克翁……至其身后一切费用……共六千两,均由我廉项划给,不动公款,恐累克翁清德。” 

Lot 0358

吴大澂 祝刘叔涛年丈六十寿札

清写本

2开 纸本 22.7×28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刘廷枚,字叔涛,吴县人。同治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祭酒。有《慊斋诗钞》。

Lot 0359

顾文彬致吴云信札

清写本

2通4页

纸本 23×13.4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艮庵、过云楼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词人、书法家、收藏家。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浙江宁绍道台。

吴云,字少青,一作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抱罍子,晚号退楼主人。嘉庆十六年(1811)生,光绪九年(1883)去世。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一作安徽歙县人。斋堂号有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敦罍斋、金石寿世之居。

Lot 0360

廖寿恒致吴大澂书札

清写本

1通3页 纸本 21.8×12.1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廖寿恒(1839-1903),字仲山,晚号抑斋,福建汀州人。清同治二年(1863)进士,历任湖南学政、国史馆纂修、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刑部尚书、太子少保等。有《廖中伯奏议》传世。

Lot 0361

陆润庠致吴大澂书札

清写本

1通1页 纸本 22.5×13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

Lot 0362

吴大澂致吴云信札

清写本

1通2页 纸本 22.7×12.5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吴云,字少青,一作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抱罍子,晚号退楼主人。嘉庆十六年(1811)生,光绪九年(1883)去世。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一作安徽歙县人。斋堂号有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敦罍斋、金石寿世之居。

Lot 0363

顾麟士致吴大澂信札

清写本

1通2页 纸本 23.5×12.8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顾麟士(1865-1930)顾鹤逸,名麟士,字鹤逸,谔一,自号西津渔父,别署西津、鹤庐、筠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末著名书画收藏家顾文彬之孙。

Lot 0364

吴大澂致吴云之子吴承潞(慎思主人)书札

清写本

1通2页 纸本 23×12.4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吴承潞(1833- 1898)年,归安人,字广庵,号慎思,又署慎思主人,苏城听枫园主人吴云之子。

Lot 0365

吴大澂致吴云之子吴承潞(广盦)书札

清写本

1通2页 纸本 22.7×12.3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吴承潞(1833-1898)年,归安人,字广庵,号慎思,又署慎思主人,苏城听枫园主人吴云之子。

Lot 0366

清代名人手札册(何绍基、汤贻汾、陈介祺等)

清写本

1册16开 纸本 30.5×18.3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此册内含何绍基致汪昉信札两通两页、汤贻汾致汪昉信札一通两页、汪昉题跋一页、秦湘业题跋一页、秦湘业致薛慰农信札两通四页、孙衣言致薛慰农信札两通两页、边浴礼致芝卿信札一通两页、冯桂芬致樸臣信札一通两页、陈介祺致伯瑜两通两页、鲁一同致子鸣信札一通三页、端木埰致庆甫信札一通五页、致芳宇札两页。

Lot 0391

名贤手札(刘墉、王杰、董诰等)

清写本

1册16页 纸本 28×41.5cm

估价:RMB 10,000-12,000

提要:此册含刘墉、王杰、董诰、那彦成、黄钺、张祥河、张诗龄、英和、李宗昉、赵秉冲、白镕手札共计15页,并题跋目录各一页。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高密注沟逄戈庄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19年),卒于嘉庆九年(公元1805年)。清代大学士,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政治功勋卓越。同时也是一位大书法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王杰,乾隆二十六年(1761)状元,陕西韩城人,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最后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试。逢乾隆皇帝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第一名陕西籍状元。

董诰(1740-1818),字雅伦,号蔗林,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清代大臣、书画家。

那彦成(1763-1833),章佳氏,字绎堂,号韶九、东甫,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之孙,工部侍郎阿必达次子,清朝大臣。

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又名左君,号壹斋、左庶子,安徽芜湖人,清朝大臣,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著名的教育家、画家、艺术评论家。

张祥河(1785-1862)原名公璠,江苏娄县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户部主事,累转郎中。张祥河所作画,花卉则宗徐青藤、陈白阳,清劲潇洒,尤工画梅;山水则师石涛,气韵笔力都有独到处。书法摹其从祖张照,圆润浑厚,自成一家;并善作擘窠大字。

英和(1771-1840),初名石桐,字树琴,一字定圃,号煦斋,别号粤溪生,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书法家。礼部尚书德保之子。

李宗昉(1779-1846)字芝龄,江苏山阳人。嘉庆七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典陕甘乡试。大考二等,擢赞善。督贵州学政,累迁侍读学士,督浙江学政。历詹事、内阁学士。

赵秉冲(1757-1814),字砚怀,号谦士,又号仲起,赵文哲次子。上海人,国子监生,乡试挑取誊录,继以篆隶俱佳派办石鼓文。

白镕(1769-1842),字小山,清代通州人。自幼聪颖好学,乡人赞称神童,后入朝为官。白镕为官清廉,公正不阿,选贤任能,在皖几年,颇有成就和口碑。

Lot 0393

胡林翼、何璟、倪文蔚等致胡方伯手札册

清写本

4册 纸本 24.6×15cm

估价:RMB 10,000-12,000

提要:册一:倪文蔚、刘松山、陈湜、库克吉泰、觉罗兴奎、嵩寿、胡莲舫、刘松山、何璟、金可亭。

册二:袁保恒、田雨公、胡莲舫、赵长龄、黄春台、何璟、胡林翼、王发桂、谢兰、唐际盛、陈湜、邓裕生、钟谦钧、陶庆仍。

册三:金国均、倪豹岑、朱凌瀛、胡林翼、陈湜(三通)、陶庆仍、胡樸堂、陈湜、觉罗兴奎、金丙鉴、恒祐。

册四:孙谋、刘松山、龚经芬、邓裕生、库克吉泰、王洪升、金顺、孙谋、黄教镕、德勒克多尔济、穆国善、唐训方。

胡大任(1804-1891),湖北监利人。字莲舫,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钮福保榜进士。1863年赴广东办理厘务。1867年署山东布政使,旋任河南按察使。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道光十六年进士,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何璟(1816―1888),字伯玉,号小宋、筱宋,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小榄人,清末大臣。何璟为1847年丁未科进士,历任福建巡抚、山西巡抚、江苏巡抚,1872年署两江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1876年授任闽浙总督。光绪二年(1877年)十二月后兼署福州将军。

倪文蔚(1823-1890),晚清官员,字茂甫,号豹岑,安徽望江人。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第十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广西、广东、河南巡抚,兼河道总督,曾在中法战争和黄河抗洪救灾、水利兴修中屡建功勋。

Lot 0394

钱应溥致应宝时、金保泰书札册

清写本

1册 纸本 31.6×19.6cm

估价:RMB 10,000-12,000

提要:敏斋上款,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永康芝英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恩科举人。屡应会试不第。咸丰初,考取国子监学正,先后居南京、上海,留心洋务,学习英语。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苏南大部被太平军占领,宝时在沪随同官绅督练团勇,筹立会防局,积贮军粮。曾国藩率军攻天京,宝时建议官绅迎清军,同时以重币甘言乞求洋人以轮船供李鸿章调运军队。后因参加镇压太平军之功任上海道尹。创办龙门书院,延聘名师育士;又立普育善堂,收容贫苦老幼。升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事。任内饬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劝输钱谷以惠贫民,主持疏浚淞江以利宣泄。卒,赠内阁学士衔,准上海建祠以祀。著有《射雕词》二卷传世。

钱应溥(1824-1902),字子密,别署葆真老人,嘉兴人。钱泰吉之子。拔贡出身,参加朝考得一等,用为七品小京官,分吏部,直军机。清咸丰十一(1861)三月,曾国藩率军在安庆与太平军激战,招应溥入幕,助其起草文书。应溥才思敏捷,甚为得力,获重用,随其转战各地。太平军失败后,以参赞劳绩,清政府给以五品卿衔。同治四年(1865)四月,随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3省军务,参与策划镇压捻军,又晋四品卿衔。是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凡上奏文稿都由应溥起草。光绪初,入京任军机处章京,擢员外郎。时恭亲王奕新和醇亲王奕譞相继秉政,都赏识应溥才能。在军机处与闻军国大事,起草诏旨。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应溥为主和派。二十一年,以礼部左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参与国家大计决策。次年迁左都御史,转工部尚书。二十五年,因病罢职。卒后,谥恭勤。著作有《葆真老人日记》,记同治、光绪两朝政事为多。子钱骏祥,清末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山西学政。后归乡,任嘉兴府学堂总理。

金保泰,字夔翰,号忠甫,浙江余杭人。同治十年进士,选庶吉士,官内阁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光绪十七年江南乡试主考。

Lot 0381

胡林翼致其夫人信札

清写本

1通2页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信内提及胡林翼受封加级进衔故向夫人报喜。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Lot 0382

李瀚章书札

清写本

1通3页 纸本 22.7×12.1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李瀚章(1821-1899),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谥勤恪,后人多尊称其李勤恪公,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郢村)人。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与曾国藩为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同年进士。

Lot 0383

郭嵩焘致李勉林书札三通四页、郭崑焘书札一通一页、郭崑焘诗稿四页

清写本

6通9页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郭嵩焘(1818-1891),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郭崑焘(1823-1882),字仲毅,号意城。湖南湘阴人,郭嵩焘之弟,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二年(1852)参佐湖南巡抚张亮基军务。嗣襄办湖南巡抚路秉章军务,献计越境镇压太平军,并与左宗棠筹设盐、茶厘金两局,筹措军饷,因时协济,以内阁中书用,并加五品衔。

Lot 0384

邓辅纶致郭嵩焘书札

清写本

1通3页 纸本

23.6×12.7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邓辅纶(1829-1893),字弥之,清湖南武冈人。咸丰元年(1851)副贡生,官浙江候补道。早年与王闿运结识,相互唱和。著有《白香亭诗文集》。

Lot 0385

李桓及周銮詒致郭嵩焘书札

清写本

2通2页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李桓(1827-1891),字叔虎,号黻堂,官江西布政使,署江西巡抚。系道光间两江总督李星沅之三子。编著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及《宝韦斋类稿》,亦是藏书家,编纂有《海粟楼书目》。他在抗击太平军的斗争中,与左宗棠、彭玉麟、李元度、许瑶光等过从甚密,病退后常住杭州长子李辅耀家中,父子二人与杭州地方文人如俞樾、徐琪、丁丙、王景彝、王福庵等结社唱酬,多有往来。

周銮诒(1859-1886),字荟生,亦作惠生,号季譻。湖南永明(今江永县)人,一作河南祥符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入翰林院官编修,入直内廷。光绪十一年为广东乡试考官。嗜金石之学,精考证。称王懿荣为第一老师,王卒后,为辑《福山王氏海上精舍藏印》拓本。工书法,篆、隶宗秦、汉,行楷宗赵孟頫而参以魏碑,自立挺拔秀劲一格于清末。家富收藏,藏有古玺印二千余方,与弟周铣诒共编《印谱》。

Lot 0386

王闿运书札

清写本

3通6页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Lot 0387

陈璚书札

清写本

1通1页 纸本 23.5×13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陈璚(1827-?)字六笙,号澹园,室名随所寓斋。官四川按察使等,工书法,画墨梅,著《澹园吟草》,此册尾书:光绪二十有四年岁在戊戌三月八日郁平陈璚录稿于衡湘兵备使署之随所遇斋。

Lot 0388

李次青书札

清写本

1通1页 纸本 24.2×12.5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李元度(1821-1887),汉族,湖南平江县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学者。生于道光元年(1821)。4岁丧父。18岁中秀才。二十三年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四书广义》64卷、《国朝彤史略》10卷、《名贤遗事录》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国朝先正事略》,荟萃清朝一代有关文献材料,尤为巨著。还主纂同治《平江县志》《湖南通志》。光绪十三年升任贵州布政使。

Lot 0389

杨翰书札

清写本

2页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杨翰(1812-1879),字伯飞,一字海琴,号樗盦,别号息柯居士,直隶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人。清朝大臣,著名学者。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授官湖南辰沅永靖道台,官至永州知府。

Lot 0390

黄自元书札

清写本

1通3页 纸本 22.6×12.5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曾临摹《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书帖,为该书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Lot 0392

潘祖荫信札

清写本

28页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潘祖荫(1830-1890),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Lot 0395

李鸿藻致翁同龢书札

清写本

1页 纸本 22.5×11.8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李鸿藻(1820年2月14日-1897年7月24日),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同治元年(1862年),被提拔为侍讲,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同治四年(1865年),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光绪二年(1876年),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反对完颜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岁,清廷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

Lot 0354

金农 手录汉阳游记及过眼书目(王任堂旧藏)

清写本

1册4页 纸本 29.4×18.4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内容清晰所记金农汉阳游记,后手录过眼书目。

钤印:王任堂所藏。

Lot 0355

金农书札

清写本

1开 纸本 16.3×17.4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金农(1687-1763),男,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Lot 0367

陈祖庥致沈曾植信札

清写本

1通3页附1封 纸本

23.2×12.5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沈曾植(1850年4月11日-1922年11月21日),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等。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书法家。

Lot 0368

陈邦瑞致沈曾植书札

清写本

1通2页 纸本 22.4×12.3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陈邦瑞(1855年-?),字瑶圃,一字辑侯,浙江慈溪掌起桥陈家村人。清末官员、书法家。光绪元年(1875年)中式己亥科举人,次年(1876年)联捷丙子科进士。历官户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侍郎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袁世凯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

沈曾植(1850年4月11日-1922年11月21日),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等。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书法家。

Lot 0369

金兆蕃致沈曾植嗣子沈慈护书札

清写本

1通1页 纸本 26.2×15.4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金兆蕃,原名义襄,字篯孙,号药梦老人,秀水(今嘉兴)人,清末移居平湖县。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任内阁中书,曾著《各国订约始末记》,倾心于变法。博学多闻,著有《安乐乡人诗》、《药梦词》。又熟悉满洲史事,有《建州事实》之作及文百余篇。晚年续编《槜李诗系》。

沈慈护,沈曾植嗣子,从其兄沈子林过继,取名慈护。后娶劳乃宣之女劳善文为妻。

同一藏家专题李镜宸同一上款或李镜宸旧藏


Lot 0429

齐白石、华世奎墨虾书法成扇

旧绘本

1成扇 纸本 18.9×50cm

估价:RMB 1,000-2,000

题识:白石山翁制于寄萍堂、辛巳夏四月华世奎。

钤印:齐大(朱文)、世奎之印(白文)。

Lot 0430

吴雷川 录郑文公碑

旧写本

1轴 纸本 111×46cm

估价:RMB 1,000-2,000

题识:甲申夏月杭县吴雷川。

钤印:杭县吴雷川原名震春(白文)、清光绪戊戌科翰林(朱文)。

吴雷川(1870-1944),本名吴震春,以字行,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光绪二十四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22年开始任教于燕京大学国文系,先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抗战期间,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后,担任北海公园松坡图书馆常务干事。吴雷川长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研究,撰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著作,于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卓著。

Lot 0431

邱石冥行书“居之安”

旧绘本

1镜心 纸本 22×65.5cm

估价:RMB 1,000-2,000

题识:石冥山人秋穉。

钤印:石冥山人(白文),邱穉之印(朱文)。

邱石冥(1898-1970)原名树滋,又名稚,号石冥山人,白沙,贵州石阡白沙镇人。曾从师齐白石。著有《中国美术史讲义》、《勾勒讲义》等。

Lot 0432

高毓浵 行书词扇面

旧写本

1扇面 纸本 18.8×52cm

估价:RMB 1,000-2,000

题识:镜宸先生正之。

钤印:毓浵(白文)、旧史氏(朱文)。

高毓浵(1877-1956年),字淞荃,号潜子,男,直隶静海(今属天津)人。光绪二十八年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二甲二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Lot 0433

陈云诰 录陆游诗《闻猿》

旧写本

1轴 纸本 131×31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钤印:陈云诰印(白文),癸卯翰林(朱文)。

陈云诰(1877-1965),字紫纶,又字子纶、璜子,号蜇庐,学界称之为陈紫老。直隶易州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受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文史研究馆,为首任馆员。

Lot 0434

毕作岚 仕女

旧绘本

1轴 纸本 128×31.5cm

估价:RMB 1,000-2,000

题识:蓬莱毕作岚写于旧都时年十四。

钤印:毕作岚印(白文)

同一藏家专题陈诏家属旧藏

Lot 0347

周汝昌、刘绍棠、华君武、史树青、钟耀群、徐宗浩、唐达成、唐弢、荒木猛、魏子云等致陈诏书札

旧写本

21通27页18封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华君武(1915-2010),祖籍江苏无锡。中国著名漫画家;1938年到达延安,华君武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华君武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1979年华君武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刘绍棠(1936-1997),中国著名作家,通州儒林村人。刘绍棠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Lot 0348

周而复致陈诏书札三通(毛笔书)及周而复签赠陈诏《周而复研究文集》

旧写本 旧印本

3通5页6封附1册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本品含周而复致陈诏信札3通5页6封,为毛笔书写。另附一册《周而复研究文集》为周而复签赠陈诏之本。

周而复(1914年1月3日-2004年1月8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周祖式,祖籍安徽旌德,知名书法家、文学家,原文化部副部长,原对外文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代表作有《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创办了《文学丛报》《收获》等报刊。

Lot 0349

雪泥鸿爪画册(郑孝通、郭若愚等合作)

旧绘本

19开37页 纸本 13×8 cm.

估价:RMB 1,000-2,000

提要:此画册内容为雪泥鸿爪集,双面有绘,郑孝通、郭若愚等合作,后有郭若愚于同年的题跋。

Lot 0350

陈诏自作《咏曹雪芹倡和集》原本(附出版物一册)

近代写本

1册 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Lot 0351

陈诏自用印十枚

旧制

10件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Lot 0352

陈诏自用铜印闲章六枚

旧制

6件 尺寸不一

估价:RMB 1,000-2,000


古籍文献 金石碑帖 翰墨菁萃 西文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京保利春拍推出古籍专场 国家一级文物惊艳亮相
无准师范·尺牍
海日楼遗墨——沈曾植专题 | 中贸圣佳2023春拍
珠宝: 估价
看我们老祖宗是如何玩十八子手串
临济禅机 千古风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